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鷹潭市2024-2025學年下學期八年級期末語文試卷一、積累與運用(25分)1.(8分)古詩文默寫。(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描繪煙波浩渺的名句是: , 。(2)《行路難》中表現詩人遠大抱負的詩句是: , 。(3)《魚我所欲也》中闡述“義”比“生”更重要的中心論點是: , 。(4)《曹劌論戰》中體現民心向背決定戰爭勝負的句子是: , , 。2.(6分)根據語境填詞。(1)(1分)在“AI與詩詞創作”研討會上,專家指出:人工智能雖可模仿平仄,卻難以復制詩人的 與 ,真正的詩永遠生長在人類澎湃的情感土壤里。(2)(2分)選出句式雜糅的一項 A.經過修繕,古城重現歷史風貌。B.對于網絡謠言,我們必須堅決抵制。C.通過這次參觀,使我受到了深刻教育。D.隨著地鐵開通,市民出行更加便捷。(3)(3分)將“數字敦煌”項目向外國友人作60字以內介紹,要求出現兩個關鍵詞:共享、永恒。3.(8分)根據上下文,在橫線處續寫兩個句子,與前句構成排比,每句不少于12字。書籍是一把鑰匙,能開啟蒙昧的心扉; ; 。二、閱讀理解(55分)4.(25分)閱讀《云端上的小學》節選,完成下列各題。大涼山深處,有一所“云端小學”。開學第一天,老師把國旗系在竹竿上,竹竿插在石頭縫里。風大,旗子獵獵作響,孩子們仰頭行隊禮,眼睛比星星還亮。沒有網絡,老師用粉筆頭描世界地圖;沒有操場,山谷就是跑道。后來,學校通了網,屏幕里的城市燈火讓一些孩子沉默。老師說:“把燈火裝在心里,再高的山也擋不住光。”(1)(5分)“云端小學”有哪些特殊之處?(2)(5分)文中寫“眼睛比星星還亮”有何用意?(3)(5分)老師的結束語富含怎樣的教育觀?(4)(5分)賞析“山谷就是跑道”一句的表現力。(5)(5分)結合全文,談談教育如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5.(15分)閱讀《出師表》節選,完成下列各題。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1)(4分)解釋下列詞語。危急存亡之秋 殊遇 (2)(3分)翻譯“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3)(3分)諸葛亮為何開篇即說“危急存亡”?(4)(5分)結合全文,說說《出師表》如何體現“忠”與“智”的統一。6.(15分)閱讀《海底兩萬里》節選,完成下列各題。“鸚鵡螺號”在海底森林穿行,尼摩船長說:“海洋不屬于暴君,它的每一滴水都是自由的。”(1)(3分)尼摩船長的“自由”觀體現在哪些行為?(2)(4分)凡爾納如何借科幻外殼探討人性?(3)(8分)結合當下海洋保護話題,談談你對“海洋自由”的理解。三、寫作(70分)題目:當傳統遇見未來要求:自選文體,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20分)為“書香校園”活動設計一句主題口號(不超過16字),并寫100字左右闡釋語。江西省鷹潭市2024-2025學年下學期八年級期末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積累與運用(25分)1.(8分)古詩文默寫。(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描繪煙波浩渺的名句是: 氣蒸云夢澤 , 波撼岳陽城 。(2)《行路難》中表現詩人遠大抱負的詩句是: 長風破浪會有時 , 直掛云帆濟滄海 。(3)《魚我所欲也》中闡述“義”比“生”更重要的中心論點是: 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義者也 。(4)《曹劌論戰》中體現民心向背決定戰爭勝負的句子是: 小大之獄 , 雖不能察 , 必以情 。