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2課時 驗證勾股定理第一章 1 探索勾股定理1.利用拼圖的方法驗證勾股定理.(重點)2.掌握勾股定理和它的簡單應用.(難點)學習目標勾股定理的內容: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別表示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和斜邊,那么a2+b2=c2.幾何語言:因為在Rt△ABC中,∠C=90°,所以a2+b2=c2(勾股定理).為什么叫勾股定理這個名稱呢?課堂引入一、勾股定理的驗證問題 請大家畫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來,用這四個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擺一擺,看看能否得到一個含有以斜邊c為邊長的正方形,并與同學們交流.在同學操作的過程中,如圖,提示 (a+b)2或ab·4+c2.(1)大正方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表示?(2)把這兩種表示大正方形面積的式子用等號連接起來: = .提示 (a+b)2=ab·4+c2.對上式進行化簡,得到a2+2ab+b2=2ab+c2,即a2+b2=c2.請用不同的方法證明勾股定理.解 方法一 將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圖(1)所示的正方形.圖(1)中S正方形ABCD=c2=(b-a)2+4×ab,所以c2=a2+b2.方法二 如圖(2)所示,將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S梯形ABCD==2×ab+c2,所以a2+b2=c2.例1我們利用拼圖的方法,將形的問題與數的問題結合起來,再進行整式運算,從理論上驗證了勾股定理.反思感悟我國古代數學家趙爽最早證明了勾股定理,它標志著我國古代的數學成就.下面四幅圖是由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其中不能證明勾股定理的是√跟蹤訓練1解析 A項,由題意知,大正方形的面積等于四個三角形的面積加兩小正方形的面積,所以4×ab+a2+b2=(a+b)2,是一個恒等式,故該選項不能得出勾股定理,符合題意;B項,大正方形的面積等于四個三角形的面積加小正方形的面積,所以4×ab+c2=(a+b)2,整理得a2+b2=c2,故該選項能得出勾股定理,不符合題意;C項,由題圖可得ab+ab+c2=6×ab+(b-a)2,整理得a2+b2=c2,故該選項能得出勾股定理,不符合題意;D項,由題圖可知4×ab+(b-a)2=c2,即c2=a2+b2,故該選項能得出勾股定理,不符合題意.二、勾股定理的簡單應用(課本P5例題)在一次軍事演習中,紅方偵察員王叔叔在距離一條東西向公路400 m處偵察,發現一輛藍方汽車在這條公路上疾駛.他用紅外測距儀測得汽車與他相距400 m;過了10 s,測得汽車與他相距500 m.你能幫王叔叔計算藍方汽車這10 s的平均速度嗎?例2解 根據題意,畫出圖形如圖所示,其中點A表示王叔叔所在位置,點C、點B表示兩個時刻藍方汽車的位置.由于王叔叔距離公路400 m,因此∠C是直角,由勾股定理,可得AB2=BC2+AC2,也就是5002=BC2+4002,所以BC=300 m,藍方汽車10 s行駛了300 m,那么它平均每秒行駛300÷10=30(m),即藍方汽車這10 s的平均速度為30 m/s.解題時注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使直角三角形問題直觀化,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反思感悟(1)如圖,在水塔O的東北方向32 m處有一抽水站A,在水塔的東南方向24 m處有一建筑工地B,在AB間建一條直水管,則水管的長為A.45 m B.40 mC.50 m D.56 m解析 已知東北方向和東南方向的夾角是直角,所以∠AOB=90°,又因為OA=32 m,OB=24 m,所以AB2=OA2+OB2=1 600.所以AB=40 m.跟蹤訓練2√(2)如圖,某人欲從點A處入水橫渡一條河,由于水流的影響,他實際上岸的地點C偏離欲到達的地點B 200 m,結果他在水中實際游了250 m,則該河流的寬度為 m.解析 由題意得∠ABC=90°,由勾股定理得AB2+BC2=AC2,因為AC=250 m,BC=200 m,所以AB=150 m.1501.如圖是我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為《周髀》作注解時給出的“弦圖”,它解決的數學問題是A.三角形內角和定理B.勾股定理C.三角形全等判定D.等腰三角形判定√解析 因為“弦圖”是利用面積關系證明勾股定理的,所以“弦圖”解決的數學問題是勾股定理.2.在證明勾股定理時,甲、乙兩位同學分別設計了方案:甲:如圖1,用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其中四邊形ABDE和四邊形CFGH均是正方形,通過用兩種方法表示正方形ABDE的面積來進行證明;乙:如圖2,兩個全等的直角三角板ABC和直角三角板DEF,頂點F在BC邊上,頂點C,D重合,通過用兩種方法表示四邊形ACBE的面積來進行證明.對于甲、乙兩種方案,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甲、乙均對 B.甲對、乙不對C.甲不對,乙對 D.甲、乙均不對√解析 在Rt△ABC中,∠ACB=90°,設AC=b,BC=a,AB=c.甲:證明:由題圖1可知S正方形ABDE=4S△ABC+S正方形FCHG,因為S正方形ABDE=c2,S△ABC=ab,正方形FCHG的邊長為b-a,所以c2=4×ab+(b-a)2=2ab+a2-2ab+b2,即c2=a2+b2.故甲對;乙:證明:由題圖2可知四邊形ACBE的面積=S△ACB+S△ABE=AB·DG+AB·EG=AB·(DG+EG)=AB·DE=c2,四邊形ACBE的面積=S四邊形ACFE+S△EFB=(AC+EF)·CF+BF·EF=(b+a)b+(a-b)·a=b2+ab+a2-ab=a2+b2,所以c2=a2+b2,即a2+b2=c2.故乙對.3.已知甲、乙兩人從同一地點出發,甲往東走4 km,乙往南走了3 km,這時甲、乙兩人相距 km.解析 如圖,因為∠AOB=90°,OA=4 km,OB=3 km,所以AB===5(km).54.如圖,在離水面高8米的岸上,有人用繩子拉船靠岸,開始時繩子BC的長為17米,幾分鐘后船到達點D的位置,此時繩子CD的長為10米,則船向岸邊移動了 米.9解析 在Rt△ABC中,因為∠CAB=90°,BC=17米,AC=8米,所以AB2=BC2-AC2=172-82=152,所以AB=15米,同理,因為CD=10米,所以AD=6米,所以BD=AB-AD=15-6=9(米),即船向岸邊移動了9米.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