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同步練習--10 勸 學(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同步練習--10 勸 學(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6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同步
第六單元
10 勸 學
基礎過關練
一、通假字:寫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釋。
1.以為輪   
2.雖有槁暴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君子生非異也   
二、一詞多義: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于
2.而
3.中
4.疾
5.假
6.絕
三、古今異義: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
1.金就礪則利
古義:                           。
今義:金屬;錢。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                           。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3.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                           。
今義:爪和牙是猛禽、猛獸的武器,比喻壞人的黨羽。
4.用心一也
古義:                           。
今義: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懷著的某種念頭。
5.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義:                         。
今義: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四、詞類活用:指出下列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
1.其曲中規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登高而招   
5.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7.積善成德   
8.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9.用心一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處并翻譯。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特殊句式:                         
譯文:                           
                             
2.以為輪。
特殊句式:                         
譯文: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特殊句式:                         
譯文:                           
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特殊句式:                         
譯文: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特殊句式:                         
譯文:                          
                             
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特殊句式:                         
譯文:                          
                             
六、成語積累:根據下列句子中括號內的意思填寫成語。
1.這家新工廠使用了先進的生產工藝,相信不久之后就能     (藍色從蓼藍提煉而成,但是顏色比蓼藍更深。后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成為行業的引導者。
2.前路茫茫,我們唯有保持定力,才能      (一步一步地堅持走下去,就可以達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總可以獲得成功),在新一輪發展中勇攀高峰!
3.成功,需要樂觀積極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意志和     (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堅持到底,不半途而廢。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
4.學習書法絕不可     (比喻勤奮的時候少,懈怠的時候多,沒有恒心),古人有“日課三千”之說,日日臨帖是提升自身書法水準的必由之路。
5.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只有長期堅持,才能     (水匯集起來可以成為深淵。比喻積少成多),有真正的收獲。半途而廢,只能一無所獲。
七、文化常識: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
1.“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步”,跨出兩腳為“跬”,引申為舉步、漫步,也用來表示極近的距離、數量極少等。(  )
2.古代常用“步”“趨”“走”表示行走的不同方式。“步”可特指慢走;“趨”可特指禮貌性的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走”表示“跑,疾行”。(  )
