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xué)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2026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同步16 赤壁賦基礎(chǔ)過關(guān)練一、通假字:寫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釋。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2.山川相繆 二、一詞多義:解釋下列加點的字。1.歌2.如3.下4.屬5.適6.固7.乎三、古今異義: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1.白露橫江古義: 。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9月7、8或9日。2.徘徊于斗牛之間古義: 。 今義:我國民間使牛與牛相斗的一種習(xí)俗。3.凌萬頃之茫然古義: 。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失意的樣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義: 。 今義:美貌的女子。四、詞類活用:指出下列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歌窈窕之章 2.擊空明兮溯流光 3.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4.正襟危坐 5.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6.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7.下江陵 8.順流而東也 9.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10.侶魚蝦而友麋鹿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處并翻譯。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特殊句式: 譯文: 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特殊句式: 譯文: 3.凌萬頃之茫然。特殊句式: 譯文: 4.渺渺兮予懷。特殊句式: 譯文: 5.客有吹洞簫者。特殊句式: 譯文: 6.何為其然也 特殊句式: 譯文: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特殊句式: 譯文: 8.固一世之雄也。特殊句式: 譯文: 9.而今安在哉 特殊句式: 譯文: 10.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特殊句式: 譯文: 11.而又何羨乎!特殊句式: 譯文: 12.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特殊句式: 譯文: 六、成語積累:根據(jù)下列句子中括號內(nèi)的意思填寫成語。1.唐人曾以此為題,作胡笳之曲,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訴說,形容聲音凄切、悲苦),曲調(diào)之間充溢著母子親情。 2.八十九歲的黃老太太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shù)臉幼?于幽暗的大客廳,奮指彈奏一架德國老鋼琴。琴聲激越,傾吐滿腹滄桑。 3.每個人在世間都如 (大海里的一顆谷粒,形容非常渺小),怎能驕傲自大 七、文化常識: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1.干支紀年法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組為一周期,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記錄。如“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就屬于干支紀年法。( )2.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間”中的“斗牛”就是指“斗宿和牛宿”。( )3.賦是一種講究辭采、體物鋪陳的文體,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句式上以四六句為主,追求駢偶;語言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4.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如“孟德”即曹操的字。( )5.“七月既望”中的“既望”屬于月相紀日法。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通常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八、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達要給自己的書房起一個名字,他想起《赤壁賦》中的“ , ”,于是給書房起名為“藏適齋”。 2.《赤壁賦》中,蘇軾以“ ”一句從哲理的角度闡述了對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以“ ”一句強調(diào)萬物和我們皆可永恒。 3.《赤壁賦》中,“ , ”兩句運用夸張手法,簡潔而生動地寫出了曹操水軍的強盛氣勢。 4.《赤壁賦》中,面對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的長江,吹洞簫的客人發(fā)出了人生短暫的感嘆,即“ , ”。 5.《赤壁賦》中,“ , ”兩句用蛟龍起舞、寡婦落淚來襯托簫聲的悲咽低回。 6.在許多作品中,面對永恒浩瀚的宇宙,作者容易產(chǎn)生盛衰無常、人生短暫和個體渺小之感。如《赤壁賦》中“ , ”兩句,便用比喻的手法表達了上述感受。 7.蘇軾的多篇作品都寫到酒,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 ”寫以酒憑吊;《赤壁賦》中“ ”寫舉著葫蘆做成的酒器互相勸酒。 8.“滄海”這一意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古代詩文中,和其他意象組合,或展現(xiàn)寬闊胸襟,或寄托憂思情懷,等等,如“ , ”。 9.“清風(fēng)”拂面,撩動古人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詩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兩句是“ , ”。 片段閱讀練一、(2025海南海口期中,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謝表為謗,并摭生平詩辭,以為怨望。遣中使追攝,赴詔獄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詩杭州供數(shù)百首名曰“詩帳”。