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

資源簡介

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
一、積累運用(20分)
(2025七上·鳳凰期末)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思鄉之美
異鄉人這三個字,聽起來音色蒼涼;“他鄉遇故知”,則是人生一快。一個怯生生的船家女,偶爾在江上聽到鄉音,就不覺喜上眉 (shāo),顧不得嬌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訕:“君家居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遼闊的空間,幽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 (jié)。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 (jué)于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
1.根據拼音,在詞語空缺處填寫漢字。
(1)喜上眉  ?。╯hāo) (2)鄉土情   (jié) (3)取  ?。╦ué)
2.下列對語段中畫橫線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r/>A.“故知”在句中的意思是“舊知識”的意思。
B.“褪色”在句中是“變淡”的意思。
C.含辛茹苦:經受艱辛困苦。
D.桑梓:家鄉(古時住宅旁常栽桑樹、梓樹,后用“桑梓”指代家鄉)
3.編輯時遺漏了A、B、C處語句,放回語段中下列哪種排列最合適( ?。?br/>①生兒育女②寄籍外洋 ③卻世代翹首神州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4.下列詩句與本文主題最相符的一項是(  )
A.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B.遙憐故園菊,應傍戰戰場開。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D.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5.(2025七上·鳳凰期末)根據提示,把下面的空缺補充完整。
(1)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用“   ,   ”表達了天涯游子的孤獨惆悵。
(2)《論語》中論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   。
(3)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以“   ,卻話巴山夜雨時”想象團聚的場景,時空交錯,虛實相生。
二、綜合性學習(6分)
6.(2025七上·鳳凰期末)綜合運用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比松谑溃x不開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魚龍混雜,友分益損。古人這樣告誡我們:“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見,如何認識和選擇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課題。為引導同學們正確交友,你所在的班級正在舉行以“交友之道”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加并完成以下任務。
(1)【我來設計】
學校將圍繞“交友之道”的主題舉行系列主題活動,已設計出“活動一”請你再設計出“活動二”。
活動一:舉辦“交友之道”為主題的黑板報;
活動二:   
(2)【我來參與】
舉辦“交友之道”主題黑板報時,有一個版塊是搜集古今文人墨客關于友誼的詩句,請你提供兩句:   ,   。
(3)【我來討論】
互聯網豐富和改變了現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種多樣的網絡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討論之中,請就以QQ和微信為代表的互聯網交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6分)(思念之美)
(2025七上·鳳凰期末)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7.下列選項中,對這首詩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br/>A.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而這首五言律詩除中間兩聯外,第一聯也是對仗的。
B.首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C.頷聯的“潮平兩岸闊”,寫出了春潮涌漲、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
D.頸聯把“日”與“春”作為時光流逝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加以強調,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人的意志和情思。
8.結合全詩,說說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14分)(親情之美)
(2025七上·鳳凰期末)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節選自諸葛亮《誡子書》)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后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車馬仆從習慣為常,此即日①趨于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②,見雇工則頤指氣使③,此即日習于傲矣。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廢弛,亦以焦躁故爾。一經焦躁,則心緒少佳,辦事不能妥善。弟總宜平心靜氣。爾與諸弟戒之,至囑至囑!
(節選自《曾國藩家書》)
注釋:①日:一天天地。②樸陋:粗俗鄙陋。③頤指氣使:不說話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氣發聲來示意,形容有權勢的人隨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氣。
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非寧靜無以致遠 致遠:    (2)淫慢則不能勵精 勵精:   
(3)悲守窮廬 窮廬:    (4)此即日習于傲矣 習:   
10.【甲】文中諸葛亮認為“學須靜也,才須學也”,以“A    ”四字比喻了過度懈怠、不靜心于學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狀態;【乙】文中曾國藩以自己為例勸誡弟弟,提出做事宜“B    ”,否則會導致“心緒少佳,辦事不能妥善”的結果;【甲】【乙】兩文的作者都認為 C    會阻礙“靜”的養成,從而影響學習與做事。
11.翻譯下列句子。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12.【甲】文中諸葛亮提出“儉以養德”的觀點,請你結合【乙】文內容,談談在生活中該如何培養“儉”的習慣。
五、(8分)(家書之美)
(2025七上·鳳凰期末)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小題。
【材料一】書信是一種古老的通信方式,人們用它交流信息,傳報平安,傾訴情感,暢談人生……,它最早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凹視币辉~最早見于西漢,是家庭或家族內用來傳遞信息的書信,指寫給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和愛人的信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書信形式。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又相繼出現了電話、電報、郵寄錄音帶、錄像帶、電子郵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如今,電子郵件、QQ、微博、微信等新興的通訊手段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
附:傳統書信樣稿
【材料二】習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而“家書”長久以來正是家庭共同記憶的最好見證,家書是家庭文化的重要載體。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魯迅、許廣平的《兩地書》,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垂范,我們這一代人更應該用行動踐行傳統文化,盡管表達情感的方式變了,但是老祖宗的傳統和中華民族寶貴財富不能丟,更要不斷發揚不斷創新傳承。
——摘編自人民網
【材料三】從去年火爆的《見字如面》到今年最新的《信中國》《中國情書》,書信類節目已然成為當下文化類節目熱點。觀眾們從這些節目中體味到手寫書信的非凡魅力:書信是有情物,每一封書信都在打開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場景,在手寫書信傳統逐漸逝去的今天,用書信打開歷史,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記憶,咀嚼書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養料。今天我們講書信,并不是要舍棄先進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種特定文體和形式,而是要對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進行深耕與發掘,與它所蘊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
——摘編自《光明日報》
13.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內容的一項是( )
A.家書作為一種古老的通信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開始出現,它是家庭或家族內用來傳遞信息的主要形式。
B.家書專指寫給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和愛人的信件,但凡與家庭瑣事有關的事情都可以寫信。
C.書信的讀者為特定對象,所以書信正文要有針對性,要禮貌、誠懇,對長輩要謙虛有禮,盡量使用書面語。
D.《信中國》等書信類節目用書信打開歷史,重溫書信里的記憶,咀嚼書信中的故事,觀眾從中汲取精神養料。
14.傳統書信一般由稱呼、正文、祝福語、署名、日期等五個部分構成。其中,稱呼要從第一行頂格寫起,稱呼后面要加   ,表示下面有話要說;祝福語一般分兩行寫,以“此致敬禮”為例,“此致”可以緊接正文之后寫,也可以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敬禮”則一定要  ??;寫完信之后,在祝福語的下一行的后半行署上寫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還要加上合適的稱謂,如“兒子”“您的學生”等,表明  ??;寫信日期則要寫在署名下一行的后半行。
15.在手寫書信傳統逐漸逝去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弘揚家書文化?請結合【材料二】【材料三】簡要分析。
六、(14分)(思親之美)
(2025七上·鳳凰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學類文本,完成下面完成小題。
回憶我的母親(節選)
朱德
①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②……
③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④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
⑤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可是由于母親的聰明能干,也勉強過得下去。我們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趕上豐年,才能縫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它“家織布”,有銅錢那樣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⑥勤勞的家庭是有規律有組織的。我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里勞動。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一切生產事務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接著聽見祖父起來的聲音,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雖然在這樣的大家庭里,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這是樸素的階級意識,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她自己是很節省的。父親有時吸點旱煙,喝點酒;母親管束著我們,不允許我們染上一點。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⑦……
⑧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我念過私塾,光緒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舉,以后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二百多塊錢,直到我后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
⑨……
⑩中國革命繼續向前發展,我的思想也繼續向前發展。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三十畝地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箲鹨院?,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七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去年收到侄兒的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后情景?!钡耀I身于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
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雖到老年,仍然熱愛生產。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br/>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6.這篇課文記敘了母親的哪些事件?
17.結合語境,揣摩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表達效果。
但我獻身于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
18.作者由衷地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19.如何理解“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的含義?
七、名著閱讀(8分)(經典之美)
(2025七上·鳳凰期末)完成小題。
【甲】
①只見妖精一只手舉著火尖槍,站在那中間的一輛小車兒上,一只手捏著拳頭,往自家鼻子上捶了兩拳。八戒笑道:“這廝放賴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來,搽紅了臉,往那里告我們去耶?”那妖魔捶了兩拳,念個咒語,口里噴出火來,鼻子里濃煙迸出,閘閘眼火焰齊生,那五輛車子上,火光涌出。連噴了幾口,只見那紅焰焰、大火燒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煙火迷漫,真個是燠天熾地……這行者神通廣大,念著避火訣,撞入火中,尋那妖怪。那妖怪見行者來,又吐上幾口,那火比前更勝……行者被他煙火飛騰,不能尋怪,看不見他洞門前路徑,抽身跳出火中。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見令郎,有何難處?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師父過去,我就到南海菩薩處請他來見你,就送扇子還你,有何不可!那時節,你看他可曾損傷一毫。如有些須之傷,你也怪得有理;如比舊時標致,還當謝我。”羅剎道:“潑猴!少要饒舌!伸過頭來,等我砍上幾劍!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與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見閻君!”