3.“規”的本義指畫圓的工具,圓規;后引申為法度、準則等。“其曲中規”中的“規”用的是其本義。(  )
4.“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為“一駕”,如“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也可借用為謙辭,稱自己,如“勞駕”“大駕光臨”。(  )
5.“騏驥”,駿馬的別稱。駿馬的別稱還有“赤兔”“的盧”等。(  )
八、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2新高考Ⅰ)《荀子·勸學》中“        ,      ”兩句,以劣馬的執著為喻,強調為學必須持之以恒。
2.班會上,李老師用荀子《勸學》中的“            ,             ”兩句,鼓勵同學們學習時不僅要廣泛涉獵,還要學會及時反思。
3.班會上,同學們一起討論“學習和思考的關系”,你想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勸學》中的“             ,             ”。
4.《勸學》中,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用“蚓”和“蟹”進行對比,“蟹”雖有“六跪而二螯”,卻“           ”,原因就在于“     ”。
5.小華寫一份計劃書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小剛卻一上午寫好了幾十份完全不同的原創計劃書,小華很詫異,小剛說他使用了人工智能軟件,小華聽后很感慨,就用荀子《勸學》里的“       ,      ”兩句來形容小剛。
6.老子《道德經》中說“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勸學》中,以“千里”為目標,從反面強調“積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7.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和荀子《勸學》中的“        ,        ”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從正面強調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8.荀子《勸學》一文多處運用了比喻論證,“青”和“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以為輪”和“       ,         ”的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改變人的品性。
片段閱讀練
一、(2025天津西青月考,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9分)
  子路初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 ”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 ”子路曰:“學豈益也哉 ”孔子曰:“夫仁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失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人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 ”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節選自《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人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
B.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人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
C.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人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
D.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人惡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學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汝何好樂     樂:音樂
B.學豈益也哉     益:好處
C.御狂馬不失策     策:馬鞭
D.鏃而礪之     礪:打磨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徒謂以子之所能/無從致書以觀
B.斬而用之/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D.何學之有/何陋之有
二、(2025江蘇南通海安高級中學月考,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6分)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節選自《顏氏家訓·勉學》,有刪改)
4.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父兄A不可常依B鄉國C不可常保D一旦E流離無人庇蔭F當自求G諸身耳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厲,指勉勵,與現在所說的“疾言厲色”中的“厲”意思不同。
B.易,容易,與成語“易如反掌”中的“易”意思相同。
C.過,比得上,與“能面刺寡人之過者”中的“過”意思不同。
D.而,表轉折,與“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用法相同。
三、(2025山東部分學校聯合測試,改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6分)
