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漳州市2026屆高三畢業班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本試題卷共10頁,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一、閱讀(72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題。材料一: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有過三次大眾文學運動。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學運動。其提倡的新白話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是“人的文學”,是“平民的文學”。但這場自上而下的文學運動,作者和讀者限于城市的大小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距離和隔閡。第二次是上世紀30年代上海左聯提出的“文藝大眾化”運動。彼時民族危機嚴重,文藝大眾化擔負著拯救國家、喚醒民眾、實現民族獨立的艱巨任務。但由于時局的艱難、理論的混亂與思想的激進等原因,最終半途而廢。直到1942年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藝“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才真正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的問題。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展了毛澤東的文藝思想,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既然是人民的文藝,就應該“以人民為中心”,貼近時代,反映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內容。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已經深入人心。“新大眾文藝”即是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生動詮釋。“新大眾文藝”是一場創作者的革命。創作者無須再像紙蝶時代那樣,苦心孤詣地構思寫作,等待發表。新時代的所思所想,或鍵盤輸入,或音像錄制,須臾之間,心中塊壘得以紓解,腦中所想得以傾吐。無論身份,不論階層,門檻消弭,圈子打破,人人皆可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外賣小哥在送外賣的間隙,寫下《趕時間的人》:打工小哥開起“詩歌商店”;保姆、保潔、保安、木工、電工、瓦匠等平幾職業者的呼喊與呼喚,歡笑與淚水,焦慮與等待,失望與希望,匯成新時代的“新工人文學小組”,“活出了價值、尊嚴、自信,讓人感到一種既有疼痛也有堅韌,蘊含著未來和希望的感動”。與此同時,在與讀者的雙向互動中,他們超越了個體,獲得了集體認同,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徹底質變。高三語文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第1頁(共10頁)“新大眾文藝”是一場文體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學以后形成的小說、詩歌、散文與戲刷的四大文體的規范和劃分。除了文字之外,創作者運用網絡鏈接技術,將圖像、表情包、聲音、色彩等一切覺得有關的元素插入,從而形成了超文本、多主題、多媒體的全新的大眾文藝審美特質。同時,“新大眾文藝”也打破了傳統的文學學科以及“文史哲”大類的學科限制,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民俗學、動植物學,以及理、工、農、醫、牧、商等學科中的活態文化,通過大眾和網絡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并激活和創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新文藝形態,滿足了普通大眾迫切的精神生活需要。“新大眾文藝”是一場語體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學以來形成的語體規范和修辭規范,體現出更加廣闊的張力和創造力。新詞匯、新表達、新修辭被廣泛吸納,語匯朝著更豐富、更生動、更多元、更精確的方面發展,時代性、民族性、全民性、靈活性等社會屬性和音樂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藝術屬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發和開掘。“新大眾文藝”是一場閱讀革命。閱讀者可以自由選擇、自由閱讀,也可以自由評論,甚至加入創作,從傳統的靜態沉浸式閱讀模式,轉變為動態交互式閱讀模式。移動化、場景化、交互化,成為“新大眾文藝”最為顯著的閱讀特征。“新大眾文藝”開啟了全新的“全民文學”模式,實現了“人人皆可當作家”的文學夢,拓展了傳統文學的邊際,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自主性和包容性,也為文學最為本質的“虛構性”“想象性”“創造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大可能。(摘編自《延河》編輯部《新傳媒時代與新大眾文藝的興起》)材料二:就文藝創作而言,“怎么寫”固然重要,但“寫什么”“誰在寫”也同樣重要。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文學寫作越來越純化為一個“怎么寫”的藝術問題,作家們熱衷于各種語言變革、形式實驗、敘事探索,寫作上花樣翻新,那時的口號是,重要的不是寫什么,而是怎么寫。不可否認,對“怎么寫”的重視,確實為中國文學補上了關于藝術本體的重要一課,但過度偏重技巧和修辭的后果,也容易使文學流于紙上的游戲,而缺一些來自生活和生命本身的那種直接、粗糲、蒼茫的力量。新大眾文藝的出現,可以解讀為是一種由經驗出發的、自下而上的寫作變革,是一次從“怎么寫”到“寫什么”,以及“誰在寫”的變革。這些新的寫作者,并非為了寫作而去體驗生活的,他們本身就是這種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這種周而復始的生活中摸爬滾打了多年,一個動作、一種場景、一次內心活動、高三語文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第2頁(共1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