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①中國農村地域廣大,情況復雜,沒有辦法用一種標準對農村進行歸類。近年我在江西、湖北和浙江溫州調查,發現村民生活的面向相當不同,似可以作為農村分類研究的一個指標。②在江西貫村,村民出錢演地方戲,已經連演18天,破了鄰村保持的演地方戲的時間紀錄。出錢演戲的很多村民在外打工或承包工程,村里打電話讓他們回來看戲,他們就專程從遙遠的上海或深圳趕回來了。不僅本村的村民,而且由本村出去工作的人,也對村莊生活關愛有加。外出工作的人不僅捐款捐物,而且愿意退休后回村居住。村民也許在村莊以外獲得經濟收入,但他們一定要在村莊內獲得人生價值。村莊認同成為他們生命意義的組成部分。③在江西的宗族村莊,不僅可以看到高大的宗祠,新修的族譜,而且可以看到游神、村廟慶典、開光等傳統儀式。浙江溫州的情況有些不同。我曾到瑞安市郊一些農村調查,這些農村現在已經城市化了,諸如宗祠、村廟慶典、開光等傳統的器物和儀式基本上不見了。不過,星火村的葉姓正在籌資興建其先祖、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葉適的紀念館,村民十分關注自己現在所作所為留下的影響。④我們調查的瑞安市的城郊村包括星火村,都是人口流入村莊,村民在自己村莊創業,也很少有人打算搬到村外居住。當村干部,他們當然要考慮村民今后如何評價他,是否會挨罵,因此,他更努力地做村中工作。這種村莊村民生活的面向也是向內的。村民不僅在村莊內獲得經濟收入,而且在村莊內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⑤江西宗族村與溫州人口流入村的情況大不相同,但這兩類村莊的村民都具有面向村莊生活的特點。與這兩類村莊的情況不同,湖北荊門農村村民的生活面向村莊以外,他們都急于擺脫與村莊的聯系。很多村莊甚至已經10多年沒有建新房了,要建房,村民就建到鎮上或市區。面向村莊以外生活的村民和村干部,誰也不愿意對村莊未來作出承諾,村莊也沒有穩定的未來預期。既然村民是在村莊以外獲取收入且實現人生價值的,就很容易割斷與村莊的聯系。在荊門農村,不僅宗族解體了,而且因人口流出使村莊未來預期難以建立,共同體意識無從產生,歷史感不能形成。這是一種正在解體的村莊。⑥中國人的“故土情結”屬于面向村莊的價值取向。費老說農民的半截身子是插在土地中的,主要描述了傳統農村社會較少流動的物質基礎,我提出生活面向,主要是講農民在村莊生活中可能獲得的價值感受。與村莊生活面向緊密相關的是村莊價值生產能力。對于村民而言,生活于其中的村莊不僅是一個物質世界,而且是一個意義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村民的行為目的就不僅在于獲取物質性利益,而且希望得到價值性收益。具有價值生產能力的村莊,才能夠造成農民向內的生活面向。更進一步,隨著中國農村的半熟人社會化,農村價值生產能力弱化,從農村進城務工經商的人們很難從城市獲得歸屬感,問題是家鄉已經變得陌生,精神上和感情上好像都不再回得去,那么,他們的精神寄托在哪里?甚至那些從農村考上大學并在城市獲得穩定工作的農家子弟,隨著他們年老,“鄉愁”越來越濃,失去價值生產能力的家鄉是他們的歸屬嗎?這顯然也是沒有解決的問題。⑦楊華在其論文《隱藏的世界》中,將村莊價值生產機制分為“歷史感”和“當地感”兩個維度。所謂“歷史感”,是指村莊生活能夠為農民提供“生從何來、死向何處”的想象;所謂“當地感”,是指農民之于村莊形成的主體意識。二者疊加起來,就在農民的個體生存狀態與村莊時空之間建立了有機聯系,既塑造了農民個體生命意識,也賦予了生活價值,還能夠制造出社會道德規范。我們常說的“根”或者“宗”,都是與此有關的。⑧從生活面向的角度看,村莊不僅象征著一種與城市相隔離的生活空間,也象征著一種與之相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選擇。經濟物質條件的改善,帶來了鄉土社會器物層面的變遷,真正的變化則發生在價值系統層面。村莊具備的生產價值和意義的能力,事關農民的福利和尊嚴,事關基層社會秩序,事關精神文明發展。費孝通先生的“鄉土重建”、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都將文化重建當做重點。我所期待的“新鄉土中國”理想,也包含著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農村能夠為農民提供一種“低消費、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讓農民獲得主體感、價值感和尊嚴感,讓他們對未來有預期。 (摘編自《新鄉土中國》)材料二:①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人們有學習的能力,上一代所試驗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二代這樣一代一代地累積出一套幫助人們生活的方法。從每個人說,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人替他準備下怎樣去應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發生的問題了。他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了。②文化本來就是傳統,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的。衣食住行種種最基本的事務,我們并不要事事費心思,那是因為我們托祖宗之福,一一有著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鄉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了現代社會更甚。那是因為在鄉土社會里傳統的效力更大。 (摘自《鄉土中國》)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貫村村民專程返鄉看戲,體現了他們對村莊文化活動的重視和向內的生活面向。B. 星火村村民籌建其先祖葉適的紀念館,這符合了楊華提出的“歷史感”和“當地感”。C. 荊門農村村民急于遷居城鎮,表明其生活面向完全脫離村莊,共同體意識難以產生。D. 鄉土社會有成法可循,傳統效力超過現代社會,個體通過學習實踐即可滿足需求。2. 下列對材料一論證特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列舉江西、湖北和浙江等地的案例,凸顯了不同的村莊生活面向的差異性。B. 提出“農家子弟”鄉愁無依的問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重建緊迫性的思考。C. 使用疑問句、排比句等多種句式,使論證語言華麗雋永,增強文本可讀性。D. 