就逮臺獄,子瞻知不免,因自嘆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見吾子由乎!”因賦二詩,托獄卒遺子由,獄吏不敢隱,遂以上。上見而憐之,自此一意寬釋。會以曹太后泣問故,上意益解。于是黃州之命下矣。(摘編自《次蘇子瞻先后事》)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赴詔獄A有司B移各州取所C留詩D杭州E供數(shù)百首F名曰“詩帳”2.下列選項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就逮臺獄A.凌萬頃之茫然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青,取之于藍D.而今安在哉3.蘇子瞻遭遇“詩帳”事件被捕入御史臺監(jiān)獄,后又因何被釋放 請簡要分析。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 圣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jié)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 而樂之終身不厭。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悅?cè)硕蛔阋砸迫苏?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鐘繇至以此嘔血發(fā)冢,以兒戲兇其身。此留意之禍也。(摘編自蘇軾《寶繪堂記》)4.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蓋 B.然 C.且 D.夫5.分析第②段所用論證方法的作用。 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寓:寄托B.雖尤物不足以為病 病:禍害C.而樂之終身不厭 厭:滿足D.然至其留意而不釋 釋:放下三、(2025廣東肇慶期中,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y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shù)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注]。”是日劇飲而歸。(摘編自蘇軾《游沙湖》) [注] 唱黃雞: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流逝。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往相田得疾 相:察看B.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 許:表示約計的數(shù)量C.誰道人生無再少 再:又D.是日,劇飲而歸 是:指示代詞,此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shù)字輒深了人意。B.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shù)字/輒深了人意。C.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shù)字輒深了/人意。D.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shù)字/輒深了人意。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yī)而聾,遂往求療。 (2)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三年模擬練(2025福建漳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 ”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②之危巢,俯馮夷③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 ”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摘編自蘇軾《后赤壁賦》) [注] ①雪堂:蘇軾在黃州所建的新居,離他在臨皋的住處不遠。堂在大雪時建成,畫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②棲鶻(hú):睡在樹上的鶻。鶻,鷹的一種。③馮夷:傳說中的黃河之神。教材銜接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是歲十月之望——七月既望(《赤壁賦》) 2.顧而樂之——元方入門不顧(《陳太丘與友期行》) 3.歸而謀諸婦——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披蒙茸——披荊斬棘 5.攀棲鶻之危巢——危樓高百尺(《夜宿山寺》) 6.聽其所止而休焉——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習(xí)題演練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今者A薄暮B舉網(wǎng)C得魚D巨口E細鱗F狀G如松江之鱸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藏之久矣”中的“之”與《詩經(jīng)·靜女》“美人之貽”中的“之”含義相同。B.文中“曾日月之幾何”中的“幾何”與曹操《短歌行》“人生幾何”中的“幾何”意思相同。C.文中“返而登舟”中的“返”與成語“流連忘返”中的“返”用法相同。D.“飛鳴而過我者”中的“而”和《赤壁賦》“扣舷而歌之”中的“而”用法相同。3.下列對《后赤壁賦》和《赤壁賦》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赤壁賦》寫“客人”對人生短暫無常的感嘆,從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著一種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當(dāng)時思想的一個方面。B.《后赤壁賦》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動態(tài)美,與《赤壁賦》中“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的靜態(tài)美,展現(xiàn)了赤壁景物的千姿百態(tài)。C.《后赤壁賦》中道士化鶴的故事與“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關(guān),作者借此寄寓對超凡脫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D.《赤壁賦》寫初秋,《后赤壁賦》寫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游記散文,也都用了主客問答的形式,一樣的赤壁,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 ” (2)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5.