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年高考語文高頻考點一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年高考語文高頻考點一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
1.(2025 西城區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崔烈[1]論
漢室中葉,戎狄侵軼之患,邊郡略無寧歲。兵連禍積,歷世不已。天下以困,國用不足。榷酤租算之外,方許民間竭產助國。出金贖罪,貨鏹[2]以為郎,以為經世之術,救弊之務。逮至桓靈之世,天子要之百萬,然后用為三公。崔烈嘗以賄求備位于公輔,問其子“外以我為何如”,對以“銅臭”之說,垂于前史。
然近之人主,無桓靈之僻。自咸通[3]之后,上自宰輔以及方鎮,下至牧伯縣令,皆以賄取。故中官以宰相為時貨,宰輔以牧守為時貨,銓注[4]以縣令為時貨。宰相若干萬繩,刺史若干千繩,令若干百繩。皆聲言于市井之人,更相借貸,以成其求。持權居任之日,若有所求,信又倍于科[5]矣。爭圖之者,仍以多為愈:彼以十萬,我以二十萬;彼以二十萬,我以三十萬。自宰邑用賄之法,爭相上下。復結駟連騎而往,觀其堆積之所,然后命官。權幸之門,明如交易。夫三公宰相,坐而論道,平治四海,調燮陰陽,為造化之主。方鎮牧伯,天子藩屏,以固宗廟社稷之重。刺史縣令為生民教化之首。率皆如是,不亡何待!度其心而聞其謀,即皆販婦之行。一錢之出,希十錢之入;十萬者望二十萬之獲,三十萬者圖六十萬之報。盡生民發膚骨髓,尚未足以厭其求。
漢之亡也,人主為之;國家之禍也,權幸為之。或曰:“兆其釁者,崔氏之子?!睘椴恍嘀锶撕??武帝開之于前,桓靈成之于后,以至今日,踵而行之而已。且桓靈之世,國家既危,喪亂日臻,烈能盡用以榮其身,他日之家牒且曰:“烈為相矣。”不如是,亦群盜之所奪。乃積之者過,非用之者罪也。明明天子,許而行之,何罪之有?崔子素無異聞,貪榮固利者,小人之常也;不施于親戚,自圖于爵位者,亦小人之常也,何足加其罪!
有國家者,不以仁義而務財利之道,許而行之,斯不可矣;不許而自行之,而不能知之,又不可矣。是亦覆國家者,不亦過乎?
(取材于唐 牛希濟《崔烈論》)
注釋:【1】崔烈:漢靈帝時冀州名士。【2】鏹:錢財?!?】咸通:唐懿宗年號。【4】銓注:此處代指選拔、任命或考核官員的官署或主司。【5】科:法定條文,此指法定的薪俸。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邊郡略無寧歲 略:完全
B.垂于前史 垂:流傳
C.兆其釁者 釁:挑釁
D.踵而行之而已 踵:沿襲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①以為經世之術②為不朽之罪人乎
B.①爭圖之者②自圖于爵位者
C.①以成其求②烈能盡用以榮其身
D.①且桓靈之世②他日之家牒且曰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崔烈嘗以賄求備位于公輔 崔烈曾經用錢財求得三公的職位
B.尚未足以厭其求 還不能滿足他們的貪欲
C.國家既危,喪亂日臻 國家已經危在旦夕,災禍日益加劇
D.崔子素無異聞 崔烈一向沒有奇異的見聞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漢朝允許民間竭產助國的根本原因是邊境之患。
B.雖然崔烈有買官這種行為,但并不能因此給他強加罪名。
C.天子賣官逐利,或對官員們的貪利失察,都會導致亡國。
D.文章借古諷今,借漢朝滅亡的史實針砭時弊,引人深思。
(5)根據第二段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以賄取官”的具體表現及其危害。
2.(2025 朝陽區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事有異同,則情有逆順,故好惡而毀譽不能已。是名生于天下之好惡,而成于天下之貴賤。時之所好,果是也歟?時之所惡,果非也歟?士不顧其傷志害德,隨物而上下。故棄世之所惡,而趨世之所好,則天下貴之;棄世之所好,而趨時之所惡,則天下賤之。故子曰:“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而不善者惡也。”是名生于好惡,而好惡之情,未嘗辨也。是以近義則行,何眾惡之足畏也?遠義則止,何眾好之能順也?士有不得乎名,則不急乎為善,故名雖高于其鄉,而行不信于友,立其朝而忠不盡于君,是以不實之弊,其所以有者也。然得名而行于世,則所惡而安,故以名為事者,身樂而意放,此名出于人之所甚欲,而得之不辭也。
是好名必求勝,必用強。好名則諱過而善不進,求勝則幸人之不及,而徒欲以自見也;用強則過惟恐在己,而善惟恐在人。若然,則爭能忌才之士,并處于世,而更為強弱。嗟夫!求名所以自厚,適所以自??;好勝所以自高,乃所以自下。以身徇物,則內輕而外重,非自薄與?信己不足,而求人之必信,非自下與?如能潔其身則全其內,行其志而不求于外,天下歸之不為悅,天下去之不為憾,顧天下或違或從,蓋無有已,又奚毀譽之可加而得喪之存懷也?故士無守名之累者,所以得其實。
然勢不行,法不立,賢者少,而不肖者多,紛綸擾攘,布處天下。強者自其己強而樂其善,弱者困于己弱而人樂其有過。此人情之至惡。因其疑心,而有不能以自盡。君子于斯,其可以不察乎?況欲為治則以得人為先,用人則以名實為本,然名實之弊如此,其可以茍取而不慎乎?