【乙】
“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坐在堂中間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的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的讀下去……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20.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甲】文中兩個選段描述的故事情節。
①  ?。?0字以內)
②  ?。?0字以內)
21.【乙】文情節出自《   》(填寫名著)中的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是因為   。
八、作文(50分)(學習生活之美)
22.(2025七上·鳳凰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親愛的同學,你已經經歷了一個學期的七年級生活。這一路走來,新學校,新老師,新班級,新同學,新生活一定給你帶來許多新的感受,這一路上遇到的好風景,好故事也值得你細細珍藏。七年級是你重要人生階段的起點,承載著你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
請以“七年級,你好”為題,寫一篇文章,選擇合適的角度,回顧你自己這一路的行走,寫下你的發現和感悟。
要求:①可以寫自己的經歷、感受,可以講述身邊的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②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襲,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現自己的真實姓名、校名等相關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梢;結;決
2.A
3.C
4.B
【知識點】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銜接仿寫;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詞語的使用(搭配)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根據拼音寫漢字。解答這類問題時,關鍵在于平時要做好字詞的積累,答題時聯系前后文認真辨析,規范書寫。
(2)本題考查詞語運用能力。選詞填空,先要分析詞本身的意思,根據語境判斷選用,要分析句子之間的關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關系、修飾語與中心語的關系。
(3)本題考查學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加強閱讀領悟能力的培養,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抓關鍵詞,抓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去逐句推敲。
(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系創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喜上眉梢(shāo):“梢” 指樹枝的末端,“眉梢” 即眉毛末端,符合 “喜悅從眉眼流露” 的語境;易誤寫為 “稍”(略微),需注意 “梢” 與 “毛發、枝條末端” 相關,從 “木” 旁,“稍” 從 “禾” 旁,含義不同。鄉土情結(jié):“結” 指情感的凝聚,“情結” 即深層的情感紐帶,符合 “對故鄉的深厚依戀” 的語境;易誤寫為 “節”(節日、節操),需區分 “情結”(情感聚合)與 “情節”(事情發展脈絡)的差異。取決(jué):“決” 指決定、判定,“取決” 即由某因素決定,符合 “民族向心力不由距離決定” 的語境;易誤寫為 “絕”(斷絕、絕對),需注意 “取決” 是固定搭配,“決” 表 “判斷、決定”,“絕” 無此義。
故答案為:梢;結;決
2.選項 A:“他鄉遇故知” 指在外地遇到老朋友,“故知” 意為 “老朋友、舊相識”,而非 “舊知識”,解讀錯誤;
選項 B:“這種感情褪色” 中,“褪色” 結合 “遼闊空間、幽邈時間都不會使感情變淡” 的語境,指情感濃度 “變淡”,解讀正確;
選項 C:“含辛茹苦” 中,“辛”“苦” 均指艱辛,“茹” 為 “承受”,整體意為 “經受艱辛困苦”,與 “華僑海外打拼” 的語境相符,解讀正確;
選項 D:“桑梓” 是文化常識,古時住宅旁常栽桑樹(養蠶)、梓樹(制器具),后代指家鄉,與 “不忘桑梓之情”(不忘家鄉)的語境一致,解讀正確;
故答案為:A
3.前文 “第一代華僑,含辛茹苦” 交代背景,后文 “不忘桑梓之情” 點明情感核心,中間需體現華僑 “海外生活→扎根→心系祖國” 的歷程:第一步:“寄籍外洋”(在外國定居),是華僑海外生活的起點,應放在首位(②);第二步:“生兒育女”(在海外建立家庭、繁衍后代),是定居后的生活狀態,承接 “寄籍外洋”(①);第三步:“卻世代翹首神州”(轉折,雖在海外,仍心系祖國),呼應后文 “不忘桑梓”,放在最后(③)。排序②①③符合 “定居→生活→情感” 的邏輯,其他選項(如①②③:先 “生兒育女” 再 “寄籍外洋”,順序顛倒;③①②:先 “翹首神州” 再 “寄籍外洋”,邏輯混亂)均不符合事件發展順序;
故答案為:C
4.選項 A:“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表達與老朋友重逢的感慨,主題為 “友情、歲月變遷”,與思鄉無關;
選項 B:“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通過想象故鄉菊花在戰場旁開放,表達對故鄉的牽掛與思念,與文段 “鄉土情結、不忘桑梓” 的主題高度契合;
選項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表達對秋天的喜愛與樂觀心境,主題為 “秋日感悟、積極心態”,與思鄉無關;
選項 D:“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譚嗣同《潼關》),體現自然景觀的壯闊與個人的豪邁胸懷,主題為 “寫景言志、追求自由”,與思鄉無關;
故答案為:B
5.【答案】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何當共剪西窗燭
【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1)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以 “枯藤、老樹、昏鴉” 等意象營造凄涼氛圍,最終需 “直抒胸臆” 句點明游子心境。“夕陽西下” 點明時間(黃昏,易觸發思鄉愁緒),“斷腸人在天涯” 中 “斷腸人” 直接抒發孤獨痛苦,“天涯” 點明游子身份,完美契合 “天涯游子的孤獨惆悵” 這一情感要求。(2)孔子認為 “學” 與 “思” 不可偏廢:“學而不思則罔” 指只學習不思考,會因迷惑而無所得(“罔” 為 “迷惑”);“思而不學則殆” 指只思考不學習,會因缺乏知識支撐而疑惑危險(“殆” 為 “疑惑、危險”)。兩句從 “學”“思” 兩個角度論述弊端,構成完整辯證關系。
(3)李商隱《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漲秋池” 為實景(當下孤獨聽雨),后兩句轉入虛寫(想象團聚)?!昂萎敼布粑鞔盃T” 中 “何當” 表 “何時將要”,是對未來團聚的期盼,“共剪西窗燭” 為溫馨團聚場景,與后文 “卻話巴山夜雨時”(團聚后回憶當下聽雨情景)形成時空交錯,符合 “想象團聚、虛實相生” 的要求。
故答案為: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何當共剪西窗燭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
6.【答案】(1)舉行“網絡交友利弊談”的辯論賽等;(2)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與友誼有關的詩句即可);示例一:我認為網絡交友有利,網上交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空間限制,時間限制,年齡限制,可以廣交四海朋友。而且網上的朋友可以隨心所欲地交流,不像向身邊朋友交流總有所顧忌,怕說真心話。示例二:我認為網絡交友有弊,在虛擬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聽其言,不能觀其行。而且網上所說的跟現實世界總會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當受騙。( 闡述其中一個觀點并有合理的理由即可)
【知識點】理解性默寫;活動設計;語言得體
【解析】【分析】(1)活動需緊扣 “交友之道”,且區別于 “黑板報”(靜態展示類),可從 “互動交流”“實踐體驗”“成果展示” 等維度構思:互動類:如 “交友之道辯論賽”(辯題可設 “網絡交友利大于弊 / 弊大于利”)、“交友故事分享會”(分享自身或名人交友經歷);實踐類:如 “模擬交友場景角色扮演”(設置 “如何拒絕不良交友請求”“如何維護友誼” 等情境);成果類:如 “交友箴言征集活動”(收集、評選關于交友的名言或原創感悟)。(2)優先選擇流傳較廣、情感鮮明的經典詩句,避免生僻或主題模糊的句子: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夸張手法突出友情深厚,直接體現朋友間的真摯情感;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借明月傳遞牽掛,體現對朋友的關懷;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以送別場景凸顯友情的珍貴與不舍。
(3)觀點一:網絡交友有利核心理由:打破時空限制:可與不同地域、年齡、職業的人交流,拓寬交友范圍(如通過興趣群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彌補現實交友圈子的局限);降低交流壓力:虛擬環境中,部分人更易敞開心扉,傾訴內心想法(如面對學業、生活煩惱時,可向陌生網友傾訴,減少現實中的顧慮)。觀點二:網絡交友有弊信息真實性難辨:網友身份、信息可能造假,易引發安全隱患(如偽裝身份騙取信任、索要財物,或泄露個人隱私);缺乏現實互動:線上交流多停留在語言層面,難以深入了解對方性格、品行(如網友線下見面后發現與線上形象差異大,或因價值觀不合導致友誼破裂)。
故答案為:(1)舉行“網絡交友利弊談”的辯論賽等
(2)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與友誼有關的詩句即可)
示例一:我認為網絡交友有利,網上交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空間限制,時間限制,年齡限制,可以廣交四海朋友。而且網上的朋友可以隨心所欲地交流,不像向身邊朋友交流總有所顧忌,怕說真心話。
示例二:我認為網絡交友有弊,在虛擬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聽其言,不能觀其行。而且網上所說的跟現實世界總會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當受騙。
【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設計活動的能力。對于設計活動類型的題目,我們一般從平時掌握的幾種常見的主題活動中做出選擇即可。只是需要在表達時注意考題對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2)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
(3)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邀請他人時首先要有恰當的稱呼,然后介紹自己,講明邀請的目的。最后征詢對方的意見,語氣誠懇、委婉。據此分析將以上內容連貫成一段完整的句子,準確表達即可。
【答案】7.D
8.本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宿時所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景象,抒發了詩人旅居異鄉時的思鄉之情。
【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思鄉懷人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系創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理解與掌握,此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如下:先要通讀全詩,從全詩中找到可以表現出作者感情的詞,如果沒有找到,就分析詩可詞中的畫面,看這畫面中是否蘊含著作者的感情.當然還要注意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個人遭遇。
7.A:律詩要求頷聯(二、三聯)、頸聯(三、四聯)對仗,本詩首聯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中,“客路” 對 “行舟”(名詞短語對名詞短語)、“青山外” 對 “綠水前”(方位短語對方位短語),同樣符合對仗要求,解說正確。
B:首聯 “客路” 點明詩人漂泊在外的 “羈旅者” 身份,“行舟” 寫旅途狀態,暗含對故鄉的思念;末聯 “鄉書”“歸雁” 直接抒發寄家書、盼歸鄉的情感,首尾遙相呼應,解說正確。
C:頷聯 “潮平兩岸闊” 中,“潮平” 寫出春潮上漲、江水與岸齊平的景象,“兩岸闊” 則體現江面開闊、視野舒展的特點,與詩句描繪的畫面一致,解說正確。
D:頸聯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中,“日”(海上日出)、“春”(江上新春)是新生事物的象征,而非 “時光流逝的象征”?!吧薄叭搿?二字將其擬人化,意在表現 “新舊交替、新事物取代舊事物” 的積極哲理,而非感慨時光流逝,解說錯誤。
故答案為:D
8.本題考查情感理解。從意象與場景切入,梳理情感線索:首聯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客路” 是 “漂泊者的道路”,直接點明詩人 “異鄉人” 的身份;“行舟” 寫詩人乘舟旅途的狀態,開篇即流露漂泊羈旅的愁緒,為后文思鄉之情鋪墊。頷聯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繪春潮漲滿、江面開闊、船帆高懸的壯闊景象??此茖懢?,實則以 “開闊之景” 反襯 “孤獨之情”—— 詩人身處美景卻孤身在外,美景更易觸發對家鄉的思念。頸聯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寫 “殘夜未消時海上日出”“舊年未盡時江上春到” 的新舊交替之景,既含 “時光易逝” 的感慨,又藏 “孤身在外、未歸故里” 的悵惘,進一步加深思鄉情緒。尾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以 “鄉書”“歸雁” 兩個經典思鄉意象,明寫 “想寄家書卻不知如何送達” 的困惑,暗抒 “渴望歸鄉、思念親人” 的濃烈情感,將全詩情感推向高潮。
故答案為:本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宿時所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景象,抒發了詩人旅居異鄉時的思鄉之情。
【答案】9.實現遠大目標;振奮精神;偏僻簡陋的房屋;習慣,熟悉
