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華清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華清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華清中學高三年級收心考
語文·參考答案
1、 A 【解析】B. “‘老’……這個字出現了530多次”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二段說的是“‘老’以不同的面貌呈現筆端,有時以本字出現,有時以白首、衰年、遲暮等形式出現,合計竟達530多處”。C. 根據材料二第三段“從大處著眼 從細處著眼 而這兩方面關系又是一脈相承的”可知,“其中社會時代的巨變是最主要的因素”不合文意。D.“貧病纏繞 加劇了他心理的衰老”張冠李戴,材料二第五段說的是“貧病加劇生理的衰老”而非加劇“心理的衰老”。
2、 D 【解析】“就不會形成”過于絕對。“對人民、國家苦難的關注分擔”只是原因之一,此外還有社會的劇變、仕途的坎坷、貧窮和疾病等因素。
3、 A 【解析】根據材料一,作為詩美概念的“老”的風格,既體現為深于世故,又表現為修辭的平淡、技巧的穩妥成熟和風格的老健蒼勁。A. 出自明代顧炎武的《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詩句表現了年華老去、壯志無成的憤激心情。能體現“老”的風格。B. 出自宋代岳飛的《滿江紅》,表達了詩人對金掠奪者的深仇大恨,統一祖國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的赤誠之心。不能體現“老”的風格。C.出自唐代李白的《南陵別兒童人京》,表現了詩人極度自信和躊躇滿志的形象。不能體現“老”的風格。D.出自宋代朱熹的《勸學詩》,勸誠年輕人應該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努力學習,切莫讓可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不能體現“老”的風格。
4、①采用了總分的論證結構,文章開篇提出作為美學概念“老”的含義,然后從內容和風格兩個方面進行論述,論點明確,結構清晰嚴謹。②論證方法多樣。材料一綜合采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有力。③論證語言準確嚴謹,如“通常”“尤指”“與其說 還不如說 ”等詞句用語嚴謹。(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
5、①從內容上來說,《登高》是杜甫飽經磨難后的老成之作,詩中描述的漂泊、老病、貧窮無不體現了他對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②從風格上來說,《登高》整體色調老健蒼勁,技巧上穩妥成熟,少用修辭,語言凝練精警又富于變化,渾然天成。③從杜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理想上看,《登高》所呈現的身世之悲、憂國憂民的情操當得起“老”,冠之以“老”十分恰切。(每點2分)
6、 A 【解析】B項焉瓜夫婦省吃儉用加上賣老家房子才買得起城里的房子,并非為了“批判了城市房價的虛高”。C項把老娘接到城里住是因為要賣房同時讓老娘幫忙帶孩子。D項“焉瓜房價定的高于市場價,大家有心無力”錯,原文說他們不是真心要買。
7、 B 【解析】本文的主題不是“好人有好報”,主題理解錯誤。
8、①“香椿樹”是鄉村生活的象征,也是老房子的獨特景致。②推動情節發展。專門拍了“香椿樹”照片掛網上,為后文李老太太來看房子,喜歡并買下老房子埋下了伏筆。③使小說結尾留有余味,充滿想象的空間。焉瓜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常常思念著“香椿樹”,結尾意味深長,引人深思。(每點2分,答出兩點、意思對即可)
9、①人物塑造方面,本文刻畫了以焉瓜為代表的鄉下人的勤勞、淳樸、向往城里生活的形象。②主旨方面,從焉瓜的視角寫出了“鄉下人”對“城里人”取舍的不理解,突出城里人和鄉下人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追求。③情節方面,焉瓜通過買房子,實現了從“鄉下人”到“城市人”的身份轉換。④環境方面,城里的房子小卻方便,更現代化,鄉下的房子風景優美卻不能滿足購物上學的需求。(每點2分,答出三點、意思對即可)
10、A C E【解析】原文斷句:雖然,先生之文,其傳世決矣,基亦何能與力于其間哉!“雖然”在文中是“即便如此”的意思,至此語意完整,其后應該斷開。
“先生”作“文”的定語,至此語意完整,其后應該斷開。“其傳世決矣”是對“先生之文”的評價,至此語意完整,其后應該斷開。故應在A、C、E 三處斷句。
A 【解析】兩個“遐”都是遠的意思。
B 【解析】“但是其弟子劉剛認為未曾經過刪減選擇”錯誤。劉剛只是請求劉基遂選老師著作中精微深奧的文章,編成一書以便誦讀研習。選項說“劉剛認為未曾經過刪減選擇”,含有宋濂的“百余卷”著述質量參差不齊的意思。
13、(1)至正年間,翰林院諸公推薦(先生)擔任國史編修,(他)極力推辭不肯就職。(第二句補充“奏”的賓語、“不起”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不是才華具備各種長處,見識超越古代之人,怎能達到這個地步!(“具”“邁”各1分,句意2分)
14、①劉基與宋濂同為文人,他深知宋濂文章的優點;
②劉基與宋濂是好友,他熟悉宋濂的經歷和為人。
15、A 【解析】“不能親自到前線殺敵刻石記功名”錯誤,結合注釋①看,應該是嘆息不能像竇憲那樣去建功立業。