(取材于王安石《名實論》)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士不顧其傷志害德 顧:顧及
B.而徒欲以自見也 見:表現
C.適所以自薄 適:適合
D.以身徇物 徇:順從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則不急乎為善 ②天下歸之不為悅
B.①是以不實之弊 ②用人則以名實為本
C.①求勝則幸人之不及 ②而求人之必信
D.①所以得其實 ②其可以不察乎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時之所好,果是也歟 時人所喜歡的,就真的正確嗎
B.然得名而行于世,則所惡而安 這樣得到名聲并在社會上通行,那么惡劣的狀況也能變得安定了
C.又奚毀譽之可加而得喪之存懷也 又怎會讓詆毀贊譽能施加在自己身上而讓得失存留在心中呢
D.而有不能以自盡 因而存在不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情況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引用孔子的話,旨在說明人會以喜好來判斷他人的善惡。
B.作者認為,順應眾人的好惡,就會讓人無所畏懼。
C.作者認為,強者自強、弱者受困造成了法規不明等社會問題。
D.文章指出,考察名實是否相符是選拔人才的根本。
(5)請根據文章第一、二段,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論述“好名會產生弊端”這一觀點的。
3.(2025 新疆四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子路初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笨鬃釉唬骸拔岱谴酥畣栆餐街^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君子不可不學?!弊勇吩唬骸澳仙接兄?,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弊勇吩侔菰唬骸熬炊芙獭!?br/>孔子閑處,喟然而嘆曰:“向使銅鞮伯華①無死,則天下其有定矣!”子路曰:“由愿聞其人也?!弊釉唬骸捌溆滓?,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子路曰:“幼而好學,壯而有勇,則可也;若夫有道下人,又誰下哉?”子曰:“由!不知。吾聞以眾攻寡,無不克也;以貴下賤,無不得也。昔者周公居冢宰之尊,制天下之政,而猶下白屋之士,日見百七十人,斯豈以無道也,欲得士之用也,惡有有道而無下天下君子哉?”
子路為蒲令,備水災,與民春修溝瀆,為人煩苦,故予人一簞食,一壺漿,孔子聞之,使子貢復之,子路忿然不悅,往見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人修溝瀆以備之,而民多匱于食,故與人一簞食一壺漿,而夫子使賜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也不受?!弊釉唬骸盃栆悦駷轲I,何不告于君,發倉廩以給食之;而以爾私饋之,是汝不明君之惠,見汝之德義也,速已則可矣,否則爾之受罪不久矣。”子路心服而退也。
(節選自《孔子家語》)
材料二:
孔子生于亂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澤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澤不加于民則處。夫子行說七十諸侯無定處,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人事浹,王道備,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天地尚有動蔽,是故賢圣說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災異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節選自《說苑 至公》)
【注】①銅鞮伯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是孔子推崇的賢人。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吾非此之A問也B徒謂C以子之D所能E而加之F以學問G豈可及乎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之,賓語前置的標志,與《石鐘山記》中“石之鏗然有聲者”的“之”用法相同。
B.礪,文中指磨礪,與荀子《勸學》中“金就礪則利”的“礪”的含義和用法不同。
C.下,文中指謙遜對待,與成語中“禮賢下士”“折節下士”的“下”含義相同。
D.春秋,儒家經典之一,與《蘇武傳》中“且陛下春秋高”的“春秋”含義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面對自大的子路,孔子因勢利導,以箭為喻,巧妙說明了學習對天賦的增益作用,闡明“君子不可不學”之理,從而說服子路。
B.在閑談中,孔子通過銅鞮伯華和周公的例子,闡述了賢人應具備好學、勇敢、謙遜的品質,表示謙遜是得人心、安天下的關鍵。
C.孔子見子路用自家糧食救濟百姓,對他的這種“行仁”的方式表示認可,認為他不僅彰顯了個人的德行,更彰顯了國君的恩惠。
D.孔子于亂世之中屢遭挫折,但他仍坦然接受命運,不抱怨天,不責怪人,通過學習尋常之事而通達天命,積極入世,樂觀豁達。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向使銅鞮伯華無死,則天下其有定矣!
