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12.1 函數(4)函數與一次函數第12章學習目標1.能從函數圖象中獲取與函數有關的信息,解決函數中的問題;2.能通過函數間變量的關系,理解圖象中的點或線段代表的實際意義;3.體會數形結合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下圖是自動測溫儀記錄的圖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氣溫T隨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的情況.圖象中包括了很多信息,比如一天中的最低溫度與最高溫度,你還能從中得到哪些信息?比如,溫度呈下降趨勢的時間段,溫度呈上升趨勢的時間段.本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怎樣從圖象中獲取信息.新知導入思考1 如圖是記錄某人在24 h內的體溫變化情況的圖象.任務:從函數圖象中獲取信息新知講解圖 中縱軸上0~35 一段省略了.(1)圖中有哪兩個變化的量?哪個變量是自變量?哪個變量是因變量?(2)在這天中此人的最高體溫與最低體溫各是多少?分別是在什么時刻達到的?新知講解時間t與溫度T,其中t是自變量, T是因變量最高溫度為36.7℃,在18:00達到,最低溫度為35.9℃,在4:00達到.(3)21:00時此人的體溫是多少?(4)這天體溫達到36.2℃ 時是在什么時刻?新知講解36.3℃6:00或23:00.(5)此人體溫在哪幾段時間上升?在哪幾段時間下降?在哪幾段時間變化最小?新知講解體溫上升的時間段:4:00~7:00、 8:00~9:00、10:00~11:00、12:00~14:00、 15:00~16:00、 17:00~18:00.體溫下降的時間段:2:00~4:00、 7:00~8:00、9:00~10:00、11:00~12:00、 14:00~15:00、 16:00~17:00、18:00~24:00 .體溫變化最小的時間段:0:00~2:00、9:00~11:00.函數關系用圖象表示,直觀、形象,容易從中了解函數的一些變化情況.橫軸表示自變量,縱軸是因變量.最高點表示因變量的最大值,最低點表示因變量的最小值.水平線部分表示函數在相應區間內函數值不變.不同區間表示的函數意義不同.新知講解思考2 一艘輪船在甲港與乙港之間往返運輸[左圖],只行駛 一個來回,中間經過丙港, 右圖是這艘輪船離開甲港的距離隨時間的變化曲線.新知講解(1)觀察曲線回答下列問題:①從甲港(O)出發到達丙港(A) ,需用多長時間?②由丙港(A)到達乙港(C),需用多長時間?新知講解從甲港(O)出發到達丙港(A)用去1 h;從丙港(A)出發到達乙港(C)用去2 h;(1)觀察曲線回答下列問題:③ 圖中CD段表示什么情況,船在乙港停留多長時間?返回時,多長時間到達丙港(B)?④從丙港(B)返回到出發點甲港(E),用多長時間?新知講解從丙港(B)返回到甲港(E)用了2 h.圖中CD段表示船在乙港停留1 h,返回時4 h到達丙港(B);(2)你知道輪船從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駛速度快,還是輪船返回的平均速度快呢?(3)如果輪船往返的機器速度是一樣的,那么從甲港到乙港是順水還是逆水?新知講解若輪船往返的機器速度一樣,那么順水時速度快,逆水時速度慢.輪船往返行駛的路程一樣,用的時間越少則平均速度越快.如何從圖象中獲得有用信息:1.明確“兩軸”的含義通常橫軸表示自變量,縱軸表示函數值.通過圖象可明確自變量、函數值以及它們的取值范圍.2.明確圖象上的點的意義過一點分別向橫軸和縱軸作垂線,兩個垂足分別所表示的數就是自變量與函數值的一對對應值.新知講解如何從圖象中獲得有用信息:3.弄清上升線、下降線和水平線上升(下降)線表示函數值隨自變量的增大而增大(減小),水平線表示隨自變量的變化函數值不變.新知講解1.甲、乙兩人進行慢跑練習,慢跑路程y(米)與所用時間t(分鐘)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前2分鐘,乙的平均速度比甲快B.5分鐘兩人都跑了500米C.甲跑完800米的平均速度為100米/分D.甲乙兩人8分鐘各跑了800米D[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課堂練習2.某天早晨7:00,小明從家騎自行車去上學,途中因自行車發生故障,就地修車耽誤了一段時間,修好車后繼續騎行,7:30趕到了學校.如圖所示的函數圖象反映了他騎車上學的整個過程.結合圖象,判斷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小明修車花了15 minB.小明家距離學校1 100 mC.小明修好車后花了30 min到達學校D.小明修好車后騎行到學校的平均速度是3 m/sA課堂練習[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3.小明從家出發到商場購物后返回,如圖表示的是小明離家的路程s(m)與時間t(min)之間的函數關系.已知小明購物用時30min,返回速度是去商場的速度的1.2倍,則a的值為( )A.46B.48C.50D.52D[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課堂練習4.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速度往往是變化的,下圖表示一輛汽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情況.觀察圖象回答:[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課堂練習(1)汽車從出發到最后停止共經過了多少時間?它的最高時速是多少?(2)汽車在哪些時間段勻速行駛?時速分別是多少?解:(1)24分鐘,最高時速是90千米/時.(2)2~6分鐘勻速行駛,時速為30千米/時,18~22分鐘勻速行駛,時速為90千米/時.(3)出發后8分到10分之間可能發生了什么?(4)用自己的語言大致描述這輛汽車的行駛情況.[知識技能類作業]必做題:課堂練習解:(3)汽車停下了.(4)汽車從0~2分鐘加速,從2~6分鐘勻速行駛,6~8分鐘減速行駛,8~10停下了,10~18分又加速行駛,18~22分勻速行駛,22~24減速到停止.5.向一個容器內均勻地注入水,液面升高的高度y與注水時間x滿足如圖所示的圖象,則符合圖象條件的容器為( A )A B C D[知識技能類作業]選做題:課堂練習A6.如圖,四個圖象近似地刻畫了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請按圖象順序將下面四種情景與之對應,正確的排序為_________ . (填序號)[知識技能類作業]選做題:課堂練習③②④①①一輛汽車在公路.上勻速行駛(汽車行駛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②向錐形瓶(上小下大)中勻速注水(水面的高度與注水時間的關系);③將常溫下的溫度計插入一杯熱水中(溫度計的讀數與時間的關系);④一杯越來越涼的水(水溫與時間的關系).7.小紅幫弟弟蕩秋千(如圖①),秋千離地面的高度h(m)與擺動時間t(s)之間的關系如圖②所示.結合圖象回答:[綜合拓展類作業]課堂練習(1)當t=0.7時,h的值是多少?并說明它的實際意義;(2)將秋千向后拉到最高點然后松開,秋千向前擺動,再向后返回到最高點,這叫作一個周期,秋千擺第二個周期需要多少時間?[綜合拓展類作業]課堂練習解:(1)由函數圖象可知,當t=0. 7時,h=0. 5,它的實際意義是秋千擺動0.7 s時,離地面的高度是0.5 m;(2)從圖象看,第一個周期用時2.8 s, 一個周期.用時5.4-2.8=2.6(s),故秋千擺第二個周期需要2.6 s.如何從圖象中獲得有用信息:(1)明確“兩軸”的含義;(2)明確圖象上的點的意義;(3)弄清上升線、下降線和水平線.課堂總結2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