在《后赤壁賦》中,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達極高處。那么,“我”在登極高處時都看到了哪些風(fēng)景 請簡要說明。(3分) 五年高考練文言文閱讀之虛詞的理解(2024北京,6—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8分)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故何也 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從事,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故當(dāng)執(zhí)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然則明辨此說將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必立儀,言而無儀,譬猶運鈞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 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 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②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蓋嘗尚觀于先王之書,所以出于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此百姓之憂也。說百姓之憂者,是滅天下之人也。”然則所謂欲義人在上者,何也 曰:“義人在上,天下必治,萬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 子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設(shè)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是以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不暴故罰也。’以此為君則不義,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慈,為子則不孝,而強執(zhí)此者,此特兇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執(zhí)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取材于《墨子·非命》) [注] ①鈞:制作陶器所用的轉(zhuǎn)輪。②中:符合。1.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當(dāng)執(zhí)有命者之言 當(dāng):面對B.此世未易,民未渝 渝:改變C.說百姓之憂者 說:談?wù)?br/>D.設(shè)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 沮:阻止2.(理解虛詞)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B.C.D.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如果在上者采用執(zhí)有命者之說,這就是顛覆天下大義B.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領(lǐng)土擴展到我們這里呢C.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古代圣王發(fā)布律法頒布政令D.此特兇言之所自生這樣的話暴戾言論就自然發(fā)生了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信奉有命之說的人認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變。B.墨子主張,肯定或否定某種學(xué)說必須遵從一定的準則。C.文章認為,桀紂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說。D.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說,會導(dǎo)致賞罰不當(dāng)、社會混亂。5.墨子論述“非命”時,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請分別談?wù)勀銓θ淼睦斫?并概括說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6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chǔ)過關(guān)練一、1.同“憑”,乘2.同“繚”,盤繞、圍繞二、1.①歌唱 ②歌詞 ③作歌,作詩2.①往 ②像,如同 ③及,比得上3.①攻占 ②底部,位置在低處 ③低于 ④向下 ⑤等次或品級低4.①勸請 ②歸屬 ③同“囑”,囑托 ④類 ⑤連接5.①享有 ②恰好 ③適應(yīng)6.①本來 ②使之固,鞏固 ③頑固 ④必,一定7.①助詞,用于形容詞后,可譯為“……的樣子” ②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dāng)于“嗎”或“呢” ③介詞,相當(dāng)于“于”,可譯為“在”三、1.白茫茫的水汽2.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3.曠遠的樣子4.所思慕的人四、1.名詞作動詞,唱2.形容詞作名詞,月光下的清波3.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落淚4.形容詞作動詞,整理5.名詞作狀語,向南6.名詞作狀語,向西/名詞作狀語,向東7.名詞作動詞,攻占8.名詞作動詞,向東進軍9.名詞作動詞,捕魚/名詞作動詞,砍柴10.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五、1.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介詞(于)+名詞或名詞性詞組(赤壁之下)放在句末,正常語序為“蘇子與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譯文:蘇子和客人在赤壁之下乘船游玩。2.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介詞(于)+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東山之上/斗牛之間)分別放在兩句的句末,正常語序為“月于東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間徘徊”。譯文:月亮從東邊的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3.特殊句式:定語后置句,定語“茫然”放在了中心詞“萬頃”的后面,正常語序為“凌茫然之萬頃”。譯文:越過那茫茫的江面。4.特殊句式:主謂倒裝句,“予懷”是主語,“渺渺”是謂語,謂語放在了主語的前面,正常語序為“予懷渺渺兮”。譯文:我心里想得很遠。5.