  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夫繭,舍而不治,則腐蠹而棄;使女工繅之,以為美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繭也,舍而不治,則知行腐蠹;使賢者教之,以為世士,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貢,衛之賈人;顏涿聚,盜也;顓孫師,駔也。孔子教之,皆顯士。夫學,譬之猶礪也。昆吾之金,而銖父之錫,使干越之工鑄之以為劍,而弗加砥礪,則以刺不入,以擊不斷。磨之以礱礪,加之以黃砥,則其刺也無前,其擊也無下。自是觀之,礪之與弗礪,其相去遠矣。今人皆知礪其劍,而弗知礪其身。夫學,身之礪砥也。
(節選自尸子《勸學》,有刪改)
6.下列各項中,句式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
例句:夫學,身之礪砥也
A.教不厭,所以治人也   B.身者,繭也
C.子貢,衛之賈人     D.以擊不斷
7.材料中的內容能否印證本課中荀子“學不可以已”的觀點 請簡要分析。(3分)
                             
                             
三年模擬練
(2025浙江寧波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
  材料一: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選自《荀子·勸學》)
材料二:
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之談,所言皆身心國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進城內,屏除一切,從事于克己之學。
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 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千萬千萬!
凡專一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問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樂何如乎!
(節選自曾國藩《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有刪改)
教材銜接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蓋追先帝之殊遇(《出師表》)    
2.為學譬如熬肉——事在人為    
3.從事于克己之學——克己奉公    
4.不專之咎也——以彰其咎(《出師表》)    
5.若志在窮經——若無興德之言(《出師表》)    
6.萬不可以兼營并騖——好高騖遠    
習題演練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且書信A既詳B則C四千里D外之兄弟E不啻F晤言一室G樂H何如乎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疾,勁疾,與“疾風知勁草”中的“疾”意思相同。
B.假,借助,與成語“狐假虎威”中的“假”意思不同。
C.竟日,從早到晚,一整天,與材料一“吾嘗終日而思矣”中的“終日”意思相同。
D.古文,唐時稱先秦兩漢之文為古文,后泛指文言寫成的文章。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材料一中,“終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須臾之所學”,是因為沒有很好地“假于物”。
B.材料一中,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說明了積累、堅持和專注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中,朋友認為曾國藩猛火式做學問不妥,建議他搬家到城里,向師友學習。
D.材料二中,曾國藩認為學習要專一,在學習時要打起精神,心無旁騖,否則將一無所成。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
                             
                             
(2)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5.(觀點態度)兩則材料都闡述了求學方法,有哪些共同點 請從主要觀點和論證方法兩方面簡要概括。(5分)
                             
                             
                             
                             
五年高考練
文言文閱讀之一詞多義
(2024新課標Ⅰ,10—1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 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 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 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
2.(一詞多義)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千。對于李陵的戰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為,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
                             
                             
(2)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
                             
                             
5.王夫之強調李陵“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 請簡要概括。(5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一、