先通過具體案例描述現象再進行理論分析,既有現實基礎,又有理論高度。3. 下列行為中最能提升材料一所述“村莊價值生產能力”的一項是( )(3分)A. 某村通過土地流轉促進集體增收,實現村民收入增長。B. 大學生返鄉任村官,組織地方戲曲人才發展曲藝經濟。C. 城郊村莊建民宿發展旅游業,吸引大量城市游客消費。D. 政府撥款為貧困村修建文化廣場,定期組織文藝演出。4. 實現“新鄉土中國”的理想有哪些策略?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4分)5. 結合材料,總結研究農村問題的方法。(6分)(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寶玉挨打曹雪芹原來寶玉會過雨村回來,就聽見金釧兒含羞自盡,心中早又五內摧傷,進來又被王夫人數落教訓,也無可回說。見寶釵進來,方得便出來,茫然不知何往,背著手,低著頭,一面感嘆,一面慢慢的信步來至廳上,剛轉過屏門,不想對面來了一人,可巧兒撞了個滿懷。只聽那人喝了一聲:“站住!”寶玉唬了一跳,抬頭一看,不是別人,卻是他父親,早不覺的倒抽了一口氣,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賈政道:“好端端的,你垂頭喪氣嗐些什么?方才雨村來了要見你,叫你那半天才出來;既出來了,全無一點慷慨揮灑談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臉上一團思欲愁悶氣色,這會子又咳聲嘆氣。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無故這樣,卻是為何?”寶玉素日雖然口角伶俐,只是此時一心總為金釧兒感傷,恨不得此時也身亡命殞,跟了金釧兒去。如今見了他父親說這些話,究竟不曾聽見,只是怔怔的站著。賈政見他惶悚,應對不似往日,原本無氣的,這一來倒生了三分氣。方欲說話,忽有回事人來回:“忠順親王府里有人來,要見老爺。”賈政聽了,心下疑惑,暗暗思忖道:“素日并不與忠順王府來往,為什么今日打發人來?”一面想,一面命“快請”,急走出來看時,卻是忠順府長史官,忙接進廳上坐了獻茶。未及敘談,那長史官先就說道:“下官此來,并非擅造潭府,皆因奉命而來,有一件事相求。看王爺面上,敢煩老大人作主,不但王爺知情,且連下官輩亦感謝不盡。”賈政聽了這話,抓不住頭腦,忙陪笑起身問道:“大人既奉王命而來,不知有何見諭,望大人宣明,學生好遵諭承辦。”那長史官便冷笑道:“也不必承辦,只用一句話就完了。我們府里有一個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見回去,各處去找,又摸不著他的道路,因此各處訪察。這一城內,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說,他近日和銜玉的那位令郎相與甚厚。下官輩聽了,尊府不比別家,可以擅入索取,因此啟明王爺。王爺亦云:‘若是別的戲子呢,一百個也罷了;只是這琪官隨機應答,謹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竟斷斷少不得此人。’故此來求老大人轉諭令郎,請將琪官放回,一則可慰王爺諄諄奉懇,二則下官輩也可免操勞求覓之苦。”說畢,忙打一躬。賈政聽了這話,又驚又氣,即命喚寶玉來。寶玉也不知是何緣故,忙趕來時,賈政便問:“該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讀書也罷了,怎么又做出這些無法無天的事來!那琪官現是忠順王爺駕前承奉之人,你是何等草芥,無故引逗他出來,如今禍及于我?”寶玉聽了,唬了一跳,忙回道:“實在不知此事。究竟連‘琪官’兩個字不知為何物,豈更又加‘引逗’二字?”說著便哭了。賈政未及開言,只見那長史官冷笑道:“公子也不必掩飾。或隱藏在家,或知其下落,早說了出來,我們也少受些辛苦,豈不念公子之德?”寶玉連說:“不知,恐是訛傳,也未見得。”那長史官冷笑兩聲道:“現有據有證,何必還賴?必定當著老大人說了出來,公子豈不吃虧?既云不知此人,那紅汗巾子怎么到了公子腰里?”寶玉聽了這話,不覺轟去魂魄,目瞪口呆,心下自思:“這話他如何得知!他既連這樣機密事都知道了,大約別的瞞不過他,不如打發他去了,免得再說出別的事來。”因說道:“大人既知他的底細,如何連他置買房舍這樣大事倒不曉得了?聽得說他如今在東郊離城二十里,有個什么紫檀堡地方,他在那里置了幾畝田地幾間房舍。想是在那里也未可知。”那長史官聽了,笑道:“這樣說,一定是在那里。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罷,若沒有,還要來請教。”說著,便忙忙的告辭走了。賈政此時氣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長史官,一面回頭命寶玉:“不許動!回來有話問你。”一直送那官員去了。才回身,忽見賈環帶著幾個小廝一陣亂跑。賈政喝令小廝“給我快打!”賈環見了他父親,唬得骨軟筋酥,忙低頭站住。賈政便問:“你跑什么?帶著你的那些人都不管你,不知往那里去了,由你野馬一般跑!”喝命叫跟上學的人來。賈環見他父親盛怒,便乘機說道:“方才原不曾跑,只因從那井邊一過,那井里淹死了一個丫頭,我看腦袋這樣大,身子這樣粗,泡得實在可怕,所以才趕著跑了過來。”賈政聽了驚疑,問道:“好端端的,誰去跳井?我家從無這樣事情,自祖宗以來,皆是寬柔以待下人。大約我近年于家務疏懶,自然執事人操克奪之權,致使生出這暴殄輕生的禍患。若外人知道,祖宗顏面何在!”喝令快叫賈璉、賴大、來興兒來。小廝們答應了一聲,方欲叫去,賈環忙上前拉住賈政的袍襟,貼膝跪下道:“父親不用生氣。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別人一點也不知道。我聽見我母親說……”說到這里,便回頭四顧一看。賈政知其意,將眼色一丟,小廝們明白,都往兩邊后面退去。賈環便悄悄說道:“我母親告訴我說,寶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著太太的丫頭金釧兒強奸不遂,打了一頓。那金釧兒便賭氣投井死了。”話未說完,把個賈政氣得面如金紙,大喝:“快拿寶玉來!”一面說,一面便往書房里去,喝令:“今日再有人勸我,我把這冠帶家私一應交與他和寶玉過去!我免不得做個罪人,把這幾根煩惱鬢毛剃去,尋個干凈去處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眾門客仆從見賈政這個形景,便知又是為寶玉了,一個個咬指咬舌,連忙退出。那賈政喘吁吁的直挺挺的坐在椅子上,滿面淚痕,一疊聲“拿寶玉!拿大棍!拿繩!把門都關上!有人傳信往里頭去,立刻打死!”眾小廝們只得齊聲答應,有幾個來找寶玉。那寶玉聽見賈政吩咐他“不許動”,早知兇多吉少,那里承望賈環又添了許多話。正在廳上干轉,怎得個人往里頭去捎信,偏生沒個人來,連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時,只見一個老媽媽出來。