【答案】(1)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注意“撼”的書寫)(2)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3)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者也(4)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 必以情【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解答】答案:(1)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注意“撼”的書寫)(2)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3)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者也(4)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 必以情【點評】為了保證在默寫名句時不出錯,關鍵還是平時要加強背誦和記憶,準確書寫。下面幾種方法可供借鑒:1.保持良好的心態,培養識記興趣。2.多種方式相結合,提高識記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鞏固識記成果。4.留心特別詞句,規避識記誤區。2.(6分)根據語境填詞。(1)在“AI與詩詞創作”研討會上,專家指出:人工智能雖可模仿平仄,卻難以復制詩人的 生命體驗 與 情感溫度 ,真正的詩永遠生長在人類澎湃的情感土壤里。(2)選出句式雜糅的一項 C A.經過修繕,古城重現歷史風貌。B.對于網絡謠言,我們必須堅決抵制。C.通過這次參觀,使我受到了深刻教育。D.隨著地鐵開通,市民出行更加便捷。(3)將“數字敦煌”項目向外國友人作60字以內介紹,要求出現兩個關鍵詞:共享、永恒。【答案】(1)生命體驗 情感溫度(2)C(3)數字敦煌用高清掃描讓千年壁畫跨越時空,實現全球共享,讓脆弱色彩獲得永恒生命。【分析】(1)本題考查語境填詞。結合“人工智能雖可模仿平仄”和“真正的詩永遠生長在人類澎湃的情感土壤里”可知,是說“AI與詩詞創作”中,人工智能雖可模仿平仄,卻難以復制詩人的情感與靈魂。(2)本題考查病句。ABD.正確;C.有誤,“通過這次參觀,便我受到了深刻教育”句式雜糅,可改為“通過這次參觀,我受到了深刻教育”或者“這次參觀,便我受到了深刻教育”。故選:C。(3)本題考查推薦介紹。“數字敦煌”項目介紹,要求出現兩個關鍵詞:共享、永恒。如:“數字敦煌”項目將敦煌文化數字化,實現資源共享,讓敦煌藝術跨越時空,永恒流傳,為世界文化傳承貢獻力量。【解答】答案:(1)生命體驗 情感溫度(2)C(3)數字敦煌用高清掃描讓千年壁畫跨越時空,實現全球共享,讓脆弱色彩獲得永恒生命。3.(8分)根據上下文,在橫線處續寫兩個句子,與前句構成排比,每句不少于12字。書籍是一把鑰匙,能開啟蒙昧的心扉; 書籍是一盞明燈,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 書籍是一座橋梁,能溝通古今的心靈 。【答案】示例:書籍是一盞明燈,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書籍是一座橋梁,能溝通古今的心靈【分析】本題考查語句仿寫。先剖析原句句式結構,明確主謂賓、復句關系及修辭(如比喻、排比等);再把握內容主題與情感基調,確保仿寫在話題、褒貶色彩上契合;接著選取適配詞匯替換,兼顧詞性與邏輯連貫;最后通讀檢查句式對稱性、修辭一致性及語言流暢度,避免偏離原句核心特征。【解答】先看原句“書籍是一把鑰匙,能開啟蒙昧的心扉”,結構是“書籍是……,能……的……”。先選合適喻體,得和書籍的作用相關,像“階梯”能體現助人進步,“階梯”對應的作用可以是“攀登知識的高峰”;“燈塔”可展現指引方向,“燈塔”對應的是“照亮前行的道路”,這樣從喻體選擇到作用描述,都和原句結構一致,形成排比。注意每句不少于12字。答案:示例:書籍是一盞明燈,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書籍是一座橋梁,能溝通古今的心靈【點評】語句仿寫可按“三步法”操作:先拆解原句結構,析出主謂賓、修辭(如比喻、排比)、句式(如反問、對仗)等要素;再替換核心意象或內容,保持框架一致;最后確保邏輯通順、風格協調。二、閱讀理解(55分)4.(25分)閱讀《云端上的小學》節選,完成下列各題。大涼山深處,有一所“云端小學”。開學第一天,老師把國旗系在竹竿上,竹竿插在石頭縫里。風大,旗子獵獵作響,孩子們仰頭行隊禮,眼睛比星星還亮。沒有網絡,老師用粉筆頭描世界地圖;沒有操場,山谷就是跑道。后來,學校通了網,屏幕里的城市燈火讓一些孩子沉默。老師說:“把燈火裝在心里,再高的山也擋不住光。”(1)“云端小學”有哪些特殊之處?(2)文中寫“眼睛比星星還亮”有何用意?(3)老師的結束語富含怎樣的教育觀?(4)賞析“山谷就是跑道”一句的表現力。