②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人事浹,王道備。
(5)子路作為孔子的學生,是如何踐行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這一思想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4.(2025 內江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辛末,令曰:“自頃已來,軍數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br/>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二十二年秋八月,令曰:“昔伊摯、傅說出于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散金求官,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br/>(節選自《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
材料二: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本旁拢钤唬骸昂颖鳖驹现y,其令無出今年租賦!”重豪強兼并之法,百姓喜悅。公令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叵嗝鳈z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br/>(節選自《三國志 魏書》)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今天下尚A未定B此C特求賢D之急時也E若必廉士F而后可用G則齊桓H其何以霸世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絕,停止,與《三峽》“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中的“絕”字意思相同。
B.由《廉頗藺相如列傳》“乃使其從者衣褐”一句可推知“被褐”指穿著粗布衣服。
C.濟,幫助,救助,成語有“扶危濟困”,其中的“濟”字意思與此相同。
D.察,觀察,細察,與《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字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曹操提到仁愛之人雖不愿看到戰爭和瘟疫導致的官兵死亡,夫妻難聚,百姓流離失所,但對此無可奈何。
B.曹操認為凡是開國和中興的君主,都得到了賢才君子輔佐自己治理天下,賢才無不出自民間,但上等的人才是不可輕易求得的。
C.曹操認為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品德是否優秀不是重點考慮的,強調以“才”舉人,以“才”用人,從而擴大了取才范圍。
D.袁紹認為險要地勢和強大的兵力是奪取天下的條件,曹操則認為如果廣納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正義之道駕馭他們,就會無往不勝。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②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
(5)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曹操為實現“天下歸心”這一愿望采取了哪些策略。
5.(2025 昌平區二模)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
(一)
人主不可以獨也。卿相輔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將有卿相輔佐足任者,然后可,夫此之謂國具也。其德音足以填撫百姓,其知慮足以應待萬變,然后可。四鄰諸侯之相與,不可以不相接也,然而不必相親也,故人主必將有足使喻志決疑于遠方者,然后可。其辯說足以解煩,其知慮足以決疑,其齊斷足以拒難,不違秩,不反君,然而應危捍患,足以持社稷,然后可。故人主無便嬖左右足信者,謂之暗;無卿相輔佐足任者,謂之獨;所使于四鄰諸侯者非其人,謂之孤;孤獨而暗,謂之危。國雖若存,古之人曰亡矣。
(取材于《荀子 君道》)
(二)
治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使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笔枪示幼噪y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退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是故嬖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否者,焉可以長生保國。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于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夏桀商紂疏賢才,失士心,旋即身隕,宗廟毀,天下失。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非獨堅韌有志,亦得賢才之助。君臣相得,乃能成就霸業,是以知賢才之重也。故曰:歸國室,不若獻賢而進士。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取同方者,棄異己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
(取材于《墨子 親士》)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可不早具也 具:詳細
B.喻志決疑于遠方者 喻:傳達
C.然而應危扦患 扦:抵御
D.近臣則喑 喑:沉默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人主之基杖也 夫此之謂國具也
B.孤獨而暗 治國而不存其士