寶玉如得了珍寶,便趕上來拉她,說道:“快進去告訴:老爺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緊,要緊!”寶玉一則急了,說話不明白;二則老婆子偏生又聾,竟不曾聽見是什么話,把“要緊”二字只聽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讓她跳去,二爺怕什么?”寶玉見是個聾子,便著急道:“你出去快叫我的小廝來罷!”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賞了衣服銀子,怎么會不了事呢!”寶玉急得跺腳,正沒抓尋處,只見賈政的小廝走來,逼著他出去了。賈政一見,眼都紅紫了,也不暇問他在外流蕩優伶,表贈私物,在家荒疏學業,淫辱母婢等語,只喝令:“堵起嘴來,著實打死!”小廝們不敢違拗,只得將寶玉按在凳上,舉起大板,打了十來下。賈政猶嫌打輕了,一腳踢開掌板的,自己奪過來,狠命的又蓋了三四十下。寶玉生來未經過這樣的苦楚,起先覺得打的疼不過,還亂嚷亂哭,后來漸漸氣弱聲嘶,哽咽不出。眾門客見打得不祥了,忙上來奪勸。賈政那里肯聽,說道:“你們問問他干的勾當,可饒不可饒!素日皆是你們這些人把他釀壞了,到這步田地還來解勸!明日釀到他弒君弒父,你們才不勸不成!”眾人聽這話不好聽,知道是氣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覓人進去捎信。 (有刪改)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本文選自《紅樓夢》“手足耽耽小動唇舌,不肖種種大承笞撻”,“耽耽”有“虎視眈眈”之意,表明賈環一直忌恨其兄賈寶玉并伺機陷害。B. 寶玉初遇賈政,“早不覺倒抽了一口氣”“垂手一旁站了”,可見其對父親的畏懼,以致于連賈政的喝問都不曾聽見,“只是怔怔地站著”。C. “拿寶玉!拿大棍拿繩!”一句,作者連用三個“拿”,表現賈政此時怒不可遏,催促痛打寶玉的堅決和兇狠。D. 寶玉挨打一節體現了賈政與寶玉之間關于人生道路和價值觀的沖突、賈政和賈母及王夫人在教育寶玉方面的沖突等多組矛盾。7. 有關忠順府長史官親臨賈府要人的內容,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琪官”,是指蔣玉菡,其活動構成了小說情節內容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賈府徹底敗落后,蔣玉菡娶了賈母房中大丫頭鴛鴦為妻。B. “他近日和銜玉的那位令郎相與甚厚”一句中所提之玉上面有許多字跡,正面為“通靈寶玉”,反面為“莫失莫忘,仙壽恒昌”,此玉可除邪祟。C. 文中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多種手法刻畫忠順府長史官,如“說畢,忙打一躬”一句,寥寥數語,便刻畫出了長史官恭敬、有禮的形象。D. 面對忠順府長史官步步緊逼的追問,寶玉先是以謊言掩飾,等到問及紅巾子才閃爍其詞地透露部分信息,由此可見寶玉也有隨機應變靈活的一面。8. 為了引出“寶玉挨打”這一核心情節,作者從賈政的角度展開了多方的鋪墊,請結合節選及整本書的相關閱讀簡要概括。(4分)9. 閱讀小說也應懂得體會文本中的“閑筆”。在寶玉即將遭受責罰的緊急關頭,作者有意插入了一段寶玉與聾婆子的對話,請分析其藝術效果。(6分)(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當其席卷之初,攻必勝,戰則克。因利乘便追亡逐北自以為功勤三王威懾萬國。重鐵锧戈於仁義,輕詩書禮樂於殘賊。犀象有形而采掇,珠玉無脛而奔走。朝則貪豎比肩,野則庶人鉗口。負關河千里之壯,言帝王一家之有。曾不知失全者易傾,逆用者無成。陳涉以閭左奔亡之師,項梁以全吳趫悍之兵。夢驂徵其敗德,斬蛇驗其鴻名。板筑未艾,君臣顛沛。六郡沙漠,五原旌旆。運歷金火,地分中外。因虐主之淫愎,成后王之要害。則知作之者勞,而居之者泰。嗚呼!長城之設,載逾九百。古往今來,巋然陳跡。窮海戰士,孤亭戍客。登峻墉,陟穹石。嗟故里而不見,感殊方以隕魄者,亦何可勝道哉!嗟我羈淪,南庭苦辛。長懷壯士,永慕忠臣。經百戰之戎俗,對三邊之鬼鄰。徐樂則燕北書生,開偉詞而諭漢;賈誼則洛陽才子,飛雄論以過秦。歲崢嶸而將暮,實慷慨於窮塵。(節選自徐洪《登長城賦》)材料二: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戌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節選自杜牧《阿房宮賦》)10. 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因利乘A便B追亡C逐北D自以為功E勤F三王G威H懾萬國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朝,在朝堂上,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朝”意義不同。B. 板,筑墻用的夾板,與《燭之武退秦師》“朝濟而夕設版焉”的“版”意義相同。C. 勝,盡,與《鴻門宴》“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的“勝”意義不同。D. 獨夫,殘暴無道、失去人心的統治者,材料中指秦始皇,后常指專制獨裁者。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秦朝統治者倒行逆施,陳涉、項梁、劉邦等豪杰紛紛起兵反抗暴秦,雖然建成了長城,但未能改變秦朝滅亡的命運。B. 徐洪登長城見其滄桑舊跡,由自身“羈淪”“苦辛”,懷想戍邊戰士望鄉不得、悲愴難抑的情形,抒發了追慕忠烈之情。C. 徐洪對長城的社會政治意義作全面觀照,既批判了秦朝暴政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也肯定了長城的價值和作用。D. 杜牧以珍貴器物被賤用的夸張描寫,由統治者對珍寶的踐踏,揭露其掠奪無度、奢靡無節的雙重暴行。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負關河千里之壯,言帝王一家之有。(2)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14. 請結合材料,概括秦王朝滅亡留給后人的歷史教訓?(3分)(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苦筍陸游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B. 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C. 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D. 