16、①本詩的尾聯以景結情(寓情于景)。詩人閑居水村,深夜難眠,一方面,新雁落寒汀的聲音反襯出水村的寂寥,烘托詩人內心的孤寂和落寞;另一方面,水村之靜又反襯出詩人內心的不平靜。②《書憤》以典明志(用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詩人用諸葛亮之典,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抗金報國之志至死不渝,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每點3分)
17、(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2)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3)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
(4)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5)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18、①高枕無憂 ②久而久之(每處1分)
19、甲:枕頭不是用來枕頭的 乙:什么是好枕呢 丙:側面躺下去時(每處2分)
20、D 【解析】D項與文中加點“計算”的意思都是運算。A項,考慮,籌劃;B項,暗中謀劃損害(別人);C項,核算數目。
21、為了自己的睡眠質量和頸椎健康,是時候選擇一個合適的枕頭了!(改對一處給2分,改對兩處給4分,找對沒改對不給分)
【解析】原句有兩處語病:①“為了自己的睡眠質量和頸椎健康考慮”句式雜糅,②“一個合適的枕頭是時候選擇了”語序不當。
【參考譯文】
太史公宋濂先生,是金華潛溪(今屬浙江)人,字景濂。五歲時能作詩,九歲時善寫文章,當時稱汐神童。經、史、子、集(中的文章),無不瀏覽一遍就能記憶。不到二十歲時,擅長文辭的聲譽已經傳遍遠近。至正年間,翰林院諸公推薦(先生)擔任國史編修,(他)極力推辭不肯就職。大明皇帝定都金陵,丞相李韓公(李善長,封韓國公)向太祖舉薦宋濂,(太祖)當天就派遣使者捧著書札和禮品去聘請他,讓他掌管江南儒學,汐皇太子講授經書,擢任起居注之職。恰逢皇帝下詔編撰《元史》,東南知名文士一時間都集中到京城,(太祖)又命(宋濂)擔任總栽官。《元史》編成,(宋濂)進入翰林院擔任學士。天下請求他寫文章的人,絡繹不絕,(他)撰寫的碑文,流傳四方。高麗、日本、安南的使者,每次到京城進貢,都要詢問(先生)安康與否。而且以重金購買他的《潛溪集》回到本國,甚至重新刻印《潛溪集》,將它作文章的楷模。士林輿論公認開國文學侍從之臣,應當推先生首,確實沒有不同的看法。
先生的著作,多至一百余卷,雖然刻印已久,(但是)他的門人劉剛又請我遴選其中精微深奧的文章,另外編成一書,或許更便于誦讀研習,而且要我為之作序。
從前楚國大司徒文公歐陽玄稱贊先生的文章說:“先生天分最高,盡讀天下之書,以深厚宏富的積累,鋪張詞藻,暢所欲言。他的文章氣韻深沉雄健,有如淮陰侯韓信出師,百戰百勝,士氣毫不減損;他的文章神思清新酒脫,有如列子御風而行,飄然高舉,一塵不染;他的文章格調端莊高雅,有如商卣周彝(均為酒器),龍紋模糊難辨,古意猶然存在;他的文章姿態多變,有如晴天登上終南山,眾多山峰像達官貴人的騎士一樣陳列在眼前,風景繁多無暇觀賞。(如果)不是才華具備各種長處,見識超越古代之人,怎能達到這個地步!”唉!文公的話多么恰當啊,又多么詳盡啊!假使我有所品評,難道能比文公的話超出一分一毫嗎?因此現在只抄錄文公之言,置于卷首,而將先生仕隱的大致情況一并記敘于此,使讀者(誦讀時)有所參考。
先生響應朝廷的征召出山時,與我以及麗水葉琛先生、龍泉章溢先生結伴同行。葉君出朝擔任南昌知府,死在任上,章君官至御史中丞,得享天年。如今幸存的,只有我和先生了。然而都已年老,日趨衰頹,還能拒絕劉剛的請求而不為之用心用意嗎?即便如此,先生的文意,是必定能夠流傳后世的,我又何德何能,能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呢!編成的《文粹》共十卷,其中一卷是詩歌。華清中學高三年級收心考
語文·參考答案
1、A【解析】B.“‘老’…這個字出現了530多次”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二段說的是“‘老'
以不同的面貌呈現筆端,有時以本字出現,有時以白首、衰年、遲暮等形式出現,合計竟達
530多處”。C.根據材料二第三段“從大處著眼……從細處著眼…而這兩方面關系又是一
脈相承的”可知,“其中社會時代的巨變是最主要的因素”不合文意。D.“貧病纏繞…·…·
加劇了他心理的衰老”張冠李戴,材料二第五段說的是“貧病加劇生理的衰老”而非加劇“心
理的衰老”。
2、D【解析】“就不會形成”過于絕對。“對人民、國家苦難的關注分擔”只是原因之一,
此外還有社會的劇變、仕途的坎坷、貧窮和疾病等因素。
3、A【解析】根據材料一,作為詩美概念的“老”的風格,既體現為深于世故,又表現為
修辭的平淡、技巧的穩妥成熟和風格的老健蒼勁。A.出自明代顧炎武的《酬王處士九日見懷
之作》,詩句表現了年華老去、壯志無成的憤激心情。能體現“老”的風格。B.出自宋代岳
飛的《滿江紅》,表達了詩人對金掠奪者的深仇大恨,統一祖國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的赤誠
之心。不能體現“老”的風格。C.出自唐代李白的《南陵別兒童人京》,表現了詩人極度自信
和躊躇滿志的形象。不能體現“老”的風格。D.出自宋代朱熹的《勸學詩》,勸誠年輕人應該
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努力學習,切莫讓可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不能體現“老”的