10.遂成枯落;平心靜氣;躁(險躁/焦躁)
11.(1)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2)京城子弟之變壞,沒有一個不是因為“驕”“奢”這兩字的。
12.培養儉的習慣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說并不是“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隨處都是,“車馬仆從”成為習慣,這樣就靠近奢而遠離儉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節儉,不過度消費。
【知識點】補全文言文的原文;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根據文言文中某一內容談觀點;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意義。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
(2)(4)本題考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找出相關的語句做出具體的分析即可。
(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參考譯文:
【甲】有道德修養的人的德行操守,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偏僻簡陋的房屋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乙】官宦子弟最容易犯“奢”字、“傲”字。不一定是華美的衣食才稱為“奢”的,只要使皮袍呢褂樣樣都有,車馬仆從件件齊全而自己卻習以為常,這就一天天地趨于奢侈了。見到鄉下人就譏笑人家粗俗鄙陋,見到雇工就擺有權有勢的架子,這樣一天天地習慣于驕傲了。京城子弟之變壞,沒有一個不是因為“驕”“奢”這兩字的。初五晚上,又接到你的信,我本來就怕弟弟們焦躁,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廢弛,也是因為焦躁的緣故。一旦焦躁起來,就會心緒稍微欠佳,辦事情不能妥善。弟弟應該總是平心靜氣。我與弟弟們應該以此為戒,這是我懇切的囑咐。
9.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非寧靜無以致遠(致遠):“致” 為 “達到、實現”,“遠” 為 “遠大目標”,結合 “寧靜專一才能實現理想” 的語境,“致遠” 譯為 “實現遠大目標”。淫慢則不能勵精(勵精):“勵” 為 “振奮、激勵”,“精” 為 “精神”,“淫慢”(放縱懈怠)會導致精神萎靡,故 “勵精” 譯為 “振奮精神”。悲守窮廬(窮廬):“窮” 為 “偏僻、簡陋”,“廬” 為 “房屋”,結合 “年老無成、困守居所” 的語境,“窮廬” 譯為 “偏僻簡陋的房屋”(非 “貧窮的房子”,側重環境簡陋)。此即日習于傲矣(習):結合注釋①“日:一天天地”,“習” 在此處為 “逐漸習慣、熟悉”,指因長期行為而養成傲慢的習性,而非 “學習”。
故答案為:實現遠大目標;振奮精神;偏僻簡陋的房屋;習慣,熟悉
10.A 處 “遂成枯落”:甲文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中,“枯落” 原指草木枯萎凋零,此處比喻人因 “淫慢”“險躁”(過度懈怠、不靜心)導致精力衰竭、毫無作為,符合 “過度懈怠者失去活力” 的描述。B 處 “平心靜氣”:乙文曾國藩以自身 “廢弛亦以焦躁故爾” 為例,指出 “焦躁” 會導致 “辦事不能妥善”,故勸誡弟弟 “總宜平心靜氣”,即做事應保持冷靜、心態平和。C 處 “躁(險躁 / 焦躁)”:甲文明確 “險躁則不能治性”(急躁冒險會擾亂心性,阻礙寧靜);乙文強調 “一經焦躁,則心緒少佳”(焦躁影響心態與做事),兩文均認為 “躁”(包括 “險躁”“焦躁”)是阻礙 “靜” 的關鍵因素。
故答案為:遂成枯落;平心靜氣;躁(險躁/焦躁)
1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重點詞:“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確志向)、“寧靜”(寧靜專一)、“致遠”(實現遠大目標);固定句式:“非…… 無以……” 譯為 “沒有…… 就無法……”;直譯:不能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無法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實現遠大的目標。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 “奢”“傲” 二字者:重點詞:“京師”(京城)、“壞”(變壞、墮落)、“未有不…… 者”(沒有一個不…… 的)、“由于”(因為);直譯:京城子弟的墮落,沒有一個不是因為 “奢侈”“傲慢” 這兩個字的。
故答案為:(1)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2)京城子弟之變壞,沒有一個不是因為“驕”“奢”這兩字的。
12.結合乙文界定 “奢” 的邊界:乙文指出 “不必錦衣玉食而后謂之奢”,即 “奢” 并非只有 “豪華生活” 才是,日常中 “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車馬仆從習慣為?!?,都是逐漸走向奢侈的表現 —— 這提示 “養儉” 需從日常小事警惕,而非只關注大事。推導 “養儉” 的具體做法:克制物質欲望:不追求過多衣物、飾品,避免 “俯拾即是” 的浪費,如按需購買衣物,不囤積;簡化生活方式:不依賴仆從、豪車等外在便利,減少不必要的物質依賴,如日常出行優先選擇公共交通;保持謙遜心態:乙文 “奢” 常伴隨 “傲”(如嗤笑鄉人樸陋),故 “養儉” 需同時戒傲,以樸素心態對待生活,不因物質條件優越而輕視他人。關聯甲文 “儉以養德” 的核心:
乙文對 “奢” 的細節描述,印證了甲文 “儉” 是 “養德” 的基礎 —— 通過日常小事的節儉,培養克制、謙遜的品德,避免因奢侈導致心性浮躁,最終實現 “靜以修身” 的目標。
故答案為:培養儉的習慣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說并不是“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隨處都是,“車馬仆從”成為習慣,這樣就靠近奢而遠離儉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節儉,不過度消費。
【答案】13.A
14.冒號(:);另起一行頂格寫;與收信人的關系
15.)①用行動踐行家書文化,倡導手寫家書;②開設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類節目, 展現手寫書信的非凡魅力;③不斷創新傳承,利用先進的通信工具深耕和發掘家書文化價值;④身體力行,充分利用電子郵件、QQ、微信、微博等通信手段經常給家人寫信。
【知識點】新聞、材料類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內容;啟示、感悟、建議類;篩選新聞材料關鍵信息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概括材料內容。解決此類題目首先要瀏覽材料,明確材料各個段落(語句)的內容,同時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語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語句)中的關鍵語句,簡潔準確概括。
(2)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解答此類題目,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對于重點作家、重要文體必須熟記。對作品中的重要內容應熟練掌握,針對作品中的人物、情節做出正確的評價。
(3)本題考查結合材料談自己的看法。解答時應在充分把握各個材料內容的基礎上靈活的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實際,用文本材料的知識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同時在表述中應做到用簡潔、流暢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13.A:材料一明確 “書信最早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而 “家書”“最早見于西漢”。選項混淆 “書信” 與 “家書” 的出現時間,表述錯誤;
B:材料一提到家書 “指寫給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和愛人的信件”,且是 “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書信形式”,可推知 “與家庭瑣事有關的事情都可以寫信”,表述正確;
C:結合材料及傳統書信樣稿中 “書信為指定的讀者,說話要有針對性,禮貌性,要誠懇。對長輩要謙虛有禮,盡量使用書面語”,表述正確;
D:材料三指出《信中國》等節目 “用書信打開歷史,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記憶,咀嚼書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養料”,表述正確;
故答案為:A
14.稱呼后的標點:傳統書信中,稱呼(如 “親愛的媽媽”)后需加冒號(:),表示提示下文,引出書信正文,這是書信格式的基本規范;“敬禮” 的位置:以 “此致敬禮” 為例,“此致” 可緊跟正文或另起一行空兩格,“敬禮” 則必須另起一行頂格寫,體現對收信人的尊重,符合書信 “禮貌性” 的要求;署名前稱謂的作用:署名前加 “兒子”“您的學生” 等稱謂,是為了表明寫信人與收信人的關系,讓收信人快速明確雙方身份關聯,體現書信的針對性。
故答案為:冒號(:);另起一行頂格寫;與收信人的關系
15.從材料二提取要點:材料二強調 “我們這一代人更應該用行動踐行傳統文化”,即以實際行動參與家書文化傳承,如親自手寫家書,向家人傳遞情感;材料二還提出 “不斷發揚不斷創新傳承”,意味著要結合現代通訊手段創新家書形式,利用電子郵件、微信等工具給家人寫信,讓家書文化適應時代;從材料三提取要點:材料三指出書信類節目(如《信中國》)“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記憶,汲取精神養料”,說明可借助文化類節目傳播家書文化,讓更多人感受家書的魅力;材料三強調 “對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進行深耕與發掘”,即要深入挖掘家書的文化內涵,如從名家家書中提煉教育、情感等方面的精神養料,傳遞給大眾。
故答案為:①用行動踐行家書文化,倡導手寫家書;②開設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類節目, 展現手寫書信的非凡魅力;③不斷創新傳承,利用先進的通信工具深耕和發掘家書文化價值;④身體力行,充分利用電子郵件、QQ、微信、微博等通信手段經常給家人寫信。
【答案】16.記敘了母親煮飯,種田,喂豬,養蠶,紡棉花,挑水,和氣待人,周濟親戚等小事。
17.一個“竟”字,含義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對母親的無限哀思、深情懷念與終生遺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質。
18.(1)感謝母親“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2)“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3)“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9.再次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離我而去”的萬分悲痛之情和無限熱愛的真摯的感情。
【知識點】記敘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節的作用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解決此類題目首先要瀏覽全文,明確各個段落(語句)的內容,同時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語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關鍵語句),簡潔準確概括。
(2)本題考查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詞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義。(2)聯系上下文,體味詞語指代義。(3)瞻前顧后,揣摩特殊意義。(4)把握詞語的感彩。除此以外,還要聯系文章的主題、作著的思想感情,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等來理解詞語的含義。
(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4)本題考查語句的含義。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詞句的含義,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二要聯系上下文,三要緊扣文章的中心主題,并能從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據和理由。
16.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定位核心段落:母親的事件主要集中在第③④⑤⑥段,需圍繞 “勤勞”“能干”“仁慈” 等核心品質篩選內容:生產勞動類:第③段 “煮飯、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挑水挑糞”,第④段 “教‘我’生產知識”,第⑤段 “用雜糧做飯(如豌豆飯、紅薯飯)、親手紡線織布做‘家織布’”,第 段 “年老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待人處事類:第⑥段 “性格和藹,不打罵孩子、不與人吵架,使家庭和睦”“周濟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管束家人,不允許‘我們’沾染吸煙喝酒的習慣”。用 “動詞 + 事件” 的簡潔句式,分類整合(如 “勞動事件”“待人事件”),避免羅列瑣碎細節;需注意 “教生產知識”“紡棉織布” 等易被忽略的細節,確保概括全面。
故答案為:記敘了母親煮飯,種田,喂豬,養蠶,紡棉花,挑水,和氣待人,周濟親戚等小事。
17.本題考查賞析重點詞的表達效果。第⑩段中,母親 “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也 “甚望見你一面”,但作者因 “獻身民族抗戰事業”,既未能滿足母親相見的愿望,也未能當面報答她的期望,最終留下遺憾。“竟” 字的含義拆解:情感層面:“竟” 表 “出乎意料、終究未能”,暗含作者對未能報答母親的終生遺憾(母親年老盼相見卻未能如愿),以及對母親離世的深切哀思(永失盡孝機會);品質層面:“竟” 字背后,是作者在 “個人盡孝” 與 “民族事業” 間的抉擇 —— 優先投身抗戰,體現其以民族、人民利益為重的崇高精神,讓情感表達既真摯又不失格局。
故答案為:一個“竟”字,含義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對母親的無限哀思、深情懷念與終生遺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質。