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成既需要發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煉。16. 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8分)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 , 。(2)《阿房宮賦》中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并且還揮霍無度,將剝削來的錢財像泥沙一樣的浪費掉,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3)借古諷今是古代文人常用的創作手法,如蘇洵在《六國論》的開頭先用“_______”指出了六國滅亡的原因,又在結尾處用“_______”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外交政策。(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冉有述志時“_______,_______”兩句體現了他的謙虛謹慎。二、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文學灌注了一種天下一統的宏偉氣概。此后中國文學,不管什么題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隱含,李白就說過“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不僅如此, ① ,使中國文脈可以順暢地流瀉于九州大地。( )我在世界上各個古文明的廢墟間考察時,總會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 ② 。如果當年秦始皇不及時以強權統一文字,那么,中國文脈早就流逸不存了。由于秦始皇既統一了中國又統一了文字,今后兩千多年,只要是中國文人,不管生長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為文便是家國天下;不管面對著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 ③ 。總之,統一中國和統一文字,為中國文脈提供了不可比擬的空間力量和技術力量。秦代匆匆,無心文事,卻為中華文明的格局進行了重大奠基。18. 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A. 極大的空間使文脈順暢,文脈的順暢又增添了中國文學對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視野和責任。B. 這種順暢,尤其是在極大空間中的順暢,又增添了中國文學對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視野和責任。C. 中國文學對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視野和責任,又使中國文脈能夠在極大的空間內保持順暢。D. 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視野和責任,使中國文學在極大的空間內保持了文脈的流瀉順暢。19. 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得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二)課內基礎知識(9分)20. 下列選項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3分)A. 暴霜露(《六國論》) 鉤心斗角(《阿房宮賦》)B. 蓋亦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 手裁舉(《促織》)C. 砉然向然(《庖丁解牛》) 河海不擇細流(《諫逐客疏》)D. 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21. 下列各項加點字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A. 莫不中音(《庖丁解牛》) 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織》)B. 函谷舉(《阿房宮賦》) 舉地千里(《諫逐客疏》)C. 唇吻翕辟(《促織》) 放辟邪侈(《齊桓晉文之事》)D. 當與秦相較(《六國論》) 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22. 下列各項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侍坐章》):至于 顧念蓄此劣物終無所用(《促織》):只是B. 藉寇兵而赍盜糧(《諫逐客疏》):憑借 六國互喪(《六國論》):相繼C. 則思慎始而敬終(《諫太宗十思疏》):恭敬 蜀山兀(《阿房宮賦》):禿D.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齊桓晉文之事》):足 胥怨者民也(《答司馬諫議書》):相互三、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2)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3)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4)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習近平)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2026學年第一學期高二年級語文開學考試答案1. C 2. C 3. B4. ①重視村莊文化傳統,如江西宗族村的傳統儀式;②提升村莊價值生產能力,讓村民獲主體感、價值感;③促進村莊經濟發展,如溫州人口流入村的創業;④進行文化重建,如費孝通“鄉土重建”理念。5. ①實地調查,如作者到各地農村調查;②案例比較,對比不同地區農村差異;③理論分析,如用“生活面向”“村莊價值生產能力”等理論分析;④選擇價值系統視角,分析村莊價值體系變化。【解析】【導語】中國農村正經歷從傳統鄉土社會向現代化轉型的變革。材料一通過江西、湖北和浙江的案例,展現了不同村莊的生活面向和價值生產能力,探討了農民的精神歸屬問題;材料二則從文化傳統角度,分析了鄉土社會的穩定性。兩則材料共同啟示我們: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經濟發展,更需要文化重建,讓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找回主體感和尊嚴感。