1.“”,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彎曲
2.“有”,同“又”,再
3.“知”,同“智”,見識
4.“生”,同“性”,天性
二、
1.①介詞,從 ②介詞,表比較,相當于“比” ③介詞,引出動作涉及的對象
2.①連詞,表轉折 ②連詞,表并列 ③連詞,表方式或狀態 ④連詞,表順承
3.①符合 ②內心 ③內,里 ④射中目標
4.①勁疾 ②快 ③痛恨
5.①借助 ②假裝 ③借
6.①橫渡 ②斷絕 ③獨一無二的 ④與人世隔絕的 ⑤極
三、
1.金屬制的刀斧等
2.廣博地學習
3.爪子和牙齒
4.兩個詞,用,介詞,表示原因;心,心思
5.寄居
四、
1.形容詞作名詞,彎曲的弧度
2.形容詞作動詞,變直/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3.名詞作狀語,每天
4.形容詞作名詞,高處
5.名詞作動詞,奔走
6.名詞作動詞,游泳
7.形容詞作名詞,善行
8.名詞作狀語,向上/名詞作狀語,向下
9.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五、
1.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介詞(于)+名詞或名詞性詞組(藍)放在謂語之后,正常語序為“青,于藍取之,而于藍青”。
譯文:靛青從藍草中取得,但是比藍草顏色深。
2.特殊句式:省略句,省略賓語“之”,應是“之以之為輪”。
譯文: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彎曲,把它做成車輪。
3.特殊句式: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譯文: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變直,這是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彎曲成這樣的。
4.特殊句式:判斷句,“也”表判斷。
譯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他們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5.特殊句式:定語后置句,之+作定語的形容詞(利/強)放在名詞(爪牙/筋骨)之后,正常語序為“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以及)強健的筋骨。
6.特殊句式: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譯文:(然而)沒有蛇和鱔魚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六、
1.青出于藍
2.跬步千里
3.鍥而不舍
4.一曝十寒
5.積水成淵
七、
1.  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2.√
3.√ 
4.  “也可借用為謙辭,稱自己”錯誤。“駕”可借用為敬辭,稱對方。
5.  “赤兔”“的盧”都是古代名馬的名字,并非駿馬的別稱。
八、
1.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5.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于物也
6.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7.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
8.故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片段閱讀練
1.D “木受繩則直”與“人受諫則圣”是對稱結構,兩者之間和前后都要斷開,排除A、C兩項;“君子”是“不可不學”的主語,其前應斷開,排除B項。
2.A 根據后文“對曰:‘好長劍。’”可知,此處的“樂”,是“喜好”的意思。
3.A A.介詞,憑,憑借/連詞,表目的,來。B.都是連詞,表順承。C.都是連詞,表承接,就。D.都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參考譯文]
子路第一次來見孔子,孔子問道:“你愛好什么 ”子路答道:“我愛好長劍。”孔子說道:“我并不是問你這個,只是想說憑你的能力,如果加上學識,難道有誰能比得上你嗎 ”子路問道:“學習難道有好處嗎 ”孔子說道:“仁德的國君如果沒有直言敢諫的大臣輔佐,那么治理國家就會失去公正;士人如果沒有能給予教導的朋友,那么就會失去判斷力。駕馭狂奔亂跳的馬,不能丟掉馬鞭;使用弓,不能有悖于矯正弓的器具。木材經過墨線比量再用斧鋸加工就直了;人若接受他人的勸諫,就能通達事理。領會知識,重視請教,又有誰不能順利地成功呢 詆毀他人,憎惡賢士,就很容易觸犯法律。因此,君子不可以不學習。”
子路說道:“南山之上有一種竹子,不用矯正就已非常筆直,砍下這種竹子用它作為箭,可以刺透犀牛皮制成的盔甲。由此說來,又有什么學習的必要呢 ”孔子說道:“在箭尾裝上箭羽,將箭頭打磨鋒利,這樣它射得不是更深嗎 ”子路拜了兩拜,說道:“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導。”
4.BDF “父兄不可常依”和“鄉國不可常保”結構一致,應各自獨立,其后都斷開,故在B、D處斷開。“一旦”是“流離”的狀語,中間都不應斷開;“一旦……”是假設出現的情況,后面“當……”是相應的結果,前后構成假設復句,中間斷開,即在F處斷開。
5.D A.正確。勉勵/嚴肅。B.正確。都是“容易”的意思。C.正確。超過,比得上/過錯。D.錯誤。表轉折,卻/表并列。
[參考譯文]
通曉六經的要旨,閱讀學習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長德行,促使社會風俗淳樸,也可以作為一種才藝,能夠來養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遠依靠,國家不可能永遠安定無事,一朝流離失所無人保護,將只能靠自己了。俗話說:“積累千萬財產,不如自己有一項小技藝。”容易學習而且可貴的技藝,沒有比得上讀書的。世上的人不論是愚笨還是聰明,都希望認識的人多,見識的事情廣,卻不肯讀書,這就好比想要吃飽卻懶得做飯,想要穿暖和卻懶得裁剪衣服。