特殊句式:定語后置句,中心詞“客”+定語“有吹洞簫”+“者”,定語放在了中心詞的后面,正常語序為“有吹洞簫者客”。譯文:有個吹洞簫的客人。6.特殊句式:賓語前置句,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于“為”之前,正常語序為“為何其然也”。譯文:(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涼)呢 7.特殊句式:被動句,介詞“于”表被動。譯文:這不是曹孟德受困于周瑜的地方嗎 8.特殊句式: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本是一代豪杰。9.特殊句式:賓語前置句,疑問代詞“安”作賓語置于“在”之前,正常語序為“而今在安哉”。譯文: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10.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介詞(于)+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江渚之上)放在句末,正常語序為“況吾與子于江渚之上漁樵”。譯文:何況我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11.特殊句式:賓語前置句,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于“羨”之前,正常語序為“而又羨何乎”。譯文:我們又羨慕它們什么呢!12.特殊句式: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六、1.如泣如訴2.正襟危坐3.滄海一粟七、1.√2.√3.√4. “字用于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錯。字用于平輩之間相稱,在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也可以稱字。5. 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過了“望”日后的第一天叫“既望”。八、1.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2.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3.舳艫千里 旌旗蔽空4.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5.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6.寄蜉蝣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7.一尊還酹江月 舉匏樽以相屬8.(示例1)寄蜉蝣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示例2)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云(示例3)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9.(示例1)清風(fēng)徐來 水波不興(示例2)惟江上之清風(fēng) 與山間之明月片段閱讀練1.ADF “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詩”主謂賓齊全,其中“有司”為主語,“移各州取所留詩”為連謂短語,故A、D兩處斷開;“杭州供數(shù)百首”主謂賓齊全,其后F處斷開。2.B 例句是被動句,“就”有“受,被”的意思。A.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凌茫然之萬頃”。B.被動句,“于”表被動。C.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青,于藍取之”。D.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而今在安哉”。3.答案 蘇子瞻寫了兩首詩,托獄卒寄給子由。獄卒將詩交給了皇上,皇上對蘇子瞻非常憐惜,決定寬恕他,恰逢太后詢問,就釋放了他。解析 由“因賦二詩,托獄卒遺子由……自此一意寬釋”可知,皇上看到蘇子瞻托獄卒寄給子由的兩首詩后,對蘇子瞻非常憐惜,決意對他寬恕免罪,這是子瞻被釋放的一個原因;由“會以曹太后泣問故……之命下矣”可知,曹太后哭泣著詢問這件事,皇上的心結(jié)更加解開了,于是將子瞻貶到黃州的命令就下達了,這是子瞻被釋放的另一個原因。[參考譯文]子瞻調(diào)任湖州知州,這年,議論朝政的人認為子瞻的到任謝表是對皇帝的毀謗,同時摘錄了子瞻平時寫的詩詞,認為他對皇帝心懷不滿。朝廷派遣中使追捕子瞻,把他押送到詔獄。主管官員發(fā)動各州搜集子瞻留存的詩詞,杭州呈上幾百首,名叫“詩帳”。子瞻被逮捕到御史臺監(jiān)獄,知道自己不能免除災(zāi)禍,于是自我感嘆說:“命途多舛,遭受這樣的痛苦,我死容易,就是最終不能夠見子由一面啊!”于是就寫了兩首詩,托獄卒寄給子由,獄卒不敢隱瞞,就把詩交給了皇上。皇上看到了詩非常憐惜子瞻,由此決意對他寬恕免罪。又因為恰逢曹太后哭泣著詢問這件事,皇上的心結(jié)更加解開了。于是將子瞻貶到黃州的命令就下達了。4.B 前文說老子指出五色、五音、五味以及馳騁田獵的害處,后文說圣人不曾廢棄它們,前后語意發(fā)生轉(zhuǎn)折,故應(yīng)選用表轉(zhuǎn)折的虛詞“然”。5.答案 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舉鐘繇留意于書畫而“兇其身”的事例,進一步闡發(fā)前面“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的道理。解析 結(jié)合文中“鐘繇至以此嘔血發(fā)冢,以兒戲兇其身。此留意之禍也”可知,第②段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舉鐘繇留意于書畫而“兇其身”的事例,進一步論證了第①段中“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的觀點。6.C 文中作者列舉劉備等人都有所寄托的事例,是為了證明他們所好之物并不是音樂、美色等事物,但他們卻樂此不疲。故這里的“厭”是“厭煩、厭棄”的意思。[參考譯文]①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滯留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足以讓自己很快樂,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會成為禍害。如果把心意滯留于事物中,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會成為禍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會讓自己很快樂。老子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盲,動聽的音樂使人耳聾,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味敗壞,馳騁游獵使人心發(fā)狂。”但是圣人不曾廢棄這四樣?xùn)|西,也不過是暫且用來寄托心意罷了。