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劉過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舟中劉過①下水南風未覺難,我舟不動穩如山。東西日月尋常事,變化煙云頃刻間。沙鳥似驚皆退避,林巒如畫亦渾閑。歸期只欲長安近,屈指何時到北關②。【注】①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于廬陵(今江西吉安)。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②北關:古時長安城的外郭東、南、西、北各設一關,北關在長安城北。一指南宋首都臨安城的北門。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盡管南風習習,卻未能吹動穩固如山的行舟,反映出詩人平靜無憂的心境。B.頷聯以日月更迭、煙云變幻表現時光流逝、世事變遷,生動描寫了乘船時的真切感受。C.頸聯以沙鳥為觀察視角,寫它們似乎受到驚嚇而騰飛退避,從正面描寫舟的行進。D.詩歌通過行舟、日月、煙云等意象,傳達了詩人對于人生歸途的深沉思索和熱切期盼。2.有人說詩的頸聯“沙鳥似驚皆退避,林巒如畫亦渾閑”意蘊豐富,有著某種隱喻。請簡要談談你的理解。閱讀下面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唐多令劉過①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②。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不。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是、少年游。【注】①劉過:南宋愛國詞人,號龍洲道人,曾多次上書朝廷,屢陳收復中原大計,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樓:樓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詞人與故人到此登樓攬勝,武昌當時是抗金前線。3.下列對詞的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勾勒出江邊凄清的秋色。B.“二十年”點明兩次游歷武昌相距的時間,飽含今昔巨變之感、時事滄桑之嘆。C.“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等不及船停穩當,過幾天又到中秋,馬上就能與親人、故友相見了,讓人有些興奮。D.“渾”為“滿,全部”、之意,舊日壯美江山而今為戰爭陰影籠罩,使人悲從中來。4.下列對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闋前兩句點明故地重游的環境、氣氛,定下了悲愁的感情基調。B.“舊日江山渾是新愁”中“舊”“新”對照,突出江山依舊而時事多變,真可謂“語少情多,思致哀婉”。C.最后以“終不似,少年游”的否定式論斷,為全詞畫上沉重的句號。D.這首詞格調豪爽奔放、痛快淋漓、悲嘆抑郁,后人譽為“小令中之工品”。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后面小題沁園春[宋]劉過斗酒彘肩①,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坡仙老,駕勒②吾回。坡謂西湖,正如西子, 濃抹淡妝臨照臺。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恁③傳杯。白云天竺去來,圖畫里崢嶸樓閣開。愛縱橫雙澗,東西水繞,兩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動,不若孤山先探梅。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注釋]①彘(zhì)肩 :豬肘子。②駕勒:強拉。③只恁(nèn):只管。5.除作者外,這首詞中還提到哪些古代文人?請寫出他們的姓名(至少寫兩位)。6.下面對詞中文學、文化知識的解讀,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這首詞起筆“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頗具氣勢,奠定了情感基調,而全詞構思奇妙,想象瑰麗,從風格上推斷,應該屬于豪放派。B.化用是借用他人的詩句又經過自己的藝術改造的修辭手法,上闋中“濃抹淡妝臨照臺”一句正是化用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C.上闋中“只恁傳杯”的“杯”,與“左手扶爐,爐上有壺”的“壺”,“一簞食,一瓢飲”中的“簞”,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D.詞的下闋連用了大量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語,如“去來”“縱橫”“東西”“南北”“高下”等等,這些詞語妙趣橫生,表現出杭州湖光山色之奇美。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沁園春·張路分秋閱①南宋·劉過萬馬不嘶,一聲寒角,令行柳營②。見秋原如掌,槍刀突出,星馳鐵騎,陣勢縱橫。人在油幢,戎韜總制③,羽扇從容裘帶輕。君知否,是山西將種,曾系詩盟。龍蛇紙上飛騰,看落筆四筵風雨驚。便塵沙出塞,封侯萬里,印金如斗④,未愜平生。拂拭腰間,吹毛劍在,不斬樓蘭⑤心不平。