【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其生活面向完全脫離村莊”錯,由材料一第5段“湖北荊門農村村民的生活面向村莊以外,他們都急于擺脫與村莊的聯系”和“既然村民是在村莊以外獲取收入且實現人生價值的,就很容易割斷與村莊的聯系”可知村民只是“急于擺脫”以及“容易隔斷聯系”而不是“完全脫離”表述絕對化。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C.“使用疑問句、排比句等多種句式,使論證語言華麗雋永”錯誤,由材料一學術論文的特點可知,論證語言平實嚴謹,并非華麗雋永;也未見使用排比句,無中生有。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材料一第7段“將村莊價值生產機制分為‘歷史感’和‘當地感’兩個維度”“二者疊加起來,就在農民的個體生存狀態與村莊時空之間建立了有機聯系,既塑造了農民個體生命意識,也賦予了生活價值,還能夠制造出社會道德規范”由此可知“村莊價值”包含文化的“歷史感”和當地居民參與的“當地感”。A.“實現村民收入增長”僅提高經濟收入,未涉及文化價值,錯誤。C.“吸引大量城市游客消費”側重提升經濟效益,未強調文化認同,錯誤。D.“政府撥款為貧困村修建文化廣場”是政府行為,未體現當地居民的參與感和主動意識,錯誤。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從材料一第2段“ 在江西貫村……對村莊生活關愛有加”,第3段“ 江西的宗族村莊,不僅可以看到高大的宗祠,新修的族譜,而且可以看到游神、村廟慶典、開光等傳統儀式”可得出,村民通過開展傳統文化活動的一些方式,重新建立村莊對于他們的重要意義;②從材料一第2段“村民也許在村莊以外獲得經濟收入,但他們一定要在村莊內獲得人生價值。村莊認同成為他們生命意義的組成部分”,第3段“村民十分關注自己現在所作所為留下的影響”,第4段“村民不僅在村莊內獲得經濟收入,而且在村莊內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得出,村民們都非常看重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在村莊的影響,實現“新鄉村中國”可以從提升村民價值感入手;③從材料一第6段“對于村民而言,生活于其中的村莊不僅是一個物質世界,而且是一個意義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村民的行為目的就不僅在于獲取物質性利益,而且希望得到價值性收益。具有價值生產能力的村莊,才能夠造成農民向內的生活面向。”和“他們的精神寄托在哪里 甚至那些從農村考上大學并在城市獲得穩定工作的農家子弟,隨著他們年老,“鄉愁”越來越濃,失去價值生產能力的家鄉是他們的歸屬嗎?這顯然也是沒有解決的問題”,可得出,從根本上村莊能夠讓村民獲得經濟價值;④從材料一第8段“村莊具備的生產價值和意義的能力,事關農民的福利和尊嚴,事關基層社會秩序,事關精神文明發展。費孝通先生的‘鄉土重建’、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都將文化重建當做重點。”可得出,建立“新鄉土中國”需要在理念上重新深耕、挖掘,發現符合現代社會的因素;【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從材料一第1段“近年我在江西、湖北和浙江溫州調查,發現村民生活的面向相當不同,似可以作為農村分類研究的一個指標”可得出,作者通過實地觀察提煉各地差異,運用了實地調查的方法;②從材料一第2段中,通過“在江西貫村,村民出錢演地方戲”、第3段“浙江溫州的情況有些不同”、第5段“湖北荊門農村村民的生活面向村莊以外,他們都急于擺脫與村莊的聯系”等地的農村實際情況,對比分析各地“村民返鄉看戲、遷居城鎮、對待村莊的態度”的現象,探討其深層原因,可得出,運用了案例的比較方法,對比各地差異的深層原因;③從材料一第7、8段中,“楊華在其論文《隱藏的世界》中,將村莊價值生產機制分為‘歷史感’和‘當地感’兩個維度。所謂‘歷史感’,是指村莊生活能夠為農民提供‘生從何來、死向何‘’的想象;所謂‘當地感’,是指農民之于村莊形成的主體意識”這一社會學理論,同時關注材料一6段“農村價值生產能力弱化,從農村進城務工經商的人們很難從城市獲得歸屬感,問題是家鄉已經變得陌生,精神上和感情上好像都不再回得去”的現實困境,可得出,作者運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方法。④從材料一第8段“費孝通先生的‘鄉土重建’、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都將文化重建當做重點。我所期待的‘新鄉土中國’理想,也包含著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農村能夠為農民提供一種‘低消費、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和材料二第2段“文化本來就是傳統,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的”和“但是在鄉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了現代社會更甚”中,可得出,都重視傳統文化在鄉土社會中的作用,運用從價值系統的視角生發,進行探討研究。6. D 7. D8. ①金釧兒之死的導火索:寶玉因金釧兒自盡而悲痛恍惚,被王夫人訓斥后情緒低落,引起賈政不滿。賈環趁機誣告寶玉“強奸金釧兒未遂致其投井”,激化了賈政的憤怒。②忠順王府索要琪官:長史官上門質問寶玉與蔣玉菡(琪官)的交往,揭露寶玉“流蕩優伶、表贈私物”的行為,讓賈政感到禍及家族。③賈政對寶玉的長期不滿:寶玉厭惡科舉仕途,賈政認為他“不肖種種”。此次事件疊加了“荒疏學業”“淫辱母婢”等罪名,成為爆發的契機。④賈環的煽風點火:賈環借金釧兒之死誣陷寶玉,進一步激怒賈政,使其決心嚴懲。9. ①制造戲劇性反差:寶玉心急如焚,婆子卻因耳聾誤解為“跳井”,答非所問,形成荒誕的錯位感,增強了緊張氛圍中的黑色幽默。②延緩敘事節奏:通過“閑筆”延宕情節,讓讀者在寶玉即將挨打的緊張時刻稍作停頓,蓄勢后再推向高潮,增強戲劇張力。③刻畫人物心理:寶玉的焦急無助與婆子的麻木漠然形成對比,凸顯寶玉孤立無援的處境,暗示封建家族中主仆間的隔閡。④深化主題:婆子對“跳井”的冷漠態度,側面反映下層奴仆的悲慘命運(如金釧兒之死被輕描淡寫),批判封建家族的殘酷。【解析】【導語】這段《寶玉挨打》的選文,通過層層鋪墊將矛盾推向高潮。賈政的憤怒源于多重因素:寶玉與戲子交往觸怒權貴、金釧之死暴露家族丑聞、賈環的惡意挑撥。聾婆子的插曲以黑色幽默強化了寶玉的孤立無援。