6.D 例句為判斷句,“也”表判斷。A.判斷句,“也”表判斷。B.判斷句,“……者……也”表判斷。C.判斷句。D.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之”,應是“以之擊不斷”。
7.答案 尸子認為學習能使人成為當世名士,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能印證“學不可以已”的觀點。
解析 “使賢者教之,以為世士,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的意思是:讓賢明的人教誨他,他就會成為當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諸侯就沒有誰敢不尊敬他。可見尸子認為學習能使人成為當世名士,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印證了“學不可以已”的觀點。
[參考譯文]
勤學而不厭倦,是用來治理自身的;教誨而不厭倦,是用來治理他人的。如果蠶繭已成,放置一旁而不加處理,它就會腐爛蠹蝕,最終被拋棄;如果使女工繅絲,用它制成漂亮的織錦,那么天子也會穿著它制成的衣服上朝。人自身就像蠶繭一樣,舍棄而不修治,那么智慧、行為就會敗壞。讓賢明的人教誨他,他就會成為當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諸侯就沒有誰敢不尊敬他。因此,子路,是卞地的粗野之人;子貢,是衛國的商人;顏涿聚,是個大盜;顓孫師,是個販馬人。孔子教導他們之后,他們都成了名士。學習,就像磨礪。即使是昆吾山的金屬、銖父地區的錫,讓吳、越的良匠把它們鑄造成劍,如果不加磨礪,用它刺東西也不能深入,用它砍東西也不能砍斷。如果用粗磨刀石開磨,再用細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如無物,砍如無物。由此看來,磨礪它與不磨礪它,相差太遠了。現在的人們都知道磨礪他們的劍,卻不知道磨礪他們自身。學習,就是對自身的磨礪。
三年模擬練
教材銜接
1.大概因為
2.做
3.克制,約束
4.過失
5.如果
6.追求
習題演練
1.BEG “書信”作主語,“詳”作謂語,中間不能斷開;“則”是連詞,連接句與句,表示順承關系,其前B處斷開;“四千里外之兄弟”是“不啻晤言一室”的主語,主語較長,其后E處斷開;“不啻晤言一室”作謂語,單獨成句,其后G處斷開。
2.B A.正確。B.錯誤。兩個“假”均指借助。C.正確。D.正確。
3.C “朋友認為曾國藩猛火式做學問不妥,建議他搬家到城里”錯誤。由原文“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雖懦夫亦有立志”“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等可知,朋友建議曾國藩搬家到城里,是因為到城里可以向師友學習,有利于人立志;且曾國藩并沒有“猛火式做學問”。
4.答案 (1)好比沒有煮沸的熱水,倉促間改用慢火溫它,將會越溫越不熟。
(2)我挖井多卻沒有泉水可以飲用,是不專一的過錯啊。
解析 (1)“湯”,煮沸的熱水;“遽”,倉促;“漫”,同“慢”。
(2)“掘”,挖;“咎”,過錯;“……也”,判斷句。
5.答案 (1)主要觀點上:①都強調學習要善于利用周圍的資源和條件。②都強調學習中專一的重要性。(2)論證方法上:都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解析 (1)主要觀點上:結合材料一“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和材料二“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雖懦夫亦有立志”可知,兩則材料都強調學習要善于利用周圍的資源和條件。結合材料一“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和材料二“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等可知,兩則材料都強調學習中專一的重要性。
(2)論證方法上:材料一第一段連用“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多個比喻證明觀點;第二段,作者從正面設喻,告訴我們要善于積累,隨后以一連串的對比設喻,在強烈的反差中論證了在學習中堅持與用心專一的重要性。材料二“為學譬如熬肉……用漫火溫”,意為做學問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使用了比喻論證。可見,兩則材料都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
[參考譯文]
材料二:
吳廷棟最近和我往來很頻繁,來了就談一整天的話,說的都是關于修身養心、治國齊家的重要道理。廷棟一定要我搬進城里居住,大概因為城里的鏡海先生可以以師禮相待,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以朋友之禮相待。有老師和朋友幫助,即使是軟弱無能的人也會樹立志向。我想到了朱子說過:“做學問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我生平的工夫,全都沒有用猛火煮過,雖然有些見識,是從領悟的境界中得到的,偶爾用功,也不過悠閑自得玩味索求罷了,好比沒有煮沸的熱水,倉促間改用慢火溫它,將會越溫越不熟。所以,著急想搬進城里去,排除所有雜念,從事“克己復禮”的學問。
追求學業精深,沒有別的辦法,專一罷了。諺語說“技藝多了不能夠修身養性”,是說這樣不專一。我挖井多卻沒有泉水可以飲用,是不專一的過錯啊。各位弟弟要力求專研一業,像九弟志向在書法,也不一定要全部廢棄其他學業,但是每天寫字的時候,不可以不提起精神,隨便什么時候隨便什么事情,都可以觸動靈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你們心里有專門的愛好沒有 如果志向在深入研習儒家經典,那么應該專門研究一種經書;如果志向在寫作八股文,那么應該專門研究一家的文稿;如果志向在寫作古文,那么也應該專門看一家的文集;寫作各種體裁的詩也一樣;寫作試帖詩也一樣。千萬不可以同時兼顧多個方面,不分主次地全力投入,那樣必定一無所成。一再囑咐!千萬牢記!
凡是專攻一門學業的人,一定會有心得體會,也一定存在著疑難問題。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體會,可以告訴我,讓我跟你們一起欣賞;有什么疑難問題,可以向我提出來,我們一起分析。而且書信寫得極詳細的話,四千里外的兄弟,就像在一個屋子里見面交流一樣,那是多么快樂的事啊!