風格。
4、①采用了總分的論證結構,文章開篇提出作為美學概念“老”的含義,然后從內容和風格
兩個方面進行論述,論點明確,結構清晰嚴謹。②論證方法多樣。材料一綜合采用舉例論證
引用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有力。③論證語言準確嚴謹,如“通常”“尤指”
“與其說……還不如說………”等詞句用語嚴謹。(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
5、①從內容上來說,《登高》是杜甫飽經磨難后的老成之作,詩中描述的漂泊、老病、貧窮
無不體現了他對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②從風格上來說,《登高》整體色調老健蒼勁,技巧上
穩妥成熟,少用修辭,語言凝練精警又富于變化,渾然天成。③從杜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理
想上看,《登高》所呈現的身世之悲、憂國憂民的情操當得起“老”,冠之以“老”十分恰切。
(每點2分)
6、A【解析】B項焉瓜夫婦省吃儉用加上賣老家房子才買得起城里的房子,并非為了“批
判了城市房價的虛高”。C項把老娘接到城里住是因為要賣房同時讓老娘幫忙帶孩子。D項“焉
瓜房價定的高于市場價,大家有心無力”錯,原文說他們不是真心要買。
7、B【解析】本文的主題不是“好人有好報”,主題理解錯誤。
8、①“香椿樹”是鄉村生活的象征,也是老房子的獨特景致。②推動情節發展。專門拍了“香
椿樹”照片掛網上,為后文李老太太來看房子,喜歡并買下老房子埋下了伏筆。③使小說結
尾留有余味,充滿想象的空間。焉瓜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常常思念著“香椿樹”,結尾意味
深長,引人深思。(每點2分,答出兩點、意思對即可)
語文答案第1頁(共3頁)華清中學高三年級收心考
語文答題卡
語文 第4頁(共6頁) 語文 第5頁(共6頁) 語文 第6頁(共6頁)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華清中學高三年級收心考
8.(4分)
16.(6分)
語文答題卡
姓名:
準考證: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
貼條形碼區
楚,并認真檢查監考員所粘貼的條形碼。
2.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用
0.5mm黑色簽字筆答題,不得用鉛筆或圓珠筆答
題;字體工整、筆跡清晰。
3.請按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
9.(6分)
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
缺考
17.(10分)(1)
無效。
此欄考生禁填
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
標記
(2)
5.正確填涂■
(3)
(4)
選擇題(27分)
(5)
1.團0四6.I四四12.團0
2.I81
7.四
15.I8
18.(2分)①
10.團1四田田a(3分)
3.四B
11. B 020.D89
13.(1)(4分)
19.(6分)
4.(4分)

(2)(4分)

21.(4分)
14.(4分)
5.(6分)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語文第1頁(共6頁)
語文第2頁(共6頁)
語文第3頁(共6頁)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四、寫作(60分)
23.
題目: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
語文第4頁(共6頁)
語文第5頁(共6頁)
語文第6頁(共6頁)華清中學高三年級收心考試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 試卷滿分:15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即可。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老”作為詩美概念的價值與日常語境中我們對它的聯想不一致。在文學批評中,它包含著內容和風格兩方面的含義。
從內容方面說,“老”意味著深于世故。深于世故,通常尤指經歷憂患,表現在詩文中即立意妥帖,顯出深諳人情世故的練達。龔賢《贈剩上人系中》詩云:“老僧待死處,古寺號承恩。無地可行腳,傲天且閉門。既知身是幼,羞問舌猶存。向午坐清寂,蒲團松樹根。”黃生評:“起得老,結得深。”什么意思呢?因為對方是一位逃禪的遺民,如何在遺民的執著和釋子的幻滅之間找到一個溝通和平衡的點非常困難,詩起首以“待死”溝通兩者的身份,結尾以蒲團與青松象征兩者的操行,取意深穩而渾然無跡,實在可謂起老結深。這里的“老”與其說體現在藝術表現上,還不如說體現在對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上。
在風格方面,我認為“老”的審美內涵起碼可以從三個層面去認識。
首先,是在整體風格上顯現為老健蒼勁的色調。老健在感覺印象上表現為一種瘦硬與蒼勁之風。瘦硬通常顯示為不同尋常的筆力,而蒼勁則每每表現于詩境的高遠雄渾。清初李浹《秋日閑興》寫道:“老樹鳴風葉,蕭蕭萬壑流。那堪連夜雨,散作滿城秋。遠杵寒相答,孤鴻迥自愁。升沉看物理,天地一虛舟。”這樣的作品讓人聯想到杜甫晚年的詩境,體氣雄渾而絕不流于虛響,確實稱得上“聲格俱老”!