作者用“拿大棍拿繩”等短促句式,將封建家長的專制與寶玉反叛精神的沖突具象化,折射出大家族的倫理危機。【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賈政和賈母及王夫人在教育寶玉方面的沖突”錯誤。根據“在外流蕩優伶,表贈私物,在家荒疏學業,淫辱母婢”可知,賈政責罵寶玉“不讀書”“在外流蕩”,體現他對寶玉走仕途經濟的期望,而寶玉厭惡科舉,賈政與寶玉的沖突確實存在。賈母、王夫人并未在本段直接出場,后續賈母趕來怒斥賈政(“先打死我,再打死他”),才是教育沖突的體現。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A.“蔣玉菡娶了賈母房中大丫頭鴛鴦為妻”錯誤。蔣玉菡娶的是襲人,而非鴛鴦。B.“正面為‘通靈寶玉’,反面為‘莫失莫忘,仙壽恒昌’”錯誤。玉的正面是“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反面是“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C.“長史官恭敬、有禮的形象”錯誤。根據“那長史官便冷笑道”“那長史官冷笑兩聲道”可知,長史官表面恭敬,實則咄咄逼人,沒有“恭敬有禮”。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結構的能力。①寶玉因金釧兒自盡而“五內摧傷”,被王夫人訓斥后“無可回說”,情緒低落,“茫然不知何往”。而賈環向賈政誣告寶玉對“太太的丫頭金釧兒強奸不遂”,金釧兒“賭氣投井死了”。金釧兒之死是直接導火索,賈環的誣告讓賈政認為寶玉“淫辱母婢”,觸碰了封建禮教底線。②長史官上門質問寶玉與琪官的關系,“他近日和銜玉的那位令郎相與甚厚”,寶玉起初否認,但被揭穿琪官的紅汗巾子在自己腰里,被迫說出琪官下落,“聽得說他如今在東郊離城二十里,有個什么紫檀堡地方”。賈政得知寶玉結交優伶,還私下互贈信物(汗巾),認為他“在外流蕩優伶,表贈私物”,將來可能會闖禍,“弒君弒父”,禍及家族。③賈政怒罵寶玉“在家不讀書也罷了,怎么又做出這些無法無天的事來”,后續更說擔心“明日釀到他弒君弒父”。賈政一貫希望寶玉走科舉仕途,但寶玉厭惡八股文,偏愛詩詞雜學。此次事件疊加了“不讀書”“結交優伶”“淫辱母婢”等罪名,成為賈政長期不滿的總爆發。④賈環故意在賈政盛怒時添油加醋,誣陷寶玉對“金釧兒強奸不遂”,說寶玉逼死金釧兒。賈環因庶子身份嫉妒寶玉,借機陷害。他的誣告讓賈政的憤怒達到頂點,直接下令“拿寶玉!拿大棍!拿繩”,重打寶玉。【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寶玉急道“快進去告訴:老爺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緊,要緊!”婆子聽錯答復“跳井讓她跳去,二爺怕什么?”通過聽力障礙造成的誤會,寶玉的“要緊”被聽成“跳井”,形成“求救無門”的荒誕效果。這種答非所問的對話,在緊張情節中插入黑色幽默,強化了悲劇中的諷刺意味。②在賈政“拿大棍!拿繩”的怒吼后,突然插入這段看似無關的對話。而寶玉已經“急得跺腳”卻求助無果。運用“延宕法”暫緩毆打場面的直接呈現,讓讀者情緒在“緊張——停頓——更緊張”中起伏。類似戲劇中的“靜場”效果,為后續的暴力場面蓄積更大沖擊力。③寶玉“如得了珍寶”般拉住婆子,展現其絕望的掙扎。婆子笑道“跳井讓她跳去”,體現事不關己的冷漠。寶玉身為貴族公子卻孤立無援,婆子身為底層奴仆卻麻木不仁,兩者對比,暗示封建等級制度下,人與人之間深刻的隔閡,連最基本的求助都無法傳達。④婆子那句“太太又賞了衣服銀子,怎么會不了事呢”的話,將“跳井”之事輕描淡寫地帶過,與金釧兒之死形成互文(前文王夫人用銀子打發金釧兒家人)。揭露封建家族的殘酷邏輯:人命可以用金錢補償,奴仆的死亡被視為“了事”。通過“閑筆”呼應金釧兒之死,強化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批判。10. BDG 11. C 12. A13. (1)憑借千里關河的壯闊,說帝王一家擁有天下。(2)戍卒起義,函谷關被攻占,楚人放一把火,可惜變成焦土。14. ①重視民生,不施暴政;②愛護百姓,不掠奪無度;③不驕奢淫逸,行仁義之道。【解析】【導語】兩文均借秦亡事諷喻現實。徐賦以長城為切入點,鋪陳秦施暴政、戍卒悲苦,兼用典抒情;杜賦聚焦阿房宮奢靡,以夸張排比極寫秦驕奢亡國,均以“仁義不施”為核心,借史論警世,文辭華麗且議論深刻,具強烈批判與警示色彩。【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秦國)趁著有利的形勢,追逐逃亡的敗兵,自認為功勞超過三王,威懾天下各國。“因利乘便”與“追亡逐北”為并列的動賓結構,分別作謂語,語意完整,故在BD處斷開;“自”是主語,“以為”是謂語,“功勤三王”是賓語,結構完整,可在G處斷開。故選BD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朝”,在朝堂上/早晨。句意:在朝堂上貪官污吏并肩而立。/早晨陽光明媚,傍晚陰氣沉沉,氣象千變萬化。B.正確。句意:筑墻的夾板工作尚未停止(指長城未建成)。/早晨渡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C.“意義不同”錯誤。“勝”,都是“盡”的意思。句意:哪里能說得盡呢?/殺人唯恐不能殺盡,處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D.正確。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雖然建成了長城”錯誤。原文材料一“板筑未艾,君臣顛沛”意為“筑墻的工作尚未完成,君臣就顛沛流離了”,說明長城并未建成。故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負”,憑借;“壯”,壯闊;“一家之有”,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有一家”。(2)“舉”,被攻占;“炬”,放火;“可憐”,可惜;“焦土”,成為焦土。【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重鐵锧戈於仁義,輕詩書禮樂於殘賊”及材料二“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體現秦重武力、輕仁義,施暴政失民心,所以要重視民生,不施暴政。②材料二“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揭露秦掠奪百姓財富,不愛民。所以要愛護百姓,不掠奪無度。③材料一“自以為功勤三王”及材料二“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說明秦若行仁義、不驕奢,可長久統治。