18.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定位感恩段落:作者直接表達感謝的內容集中在第 段,需逐句提取 “感謝的具體方面”:第 段:“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家庭艱苦生活讓 “我” 在革命中不懼困難);“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讓 “我” 在生活工作中不覺勞累);第 段:“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為 “我” 的革命生涯奠定基礎)。抓住 “教給我……”“給我……”“鼓勵我……” 等標志性句式,直接提取核心短語,避免主觀添加內容;需注意區分 “經驗”“身體習慣”“知識意志” 三個不同維度,確保要點不重復、不遺漏。
故答案為:(1)感謝母親“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2)“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3)“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9.本題考查理解重要語句的含義。句子語境:第 段開篇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直接點明 “永失母親” 的事實,“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 是對這一事實的情感升華。含義解讀:表層含義:母親離世后,作者再也無法與母親相見,之前未能報答母親、未能滿足母親相見愿望的遺憾,以及失去母親的痛苦,再也沒有機會彌補(如無法當面盡孝、無法訴說思念);深層情感:“無法補救” 強化了作者對母親的無限熱愛與深切悲痛—— 這種哀痛不僅是 “失去親人” 的普通悲傷,更是對母親一生辛勞付出卻未能充分報答的愧疚,以及對母親平凡而偉大的一生的深切懷念,情感厚重而真摯。
故答案為:再次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離我而去”的萬分悲痛之情和無限熱愛的真摯的感情。
【答案】20.孫悟空大戰紅孩兒(孫悟空與紅孩兒斗法);孫悟空調(借)芭蕉扇
21.《朝花夕拾》;《五猖會》;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
【知識點】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內容;《朝花夕拾》;《西游記》
【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名著的閱讀。閱讀名著要注意積累的廣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識,如作者、人物及故事,還要知道一些細節,并且及時做好筆記,做到積少成多,常讀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
20.本題考查名著內容識記?!炯住课蘑俣吻楣澑爬ǎ喝宋铮骸把保ㄊ殖只鸺鈽尅⒛車娀穑?、“行者”(孫悟空);核心動作:妖精噴火、行者入火尋妖卻被火阻;道具 / 場景:“火尖槍”“火云洞”(紅孩兒的洞府)。情節定位:結合 “火尖槍”“噴火”“火云洞” 等特征,可判斷 “妖精” 為紅孩兒,核心事件是孫悟空與紅孩兒在火云洞斗法,以火攻對抗。用 “人物 + 核心動作” 句式,避免細節冗余,如 “孫悟空大戰紅孩兒”(9 字)或 “悟空斗紅孩兒”(6 字),均符合 “10 字以內” 要求?!炯住课蘑诙吻楣澑爬ǎ喝宋铮骸靶姓摺薄傲_剎”(鐵扇公主,紅孩兒之母);核心對話:行者求借 “扇子”(芭蕉扇),羅剎拒絕并威脅要砍行者。情節定位:結合 “借扇子”“羅剎” 等信息,可判斷為孫悟空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的情節,此時為第一次借扇(一調芭蕉扇)。聚焦 “借扇” 核心事件,用 “人物 + 動作” 句式,如 “孫悟空調芭蕉扇”(8 字)或 “悟空借芭蕉扇”(6 字),精準體現情節核心。
故答案為:孫悟空大戰紅孩兒(孫悟空與紅孩兒斗法);孫悟空調(借)芭蕉扇
21.本題考查名著閱讀。名著與篇目匹配:關鍵信息:選段中 “工人臉色謹肅”“父親站在背后”“教我讀《鑒略》”“背不出不準去看會” 等情節,是魯迅回憶童年被父親強迫背書、錯失看五猖會興致的經典場景。常識定位:該情節出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具體篇目為《五猖會》,需注意 “朝花夕拾” 的書名寫法(“花”“拾” 易錯寫),“五猖會” 的 “猖”(易錯寫為 “昌”)?!拔宜坪鯊念^上澆了一盆冷水” 的原因分析:語境梳理:選段前文提到 “我” 正 “笑著跳著” 期待去看五猖會(童年熱衷的賽會),滿心歡喜時被父親叫住,要求背誦《鑒略》,且 “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心理解讀:“冷水澆頭” 是比喻手法,形容期待瞬間破滅的失落與沮喪。核心原因是父親以 “背書” 為條件,強行打斷 “我” 看會的興致,用封建家庭教育方式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與快樂,導致 “我” 從興奮跌入失望。
故答案為:《朝花夕拾》;《五猖會》;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
22.【答案】例文:
七年級,你好
當我踏入七年級的大門,一種全新的生活如同一幅絢麗的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
七年級,是新環境的探索。新學校的一切都讓我感到新鮮與好奇。寬敞明亮的教室,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充滿活力的操場,每一處都吸引著我去了解、去熟悉。還記得開學第一天,我懷揣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在校園里四處打量,試圖記住這里的每一條小路,每一棟建筑。新班級里,同學們一張張陌生又友善的面孔,讓我在陌生中尋到了溫暖。大家從最初的羞澀靦腆,到后來一起討論問題、嬉笑玩耍,很快就熟絡起來。
七年級,是新知識的啟航。課程的增多,讓我感受到知識海洋的廣闊無垠。歷史課上,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古代王朝的興衰更替,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見證了一個個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地理課上,我了解到地球的奇妙構造、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眼界一下子開闊了許多。最難忘的是那次生物實驗課,我們親手解剖洋蔥表皮,制作玻片標本,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的結構。當那些原本肉眼看不見的微小世界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時,我心中充滿了對科學的敬畏和探索的渴望。
七年級,也是自我成長的蛻變。曾經依賴父母的我,開始嘗試獨立面對生活。在學校住宿的日子里,我學會了自己洗衣服、整理內務,合理安排時間。面對學習上的壓力和困難,我不再輕易退縮,而是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有一次數學考試,我成績不理想,心情低落。但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我認真分析錯題,總結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在下次考試中取得了進步。那一刻,我明白了堅持和努力的意義。
七年級,你好!這一路,我遇見了新的風景,收獲了新的成長。未來的日子里,我將帶著這份熱情與期待,繼續前行,書寫屬于我的精彩篇章。
【知識點】全命題作文
【解析】【分析】“新” 是內容的核心錨點:需聚焦七年級獨有的 “新元素”—— 新學校的環境(如陌生的教學樓、食堂、操場)、新師生關系(如風格迥異的老師、性格多樣的同學)、新生活節奏(如科目的增加、作息的調整),避免寫與小學重復或無年級特色的內容;“起點” 是立意的核心方向:七年級作為 “重要人生階段的起點”,不僅要記錄 “遇到的好風景、好故事”,更要提煉 “新的感受” 與 “成長的發現”,比如從 “膽怯適應” 到 “主動融入” 的轉變,從 “依賴他人” 到 “學會獨立” 的進步,讓文章不止于 “回憶”,更有 “感悟”。 同時,需注意 “你好” 所蘊含的情感基調 —— 是對七年級生活的接納、珍惜與期待,而非抱怨或消極吐槽,即使寫適應中的困難,也要落腳于 “如何克服”“收獲了什么”,傳遞積極向上的成長態度?!绢}干分析】內容范圍界定:明確 “可寫的維度” 與 “禁區”可寫內容:個人經歷(如第一次競選班干部、第一次參加校園活動)、感受(如面對新環境的緊張、收獲友誼的溫暖)、身邊故事(如同學間互助的小事、老師耐心輔導的片段)、議論(如對 “七年級意義” 的思考、對 “成長起點” 的感悟),但需始終圍繞 “七年級” 展開,不可脫離年級背景;禁區:不得抄襲套作,不得出現真實姓名、校名(可用 “XX 中學”“李老師”“同桌小宇” 等代稱),避免內容空洞(如只喊 “七年級真好” 卻無具體事例)。
文體選擇與規范:“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需凸顯文體特征記敘文 / 散文:需有 “具體場景 + 細節描寫 + 情感流動”,比如描寫 “第一次走進新教室” 的場景(陽光透過窗戶的角度、同學的眼神、老師的開場白),用 “手心出汗”“心跳加速” 等細節寫緊張,用 “同學遞來的橡皮”“老師溫柔的鼓勵” 寫溫暖,讓情感自然融入敘事;議論文:需有 “明確論點 + 典型論據 + 清晰論證”,論點可圍繞 “七年級是成長的基石”“七年級教會我適應與突破” 展開,論據可結合自身經歷(如適應多科學習的過程)、身邊案例(如同學克服內向主動發言),避免泛泛而談 “成長重要性”,需緊扣七年級的特殊性。
【立意提取】
1.“七年級,是溫暖的相遇”剛入學時,我因不適應新環境,總是獨自吃飯、沉默聽課。一次數學課,我因一道題卡殼急得臉紅,同桌小星主動湊過來,用鉛筆在草稿紙上一步步畫圖講解;后來運動會,我報名 800 米卻中途體力不支,是同學們在跑道邊喊著我的名字加油,讓我堅持到終點。七年級的 “你好”,是陌生人變成伙伴的溫暖,是孤獨被打破的感動。
2.“七年級,是勇敢的突破”小學時我最怕當眾發言,七年級第一次語文課前演講,我緊張得稿子都快攥破。站在講臺前,聲音發抖、眼神躲閃,可老師沒有打斷我,而是微笑著點頭;同學們也安靜地聽著,沒有嘲笑。講完后,教室里響起掌聲,我突然發現,“害怕” 沒那么可怕。七年級的 “你好”,是逼自己走出舒適區,是發現 “原來我也可以” 的驚喜。
【點評】 文章牢牢圍繞題目中 “七年級” 的核心 ——“新學校、新班級、新同學、新生活” 展開,從 “新環境探索”“新知識啟航”“自我成長蛻變” 三個維度,全面呈現七年級獨有的體驗:新校園的教室、圖書館、操場,新增的歷史、地理、生物學科,以及住宿生活帶來的獨立能力提升,均緊扣 “七年級是人生重要起點” 的內涵,不偏離主題,也無脫離年級特色的泛泛之談。同時,“你好” 所蘊含的接納與期待感貫穿全文,如對新環境的好奇、對新知識的渴望、對成長的喜悅,情感基調積極向上,契合題目要求。
1 / 1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
一、積累運用(20分)
(2025七上·鳳凰期末)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思鄉之美
異鄉人這三個字,聽起來音色蒼涼;“他鄉遇故知”,則是人生一快。一個怯生生的船家女,偶爾在江上聽到鄉音,就不覺喜上眉 (shāo),顧不得嬌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訕:“君家居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边|闊的空間,幽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 (jié)。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 (jué)于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
1.根據拼音,在詞語空缺處填寫漢字。
(1)喜上眉   (shāo) (2)鄉土情  ?。╦ié) (3)取  ?。╦ué)
2.下列對語段中畫橫線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知”在句中的意思是“舊知識”的意思。
B.“褪色”在句中是“變淡”的意思。
C.含辛茹苦:經受艱辛困苦。
D.桑梓:家鄉(古時住宅旁常栽桑樹、梓樹,后用“桑梓”指代家鄉)
3.編輯時遺漏了A、B、C處語句,放回語段中下列哪種排列最合適(  )
①生兒育女②寄籍外洋 ③卻世代翹首神州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4.下列詩句與本文主題最相符的一項是(  )
A.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B.遙憐故園菊,應傍戰戰場開。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D.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答案】1.梢;結;決
2.A
3.C
4.B
【知識點】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銜接仿寫;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詞語的使用(搭配)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根據拼音寫漢字。解答這類問題時,關鍵在于平時要做好字詞的積累,答題時聯系前后文認真辨析,規范書寫。
(2)本題考查詞語運用能力。選詞填空,先要分析詞本身的意思,根據語境判斷選用,要分析句子之間的關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關系、修飾語與中心語的關系。
(3)本題考查學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加強閱讀領悟能力的培養,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抓關鍵詞,抓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去逐句推敲。
(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系創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喜上眉梢(shāo):“梢” 指樹枝的末端,“眉梢” 即眉毛末端,符合 “喜悅從眉眼流露” 的語境;易誤寫為 “稍”(略微),需注意 “梢” 與 “毛發、枝條末端” 相關,從 “木” 旁,“稍” 從 “禾” 旁,含義不同。鄉土情結(jié):“結” 指情感的凝聚,“情結” 即深層的情感紐帶,符合 “對故鄉的深厚依戀” 的語境;易誤寫為 “節”(節日、節操),需區分 “情結”(情感聚合)與 “情節”(事情發展脈絡)的差異。取決(jué):“決” 指決定、判定,“取決” 即由某因素決定,符合 “民族向心力不由距離決定” 的語境;易誤寫為 “絕”(斷絕、絕對),需注意 “取決” 是固定搭配,“決” 表 “判斷、決定”,“絕” 無此義。