其次,是在技巧上意味著穩妥和成熟,整體風格無缺陷。穩妥是意味著藝術完成度的概念。凡口語中與穩妥相通的詞,在詩文評中亦與“老”相應,如停當、妥當、安頓、老到,都可以指稱技巧意義上的“老”。反之,當詩歌的藝術表現出現局部的不完滿時,“老”的否定式就常用來表示遺憾。如紀昀評陸游《暖甚去綿衣》“誰道江南春有寒”句“有字欠老”。
“老”在修辭上表現為自然平淡的特點。正像人到老年,表情和舉止都趨于自然平靜,藝術的老境也都顯示出自然平淡的氣質。蘇東坡有所謂極絢爛而歸于平淡之說。詩歌中的自然平淡首先意味著樸素的風格,具體到藝術表現,則有結構、章法的質直,又有修辭技巧的平淡。自然平淡的境界,貌似渾然天成,看不出用功之跡,但不是無所用心,乃是精心錘煉的結果。
(摘編自蔣寅《作為詩美概念的“老”》)
材料二:
在文學史上,給詩人姓前冠以“老”字并不多見,固定冠之以“老”的,千載之下唯杜甫而已。那么,為什么獨獨以“老”冠杜呢
“老”在杜詩中使用頻率極高。在其一千四百余首詩中,“老”以不同的面貌呈現筆端,有時以本字出現,有時以白首、衰年、遲暮等形式出現,合計竟達530多處。杜甫為什么如此多地提到老 杜甫的人生理想,是典型的中華傳統文化熏陶出的人生理想,其中傳統的東西很多,尚老就是其一。中國是尚老的國度,“老”象征著年高圣德、經驗豐富、沉著穩健、充滿智慧,因此,杜甫天性喜歡老者,在《壯游》中他說:“脫落小時輩,結交皆老蒼”,并在不知不覺中過早“老”化了自己。
杜甫頻頻言老,不僅僅因為尚老、結交老蒼,還有著更重要的原因。從大處著眼即是社會時代巨變的影響,一生失志,打擊沉重;從細處著眼即是生活的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促成其老。而這兩方面關系又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生于我國封建社會中前所未有的盛世,但不幸的是在他做好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準備之后,等待他的卻是奸人當道、仕途坎坷及社會的劇變。十年困守長安,在天寶十四年他剛得一小官職時,漁陽鼙鼓卻動地而來,巨大的動蕩帶來的是生活的苦辛與心靈的創傷,歷盡了人世滄桑,美好的理想被嚴酷的現實擊碎了,大唐帝國在受苦,人民在受苦,杜甫作為敏感的詩人,更是苦中之苦。就是從這時起,他筆下的“老”多了起來。丹納說過:“苦難使群眾傷心,也使藝術家傷心。藝術家既是集體一分子,不能不分擔集體的命運”,“他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別人只見到部分,他卻見到全體,還抓住它的精神”。讀其《北征》,我們可以看到人民的苦難、國家的苦難,看到全體,看到精神!
在杜甫的人生經歷中,生計始終拖累著他,雖有朋友接濟,他還是長期過著漂泊生活。貧窮和疾病纏繞著他,促使他對老異常敏感,并成為他過早衰老的催化劑。所以在詩中,他也往往是老、病一體化:“老病有孤舟”“衰疾謝知音”“拖病江天白首郎”。貧病加劇著生理的衰老,心靈的煎熬加劇著心理的衰老,以致早生華發,但更突出的是他那沉重的心理負擔。杜甫的一生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內心超負荷運載著,始終是沉甸甸的。對家人他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對鄰人他是“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對朋友是“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對人民他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對國家他是“十年戎馬暗萬國,異域賓客老孤城”。對一切的操心,也促進了心理的過早衰老。杜甫這種老的特色,給人印象十分深刻。人們提起杜甫,就往往聯想到一位貧病交加的老者形象。
其實杜甫的“老”中包含著特定的時代、特定的人生閱歷、特定的心理趨向賦予的獨特韻味,不是隨便什么人拈出個“老”字就可學來的。只有杜甫的人生風范、思想情感當得起這個“老”字,冠之以“老”符合其人格特色。“老”是對這一切的極好概括,決不是對其自稱的盲從。
一個“老”字,既是其人生理想的突出體現,又可提示其詩之風格特色,用之概括杜甫,實乃絕妙好字。
(摘編自劉藝《漫議“老杜”》)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為詩美概念的“老”,既體現為深于世故,又表現為修辭的平淡、技巧的穩妥成熟和風格的老健蒼勁。
B.杜甫在自己的詩中頻繁地使用“老”字,在他的一千四百余首詩中這個字出現了530多次,體現他的偏愛。
C.杜甫之所以頻頻言“老”,有尚老、衰老、貧病交加等多種原因,其中社會時代的巨變是最主要的因素。
D.杜甫長期過著漂泊生活,貧病纏繞,加之他對家人、朋友、人民和國家無不關心,加劇了他心理的衰老。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龔賢寫出《贈剩上人系中》之所以能做到起老結深、取意深穩,與他對贈詩對象剩上人所經憂患的深刻理解是分不開的。
B.文章用紀昀評陸游詩的例子說明,要想讓詩歌呈現出“老”的風格,即使在個別字詞上也必須追求技巧上的穩重和成熟。
C.平淡自然不易得,如果沒有經過精心錘煉、用心經營,就難以讓詩歌形成自然平淡的氣質,難以達到藝術的“老境”。
D.杜甫的“老”包含著特定時代帶來的獨特韻味,如果沒有對人民、國家苦難的關注分擔,杜甫的“老”的風格就不會形成。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的詩句最能體現作為詩美概念的“老”的風格的一項是( )(3分)
A.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B.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C.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D.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4分)
5.結合材料,用文中“老”的觀點簡析杜甫的《登高》。(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城里鄉下
劉平