歸來晚,聽隨軍鼓吹,已帶邊聲。(《全宋詞》,中華書局2021年版)[注]①張路分:張姓都監。路分為南宋路一級的軍事長官。秋閱指秋季閱兵演練。②柳營:西漢周亞夫曾駐軍細柳,因稱軍營為柳營。③戎韜總制:指按兵法部署,調動軍隊。④印金如斗:指位高權重。⑤樓蘭:此處借指金兵。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詞描繪秋季閱兵的雄壯場面,令人聯想起“沙場秋點兵”,字里行間都是報國的豪情。B.“羽扇從容裘帶輕”,描寫了張路分手執羽扇,神態從容,身著輕裘緩帶,盡顯儒將風采。C.“落筆四筵風雨驚”指張路分落筆寫詩,連風雨都會為之驚嘆,側面寫出其詩氣勢磅礴。D.“拂拭腰間,吹毛劍在”一句,足見其動作豪邁,寶劍之鋒利,突出張路分的志得意滿。8.全詞以聲起,以聲結,聽覺描寫各盡其妙。請任選開頭或結尾的畫線部分賞析。閱讀下面這兩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甲過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夜思中原南宋·劉過中原邈邈路何長,文物①衣冠天一方。獨有孤臣揮血淚,更無奇杰叫天閶②。關河夜月冰霜重,宮殿春風草木荒。猶耿孤忠思報主,插天劍氣夜光芒。【注釋】①文物:禮樂、典章制度的統稱,這里指禮樂制度昌盛之地。②天閶(chāng):天門,此處指朝廷。9.對甲、乙這兩首詩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過零丁洋》詩中第一句,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歷經磨煉,對艱難困苦無所畏懼。B.《夜思中原》詩中三、四句,落筆自身,追述詩人當年為國家揮灑血淚的辛酸往事。C.這兩首詩均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描繪優美景象抒發詩人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D.沉郁悲壯的風格在古典詩詞中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這兩首詩全都體現了這種風格。10.乙詩情感豐富,試簡要概括。答案1.C 2.①“沙鳥”比喻生活中膽小怕事的人們,他們在風雨來臨時驚恐失措,慌忙躲避,缺乏直面的勇氣,沒有正視的膽魄。②“林巒”比喻生活中的儒雅之士,他們巍然屹立,處變不驚,泰然自若,即使風雨來襲,依然氣定神閑,風景如畫。③詩人從乘船所見的一動一靜的景致中,在“沙鳥”與“林巒”的鮮明對比中,仿佛領悟到了某種人生的哲理,獲得了內心的寧靜。【導語】這首詩通過描繪行舟中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歸途的深沉思索。首聯以“我舟不動穩如山”展現內心的平靜;頷聯借日月、煙云象征時光流逝與世事變遷;頸聯以沙鳥退避、林巒如畫,隱喻人生旅途中的波瀾與寧靜;尾聯則流露出對歸途的熱切期盼。全詩意象豐富,情感深沉,展現了詩人對人生旅途的獨特感悟。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C.“沙鳥似驚皆退避,林巒如畫亦渾閑”意為:沙洲上的水鳥似乎受到了驚嚇,紛紛退避;而山林中的景色如畫般美麗,卻也顯得寧靜閑適。詩句是以詩人的視角來觀察沙鳥和林巒,而不是以沙鳥為觀察視角,且沙鳥騰飛退避是從側面描寫舟的行進,而非正面描寫;故選C。2.本題考查詞句內涵理解。頸聯“沙鳥似驚皆退避,林巒如畫亦渾閑”意思是,沙洲上的水鳥似乎被船驚動,全都驚飛退避,林中的山巒如畫一般,卻全然悠閑自在。“沙鳥”象征著那些在生活中膽小怕事、缺乏勇氣的人們。當風雨來臨,他們往往表現出驚恐失措、慌忙躲避的姿態,缺乏直面困難的勇氣和膽魄。這種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那些在面對挑戰時容易退縮、不敢正視問題的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林巒”,它代表著生活中的儒雅之士。這些人如同巍峨的山巒一般,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定。即使風雨來襲,他們也能泰然處之,氣定神閑,展現出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這種形象體現了在面對困境時保持冷靜、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詩人在乘船旅行中觀察到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致,并從中領悟到了某種人生的哲理。他意識到,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時,我們應該像“林巒”一樣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定,而不是像“沙鳥”那樣驚慌失措、逃避現實。這種領悟讓詩人獲得了內心的寧靜,他學會了以更加從容不迫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3.C 4.D【解析】3.根據“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不。舊江山、渾是新愁”的意思“早已破爛不堪的黃鶴磯頭,我的老朋友有沒有來過?我眼前滿目是蒼涼的舊江山,又平添了無盡的綿綿新愁”分析,“讓人有些興奮”有誤。故選C。4.