五年高考練
1.ADF “為將而降”和“降而為之”中的“降”均指投降,均為動詞,分屬不同的句子,因此A處應斷開。“為之效死”作“戰”的狀語,“以”為連詞,表修飾,故B、C兩處不能斷開。“雖”一般位于句首,在其前面停頓,故D處應斷開。“浣”“滌”為同義動詞,“浣滌其污”為動賓結構,故E處不能斷開。結合語境,“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中的“而”表轉折,且其連接的兩個句子較長,這種情況下一般要在“而”前停頓,因此F處應斷開。“已(已經)”是副詞,修飾中心詞“緇(染黑)”,中間不能停頓,故G處不能斷開。
2.C A項中“不貴難得之貨”中的“貴”也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貴”。B 項中“我有親父兄”中的“親”意思是“血親”。C項中“彼之不死”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都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D項解說正確。技法指導
“一詞多義”推斷八法
  ①字形推斷法。又稱為“形訓”法,即通過字形結構分析其本義。分析字形,有助于我們了解詞的本義,推斷詞的引申義或其他義項。
②字音推斷法。即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根據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從而推斷出符合語境的意思。
③融會貫通法。聯系課內學過的知識來推斷其含義,即遇到某一文言詞語時,可以聯想課內已經學過的這一詞語的解釋來推斷詞義。
④成語印證法。即借助成語來推斷詞義。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語。成語的含義通常不會隨著時代更迭而發生重大改變。因此,許多成語可以為我們推斷文言詞義提供幫助。
⑤相似結構推斷法。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有某種聯系。這一點可以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幫助。
⑥語法分析推斷法。即分析所要解釋的詞語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然后據此推斷出其詞性,從而推斷出其詞義。
⑦語境推斷法。即聯系上下文語境,以及文章所敘述的故事情節等來推斷詞義。
⑧代入檢驗法。對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將所給詞義代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且通順暢達的即為正確詞義。
3.C “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不合文意。材料二中“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的意思是“司馬遷為李陵掩飾罪過唯恐達不到目的,于是又不斷稱道李廣,夸贊其世代功業”。王夫之是在講述司馬遷為李陵掩飾罪過的情況,而不是在推測司馬遷為李陵掩飾罪過的原因。另外,選項對原文“若不及”“抑稱道李廣”的理解有誤:“若不及”意思是“好像趕不上”“唯恐達不到目的”,不能理解為“如果不及時”;“抑稱道李廣”不能理解為“損害李廣的聲譽”,這里的“抑”表示順承關系,相當于“又”,“而抑”連用,意思相同。
4.答案 (1)(我)希望能獨立帶領一隊,到蘭干山南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要讓匈奴專門針對貳師將軍的部隊。(“當”“分”“鄉”各1分,大意1分)
(2)李陵說“想得到適當的機會來報答漢室”,是愧對蘇武而給這件事情找個借口。(“得當”“愧”“辭”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得”,能夠。“當”,承當、擔當、執掌,結合語境,“自當一隊”應譯為“獨立帶領一隊”。“分”,分離、分散。“毋”,副詞,表示禁止,相當于“不可、不要”。“鄉”,同“向”,面向、朝著。“專鄉貳師軍”與“分單于兵”對應,“專鄉”與“分”相反,根據語境翻譯為“專門針對”。
(2)“得當”,獲得適當的機會。“愧”,慚愧,“愧蘇武”指“對蘇武感到慚愧”,可翻譯作“愧對蘇武”。“辭”,借口、托詞。“為之辭”中,“為”是動詞,“之”指稱李陵投降這件事,對應句式作“為之為辭”,翻譯作“給這件事情找個借口”。
5.答案 ①李陵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②與降將衛律一道成為單于左膀右臂;③率領大軍追擊漢軍。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綜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篩選能力、觀點歸納能力。解答本題,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的意思。李陵作為漢軍將領,投降匈奴,已經喪失了一個漢軍將領的節操,故稱“大節喪”。“余無可浣也”承接“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而來,王夫之認為李陵“大節喪”,投降之罪無可辯白。把握這些內容后,再從材料一中篩選并概括支持王夫之這一觀點的史實即可。