焉瓜兩口子有一個夢想:在城里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很多農民工都有這個夢想。
他們這個夢想是兩年前萌發的,那時他們已經攢了5萬元。焉瓜就對老婆翠玉說:“我們都努力掙錢,爭取過幾年在城里買一套房子。”翠玉說:“嗯,咱努力。”
現在,他們有23萬元了。焉瓜在建筑工地開塔吊,每個月可以掙6000元錢。翠玉在制衣廠上班,每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們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狹小擁擠,但每個月租金要1000元。為了實現夢想,焉瓜和翠玉結婚4年還沒有要孩子,他們打算在城里買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們都認為,只有生活在城里,孩子才會有一個好的未來。
每個月存5000元錢,雷打不動。焉瓜原來抽8元一盒的煙,3天兩盒,后來翠玉說:“不想買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煙戒了。
焉瓜和翠玉開始往房產中介跑,買不起新房子,他們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們要孩子,他們覺得該買房了。
掐算著手里的錢,又想買面積稍微大一點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糾結。后來他們終于看中了桂苑小區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樓,電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區附近有學校、超市,生活、娃娃讀書都方便,可首付要32萬。焉瓜嘴甜,說:“李阿姨!再少點?”
老太太搖搖頭:“這個價,已經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蔫瓜和翠玉商量出了一個辦法——把老家的房子賣了!
老家的房子帶個小院子,5間青磚瓦房籬笆墻上爬滿牽牛花,院門口,有一顆大香椿樹。每年春天,牽牛花開出白色小花,香椿發出嫩芽。老娘喜歡用香椿芽炒雞蛋、煮苕菜,可好吃哩!焉瓜和翠玉進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個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賣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帶。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還是順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機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發至網上,還專門拍了香椿樹的照片。焉瓜把照片發到網上,標價15萬元。焉瓜想,13萬也賣。
隔三差五就有人打電話聯系,高的出價八九萬,低的,出價6萬,因為價錢不合適,都沒成。焉瓜知道他們不是真心要買,那個小院子怎么也值13萬。“這些人,巴不得白送給他們。”翠玉說。
焉瓜又接到一個男人的電話,出價11萬,還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價錢。焉瓜感覺這個人好像是真心要買,約好時間,向工地請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著了,3個人,一對中年夫妻,還有一個,竟然是桂苑小區那個房主李老太太。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媽”。
他們對小院子很滿意,特別喜歡院門口那棵香椿樹。一番討價還價,他們出價13萬。
一個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區那套房子的產權證。他們離開那套狹小擁擠的出租房,帶著老娘搬進了繁花似錦的桂苑小區。而鄉下那個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別人養老的地方。
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興,他們心里都有一種新鮮的歸屬感。老娘在廚房里正忙著做好吃的。焉瓜撫摸著鮮紅的產權證,說:“我們是城里人啦?”翠玉應聲道:“當然是城里人啦!”
在城里安住下來后,焉瓜和翠玉打算要孩子了。
偶爾,焉瓜也會想起那個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會喜歡到鄉下過日子呢?焉瓜很喜歡城里的日子。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門口那棵香椿樹。
(選自《小小說選刊》,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以焉瓜有一個在城里買房子的夢想開篇,結尾寫焉瓜摸著鮮紅的產權證,前后呼應,結構圓融。
B.焉瓜買房子的錢是賣老家的房子得來的,焉瓜省吃儉用甚至戒煙也買不起城里的房子,批評了城市房價的虛高。
C.焉瓜把老娘接到城里住是覺得老娘一個人在鄉下孤孤單單沒人照顧,接到城里住是他孝心的體現。
D.鄉下房子掛在網上,隔三差五就有人打電話,但是房子卻遲遲賣不出去,是因為焉瓜房價定的高于市場價,大家有心無力。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情節結構清晰,圍繞焉瓜買房一事展開,采用順敘的敘述手法,使情節發展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B.本文以第三人稱視角敘事,敘述客觀全面,有利于表現文章好人有好報的主題。
C.次要人物翠玉的出場,雖然著墨不多但對于塑造主要人物焉瓜,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D.本文語言平淡質樸,完整再現了當下農民工買房的艱辛與不易,同時也通過對鄉下房子的大量筆墨描繪,讓人們思考城鄉的不同價值。
8.文章多次出現“香椿樹”,結合文本分析有何用意?(4分)
9.本文行文重點是焉瓜夫婦城里買房,但題目卻是“城里鄉下”,這樣擬題有什么用意?