故答案為:梢;結;決
2.選項 A:“他鄉遇故知” 指在外地遇到老朋友,“故知” 意為 “老朋友、舊相識”,而非 “舊知識”,解讀錯誤;
選項 B:“這種感情褪色” 中,“褪色” 結合 “遼闊空間、幽邈時間都不會使感情變淡” 的語境,指情感濃度 “變淡”,解讀正確;
選項 C:“含辛茹苦” 中,“辛”“苦” 均指艱辛,“茹” 為 “承受”,整體意為 “經受艱辛困苦”,與 “華僑海外打拼” 的語境相符,解讀正確;
選項 D:“桑梓” 是文化常識,古時住宅旁常栽桑樹(養蠶)、梓樹(制器具),后代指家鄉,與 “不忘桑梓之情”(不忘家鄉)的語境一致,解讀正確;
故答案為:A
3.前文 “第一代華僑,含辛茹苦” 交代背景,后文 “不忘桑梓之情” 點明情感核心,中間需體現華僑 “海外生活→扎根→心系祖國” 的歷程:第一步:“寄籍外洋”(在外國定居),是華僑海外生活的起點,應放在首位(②);第二步:“生兒育女”(在海外建立家庭、繁衍后代),是定居后的生活狀態,承接 “寄籍外洋”(①);第三步:“卻世代翹首神州”(轉折,雖在海外,仍心系祖國),呼應后文 “不忘桑梓”,放在最后(③)。排序②①③符合 “定居→生活→情感” 的邏輯,其他選項(如①②③:先 “生兒育女” 再 “寄籍外洋”,順序顛倒;③①②:先 “翹首神州” 再 “寄籍外洋”,邏輯混亂)均不符合事件發展順序;
故答案為:C
4.選項 A:“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表達與老朋友重逢的感慨,主題為 “友情、歲月變遷”,與思鄉無關;
選項 B:“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通過想象故鄉菊花在戰場旁開放,表達對故鄉的牽掛與思念,與文段 “鄉土情結、不忘桑梓” 的主題高度契合;
選項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表達對秋天的喜愛與樂觀心境,主題為 “秋日感悟、積極心態”,與思鄉無關;
選項 D:“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譚嗣同《潼關》),體現自然景觀的壯闊與個人的豪邁胸懷,主題為 “寫景言志、追求自由”,與思鄉無關;
故答案為:B
5.(2025七上·鳳凰期末)根據提示,把下面的空缺補充完整。
(1)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用“   ,   ”表達了天涯游子的孤獨惆悵。
(2)《論語》中論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   。
(3)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以“   ,卻話巴山夜雨時”想象團聚的場景,時空交錯,虛實相生。
【答案】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何當共剪西窗燭
【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1)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以 “枯藤、老樹、昏鴉” 等意象營造凄涼氛圍,最終需 “直抒胸臆” 句點明游子心境?!跋﹃栁飨隆?點明時間(黃昏,易觸發思鄉愁緒),“斷腸人在天涯” 中 “斷腸人” 直接抒發孤獨痛苦,“天涯” 點明游子身份,完美契合 “天涯游子的孤獨惆悵” 這一情感要求。(2)孔子認為 “學” 與 “思” 不可偏廢:“學而不思則罔” 指只學習不思考,會因迷惑而無所得(“罔” 為 “迷惑”);“思而不學則殆” 指只思考不學習,會因缺乏知識支撐而疑惑危險(“殆” 為 “疑惑、危險”)。兩句從 “學”“思” 兩個角度論述弊端,構成完整辯證關系。
(3)李商隱《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漲秋池” 為實景(當下孤獨聽雨),后兩句轉入虛寫(想象團聚)?!昂萎敼布粑鞔盃T” 中 “何當” 表 “何時將要”,是對未來團聚的期盼,“共剪西窗燭” 為溫馨團聚場景,與后文 “卻話巴山夜雨時”(團聚后回憶當下聽雨情景)形成時空交錯,符合 “想象團聚、虛實相生” 的要求。
故答案為: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何當共剪西窗燭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
二、綜合性學習(6分)
6.(2025七上·鳳凰期末)綜合運用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比松谑?,離不開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魚龍混雜,友分益損。古人這樣告誡我們:“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見,如何認識和選擇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課題。為引導同學們正確交友,你所在的班級正在舉行以“交友之道”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加并完成以下任務。
(1)【我來設計】
學校將圍繞“交友之道”的主題舉行系列主題活動,已設計出“活動一”請你再設計出“活動二”。
活動一:舉辦“交友之道”為主題的黑板報;
活動二:   
(2)【我來參與】
舉辦“交友之道”主題黑板報時,有一個版塊是搜集古今文人墨客關于友誼的詩句,請你提供兩句:   ,   。
(3)【我來討論】
互聯網豐富和改變了現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種多樣的網絡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討論之中,請就以QQ和微信為代表的互聯網交友,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案】(1)舉行“網絡交友利弊談”的辯論賽等;(2)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與友誼有關的詩句即可);示例一:我認為網絡交友有利,網上交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空間限制,時間限制,年齡限制,可以廣交四海朋友。而且網上的朋友可以隨心所欲地交流,不像向身邊朋友交流總有所顧忌,怕說真心話。示例二:我認為網絡交友有弊,在虛擬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聽其言,不能觀其行。而且網上所說的跟現實世界總會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當受騙。( 闡述其中一個觀點并有合理的理由即可)
【知識點】理解性默寫;活動設計;語言得體
【解析】【分析】(1)活動需緊扣 “交友之道”,且區別于 “黑板報”(靜態展示類),可從 “互動交流”“實踐體驗”“成果展示” 等維度構思:互動類:如 “交友之道辯論賽”(辯題可設 “網絡交友利大于弊 / 弊大于利”)、“交友故事分享會”(分享自身或名人交友經歷);實踐類:如 “模擬交友場景角色扮演”(設置 “如何拒絕不良交友請求”“如何維護友誼” 等情境);成果類:如 “交友箴言征集活動”(收集、評選關于交友的名言或原創感悟)。(2)優先選擇流傳較廣、情感鮮明的經典詩句,避免生僻或主題模糊的句子: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夸張手法突出友情深厚,直接體現朋友間的真摯情感;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借明月傳遞牽掛,體現對朋友的關懷;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以送別場景凸顯友情的珍貴與不舍。
(3)觀點一:網絡交友有利核心理由:打破時空限制:可與不同地域、年齡、職業的人交流,拓寬交友范圍(如通過興趣群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彌補現實交友圈子的局限);降低交流壓力:虛擬環境中,部分人更易敞開心扉,傾訴內心想法(如面對學業、生活煩惱時,可向陌生網友傾訴,減少現實中的顧慮)。觀點二:網絡交友有弊信息真實性難辨:網友身份、信息可能造假,易引發安全隱患(如偽裝身份騙取信任、索要財物,或泄露個人隱私);缺乏現實互動:線上交流多停留在語言層面,難以深入了解對方性格、品行(如網友線下見面后發現與線上形象差異大,或因價值觀不合導致友誼破裂)。
故答案為:(1)舉行“網絡交友利弊談”的辯論賽等
(2)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與友誼有關的詩句即可)
示例一:我認為網絡交友有利,網上交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空間限制,時間限制,年齡限制,可以廣交四海朋友。而且網上的朋友可以隨心所欲地交流,不像向身邊朋友交流總有所顧忌,怕說真心話。
示例二:我認為網絡交友有弊,在虛擬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聽其言,不能觀其行。而且網上所說的跟現實世界總會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當受騙。
【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設計活動的能力。對于設計活動類型的題目,我們一般從平時掌握的幾種常見的主題活動中做出選擇即可。只是需要在表達時注意考題對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2)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
(3)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邀請他人時首先要有恰當的稱呼,然后介紹自己,講明邀請的目的。最后征詢對方的意見,語氣誠懇、委婉。據此分析將以上內容連貫成一段完整的句子,準確表達即可。
三、(6分)(思念之美)
(2025七上·鳳凰期末)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7.下列選項中,對這首詩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br/>A.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而這首五言律詩除中間兩聯外,第一聯也是對仗的。
B.首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C.頷聯的“潮平兩岸闊”,寫出了春潮涌漲、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
D.頸聯把“日”與“春”作為時光流逝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加以強調,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人的意志和情思。
8.結合全詩,說說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7.D
8.本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宿時所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景象,抒發了詩人旅居異鄉時的思鄉之情。
【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思鄉懷人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系創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理解與掌握,此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如下:先要通讀全詩,從全詩中找到可以表現出作者感情的詞,如果沒有找到,就分析詩可詞中的畫面,看這畫面中是否蘊含著作者的感情.當然還要注意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個人遭遇。
7.A:律詩要求頷聯(二、三聯)、頸聯(三、四聯)對仗,本詩首聯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中,“客路” 對 “行舟”(名詞短語對名詞短語)、“青山外” 對 “綠水前”(方位短語對方位短語),同樣符合對仗要求,解說正確。
B:首聯 “客路” 點明詩人漂泊在外的 “羈旅者” 身份,“行舟” 寫旅途狀態,暗含對故鄉的思念;末聯 “鄉書”“歸雁” 直接抒發寄家書、盼歸鄉的情感,首尾遙相呼應,解說正確。
C:頷聯 “潮平兩岸闊” 中,“潮平” 寫出春潮上漲、江水與岸齊平的景象,“兩岸闊” 則體現江面開闊、視野舒展的特點,與詩句描繪的畫面一致,解說正確。
D:頸聯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中,“日”(海上日出)、“春”(江上新春)是新生事物的象征,而非 “時光流逝的象征”?!吧薄叭搿?二字將其擬人化,意在表現 “新舊交替、新事物取代舊事物” 的積極哲理,而非感慨時光流逝,解說錯誤。
故答案為:D
8.本題考查情感理解。從意象與場景切入,梳理情感線索:首聯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客路” 是 “漂泊者的道路”,直接點明詩人 “異鄉人” 的身份;“行舟” 寫詩人乘舟旅途的狀態,開篇即流露漂泊羈旅的愁緒,為后文思鄉之情鋪墊。頷聯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繪春潮漲滿、江面開闊、船帆高懸的壯闊景象。看似寫景,實則以 “開闊之景” 反襯 “孤獨之情”—— 詩人身處美景卻孤身在外,美景更易觸發對家鄉的思念。頸聯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寫 “殘夜未消時海上日出”“舊年未盡時江上春到” 的新舊交替之景,既含 “時光易逝” 的感慨,又藏 “孤身在外、未歸故里” 的悵惘,進一步加深思鄉情緒。尾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以 “鄉書”“歸雁” 兩個經典思鄉意象,明寫 “想寄家書卻不知如何送達” 的困惑,暗抒 “渴望歸鄉、思念親人” 的濃烈情感,將全詩情感推向高潮。
故答案為:本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宿時所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景象,抒發了詩人旅居異鄉時的思鄉之情。
四、(14分)(親情之美)
(2025七上·鳳凰期末)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節選自諸葛亮《誡子書》)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后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車馬仆從習慣為常,此即日①趨于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②,見雇工則頤指氣使③,此即日習于傲矣。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廢弛,亦以焦躁故爾。一經焦躁,則心緒少佳,辦事不能妥善。弟總宜平心靜氣。爾與諸弟戒之,至囑至囑!