(5)結合全文,談談教育如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答案】(1)高海拔、設施簡陋、師資匱乏、交通不便。(2)通過神態描寫,刻畫孩子們行隊禮時純真、莊重且充滿熱愛向往的神態,體現其對升旗、校園的情感;為后文作鋪墊,凸顯孩子對美好與希望的追求;呼應老師話語,深化堅守希望、不懼艱難追求夢想的主題。(3)教育既要立足現實,更要點燃理想;心中有光,方能跨越困境。(4)借代、夸張,生動展現出因無正規操場,師生以自然山野為運動場地的狀況,體現出在艱苦條件下,師生積極樂觀、因地制宜開展教育與學習活動的態度。(5)教育提供知識、開闊視野、塑造人格,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又回饋大山,實現代際躍升。【分析】本文通過描寫大涼山深處“云端小學”的辦學條件、師生狀態及老師的話語,展現了貧困山區教育的艱難與希望,凸顯了教育在照亮孩子們心靈、打破地域限制方面的重要意義。【解答】(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篩選與概括。由“大涼山深處,有一所‘云端小學’”可知,“云端小學”地處偏遠,位于大涼山深處;由“開學第一天,老師把國旗系在竹竿上,竹竿插在石頭縫里”“沒有網絡,老師用粉筆頭描世界地圖;沒有操場,山谷就是跑道”可知,“云端小學”辦學條件簡陋,缺乏正規的升旗設施、網絡和操場;由“后來,學校通了網,屏幕里的城市燈火讓一些孩子沉默”可知,“云端小學”后來通了網,能讓孩子們通過屏幕接觸外部世界。(2)本題考查文章細節描寫作用的分析。結合“孩子們仰頭行隊禮”的行為,“眼睛比星星還亮”生動地刻畫孩子們面對國旗、參與開學儀式時的神態,展現其純真、莊重與對儀式的敬重;從情感角度,體現孩子們對升旗這一行為、對校園生活、對知識的熱愛與向往,他們雖身處艱苦環境,但內心因開學、因接觸這些而充滿光亮與希望;從主題角度,為后文學校通網后孩子沉默、老師鼓勵的情節作鋪墊,突出孩子內心對美好的向往,也暗示即使環境艱苦,他們心中仍有不滅的希望之火,與老師“把燈火裝在心里,再高的山也擋不住光”相呼應,深化堅守希望、追求夢想的主題。(3)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由老師說的“把燈火裝在心里,再高的山也擋不住光”可知,老師的教育觀是:教育不僅要讓孩子們看到外部世界,更要在他們心中種下希望與信念的種子,培養內心的力量,使他們不受地域、環境的限制,擁有追求光明和未來的勇氣,強調精神層面的引導與激勵。(4)本題考查文章中關鍵語句表現力的賞析。由“沒有操場,山谷就是跑道”可知,“山谷”借代學校周邊的自然環境,以“山谷”這一典型自然空間,代指可用于運動的場地;同時,說“山谷就是跑道”,夸張地將廣闊山谷等同于跑道,突破常規操場概念,生動展現出因無正規操場,師生以自然山野為運動場地的狀況,體現出在艱苦條件下,師生積極樂觀、因地制宜開展教育與學習活動的態度,讓讀者感受到他們對教育與生活的熱忱,化簡陋為天然課堂,凸顯堅守與希望。(5)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延伸理解。由“沒有網絡,老師用粉筆頭描世界地圖”可知,教育通過傳授知識,讓貧困山區的孩子了解外部世界,拓寬視野,打破信息閉塞帶來的局限;由“后來,學校通了網,屏幕里的城市燈火讓一些孩子沉默”“把燈火裝在心里,再高的山也擋不住光”可知,教育能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希望,培養他們的精神力量,使他們擁有改變命運的動力和信念,從而避免因環境貧困而陷入代際循環,實現從精神到物質層面的脫貧。答案:(1)高海拔、設施簡陋、師資匱乏、交通不便。(2)通過神態描寫,刻畫孩子們行隊禮時純真、莊重且充滿熱愛向往的神態,體現其對升旗、校園的情感;為后文作鋪墊,凸顯孩子對美好與希望的追求;呼應老師話語,深化堅守希望、不懼艱難追求夢想的主題。(3)教育既要立足現實,更要點燃理想;心中有光,方能跨越困境。(4)借代、夸張,生動展現出因無正規操場,師生以自然山野為運動場地的狀況,體現出在艱苦條件下,師生積極樂觀、因地制宜開展教育與學習活動的態度。(5)教育提供知識、開闊視野、塑造人格,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又回饋大山,實現代際躍升。