(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40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1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太史公宋濂先生,金華潛溪人也,其字為景濂。五歲能詩,九歲善屬文,當時號為神童。若經,若史,若子、集,無不遍覽輒能記憶。年未弱冠,文名播于遐邇。至正中,詞林群公奏為國史編修,力辭不起。大明皇帝定鼎建業①,丞相李韓公以名聞 ,即日遣使者奉書幣聘致之,俾提舉江南儒學,授皇太子經,擢居記注之職。會有詔纂修《元史》,東南名士,一時皆集,復命充總裁官。書成,入翰林為學士。海內求文者,項背相望,碑版之鐫,照耀乎四方。高麗、日本、安南之使,每朝貢京師,皆問安否。且以重價購其《潛溪集》以歸,至有重刻以為楷式者。儒林清議僉②謂開國詞臣當推為文章之首,誠無間言也。
先生之著述,多至百余卷,雖入梓者已久,其門人劉剛復請基擷其精深,別成一編,庶幾便于誦習,且征言序之。昔者楚國大司徒歐陽文公玄③贊公之文曰:“先生天分至高,極
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其氣韻沉雄,如淮陰出師,百戰百勝,志不少懾;其神思飄逸,如列子御風,飄然褰舉,不沾塵土;其詞調清雅,如殷卣周彝,龍紋漫滅,古意獨存;其態度多變,如睛躋終南,眾騶前陳,應接不暇。非才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于此! ”嗚呼!文公之言至矣,盡矣!設使基有所品評,其能加毫末于是哉?今用備抄,冠于篇端,而并系先生出處之大略,使讀者有所考焉。
先生赴召時,基與麗水葉公琛、龍泉章君溢實同行。葉君出知南昌府以歿,章君官至御史中丞,亦以壽終。今幸存者,惟基與先生耳。然皆頹然,日就衰朽,尚可咈④剛之所請而不加之意乎?雖然先生之文其傳世決矣基亦何能與力于其間哉!《文粹》十卷,而詩居其一云。
(節選自劉基《宋景濂學士文集序》)
【注】①建業:南京的古稱之一。②僉:全,都。③歐陽玄:吉州(今屬江西,古屬楚地)人。元代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卒后謚“文” 。④咈:“拂”的異體字。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雖然A先生B之文C其傳世D決矣E基亦何F能與力于G其間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遐,文中指遠,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時矯首而遐觀”的“遐”意思不同。
B. 聞,文中指使上聞、報告,與《陳情表》中“臣具以表聞”的“聞”意思相同。
C. 極,文中指窮盡,與《蘭亭集序》中“足以極視聽之娛”的“極”意思相同。
D. 暇,文中指空閑,與《種樹郭橐駝傳》中“且不得暇”的“暇”意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宋濂小時候能詩善文,被人稱作神童。他博聞強志,不到二十歲就有很大的聲譽。明朝定都南京后,他接受了太祖朱元璋的禮聘,頗受重用。
B. 宋濂的著作非常多,已經刊行許久,但是其弟子劉剛認為未曾經過刪減選擇,于是請劉基遴選精微深奧的文章編為一書,以便學子誦讀研習。
C. 編纂《元史》時,宋濂擔任總裁官;《元史》修成后,升任翰林學士。全國各地請他寫文章的人絡繹不絕,高麗等國的使者也知曉他的大名。
D. 劉基認為歐陽玄對宋濂文章的評價既恰當,又詳盡,即使自己另外有所評論,也不可能超越他,因此他抄下這些評價,放在新編的文集卷首。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至正中,詞林群公奏為國史編修,力辭不起。
非才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于此!