由“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可概括出答案要點①;由“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可概括出答案要點②;由“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可概括出答案要點③。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李廣的孫子李陵擔任侍中,擅長騎馬射箭。漢武帝認為(李陵)有他的祖父李廣的風范,派遣他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射箭,來防備匈奴。等到李廣利的軍隊攻打匈奴時,李陵叩頭請求說:“我率領的戍守邊塞的人,都是荊楚地區的勇武之士和奇才劍客。(我)希望能獨立帶領一隊,到蘭干山南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要讓匈奴專門針對貳師將軍的部隊。我愿以少擊眾,率領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的王庭。”漢武帝贊賞李陵的豪情壯志,并且同意了他的請求。李陵到達浚稽山,和單于的軍隊相遇,大約三萬匈奴騎兵包圍了李陵的軍隊。李陵率領軍隊迎擊,(與之)展開搏斗,匈奴士兵后退逃回山上,漢軍追擊,殺死匈奴幾千人。單于大驚,(于是)召集八萬多騎兵圍攻李陵。李陵的軍隊在樹林中(與匈奴士兵)徒步搏斗,又殺死匈奴幾千人。李陵的軍隊被圍困在山谷中,匈奴士兵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很多漢軍戰死,不能前進。李陵說道:“我無顏面對陛下了!”于是投降。 漢武帝非常憤怒,滿朝大臣都譴責李陵。漢武帝拿這件事詢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竭力為李陵分辯說:“李陵侍奉父母孝順,對士人講信義,常常奮不顧身來為國家出生入死。他平時積累的美德,(讓他)有國士的風范。況且李陵率領不到五千步兵,深入滿是戰馬的匈奴腹地,抵擋幾萬敵軍。雖然李陵被匈奴圍困而兵敗,但他對匈奴的打擊也足以讓他在天下揚名了。李陵沒有以死報國,應當是想找機會來報效漢朝。”漢武帝認為司馬遷在欺騙,下令對司馬遷施以宮刑。很久以后,漢武帝后悔(當初)沒有及時派兵(營救李陵)而讓他陷入圍困之中。漢武帝派遣公孫敖率兵深入匈奴腹地去迎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便上奏說:“抓獲的俘虜說,李陵教單于制造兵器來防備漢軍。”于是漢武帝下令誅殺了李陵全族。不久后聽說,(教單于制造兵器的)是投降匈奴的漢朝將領李緒,而不是李陵。李陵派人刺殺李緒,大閼氏要殺李陵,單于將李陵藏在北方。大閼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匈奴王庭。單于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封他為右校王,(李陵)與衛律都得到重用。衛律常常在單于身邊;李陵則在外,有大事才回到王庭商議。征和三年三月,漢武帝派遣李廣利率領七萬士兵從五原出發,攻打匈奴。匈奴單于派遣大將和李陵率領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雙方周旋交戰了九天。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明顯,不可以被掩飾。如果(為他開脫,)說他孤軍應對敵人沒有后援(是不恰當的,因為)率領五千步兵出塞作戰,是李陵自己炫耀他的勇猛,而不是漢武帝命令他(如此)而他無法推辭。李陵被滅族,就把災禍轉嫁給李緒;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李陵率領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雙方周旋交戰了九天,這也要把罪責轉嫁給李緒嗎 如果說李陵被單于控制,不得不追擊漢軍、四處轉戰,難道匈奴就沒有其他可信的人了嗎 假如李陵有兩面討好的心思,那么單于又怎么能信任李陵而把實力強大的軍隊交給他,讓他深入戰地與漢軍將領相互對抗呢 司馬遷為李陵掩飾罪過唯恐達不到目的,于是又不斷稱道李廣,夸贊其世代功業。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替對方賣命地去作戰,即使想要洗掉自己身上的污點,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大節已經淪喪,那么其他的(地方)都無法洗凈了。李陵說“想得到適當的機會來報答漢室”,是愧對蘇武而給這件事情找個借口。他的背叛,本來就不是司馬遷能夠掩飾得了的。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城县| 荔波县| 拉孜县| 浦北县| 陆丰市| 依安县| 东源县| 秦皇岛市| 潮安县| 同仁县| 合作市| 二连浩特市| 东乡族自治县| 靖安县| 修武县| 星子县| 濮阳市| 潞西市| 马关县| 谷城县| 宁晋县| 延安市| 砀山县| 兴安县| 甘肃省| 张家界市| 云林县| 太和县| 进贤县| 大邑县| 宜州市| 卓资县| 盱眙县| 交口县| 和田市| 永福县| 迁安市| 湖口县| 景洪市| 辽宁省|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