劉備有雄才大略,卻性喜織毛物。嵇康恬靜寡欲,卻喜愛打鐵。阮孚狂放不羈,卻喜愛用蠟涂鞋底。這難道有音樂、美色和香氣嗎 但他們終身喜歡而不厭煩。②事物之中可喜且足以取悅?cè)硕蛔阋詨娜诵男缘?莫過于書法和繪畫。然而到了把心意滯留在書畫上而放不下的程度,那它的危害就說不完了。鐘繇發(fā)展到因此吐血盜墓,因為兒戲害了他自身。這就是把心意滯留在事物中的危害。7.C 再:第二次。8.B “絕人”是動賓結(jié)構(gòu),中間不斷開,排除A、D兩項;“深了人意”也是動賓結(jié)構(gòu),中間不斷開,排除C項。9.答案 (1)聽說麻橋人龐安常醫(yī)術(shù)高明但耳聾,就去他那里請他治療。(2)我和他開玩笑說:“我把手當(dāng)作嘴巴,你把眼當(dāng)作耳朵,我們兩個都是當(dāng)代的怪人。”解析 (1)聞:聽說。而:表轉(zhuǎn)折,可譯為“但是、卻”。遂:于是,就。(2)戲:開玩笑。以……為……:把……當(dāng)作……。一時:當(dāng)代。[參考譯文]黃州東南三十里處是沙湖,又稱螺師店。我在那里買了田,因為去那里察看田地得了病。聽說麻橋人龐安常醫(yī)術(shù)高明但耳聾,就去他那里請他治療。龐安常雖然耳朵聾,但是聰明過人,用紙給他寫字,寫不了幾個字,他就能夠很了解別人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說:“我把手當(dāng)作嘴巴,你把眼當(dāng)作耳朵,我們兩個都是當(dāng)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覽清泉寺。寺廟在蘄水縣城外大約二里路,那里有王羲之的洗筆池,水很甘美,下游靠近蘭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詩歌:“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三年模擬練教材銜接1.天文學(xué)上指月亮圓的那一天,通常指每月農(nóng)歷十五2.回頭看3.相當(dāng)于“之于”4.分開5.高6.停止,停留習(xí)題演練1.BDF “今者”修飾“薄暮”,中間不斷開,“今者薄暮”作時間狀語,單獨成句起強調(diào)作用,其后斷開;“舉網(wǎng)”是“得魚”的方式,中間不斷開,“得魚”動賓結(jié)構(gòu),其后斷開;“巨口”“細鱗”是并列的兩個名詞,中間不斷開,單獨成句,其后斷開;“狀如松江之鱸”主謂賓完整,中間不斷開。2.A A.“含義相同”錯。代詞,它/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B.正確,都是指“多少”。C.正確。都是動詞,返回。D.正確。都是連詞,表修飾。3.B 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動態(tài)美,與《赤壁賦》中‘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的靜態(tài)美”錯誤。“山高月小”是靜態(tài),“水落石出”是動態(tài);“清風(fēng)徐來”是動態(tài),“水波不興”是靜態(tài),兩者都是動靜結(jié)合。4.答案 (1)不久,我嘆息道:“有客人卻沒有酒,有了酒卻沒有菜肴;月色皎潔,清風(fēng)吹拂,怎樣度過這樣美好的夜晚呢 ”(2)恰巧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戛然長鳴,掠過我的小船向西飛去了。解析 (1)“已而”,隨即,不久;“如……何”,怎樣……呢 (2)“適”,剛好、恰巧;“玄”,黑色;“縞”,白色;“西”,往西飛。5.答案 險峻的山巖,虎豹形狀的怪石,形如虬龍的古木,猛禽做窩的懸崖,水神馮夷的深宮。解析 原文“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的意思是“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坐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龍的古木,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俯視水神馮夷的深宮”。故看到的風(fēng)景有:險峻的山巖,虎豹形狀的怪石,形如虬龍的古木,猛禽做窩的懸崖,水神馮夷的深宮。[參考譯文]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fā),打算回臨皋。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jīng)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回頭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不久,我嘆息道:“有客人卻沒有酒,有了酒卻沒有菜肴;月色皎潔,清風(fēng)吹拂,怎樣度過這樣美好的夜晚呢 ”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wǎng)捕到了魚,它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松江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藏了很久,為了應(yīng)付您突然的需要。”就這樣,我們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陡峭的崖岸高千尺。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沒有多久,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就認不出來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坐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龍的古木,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俯視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極高處。我突然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fēng)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這時快到半夜了,向周圍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戛然長鳴,掠過我的小船向西飛去了。過了一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 ”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哎呀!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著從我這里經(jīng)過的,不是你嗎 ”道士回頭笑了笑,我也忽然醒來。開窗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五年高考練1.C 說:意動用法,以……為樂趣。“說百姓之憂者”意思是“以百姓的憂患為樂趣的人”。2.D D.都是連詞,表并列。A.