14.為宋濂編選文集并作序,劉基可謂最佳人選。請簡要概括其原因。(4分)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夜泊水村
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①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注】①燕然:東漢和帝時,竇憲大敗匈奴,追擊單于至燕然山,在巨石上刻寫銘文,記載這次勝利。②泣新亭,典出《世說新語 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日:“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 首聯寫詩人腰佩的羽箭已長期凋零,徒然感嘆不能親自到前線殺敵刻石記功名。
B. 頷聯用典,前句表明自己壯心未已,猶堪重任,后句嘲笑朝中官員們懦弱昏庸。
C. 頸聯與《書憤》的頸聯異曲同工,都寫自己一心報國,而歲月蹉跎,功業無望。
D. 陸詩用語天然卻飽含情感。“久”流露閑居的郁悶,“猶”道出不甘示弱的心態。
16.本詩的尾聯和《書憤》的尾聯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請結合具體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0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 , ”兩句寫屈原品行端正、竭盡忠心侍奉君王。
(2)老年大學的教室里懸掛著一副對聯,寫的是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的“
, ”,對應著開設的書法和茶藝兩門課。
(3)賈誼在《過秦論》中交代陳涉的身份,說他不過是個“ ,
”,且是被遷戍邊的兵卒。
(4)《登快閣》中巧用典故,其中“ , ”兩句化用伯牙捧琴謝知音和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詩人借此表達抱負無法實現、胸懷無人理解的痛苦。
(5)偉大的人物是死不了的,如杜甫就在《蜀相》中用“ ,
”兩句,抒發了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景仰之情。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4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題。
俗話說“① ”,高枕真的好嗎?枕頭太高,不論什么姿勢,都會使頸部縱軸與軀干縱軸產生一定的角度,不但影響睡眠,還可能產生落枕,導致頸椎病的產生。正常人睡高枕,無論是仰臥或是側臥,都會使頸椎生理狀態改變,使頸部某些局部肌肉過度緊張,② ,頸部肌肉就會發生勞損、攣縮,使頸椎位置發生微小變化,引起頸部神經根和血管受到刺激和壓迫,出現反射性痙攣。
其實,(甲 ),而是用來枕脖子的。正確的描述應該是“好枕無憂”。那么,(乙 )?
仰面躺下去的時候,頭部不出現仰頭或低頭姿勢,身體與頭部呈水平狀態;(丙
),眉心、鼻子、脊椎呈一條直線。通俗點說,枕頭的高度以8 cm -15 cm 為最佳,按公式計算:(肩寬-頭寬)÷2就是最適合你的枕頭高度。
另外,頸椎有明顯孤度,枕頭也應該有與頸椎相匹配的孤度。理想枕頭的外形是“前凸后凹”(前高后低),利用前方凸出部位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承載頸部和頭部的重量,有利于頸椎健康。枕頭的硬度也是以適中宜,舒適度為主。因為過硬的枕頭,與頭的接觸面積減少,壓強增大,頭皮會感到不舒服;反過來,枕頭太軟,難以保持一定的高度,會導致頸肌過度疲勞及影響呼吸的通暢,不利于睡眠。
為了自己的睡眠質量和頸椎健康考慮,一個合適的枕頭是時候選擇了!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
① ②
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甲 乙 丙
20.下列句子中的“計算”與文中加點的“計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在日常生活中做事如果沒有計算,就一定會碰壁。
B.別人的任何一句話,在她聽來都藏著陰謀、計算。
C.群眾越來越慌,要求去掉過秤,拿口袋進行計算。
D.這道數學題非常復雜,需要仔細計算才能得出結果。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根據語境進行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昨夜閑潭夢落花”“我欲因之夢吳越”“鐵馬冰河入夢來”……夢往往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我們的感受和期冀,為我們打開更浩瀚的天空。我們也常常向別人講述自己的夢,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夢,以行動實現自己的夢。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將夢贈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語文試題 第11頁(共12頁) 語文試題 第12頁(共12頁)華清中學高三年級收心考試語文試題
材料二:
(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
在文學史上,給詩人姓前冠以“老”字并不多見,固定冠之以“老”的,千載之下唯杜甫而
命題、審題:王萍
已。那么,為什么獨獨以“老”冠杜呢?
“老”在杜詩中使用頻率極高。在其一千四百余首詩中,“老”以不同的面貌呈現筆端,
注意事項:
有時以本字出現,有時以白首、衰年、遲暮等形式出現,合計竟達530多處。杜甫為什么如此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
多地提到老?杜甫的人生理想,是典型的中華傳統文化熏陶出的人生理想,其中傳統的東西很
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多,尚老就是其一。中國是尚老的國度,“老”象征著年高圣德、經驗豐富、沉著穩健、充滿
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智慧,因此,杜甫天性喜歡老者,在《壯游》中他說:“脫落小時輩,結交皆老蒼”,并在不知不
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即可。
覺中過早“老”化了自己。
杜甫頻頻言老,不僅僅因為尚老、結交老蒼,還有著更重要的原因。從大處著眼即是社會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時代巨變的影響,一生失志,打擊沉重;從細處著眼即是生活的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促成其老。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而這兩方面關系又是一脈相承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杜甫生于我國封建社會中前所未有的盛世,但不幸的是在他做好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材料一:
的準備之后,等待他的卻是奸人當道、仕途坎坷及社會的劇變。十年困守長安,在天寶十四
“老”作為詩美概念的價值與日常語境中我們對它的聯想不一致。在文學批評中,它包含
年他剛得一小官職時,漁陽鼙鼓卻動地而來,巨大的動蕩帶來的是生活的苦辛與心靈的創傷,
著內容和風格兩方面的含義。
歷盡了人世滄桑,美好的理想被嚴酷的現實擊碎了,大唐帝國在受苦,人民在受苦,杜甫作
從內容方面說,“老”意味著深于世故。深于世故,通常尤指經歷憂患,表現在詩文中即立
為敏感的詩人,更是苦中之苦。就是從這時起,他筆下的“老”多了起來。丹納說過:“苦
意妥帖,顯出深諳人情世故的練達。龔賢《贈剩上人系中》詩云:“老僧待死處,古寺號承恩。
難使群眾傷心,也使藝術家傷心。藝術家既是集體一分子,不能不分擔集體的命運”,“他
無地可行腳,傲天且閉門。既知身是幼,羞問舌猶存。向午坐清寂,蒲團松樹根。”黃生評:“起
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別人只見到部分,他卻見到全體,還抓住它的精神”。讀其《北
得老,結得深。”什么意思呢?因為對方是一位逃禪的遺民,如何在遺民的執著和釋子的幻滅
征》,我們可以看到人民的苦難、國家的苦難,看到全體,看到精神!