(節選自《曾國藩家書》)
注釋:①日:一天天地。②樸陋:粗俗鄙陋。③頤指氣使:不說話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氣發聲來示意,形容有權勢的人隨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氣。
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非寧靜無以致遠 致遠:    (2)淫慢則不能勵精 勵精:   
(3)悲守窮廬 窮廬:    (4)此即日習于傲矣 習:   
10.【甲】文中諸葛亮認為“學須靜也,才須學也”,以“A    ”四字比喻了過度懈怠、不靜心于學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狀態;【乙】文中曾國藩以自己為例勸誡弟弟,提出做事宜“B    ”,否則會導致“心緒少佳,辦事不能妥善”的結果;【甲】【乙】兩文的作者都認為 C    會阻礙“靜”的養成,從而影響學習與做事。
11.翻譯下列句子。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12.【甲】文中諸葛亮提出“儉以養德”的觀點,請你結合【乙】文內容,談談在生活中該如何培養“儉”的習慣。
【答案】9.實現遠大目標;振奮精神;偏僻簡陋的房屋;習慣,熟悉
10.遂成枯落;平心靜氣;躁(險躁/焦躁)
11.(1)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2)京城子弟之變壞,沒有一個不是因為“驕”“奢”這兩字的。
12.培養儉的習慣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說并不是“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隨處都是,“車馬仆從”成為習慣,這樣就靠近奢而遠離儉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節儉,不過度消費。
【知識點】補全文言文的原文;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根據文言文中某一內容談觀點;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意義。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碱}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
(2)(4)本題考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找出相關的語句做出具體的分析即可。
(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參考譯文:
【甲】有道德修養的人的德行操守,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偏僻簡陋的房屋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乙】官宦子弟最容易犯“奢”字、“傲”字。不一定是華美的衣食才稱為“奢”的,只要使皮袍呢褂樣樣都有,車馬仆從件件齊全而自己卻習以為常,這就一天天地趨于奢侈了。見到鄉下人就譏笑人家粗俗鄙陋,見到雇工就擺有權有勢的架子,這樣一天天地習慣于驕傲了。京城子弟之變壞,沒有一個不是因為“驕”“奢”這兩字的。初五晚上,又接到你的信,我本來就怕弟弟們焦躁,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廢弛,也是因為焦躁的緣故。一旦焦躁起來,就會心緒稍微欠佳,辦事情不能妥善。弟弟應該總是平心靜氣。我與弟弟們應該以此為戒,這是我懇切的囑咐。
9.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非寧靜無以致遠(致遠):“致” 為 “達到、實現”,“遠” 為 “遠大目標”,結合 “寧靜專一才能實現理想” 的語境,“致遠” 譯為 “實現遠大目標”。淫慢則不能勵精(勵精):“勵” 為 “振奮、激勵”,“精” 為 “精神”,“淫慢”(放縱懈?。е戮裎?,故 “勵精” 譯為 “振奮精神”。悲守窮廬(窮廬):“窮” 為 “偏僻、簡陋”,“廬” 為 “房屋”,結合 “年老無成、困守居所” 的語境,“窮廬” 譯為 “偏僻簡陋的房屋”(非 “貧窮的房子”,側重環境簡陋)。此即日習于傲矣(習):結合注釋①“日:一天天地”,“習” 在此處為 “逐漸習慣、熟悉”,指因長期行為而養成傲慢的習性,而非 “學習”。
故答案為:實現遠大目標;振奮精神;偏僻簡陋的房屋;習慣,熟悉
10.A 處 “遂成枯落”:甲文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中,“枯落” 原指草木枯萎凋零,此處比喻人因 “淫慢”“險躁”(過度懈怠、不靜心)導致精力衰竭、毫無作為,符合 “過度懈怠者失去活力” 的描述。B 處 “平心靜氣”:乙文曾國藩以自身 “廢弛亦以焦躁故爾” 為例,指出 “焦躁” 會導致 “辦事不能妥善”,故勸誡弟弟 “總宜平心靜氣”,即做事應保持冷靜、心態平和。C 處 “躁(險躁 / 焦躁)”:甲文明確 “險躁則不能治性”(急躁冒險會擾亂心性,阻礙寧靜);乙文強調 “一經焦躁,則心緒少佳”(焦躁影響心態與做事),兩文均認為 “躁”(包括 “險躁”“焦躁”)是阻礙 “靜” 的關鍵因素。
故答案為:遂成枯落;平心靜氣;躁(險躁/焦躁)
1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重點詞:“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確志向)、“寧靜”(寧靜專一)、“致遠”(實現遠大目標);固定句式:“非…… 無以……” 譯為 “沒有…… 就無法……”;直譯:不能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無法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實現遠大的目標。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 “奢”“傲” 二字者:重點詞:“京師”(京城)、“壞”(變壞、墮落)、“未有不…… 者”(沒有一個不…… 的)、“由于”(因為);直譯:京城子弟的墮落,沒有一個不是因為 “奢侈”“傲慢” 這兩個字的。
故答案為:(1)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2)京城子弟之變壞,沒有一個不是因為“驕”“奢”這兩字的。
12.結合乙文界定 “奢” 的邊界:乙文指出 “不必錦衣玉食而后謂之奢”,即 “奢” 并非只有 “豪華生活” 才是,日常中 “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車馬仆從習慣為?!?,都是逐漸走向奢侈的表現 —— 這提示 “養儉” 需從日常小事警惕,而非只關注大事。推導 “養儉” 的具體做法:克制物質欲望:不追求過多衣物、飾品,避免 “俯拾即是” 的浪費,如按需購買衣物,不囤積;簡化生活方式:不依賴仆從、豪車等外在便利,減少不必要的物質依賴,如日常出行優先選擇公共交通;保持謙遜心態:乙文 “奢” 常伴隨 “傲”(如嗤笑鄉人樸陋),故 “養儉” 需同時戒傲,以樸素心態對待生活,不因物質條件優越而輕視他人。關聯甲文 “儉以養德” 的核心:
乙文對 “奢” 的細節描述,印證了甲文 “儉” 是 “養德” 的基礎 —— 通過日常小事的節儉,培養克制、謙遜的品德,避免因奢侈導致心性浮躁,最終實現 “靜以修身” 的目標。
故答案為:培養儉的習慣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說并不是“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隨處都是,“車馬仆從”成為習慣,這樣就靠近奢而遠離儉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節儉,不過度消費。
五、(8分)(家書之美)
(2025七上·鳳凰期末)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小題。
【材料一】書信是一種古老的通信方式,人們用它交流信息,傳報平安,傾訴情感,暢談人生……,它最早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凹視币辉~最早見于西漢,是家庭或家族內用來傳遞信息的書信,指寫給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和愛人的信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書信形式。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又相繼出現了電話、電報、郵寄錄音帶、錄像帶、電子郵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如今,電子郵件、QQ、微博、微信等新興的通訊手段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
附:傳統書信樣稿
【材料二】習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而“家書”長久以來正是家庭共同記憶的最好見證,家書是家庭文化的重要載體。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魯迅、許廣平的《兩地書》,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垂范,我們這一代人更應該用行動踐行傳統文化,盡管表達情感的方式變了,但是老祖宗的傳統和中華民族寶貴財富不能丟,更要不斷發揚不斷創新傳承。
——摘編自人民網
【材料三】從去年火爆的《見字如面》到今年最新的《信中國》《中國情書》,書信類節目已然成為當下文化類節目熱點。觀眾們從這些節目中體味到手寫書信的非凡魅力:書信是有情物,每一封書信都在打開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場景,在手寫書信傳統逐漸逝去的今天,用書信打開歷史,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記憶,咀嚼書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養料。今天我們講書信,并不是要舍棄先進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種特定文體和形式,而是要對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進行深耕與發掘,與它所蘊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
——摘編自《光明日報》
13.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內容的一項是( )
A.家書作為一種古老的通信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開始出現,它是家庭或家族內用來傳遞信息的主要形式。
B.家書專指寫給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和愛人的信件,但凡與家庭瑣事有關的事情都可以寫信。
C.書信的讀者為特定對象,所以書信正文要有針對性,要禮貌、誠懇,對長輩要謙虛有禮,盡量使用書面語。
D.《信中國》等書信類節目用書信打開歷史,重溫書信里的記憶,咀嚼書信中的故事,觀眾從中汲取精神養料。
14.傳統書信一般由稱呼、正文、祝福語、署名、日期等五個部分構成。其中,稱呼要從第一行頂格寫起,稱呼后面要加   ,表示下面有話要說;祝福語一般分兩行寫,以“此致敬禮”為例,“此致”可以緊接正文之后寫,也可以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敬禮”則一定要   ;寫完信之后,在祝福語的下一行的后半行署上寫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還要加上合適的稱謂,如“兒子”“您的學生”等,表明   ;寫信日期則要寫在署名下一行的后半行。
15.在手寫書信傳統逐漸逝去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弘揚家書文化?請結合【材料二】【材料三】簡要分析。
【答案】13.A
14.冒號(:);另起一行頂格寫;與收信人的關系
15.)①用行動踐行家書文化,倡導手寫家書;②開設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類節目, 展現手寫書信的非凡魅力;③不斷創新傳承,利用先進的通信工具深耕和發掘家書文化價值;④身體力行,充分利用電子郵件、QQ、微信、微博等通信手段經常給家人寫信。
【知識點】新聞、材料類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內容;啟示、感悟、建議類;篩選新聞材料關鍵信息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概括材料內容。解決此類題目首先要瀏覽材料,明確材料各個段落(語句)的內容,同時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語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語句)中的關鍵語句,簡潔準確概括。
(2)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解答此類題目,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對于重點作家、重要文體必須熟記。對作品中的重要內容應熟練掌握,針對作品中的人物、情節做出正確的評價。
(3)本題考查結合材料談自己的看法。解答時應在充分把握各個材料內容的基礎上靈活的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實際,用文本材料的知識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同時在表述中應做到用簡潔、流暢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13.A:材料一明確 “書信最早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而 “家書”“最早見于西漢”。選項混淆 “書信” 與 “家書” 的出現時間,表述錯誤;
B:材料一提到家書 “指寫給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和愛人的信件”,且是 “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書信形式”,可推知 “與家庭瑣事有關的事情都可以寫信”,表述正確;