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結(jié)構(gòu)助詞,的。B.……的人/用于主語之后,引出原因、解釋。C.動詞,認為/用來。知識拓展文言虛詞的推斷六法名稱 解說語境分 析法 根據(jù)句子的大意,可以推斷出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標志識 別法 有些虛詞的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非”等表示判斷,用“見”“于”“為……所……”等表示被動,用“之”表示賓語前置句位分 析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作副詞(表揣測或反問),在句中動詞后一般作代詞成分分 析法 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可根據(jù)虛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來推斷其意義和用法詞性界 定法 有些文言詞語兼有實詞和虛詞兩種性質(zhì),可借助語境判斷其詞性,從而推斷出其意義和用法對稱分 析法 對稱的文句,其對應(yīng)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已知來推斷未知3.D “此特兇言之所自生”意思是“這就是產(chǎn)生不好的言論的根源”,“所自生”是“所產(chǎn)生的地方(根源)”的意思,并非“自然發(fā)生”。4.C 文章第三段將桀紂等暴君使天下混亂和湯武等圣明君王使天下得到治理進行對比,是為了批駁“今天下之士君子”“以命為有”的觀點。古代的社會和百姓都未改變,而有治亂之別,可見天下的治與亂并非由“天命”決定。并不能由此推斷出“桀紂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說”。5.答案 (1)理解:“本之”指追本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跡;“原之”指推究原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實;“用之”指用于實踐,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3分。每點1分)(2)體現(xiàn):①第三段通過追溯圣王的事跡,考察先王的書籍,體現(xiàn)“三表”中的“本之”。②第四段通過文王與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受到百姓愛戴的例子,體現(xiàn)“三表”中的“原之”。③第四段通過考察古之圣王所發(fā)憲令對百姓和國家的影響,體現(xiàn)“三表”中的“用之”。(3分。每點1分)解析 首先,要理解文意,解釋“本之”“原之”“用之”的意思。然后,要分別概括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是如何體現(xiàn)“三表”的。理解(原文第二段) 體現(xiàn)(原文第三、四段)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三段舉“圣王之事”“先王之書”,第四段舉“昔者文王”之事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第四段文王“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用之 “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第四段“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設(shè)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是以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參考譯文]墨子說:“古代治理國家政務(wù)的王公大人,都想要國家富強,人口眾多,刑法政治得到治理。然而得不到富裕而變得貧窮,人口不變多而變得少,得不到治理而變得混亂,這是什么緣故呢 主張有天命的人說:‘命中注定富有就富有,命中注定貧窮就貧窮;命中注定人多就人多,命中注定人少就人少;命中注定得到治理就能得到治理,命中注定混亂就會混亂。’對上游說王公大人,對下阻止百姓從事生產(chǎn),所以主張有天命的人是不仁義的。因此對主張有天命的人的言論,不能不加以明辨。”既然這樣,那么應(yīng)該怎么明白地去分辨這種說法呢 墨子說:“必定要先確立標準。言論沒有標準,就像在轉(zhuǎn)動的陶輪上安放測定時間早晚的儀器一樣,是非利害的區(qū)別,是不能夠明白地知道的。所以言論一定要有三條標準。”什么是三條標準 墨子說:“有追本溯源的標準,有推究原由的標準,有用于實踐的標準。到哪里去追本溯源呢 對上依尋古代圣明君王的事跡。到哪里去推究原由呢 對下考察百姓的耳聞目見。到哪里去用于實踐呢 把言論變?yōu)樾谭ㄕ?觀察它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這就是所說的言論有三條標準。“然而現(xiàn)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有的以為天命是有的。那么為什么不嘗試觀察圣明君王的事跡:古代被桀治亂的國家,湯接受以后就得到治理;被紂治亂的國家,武王接受以后就得到治理。這個社會沒有改變,人民也沒有改變,在桀紂的時候天下就混亂,在湯武的時候天下就得到治理,這難道可以說是有天命的嗎!那么為什么不嘗試看看先王的書 能夠用來治理國家、向百姓頒布的,是憲法。能夠用來治理政務(wù)和斷案的,是刑法。現(xiàn)在采用主張有天命的人的言論,這是顛覆天下的道義。這是百姓的憂患所在。以百姓的憂患為樂趣的人,是要滅亡天下的仁義。”既然這樣,那么想要有道義的人居在上位,是為什么呢 回答是:“有道義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會得到治理,萬民就會得到大的利益。”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 墨子說:“從前文王受封于岐周,和那里的百姓相親相愛,相互給予幫助。因此,近處的人安服他的政治,遠處的人歸順他的德行。聽說文王的人,都起來去跟從他,他們說:‘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領(lǐng)土擴展到我們這里,那樣的話,我不就和文王的國民一樣了嗎 ’我因此而知道這一點。古代圣明的君王頒布憲法和政令,設(shè)立出賞罰的原則來鼓勵賢能的人、懲罰殘暴的人,所以在家能對親人孝敬慈愛,在外能在鄉(xiāng)里敬長教幼。所以讓他治理官府,就不會有盜賊,讓他守城就不會崩潰叛逃。這就是上面所獎賞而百姓所稱贊的。主張有天命的人說:‘上面所要獎賞的,是命中注定要得到的,并不是因為賢能才給予獎賞。上面所懲罰的,是命中注定要得到的,不是因為暴虐所以給予懲罰。’ 這樣做國君就不仁義,做臣子就不忠誠,做父親就不慈愛,做兒子就不孝順。如果要強行地主張這種說法,這就是產(chǎn)生不好的言論的根源,是暴虐的人的道術(shù)。”所以墨子說:“現(xiàn)在天下的士人君子,如果心中確實想要讓天下富裕而厭惡貧窮,想要天下得到治理而厭惡混亂,那么對主張有天命的人的言論就不能不反對,這是天下的大禍害。”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