【點評】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講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內容,才能正確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5.(15分)閱讀《出師表》節選,完成下列各題。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1)解釋下列詞語。危急存亡之秋 時刻 殊遇 特殊 (2)翻譯“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3)諸葛亮為何開篇即說“危急存亡”?(4)結合全文,說說《出師表》如何體現“忠”與“智”的統一。【答案】(1)①時刻②特殊(2)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給陛下。(3)先聲奪人,警醒后主,突出形勢緊迫與責任重大。(4)以忠誠之心進諫,以睿智之策謀劃,情理兼具。【分析】譯文:先帝開創大業還沒完成一半,卻在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在朝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外面舍生忘死,這大概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恩遇,想要把這份恩情報答給陛下啊。【解答】(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含義。①翻譯:危急存亡的時刻;秋,時刻。②翻譯:特殊的恩遇;殊,特殊。(2)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重點詞:蓋,大概是;殊遇,特殊的待遇。翻譯: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給陛下。(3)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由“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可知,先帝去世后,國家大業未竟,天下分裂為三國,而蜀漢的益州地區又人力疲憊、民生凋敝,諸葛亮開篇點出“危急存亡”,是為了讓后主劉禪認清當前國家面臨的嚴峻形勢,從而警醒他要奮發圖強,不負先帝重托。(4)本題考查對文言文主旨及作者思想的理解。由“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可知,諸葛亮自身追念先帝恩遇,一心想報答給后主,體現了他對蜀漢的“忠”;同時,開篇點出“危急存亡之秋”,客觀分析天下局勢和益州現狀,讓后主認清現實,又體現了他洞察時局的“智”。全文圍繞輔佐后主、興復漢室展開,既流露忠誠之心,又展現明智之策,實現了“忠”與“智”的統一。答案:(1)①時刻②特殊(2)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給陛下。(3)先聲奪人,警醒后主,突出形勢緊迫與責任重大。(4)以忠誠之心進諫,以睿智之策謀劃,情理兼具。【點評】文言文翻譯方法:對,即對譯法。也就是用現代漢語中等值的詞去對換被譯文言詞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漢語的詞大多數是單音詞,翻譯時,要把這些文言單音詞加以擴充,使之成為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刪,即刪減法。有的文言虛詞,現代漢語沒有相當的詞表示它,不能硬譯。有的文言虛詞,現代漢語雖有同它相當的詞,但如果勉強譯出來,反而使句子累贅。屬于這兩種情況的文言虛詞,翻譯時則刪去。移,即移位法。將文言句子按照現代漢語語法格式,調整語序。凡是與現代漢語的句法結構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譯時不能照原句的語序排列,必須將不合現代漢語的語序部分加以調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詞,以及帝號、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單位等,可照錄于譯文中,不必另作翻譯。換,即替換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不是用原詞表示,翻譯時可用現代漢語中意義相當的詞去替換。