C:結合材料及傳統書信樣稿中 “書信為指定的讀者,說話要有針對性,禮貌性,要誠懇。對長輩要謙虛有禮,盡量使用書面語”,表述正確;
D:材料三指出《信中國》等節目 “用書信打開歷史,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記憶,咀嚼書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養料”,表述正確;
故答案為:A
14.稱呼后的標點:傳統書信中,稱呼(如 “親愛的媽媽”)后需加冒號(:),表示提示下文,引出書信正文,這是書信格式的基本規范;“敬禮” 的位置:以 “此致敬禮” 為例,“此致” 可緊跟正文或另起一行空兩格,“敬禮” 則必須另起一行頂格寫,體現對收信人的尊重,符合書信 “禮貌性” 的要求;署名前稱謂的作用:署名前加 “兒子”“您的學生” 等稱謂,是為了表明寫信人與收信人的關系,讓收信人快速明確雙方身份關聯,體現書信的針對性。
故答案為:冒號(:);另起一行頂格寫;與收信人的關系
15.從材料二提取要點:材料二強調 “我們這一代人更應該用行動踐行傳統文化”,即以實際行動參與家書文化傳承,如親自手寫家書,向家人傳遞情感;材料二還提出 “不斷發揚不斷創新傳承”,意味著要結合現代通訊手段創新家書形式,利用電子郵件、微信等工具給家人寫信,讓家書文化適應時代;從材料三提取要點:材料三指出書信類節目(如《信中國》)“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記憶,汲取精神養料”,說明可借助文化類節目傳播家書文化,讓更多人感受家書的魅力;材料三強調 “對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進行深耕與發掘”,即要深入挖掘家書的文化內涵,如從名家家書中提煉教育、情感等方面的精神養料,傳遞給大眾。
故答案為:①用行動踐行家書文化,倡導手寫家書;②開設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類節目, 展現手寫書信的非凡魅力;③不斷創新傳承,利用先進的通信工具深耕和發掘家書文化價值;④身體力行,充分利用電子郵件、QQ、微信、微博等通信手段經常給家人寫信。
六、(14分)(思親之美)
(2025七上·鳳凰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學類文本,完成下面完成小題。
回憶我的母親(節選)
朱德
①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②……
③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④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
⑤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可是由于母親的聰明能干,也勉強過得下去。我們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趕上豐年,才能縫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它“家織布”,有銅錢那樣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⑥勤勞的家庭是有規律有組織的。我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里勞動。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一切生產事務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接著聽見祖父起來的聲音,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雖然在這樣的大家庭里,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這是樸素的階級意識,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她自己是很節省的。父親有時吸點旱煙,喝點酒;母親管束著我們,不允許我們染上一點。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⑦……
⑧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我念過私塾,光緒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舉,以后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二百多塊錢,直到我后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
⑨……
⑩中國革命繼續向前發展,我的思想也繼續向前發展。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三十畝地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箲鹨院?,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七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去年收到侄兒的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后情景。”但我獻身于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
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雖到老年,仍然熱愛生產。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6.這篇課文記敘了母親的哪些事件?
17.結合語境,揣摩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表達效果。
但我獻身于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
18.作者由衷地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19.如何理解“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的含義?
【答案】16.記敘了母親煮飯,種田,喂豬,養蠶,紡棉花,挑水,和氣待人,周濟親戚等小事。
17.一個“竟”字,含義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對母親的無限哀思、深情懷念與終生遺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質。
18.(1)感謝母親“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2)“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3)“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9.再次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離我而去”的萬分悲痛之情和無限熱愛的真摯的感情。
【知識點】記敘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節的作用
【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解決此類題目首先要瀏覽全文,明確各個段落(語句)的內容,同時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語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關鍵語句),簡潔準確概括。
(2)本題考查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詞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義。(2)聯系上下文,體味詞語指代義。(3)瞻前顧后,揣摩特殊意義。(4)把握詞語的感彩。除此以外,還要聯系文章的主題、作著的思想感情,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等來理解詞語的含義。
(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4)本題考查語句的含義。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詞句的含義,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二要聯系上下文,三要緊扣文章的中心主題,并能從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據和理由。
16.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定位核心段落:母親的事件主要集中在第③④⑤⑥段,需圍繞 “勤勞”“能干”“仁慈” 等核心品質篩選內容:生產勞動類:第③段 “煮飯、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挑水挑糞”,第④段 “教‘我’生產知識”,第⑤段 “用雜糧做飯(如豌豆飯、紅薯飯)、親手紡線織布做‘家織布’”,第 段 “年老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待人處事類:第⑥段 “性格和藹,不打罵孩子、不與人吵架,使家庭和睦”“周濟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管束家人,不允許‘我們’沾染吸煙喝酒的習慣”。用 “動詞 + 事件” 的簡潔句式,分類整合(如 “勞動事件”“待人事件”),避免羅列瑣碎細節;需注意 “教生產知識”“紡棉織布” 等易被忽略的細節,確保概括全面。
故答案為:記敘了母親煮飯,種田,喂豬,養蠶,紡棉花,挑水,和氣待人,周濟親戚等小事。
17.本題考查賞析重點詞的表達效果。第⑩段中,母親 “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也 “甚望見你一面”,但作者因 “獻身民族抗戰事業”,既未能滿足母親相見的愿望,也未能當面報答她的期望,最終留下遺憾?!熬埂?字的含義拆解:情感層面:“竟” 表 “出乎意料、終究未能”,暗含作者對未能報答母親的終生遺憾(母親年老盼相見卻未能如愿),以及對母親離世的深切哀思(永失盡孝機會);品質層面:“竟” 字背后,是作者在 “個人盡孝” 與 “民族事業” 間的抉擇 —— 優先投身抗戰,體現其以民族、人民利益為重的崇高精神,讓情感表達既真摯又不失格局。
故答案為:一個“竟”字,含義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對母親的無限哀思、深情懷念與終生遺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質。
18.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定位感恩段落:作者直接表達感謝的內容集中在第 段,需逐句提取 “感謝的具體方面”:第 段:“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家庭艱苦生活讓 “我” 在革命中不懼困難);“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讓 “我” 在生活工作中不覺勞累);第 段:“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為 “我” 的革命生涯奠定基礎)。抓住 “教給我……”“給我……”“鼓勵我……” 等標志性句式,直接提取核心短語,避免主觀添加內容;需注意區分 “經驗”“身體習慣”“知識意志” 三個不同維度,確保要點不重復、不遺漏。
故答案為:(1)感謝母親“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2)“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3)“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9.本題考查理解重要語句的含義。句子語境:第 段開篇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直接點明 “永失母親” 的事實,“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 是對這一事實的情感升華。含義解讀:表層含義:母親離世后,作者再也無法與母親相見,之前未能報答母親、未能滿足母親相見愿望的遺憾,以及失去母親的痛苦,再也沒有機會彌補(如無法當面盡孝、無法訴說思念);深層情感:“無法補救” 強化了作者對母親的無限熱愛與深切悲痛—— 這種哀痛不僅是 “失去親人” 的普通悲傷,更是對母親一生辛勞付出卻未能充分報答的愧疚,以及對母親平凡而偉大的一生的深切懷念,情感厚重而真摯。
故答案為:再次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離我而去”的萬分悲痛之情和無限熱愛的真摯的感情。
七、名著閱讀(8分)(經典之美)
(2025七上·鳳凰期末)完成小題。
【甲】
①只見妖精一只手舉著火尖槍,站在那中間的一輛小車兒上,一只手捏著拳頭,往自家鼻子上捶了兩拳。八戒笑道:“這廝放賴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來,搽紅了臉,往那里告我們去耶?”那妖魔捶了兩拳,念個咒語,口里噴出火來,鼻子里濃煙迸出,閘閘眼火焰齊生,那五輛車子上,火光涌出。連噴了幾口,只見那紅焰焰、大火燒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煙火迷漫,真個是燠天熾地……這行者神通廣大,念著避火訣,撞入火中,尋那妖怪。那妖怪見行者來,又吐上幾口,那火比前更勝……行者被他煙火飛騰,不能尋怪,看不見他洞門前路徑,抽身跳出火中。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見令郎,有何難處?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師父過去,我就到南海菩薩處請他來見你,就送扇子還你,有何不可!那時節,你看他可曾損傷一毫。如有些須之傷,你也怪得有理;如比舊時標致,還當謝我。”羅剎道:“潑猴!少要饒舌!伸過頭來,等我砍上幾劍!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與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見閻君!”