所以要不驕奢淫逸,行仁義之道:參考譯文:材料一:當秦國席卷天下之初,進攻必勝,作戰必克。趁著有利的形勢,追逐逃亡的敗兵,自認為功勞超過三王,威懾天下各國。(他們)重視刑罰武力超過仁義,輕視詩書禮樂,施行殘暴之政。犀象有形體可被捕捉,珠玉無腳卻被搜羅殆盡。朝堂上貪官污吏并肩而立,民間百姓閉口不敢言。憑借千里關河的壯闊地勢,宣稱天下為帝王一家所擁有。(秦國)卻不知失去民心的政權易傾覆,倒行逆施者無法成功。陳涉率領閭左流亡的隊伍,項梁憑借全吳強悍的兵力(起義)。夢驂馬預示秦的敗德,斬蛇驗證漢的天命。筑墻的勞役尚未停止,君臣已顛沛流離。六郡淪為沙漠,五原遍布旌旗。歷法更替,疆域分屬中外。因暴君的荒淫剛愎,成就了后世王朝的險要之地。由此可知,開創基業者辛勞,而守成者安逸。唉!長城的修建,已超過九百年。古往今來,它巋然矗立為陳跡。窮海的戰士,孤亭的戍客,登上高城,踏上巨石,感慨故里看不見,因身處異鄉而失魂落魄的人,哪里說得盡呢!嘆我漂泊淪落,在南庭受盡苦辛。常懷念壯士,永遠仰慕忠臣。歷經百戰的戎狄風俗,面對三邊的強敵。徐樂是燕北書生,以雄辯的言辭勸諫漢朝;賈誼是洛陽才子,發表宏論批評秦朝。歲月崢嶸將盡,我在困厄中慷慨悲歌。材料二:燕趙收藏的金玉,韓魏聚斂的珍寶,齊楚積累的財富,經過多少代多少年,從百姓手中掠奪而來,堆積如山。一旦國家不能保有,就被運到阿房宮中。(秦人)把寶鼎當作鐵鍋,把美玉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沙礫,丟棄得到處都是,秦人看到這些,也不覺得可惜。唉!一個人的心思,也是千萬人的心思。秦始皇喜愛奢華,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奪百姓時連錙銖都不放過,使用時卻視如泥沙?致使支撐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縫參差交錯,比人身上的絲縷還多;直的橫的欄桿,比天下的城郭還多;管弦演奏的聲音,比集市上的人聲還嘈雜。使天下的百姓,不敢說話卻敢心懷憤怒。殘暴的君主之心,日益驕橫頑固。戍邊的士卒吶喊起義,函谷關被攻占,楚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亡秦國的是秦國自己,不是天下人。唉!如果六國各自愛護百姓,就足以抗拒秦國;如果秦國也能愛護六國的百姓,就可以傳位三世乃至萬世而為君,誰能滅亡它呢?秦人來不及為自己悲哀,而后人為他們悲哀;后人為他們悲哀卻不引以為鑒,也就使更后來的人又為后人悲哀了15. C 16. ①歷史上的魏征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適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征“耿介”的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解析】【15題詳解】本題是綜合性考查題目,考查理解分析詩詞的內容、手法、語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詞的意象,分析詩詞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詞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并得出答案。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C項,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理解有誤。“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兒童要儉約正直,不貪不奢,不是指“不要過多取食”。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結合詩歌手法,概括詩歌形象特點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目要求;然后翻譯并理解詩歌內容,根據要求找出相關詩句;再聯系手法、結合關鍵詞語,概括形象特點;最后根據要求,分點整理答案。首先,審讀題干可知,本詩采用聯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筍與魏征二者的相似之處。然后,閱讀詩歌結合內容進行分析。詩人先寫見到一對潔白鮮嫩的苦筍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進而三、四兩句直接描寫苦筍,并將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種的本性,“苦節”是與生俱來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潔自持;“苦節”指儉約過甚,后以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為“苦節”。肯定贊美苦筍品性后,詩人自然由此聯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魏征,“我見魏征殊媚嫵”一句是寫唐太宗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所以,從本身外部特征來看,苦筍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進諫,而其言行有時著實令人難以接受。從內在氣質來看,詩人贊美苦筍氣節便是唐太宗贊魏征“嫵媚”,苦筍性情“耿介”,天生“苦節”,與魏征正直不阿,廉潔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賞識之處。最后,結合以上分析,分點概括二者相似之處即可。17. ①. 為天下理財 ②. 不為征利 ③. 奈何取之盡錙銖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弊在賂秦 ⑥.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⑦如其禮樂 ⑧ 以俟君子⑨著我扁舟一葉(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錙銖、弊、賂、劫、哉。18. B 19. ①秦始皇還統一了文字②都與文字的不統一有關③一旦落筆皆是漢字漢文【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連貫的能力。這段文字是強調秦始皇統一中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前面有“使中國文脈可以順暢地流瀉于九州大地”,用“這種順暢”銜接最恰當;A.“極大的空間”做主語,不符合話題統一原則;CD.“視野和責任”使文脈流暢與文意不符。