6.(15分)閱讀《海底兩萬里》節選,完成下列各題。“鸚鵡螺號”在海底森林穿行,尼摩船長說:“海洋不屬于暴君,它的每一滴水都是自由的。”(1)尼摩船長的“自由”觀體現在哪些行為?(2)凡爾納如何借科幻外殼探討人性?(3)結合當下海洋保護話題,談談你對“海洋自由”的理解。【答案】(1)逃離陸地、反抗壓迫、探索未知。(2)示例:通過尼摩船長的矛盾行為,揭示科技與人性、復仇與救贖的沖突。(3)示例:海洋自由并非無序掠奪,而是人類共享、保護、可持續利用的自由。【分析】《海底兩萬里》描繪的是人們在大海里的種種驚險奇遇。美妙壯觀的海底世界充滿了異國情調和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體現了人類自古以來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夢想。小說不但能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而且贊揚了像尼摩船長等反抗壓迫的戰士的形象,體現了他們具有社會正義感和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解答】(1)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的把握。尼摩船長為了追求自由逃離陸地,通過建造并操控“鸚鵡螺號“實現深海漫游,認為“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 ,并可以探索未知世界。同時,他反抗壓迫, 攻擊殖民軍艦時宣稱“海面30英尺以下暴君權力無效“ ,將深海轉化為反抗壓迫的戰場。這些都是其自由觀的體現,(2)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的理解。儒勒 凡爾納通過科幻作品中的科技意象與冒險敘事,將人性探索融入對自然和社會的隱喻性表達中,通過尼摩船長的矛盾行為,揭示科技與人性、復仇與救贖的沖突。(3)本題考查閱讀感悟。解答此題,應圍繞自由是有邊界的展開。如:海洋自由并不意味著對海洋資源的肆意掠奪,應是人類與海洋的和諧共生。答案:(1)逃離陸地、反抗壓迫、探索未知。(2)示例:通過尼摩船長的矛盾行為,揭示科技與人性、復仇與救贖的沖突。(3)示例:海洋自由并非無序掠奪,而是人類共享、保護、可持續利用的自由。【點評】名著考查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多,既有文學文化常識也有作品主題、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寫作特色類,還有對作品的品讀、分析等。解答這類題,要對名著的精彩內容,經典情節以及人物形象牢記,這樣可以輕松解答。三、寫作(70分)題目:當傳統遇見未來要求:自選文體,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答案】 例文:當傳統遇見未來爺爺的竹編鋪藏在老街盡頭,青石板路的盡頭就是那間矮屋。我總愛蹲在門口看他編竹籃,青黃的竹絲在他手里翻折,像有了靈性,不多時就繞出圈勻稱的紋路。可這兩年,來買竹籃的人越來越少,爺爺常對著滿架竹器嘆氣,竹絲落在他發間,和花白的頭發混在一起。上個月學校搞“非遺進校園”,我拍了爺爺編竹籃的視頻——鏡頭里他的手指捏著竹絲,指甲縫里嵌著洗不掉的竹青,竹條在膝頭彎出漂亮的弧度。視頻發在班級群里,美術老師忽然找來:“能不能帶爺爺來學校?我們想試試把竹編和現代設計結合。”那天爺爺揣著竹刀來教室時,手里還攥著把竹蜻蜓。同學們圍著他的竹絲看,設計課老師遞來張圖紙:“您看這樣的紋路,能不能編在筆袋上?”圖紙上是簡約的波浪線,爺爺瞇著眼看了半晌,拿起竹絲比畫:“得換細點的竹篾,不然扎手。”他蹲在課桌旁教大家劈竹絲,竹刀起落間,青竹裂成薄如蟬翼的篾片,有同學忍不住摸了摸,“比塑料還軟!”后來我們真的編出了筆袋,爺爺在傳統的“回字紋”里加了同學們畫的星星圖案。美術老師把筆袋拍成照片發在網上,竟有文具店來訂做。現在爺爺的鋪子里多了張書桌,上面擺著平板電腦,他戴著老花鏡看網友的留言,手指在屏幕上慢慢劃:“這姑娘要編個放耳機的小簍子,得編密點。”上周我放學回去,見鋪子里擺著個新竹筐,筐沿纏著圈 LED 燈串。是對年輕情侶訂的,說要當婚禮的裝飾。爺爺正用膠水粘燈串,竹絲映著暖黃的光,他抬頭笑:“以前覺得竹器只能裝東西,現在才知道,它也能亮起來。”青石板路上的腳步聲又多了,有來學編竹器的小朋友,也有來拍視頻的年輕人。