【乙】
“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坐在堂中間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的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的讀下去……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20.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甲】文中兩個選段描述的故事情節。
①  ?。?0字以內)
②  ?。?0字以內)
21.【乙】文情節出自《   》(填寫名著)中的   ?!拔宜坪鯊念^上澆了一盆冷水”是因為   。
【答案】20.孫悟空大戰紅孩兒(孫悟空與紅孩兒斗法);孫悟空調(借)芭蕉扇
21.《朝花夕拾》;《五猖會》;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
【知識點】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內容;《朝花夕拾》;《西游記》
【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名著的閱讀。閱讀名著要注意積累的廣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識,如作者、人物及故事,還要知道一些細節,并且及時做好筆記,做到積少成多,常讀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
20.本題考查名著內容識記?!炯住课蘑俣吻楣澑爬ǎ喝宋铮骸把保ㄊ殖只鸺鈽?、能噴火)、“行者”(孫悟空);核心動作:妖精噴火、行者入火尋妖卻被火阻;道具 / 場景:“火尖槍”“火云洞”(紅孩兒的洞府)。情節定位:結合 “火尖槍”“噴火”“火云洞” 等特征,可判斷 “妖精” 為紅孩兒,核心事件是孫悟空與紅孩兒在火云洞斗法,以火攻對抗。用 “人物 + 核心動作” 句式,避免細節冗余,如 “孫悟空大戰紅孩兒”(9 字)或 “悟空斗紅孩兒”(6 字),均符合 “10 字以內” 要求。【甲】文②段情節概括:人物:“行者”“羅剎”(鐵扇公主,紅孩兒之母);核心對話:行者求借 “扇子”(芭蕉扇),羅剎拒絕并威脅要砍行者。情節定位:結合 “借扇子”“羅剎” 等信息,可判斷為孫悟空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的情節,此時為第一次借扇(一調芭蕉扇)。聚焦 “借扇” 核心事件,用 “人物 + 動作” 句式,如 “孫悟空調芭蕉扇”(8 字)或 “悟空借芭蕉扇”(6 字),精準體現情節核心。
故答案為:孫悟空大戰紅孩兒(孫悟空與紅孩兒斗法);孫悟空調(借)芭蕉扇
21.本題考查名著閱讀。名著與篇目匹配:關鍵信息:選段中 “工人臉色謹肅”“父親站在背后”“教我讀《鑒略》”“背不出不準去看會” 等情節,是魯迅回憶童年被父親強迫背書、錯失看五猖會興致的經典場景。常識定位:該情節出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具體篇目為《五猖會》,需注意 “朝花夕拾” 的書名寫法(“花”“拾” 易錯寫),“五猖會” 的 “猖”(易錯寫為 “昌”)。“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的原因分析:語境梳理:選段前文提到 “我” 正 “笑著跳著” 期待去看五猖會(童年熱衷的賽會),滿心歡喜時被父親叫住,要求背誦《鑒略》,且 “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心理解讀:“冷水澆頭” 是比喻手法,形容期待瞬間破滅的失落與沮喪。核心原因是父親以 “背書” 為條件,強行打斷 “我” 看會的興致,用封建家庭教育方式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與快樂,導致 “我” 從興奮跌入失望。
故答案為:《朝花夕拾》;《五猖會》;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
八、作文(50分)(學習生活之美)
22.(2025七上·鳳凰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親愛的同學,你已經經歷了一個學期的七年級生活。這一路走來,新學校,新老師,新班級,新同學,新生活一定給你帶來許多新的感受,這一路上遇到的好風景,好故事也值得你細細珍藏。七年級是你重要人生階段的起點,承載著你美好未來的無限可能。
請以“七年級,你好”為題,寫一篇文章,選擇合適的角度,回顧你自己這一路的行走,寫下你的發現和感悟。
要求:①可以寫自己的經歷、感受,可以講述身邊的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②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襲,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現自己的真實姓名、校名等相關信息。
【答案】例文:
七年級,你好
當我踏入七年級的大門,一種全新的生活如同一幅絢麗的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
七年級,是新環境的探索。新學校的一切都讓我感到新鮮與好奇。寬敞明亮的教室,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充滿活力的操場,每一處都吸引著我去了解、去熟悉。還記得開學第一天,我懷揣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在校園里四處打量,試圖記住這里的每一條小路,每一棟建筑。新班級里,同學們一張張陌生又友善的面孔,讓我在陌生中尋到了溫暖。大家從最初的羞澀靦腆,到后來一起討論問題、嬉笑玩耍,很快就熟絡起來。
七年級,是新知識的啟航。課程的增多,讓我感受到知識海洋的廣闊無垠。歷史課上,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古代王朝的興衰更替,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見證了一個個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地理課上,我了解到地球的奇妙構造、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眼界一下子開闊了許多。最難忘的是那次生物實驗課,我們親手解剖洋蔥表皮,制作玻片標本,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的結構。當那些原本肉眼看不見的微小世界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時,我心中充滿了對科學的敬畏和探索的渴望。
七年級,也是自我成長的蛻變。曾經依賴父母的我,開始嘗試獨立面對生活。在學校住宿的日子里,我學會了自己洗衣服、整理內務,合理安排時間。面對學習上的壓力和困難,我不再輕易退縮,而是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有一次數學考試,我成績不理想,心情低落。但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我認真分析錯題,總結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在下次考試中取得了進步。那一刻,我明白了堅持和努力的意義。
七年級,你好!這一路,我遇見了新的風景,收獲了新的成長。未來的日子里,我將帶著這份熱情與期待,繼續前行,書寫屬于我的精彩篇章。
【知識點】全命題作文
【解析】【分析】“新” 是內容的核心錨點:需聚焦七年級獨有的 “新元素”—— 新學校的環境(如陌生的教學樓、食堂、操場)、新師生關系(如風格迥異的老師、性格多樣的同學)、新生活節奏(如科目的增加、作息的調整),避免寫與小學重復或無年級特色的內容;“起點” 是立意的核心方向:七年級作為 “重要人生階段的起點”,不僅要記錄 “遇到的好風景、好故事”,更要提煉 “新的感受” 與 “成長的發現”,比如從 “膽怯適應” 到 “主動融入” 的轉變,從 “依賴他人” 到 “學會獨立” 的進步,讓文章不止于 “回憶”,更有 “感悟”。 同時,需注意 “你好” 所蘊含的情感基調 —— 是對七年級生活的接納、珍惜與期待,而非抱怨或消極吐槽,即使寫適應中的困難,也要落腳于 “如何克服”“收獲了什么”,傳遞積極向上的成長態度?!绢}干分析】內容范圍界定:明確 “可寫的維度” 與 “禁區”可寫內容:個人經歷(如第一次競選班干部、第一次參加校園活動)、感受(如面對新環境的緊張、收獲友誼的溫暖)、身邊故事(如同學間互助的小事、老師耐心輔導的片段)、議論(如對 “七年級意義” 的思考、對 “成長起點” 的感悟),但需始終圍繞 “七年級” 展開,不可脫離年級背景;禁區:不得抄襲套作,不得出現真實姓名、校名(可用 “XX 中學”“李老師”“同桌小宇” 等代稱),避免內容空洞(如只喊 “七年級真好” 卻無具體事例)。
文體選擇與規范:“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需凸顯文體特征記敘文 / 散文:需有 “具體場景 + 細節描寫 + 情感流動”,比如描寫 “第一次走進新教室” 的場景(陽光透過窗戶的角度、同學的眼神、老師的開場白),用 “手心出汗”“心跳加速” 等細節寫緊張,用 “同學遞來的橡皮”“老師溫柔的鼓勵” 寫溫暖,讓情感自然融入敘事;議論文:需有 “明確論點 + 典型論據 + 清晰論證”,論點可圍繞 “七年級是成長的基石”“七年級教會我適應與突破” 展開,論據可結合自身經歷(如適應多科學習的過程)、身邊案例(如同學克服內向主動發言),避免泛泛而談 “成長重要性”,需緊扣七年級的特殊性。
【立意提取】
1.“七年級,是溫暖的相遇”剛入學時,我因不適應新環境,總是獨自吃飯、沉默聽課。一次數學課,我因一道題卡殼急得臉紅,同桌小星主動湊過來,用鉛筆在草稿紙上一步步畫圖講解;后來運動會,我報名 800 米卻中途體力不支,是同學們在跑道邊喊著我的名字加油,讓我堅持到終點。七年級的 “你好”,是陌生人變成伙伴的溫暖,是孤獨被打破的感動。
2.“七年級,是勇敢的突破”小學時我最怕當眾發言,七年級第一次語文課前演講,我緊張得稿子都快攥破。站在講臺前,聲音發抖、眼神躲閃,可老師沒有打斷我,而是微笑著點頭;同學們也安靜地聽著,沒有嘲笑。講完后,教室里響起掌聲,我突然發現,“害怕” 沒那么可怕。七年級的 “你好”,是逼自己走出舒適區,是發現 “原來我也可以” 的驚喜。
【點評】 文章牢牢圍繞題目中 “七年級” 的核心 ——“新學校、新班級、新同學、新生活” 展開,從 “新環境探索”“新知識啟航”“自我成長蛻變” 三個維度,全面呈現七年級獨有的體驗:新校園的教室、圖書館、操場,新增的歷史、地理、生物學科,以及住宿生活帶來的獨立能力提升,均緊扣 “七年級是人生重要起點” 的內涵,不偏離主題,也無脫離年級特色的泛泛之談。同時,“你好” 所蘊含的接納與期待感貫穿全文,如對新環境的好奇、對新知識的渴望、對成長的喜悅,情感基調積極向上,契合題目要求。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城市| 屏南县| 安远县| 静海县| 皮山县| 涟源市| 峨边| 崇阳县| 中宁县| 五大连池市| 吉水县| 大关县| 枣强县| 苏尼特左旗| 成都市| 丹棱县| 新河县| 库伦旗| 城市| 固安县| 白城市| 成都市| 泸溪县| 昭平县| 汪清县| 马公市| 乐昌市| 临城县| 开江县| 阿克苏市| 历史| 福清市| 南召县| 竹北市| 绥棱县| 车致| 高要市| 曲沃县| 宝鸡市| 繁昌县|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