故選B。【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①空,結合后文“使中國文脈可以順暢地流瀉于九州大地”“如果當年秦始皇不及時以強權統一文字,那么,中國文脈早就流逸不存了”可知,這是說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第②空,與“如果當年秦始皇不及時以強權統一文字,那么,中國文脈早就流逸不存了”意思相反,那么之所以“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是因為文字不統一;第③空,與“一旦為文便是家國天下”句子對應,內容要強調“漢字漢文”,可以寫“一旦落筆皆是漢字漢文”。20.【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A.暴,通“曝”,暴露。句意:暴露在霜露之中。鉤,通“勾”,指建筑結構交錯。句意: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致工巧。B.蓋,通“闔”,何不。句意: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裁,同“才”,剛剛。句意:手才舉起。C.向,同“響”。句意:砉砉作響。擇,同“釋”,舍棄。句意: 江河湖海不因水流細小而舍棄。D.陪,通“倍”,增加。句意: 哪里用得著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無通假字。句意: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故選D。21.【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相同,都是“合乎”的意思。句意:沒有不合乎音律的。/(這只蟋蟀)又瘦弱,不符合規格。B.不同。被動,被攻占;/攻克、占領。句意:函谷關被攻占。/攻克了上千里的土地。C.不同。張開;/不正。句意:嘴唇一張一合的樣子。/不遵守禮義法度。D.不同。通“倘”,倘若、如果;/對等、比得上。句意:如果與秦國相比較。/大王的士兵足以比得上項王嗎?故選A。22.【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A.錯誤。“如”,或者。句意: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正確。句意:成名心想養著這樣低劣的東西,終究沒有什么用處。B.錯誤。“藉”,通“借”,借給。句意:借給敵寇兵器,送給盜賊糧食。正確。句意:六國相繼滅亡。C.錯誤。“敬”,謹慎。句意: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正確。句意:蜀地的山光禿禿的。D.正確。句意: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正確。句意:互發怨氣的是百姓。故選D。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2)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3)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4)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習近平)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審題: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這道作文材料由四則名言組成,共同指向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最重要的主題——責任擔當。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最樸素的語言道出了個人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就像家庭遇到困難時每個成員都會主動分擔一樣,國家的前途也需要每個普通人的參與。林則徐的詩句則以更強烈的愛國激情,展現出為國奉獻不計得失的崇高境界,就像父母為孩子付出從不計較回報,這種對國家不計代價的愛令人動容。魯迅先生用排比句式勾勒出中國脊梁的群像,那些在各行各業默默堅守的普通人,就像建筑中的鋼筋鐵骨,雖然不顯眼卻支撐著整個民族的脊梁。從古至今,正是這些在田間地頭耕耘的農民、在實驗室攻關的科研工作者、在邊疆駐守的軍人等普通人的堅守,構筑起民族的精神長城。習主席的話則賦予這種擔當以時代性,就像接力賽中每一棒都要全力以赴,每個時代的人都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這四則材料由古至今,從個人到群體,構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首先闡明個人與國家的血肉聯系,繼而展現為國奉獻的精神境界,再通過具體案例說明這種精神的代代相傳,最后落腳于當代青年的使命擔當。它們共同告訴我們:責任擔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每個人具體行動中的精神品質;不是一時的豪言壯語,而是需要代代相傳的實踐品格。這種精神既是對傳統的繼承,更需要我們在新時代賦予它新的內涵。寫作時,開頭可以通過顧炎武、林則徐的名言引出中華民族的責任擔當傳統,指出這種精神跨越時空依然閃耀,提出“當代青年也應當傳承這種精神品質”的觀點。中間部分可以分兩層展開:第一層分析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國情懷,通過列舉歷史人物如岳飛、文天祥等,展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具體表現;第二層轉向當代,以錢學森、黃大年等為例,說明新時代的擔當精神如何在不同領域體現,強調古今擔當精神的一脈相承。結尾強調擔當精神要與時俱進,呼吁青年人在各自崗位上踐行擔當精神,讓這份民族精神薪火相傳。立意:1.傳承民族精神,做新時代的中國脊梁。2.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愛國篇章。3.以責任照亮人生,以擔當鑄就時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寧夏青銅峽市寧朔中學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docx 語文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