爺爺的竹絲還在翻飛,只是不再只繞傳統的紋路——有時是圓的,有時是方的,有時還會繞出個小小的 Wi﹣Fi 信號圖標。原來傳統遇見未來,不是讓竹絲換了模樣,是讓它順著時代的風,又抽出了新的嫩芽。立意可從“共生”與“傳承創新”兩個維度展開。若寫具體技藝,可聚焦傳統手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比如老手藝人用 3D 建模優化傳統木雕的紋樣,既保留鑿刀的溫度,又借科技讓紋樣更精準,體現“傳統有根,未來有翼”;若寫文化習俗,可寫端午包粽子時,年輕人用直播教網友纏粽葉,老人則守著老方子調餡料,傳統習俗借新媒介傳得更遠,凸顯“傳統的未來,是有人愿意帶著它走下去”。也可從更日常的角度切入,比如奶奶用智能音箱學唱老戲曲,傳統的韻味與現代的工具相遇,藏著普通人生活里的文化溫度。構思上,可用“小切口”串聯故事,以具體場景展現“遇見”的過程。比如以“爺爺的竹編鋪”為線索:開篇寫老街改造后,爺爺的竹編鋪少有人來,他守著滿架竹籃嘆氣;接著寫我帶同學來拍短視頻,鏡頭里爺爺編竹籃的手指翻飛,竹絲在燈光下閃著光,視頻發出去后,有設計師聯系爺爺,想用竹編元素做環保包;中間穿插細節:爺爺最初嫌手機“晃眼”,后來對著屏幕學編新花樣,竹編包上既留著傳統的“回字紋”,又添了簡約的幾何造型。結尾寫鋪子里擺著新舊竹器,爺爺教小學生編竹蜻蜓,旁邊的電腦上正直播竹編制作,傳統的竹絲與未來的流量、設計碰撞,卻都透著同樣的踏實——原來傳統遇見未來,不是變樣,是換種方式“活”下去。【解答】 例文:當傳統遇見未來爺爺的竹編鋪藏在老街盡頭,青石板路的盡頭就是那間矮屋。我總愛蹲在門口看他編竹籃,青黃的竹絲在他手里翻折,像有了靈性,不多時就繞出圈勻稱的紋路。可這兩年,來買竹籃的人越來越少,爺爺常對著滿架竹器嘆氣,竹絲落在他發間,和花白的頭發混在一起。上個月學校搞“非遺進校園”,我拍了爺爺編竹籃的視頻——鏡頭里他的手指捏著竹絲,指甲縫里嵌著洗不掉的竹青,竹條在膝頭彎出漂亮的弧度。視頻發在班級群里,美術老師忽然找來:“能不能帶爺爺來學校?我們想試試把竹編和現代設計結合。”那天爺爺揣著竹刀來教室時,手里還攥著把竹蜻蜓。同學們圍著他的竹絲看,設計課老師遞來張圖紙:“您看這樣的紋路,能不能編在筆袋上?”圖紙上是簡約的波浪線,爺爺瞇著眼看了半晌,拿起竹絲比畫:“得換細點的竹篾,不然扎手。”他蹲在課桌旁教大家劈竹絲,竹刀起落間,青竹裂成薄如蟬翼的篾片,有同學忍不住摸了摸,“比塑料還軟!”后來我們真的編出了筆袋,爺爺在傳統的“回字紋”里加了同學們畫的星星圖案。美術老師把筆袋拍成照片發在網上,竟有文具店來訂做。現在爺爺的鋪子里多了張書桌,上面擺著平板電腦,他戴著老花鏡看網友的留言,手指在屏幕上慢慢劃:“這姑娘要編個放耳機的小簍子,得編密點。”上周我放學回去,見鋪子里擺著個新竹筐,筐沿纏著圈 LED 燈串。是對年輕情侶訂的,說要當婚禮的裝飾。爺爺正用膠水粘燈串,竹絲映著暖黃的光,他抬頭笑:“以前覺得竹器只能裝東西,現在才知道,它也能亮起來。”青石板路上的腳步聲又多了,有來學編竹器的小朋友,也有來拍視頻的年輕人。爺爺的竹絲還在翻飛,只是不再只繞傳統的紋路——有時是圓的,有時是方的,有時還會繞出個小小的 Wi﹣Fi 信號圖標。原來傳統遇見未來,不是讓竹絲換了模樣,是讓它順著時代的風,又抽出了新的嫩芽。【點評】文章以“爺爺的竹編鋪”為載體,用具體場景展現傳統與未來的相遇,細節鮮活且有生活氣息。從爺爺最初的嘆氣到后來用平板電腦看留言,從傳統竹籃到嵌著 LED 燈串的竹筐,情節推進自然,既寫出了傳統手藝的溫度,也展現了科技與創新帶來的活力。結尾“順著時代的風抽出新嫩芽”的比喻,貼合初中生的認知,讓“傳統與未來共生”的主題在平凡小事中溫柔落地,沒有生硬說教,卻滿是真切的感悟。8.(20分)為“書香校園”活動設計一句主題口號(不超過16字),并寫100字左右闡釋語。【答案】示例:主題口號:書香滿校園,閱讀伴成長 闡釋語:書籍是校園里的芬芳源泉,閱讀則是伴隨我們成長的摯友。在書香校園中,讓我們捧起書本,于文字間汲取知識養分,在閱讀里拓展視野、豐盈心靈,讓校園因書香更具底蘊,讓我們因閱讀不斷成長。【分析】本題考查標語。為“書香校園”活動設計一句主題口號,注意不超過16字,并寫100字左右闡釋語即可。【解答】答案:示例:主題口號:書香滿校園,閱讀伴成長 闡釋語:書籍是校園里的芬芳源泉,閱讀則是伴隨我們成長的摯友。在書香校園中,讓我們捧起書本,于文字間汲取知識養分,在閱讀里拓展視野、豐盈心靈,讓校園因書香更具底蘊,讓我們因閱讀不斷成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