之間找到一個溝通和平衡的,點非常困難,詩起首以“待死”溝通兩者的身份,結尾以蒲團與青
在杜甫的人生經歷中,生計始終拖累著他,雖有朋友接濟,他還是長期過著漂泊生活。
松象征兩者的操行,取意深穩而渾然無跡,實在可謂起老結深。這里的“老”與其說體現在藝
貧窮和疾病纏繞著他,促使他對老異常敏感,并成為他過早衰老的催化劑。所以在詩中,他
術表現上,還不如說體現在對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上。
也往往是老、病一體化:“老病有孤舟”“衰疾謝知音”“拖病江天白首郎”。貧病加刷著

在風格方面,我認為“老”的審美內涵起碼可以從三個層面去認識。
生理的衰老,心靈的煎熬加劇著心理的衰老,以致早生華發,但更突出的是他那沉重的心理
首先,是在整體風格上顯現為老健蒼勁的色調。老健在感覺印象上表現為一種瘦硬與蒼勁
負擔。杜甫的一生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內心超負荷運載著,始終是沉甸甸的。對家人他是“烽
之風。瘦硬通常顯示為不同尋常的筆力,而蒼勁則每每表現于詩境的高遠雄渾。清初李浹《秋
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對鄰人他是“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對朋友是“世
日閑興》寫道:“老樹鳴風葉,蕭蕭萬壑流。那堪連夜雨,散作滿城秋。遠杵寒相答,孤鴻迥自
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對人民他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對國家他是“十年戎
愁。升沉看物理,天地一虛舟。”這樣的作品讓人聯想到杜甫晚年的詩境,體氣雄渾而絕不流
馬暗萬國,異域賓客老孤城”。對一切的操心,也促進了心理的過早衰老。杜甫這種老的特
于虛響,確實稱得上“聲格俱老”!
色,給人印象十分深刻。人們提起杜甫,就往往聯想到一位貧病交加的老者形象。
其次,是在技巧上意味著穩妥和成熟,整體風格無缺陷。穩妥是意味著藝術完成度的概念。
其實杜甫的“老”中包含著特定的時代、特定的人生閱歷、特定的心理趨向賦予的獨特
凡口語中與穩妥相通的詞,在詩文評中亦與“老”相應,如停當、妥當、安頓、老到,都可以指
韻味,不是隨便什么人拈出個“老”字就可學來的。只有杜甫的人生風范、思想情感當得起
稱技巧意義上的“老”。反之,當詩歌的藝術表現出現局部的不完滿時,“老”的否定式就常
這個“老”字,冠之以“老”符合其人格特色。“老”是對這一切的極好概括,決不是對其
用來表示遺憾。如紀昀評陸游《暖甚去綿衣》“誰道江南春有寒”句“有字欠老”。
自稱的盲從。
“老”在修辭上表現為自然平淡的特點。正像人到老年,表情和舉止都趨于自然平靜,藝
一個“老”字,既是其人生理想的突出體現,又可提示其詩之風格特色,用之概括杜甫,
術的老境也都顯示出自然平淡的氣質。蘇東坡有所謂極絢爛而歸于平淡之說。詩歌中的自然
實乃絕妙好字。
平淡首先意味著樸素的風格,具體到藝術表現,則有結構、章法的質直,又有修辭技巧的平淡。
(摘編自劉藝《漫議“老杜”》)
自然平淡的境界,貌似渾然天成,看不出用功之跡,但不是無所用心,乃是精心錘煉的結果。
(摘編自蔣寅《作為詩美概念的“老”》)
語文試題第1頁(共8頁)
語文試題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西市| 宁南县| 连江县| 丽水市| 开阳县| 会理县| 华安县| 甘德县| 汝阳县| 大竹县| 水城县| 昭通市| 聂荣县| 云阳县| 板桥市| 林甸县| 华安县| 乐亭县| 砚山县| 滁州市| 永嘉县| 米泉市| 花垣县| 枣庄市| 临夏县| 营口市| 仁化县| 宜城市| 泊头市| 德江县| 延寿县| 桐乡市| 汉川市| 和平县| 桐梓县| 南乐县| 永新县| 右玉县| 长沙县| 道真|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