這首詞借助故地重游,今非昔比,含蓄地表達了歲月不再、憂國傷時等感傷之情。二十年過去了,故人不在了,自己的少年壯志已被磨滅,眼前關系到國家存亡的重鎮是滿目凄涼,“新愁”難以盡述。全詩語言曲折含蓄,格調溫婉凄惻。D項中“豪爽奔放,痛快淋漓”有誤。故選D。【點睛】參考譯文:蘆葦的枯葉落滿沙洲,淺淺的寒水在沙灘上無聲無息地流過。二十年光陰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這舊地南樓。柳樹下的小舟尚未系穩,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為過不了幾日就是中秋。早已破爛不堪的黃鶴磯頭,我的老朋友有沒有來過?我眼前滿目是蒼涼的舊江山,又平添了無盡的綿綿新愁。想要買上桂花,帶著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遙一番。但卻沒有了少年時那種豪邁的意氣。5.白居易、林逋、蘇軾、辛棄疾 6.C【解析】5.①從“香山居士”可知,提到的文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②從“約林和靖”可知,提到的文人是林逋。林逋,字君復,后人稱為和靖先生、林和靖,北宋著名隱逸詩人。③從“與坡仙老”可知,提到的文人是蘇軾。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④從“訪稼軒未晚”可知,提到的文人是辛棄疾。辛棄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居士,南宋文學家,豪放派詞人的代表,6.本題考查詞中文學文化知識的積累與理解。C.“爐上有壺”的“壺”是用陶瓷或金屬等制成的飲食容器,不是盛酒的器具;“簞”是古代用來盛飯食的竹器,不是盛酒的器具;故選C。7.D 8.首句寫突然響起號角聲打破了萬馬不嘶鳴的寂靜,渲染演習開始時的莊重、緊張氛圍,體現出軍營的紀律嚴明,為下文閱兵的豪壯場景蓄勢。尾句虛實結合,由天晚時聽到的軍中鼓聲聯想到邊塞的肅殺之聲,暗示將士們渴望抗金殺敵,收復失地的心情。【解析】7.本題考查詩詞內容理解。D.有誤,“拂拭腰間,吹毛劍在,不斬樓蘭心不平”,意思是他時時在拭擦腰間的寶劍,決意要驅散金兵,將那金人首領拿下斬首,否則就心意不能平。通過描寫拂拭佩劍的動作,表現了其不甘于平凡的志向;故選D。8.本題考查此句賞析。“萬馬不嘶,一聲寒角,令行柳營”,意思是演習場上,軍紀嚴明,軍容肅整,萬馬齊喑。隨著一聲號角聲響,全軍立即開始行動。詞的開篇從聽覺角度對“秋閱”開始前和剛開始的景象進行了生動的描寫 “萬馬不嘶”,足以讓人聯想到當時整肅的軍容以及嚴明的軍紀。為下文閱兵的豪壯場景蓄勢。“歸來晚,聽隨軍鼓吹,已帶邊聲”,意思是傍晚歸來,那隨軍樂隊所演奏的鼓樂,聽起來卻已經帶上了那沙場上的邊聲。尾句虛實結合,“歸來晚”一句,表明演習時間之長。“隨軍鼓吹”,聽起來也好似“邊聲”,足見作者北伐抗金的迫切心情以及期望朝廷盡早出兵的急切心情。9.C 10.首聯中流露了對故土中原的深切思念,對南宋朝廷的失望,頷聯中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怨憤,頸聯里流露出對中原百姓的關切與憂慮,以及對朝廷無力恢復中原的傷感,尾聯抒發了作者堅定的報國之志【導語】這兩首南宋詩作展現了亂世文人的家國情懷。《過零丁洋》以“山河破碎”起興,通過“惶恐灘”“零丁洋”的地名雙關,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危亡緊密結合,尾聯“留取丹心”更是擲地有聲的愛國宣言。《夜思中原》則用“邈邈路長”“冰霜重”等意象,勾勒出中原淪陷的悲涼圖景,“孤臣血淚”“插天劍氣”等句既見孤忠又顯豪情。兩詩皆以沉郁筆調抒寫報國之志,堪稱南宋愛國詩的雙璧。9.本題考查詩歌賞析。C.這兩首詩的確都抒發了詩人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但并非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也沒有描繪優美景象。具體來說,甲詩《過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等句,是用比喻和雙關的手法來形容國家和個人的命運,并非借景抒情;乙詩《夜思中原》中“關河夜月冰霜重,宮殿春風草木荒”,描繪的是關河冷月、冰霜凝重、宮殿荒蕪、草木叢生的凄涼衰敗景象,也不是優美景象,是借凄涼之景抒發詩人對中原淪陷的悲痛以及報國無門的悲憤,屬于借景抒情。故選C。10.本題考查賞析詩歌情感。乙詩首聯“中原邈邈路何長,文物衣冠天一方”,“中原邈邈”寫出了中原距離之遠,“路何長”直接表達出對故土中原的深切思念,同時“文物衣冠天一方”暗示了中原淪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流露出對南宋朝廷的失望。頷聯“獨有孤臣揮血淚,更無奇杰叫天閶”,“獨有孤臣”強調了詩人自己的孤獨,“揮血淚”體現出詩人為國家命運的悲痛,“更無奇杰叫天閶”則表達出沒有杰出人才能夠向朝廷呼吁收復失地的感慨,凸顯出詩人懷才不遇的怨憤。頸聯“關河夜月冰霜重,宮殿春風草木荒”,“關河夜月冰霜重”描繪出中原地區夜晚的寒冷和凄涼,暗示了百姓生活的困苦,流露出對中原百姓的關切與憂慮,“宮殿春風草木荒”描繪了宮殿的荒蕪,象征著朝廷的衰敗,表達出對朝廷無力恢復中原的傷感。尾聯“猶耿孤忠思報主,插天劍氣夜光芒”,“猶耿孤忠思報主”直接表明詩人仍然懷著忠誠之心想要報答君主,“插天劍氣夜光芒”用“插天劍氣”這一形象的比喻,展現出詩人堅定的報國之志,即使在夜晚也光芒萬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