C.而能使其國存者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
D.必得其所欲焉
焉可以長生保國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四鄰諸侯之相與,不可以不相接也 四鄰各國諸侯之間的交往,不能不相互接觸
B.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 見到賢士而不急于任用,那么君主就會變得行為遲緩
C.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諮諮之下 君主一定要有敢于矯正君主過失的臣下,居上位者一定要有直言爭辯的下屬
D.事無辭也,物無違也 做事不推辭,不違背事物的規律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君主只要任用品德高尚、有智謀的卿相,國家就定能長治久安。
B.君主若沒有值得信任的臣子,就會孤立無援,使國家陷入危險。
C.君子嚴于律己,無論處順境逆境,皆能憑借強大自信堅守志向。
D.君主在用人方面,應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才能,匯聚各方的力量。
(5)第二則短文中第3段結尾,作者認為“歸國寶,不如獻賢而進士”,強調了任用賢才的重要性,請簡要說明該段是如何闡述這一觀點的。
6.(2025 昌平區二模)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
②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br/>(《里仁》)
③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公冶長》)
④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
(1)解釋③中畫線句“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的意思。
(2)下列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過
B.而恥惡衣惡食者 恥:以……為恥
C.愿無伐善,無施勞 伐:討伐
D.三軍可奪帥也 奪:改變
(3)《論語》中多次談到“志”,請結合上面材料,談談你對“立志”的理解。
7.(2025 望城區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自秦漢迄今千數百歲,若司馬遷、班固、陳壽、范蔚宗者,方其著書之時,豈不欲曲盡其善而傳之無窮,然終亦未免后人之詆斥。至唐獨稱劉知幾,能于修史之外,自為一書,貫穿古今,譏評前載。觀其以史自命之意,殆以為古今絕倫;及取其嘗所論著,而考其謬戾,則亦無異于前人。由是言之,史才之難,豈不信哉!必也編次事實、詳略、取舍、褒貶、文采莫不適當?;T前人而不謬,傳之后世而無疑,使后學觀之而莫敢輕議,然后可以號信史。我宋之興,尊儒敬道,日以崇廣學校修纂文史為事故名臣綴緝不絕于時。前朝舊史,如《唐書》已修為新書,頒于天下。自頒行迨今,幾三十載,學者傳習,與遷、固諸史均焉??b以愚昧,竊嘗尋閱新書,間有未通,則必反復參究;或舛駁脫謬,則筆而記之。歲時稍久,事目益眾,深怪此書抵牾穿穴,亦已太甚。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推本厥咎,蓋其多采小說,而不精擇。蓋唐人小說,類多虛誕,但期博取,故其所載或全篇乖牾。
(節選自吳縝《新唐書糾謬原序》)
材料二:
吳縝《糾謬》謂《新書》多采唐人小說,但期博取,故所載或全篇乖牾。然李泌子繁嘗為泌著家傳十篇,《新書 李泌傳》雖采用之,而傳贊云:繁言多不可信,按其近實者著于傳。是《新書》未嘗不嚴于別擇。如《王播傳》不載其“阇黎飯后鐘”之事,《杜牧傳》不載其揚州狎游,牛奇章遣人潛護,及湖州水嬉、綠樹成陰之事。此皆載詩話及《北夢瑣言》等書,膾炙人口,而《新書》一概不收,則其謹嚴可知。錢起客湖湘間,遇鬼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句,后入試,用以押官韻,遂登第。史思明攻太原,李光弼使人為地道,突出擒賊,賊驚呼為“地藏菩薩”。此皆《舊書》所載,《新書》以其稍涉于纖且俚,遂削而不書。則其立言有體,較之《晉書》、南北史專以新奇悅人耳目者,其卓識固不同矣。《舊書 良吏傳》無韋丹、何易于,則采杜牧《樊川集》以補丹,采《孫樵集》以補易于。此豈得謂徒摭小說也?亦有瑣言碎事,《舊書》所無,而《新書》反增之者。如《李賀傳》,韓愈、皇甫湜至其家,賀即賦《高軒過》,及出游得句,即投古錦囊事。賀本文人,無他事跡可紀。此正見其才,非好奇也。
(節選自趙翼《陔馀叢考》)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日以崇廣A學校B修纂文史C為事D故E名臣綴緝F不絕G于時。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殆,與《石鐘山記》“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的“殆”意思相同。
B.號,與《屈原列傳》“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的“號”意思不同。
C.厥,與《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的“厥”用法相同。
D.徒,與《孔雀東南飛》“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歷代史家著述歷史都力求盡善盡美,然而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遭到讀者詆斥,司馬遷、班固、陳壽、范蔚宗、劉知幾都是如此。
B.吳縝指出現在學習的人把《新唐書》與司馬遷、班固等人所著史書等同對待,其實《新唐書》的謬誤程度也與之前的史書一樣。
C.趙翼指出《新唐書》選用了李繁為李泌所著十篇家傳的部分內容,不收錄王播、杜牧、錢起、李光弼等人的一些奇聞軼事。
D.《新唐書》編入李賀將詩句投入古錦囊的事例,體現了《新唐書》增補了《舊唐書》沒寫到的逸聞小事,豐滿了李賀的文人形象。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稽諸前人而不謬,傳之后世而無疑,使后學觀之而莫敢輕議。
②此皆《舊書》所載,《新書》以其稍涉于纖且俚,遂削而不書。
(5)對《新唐書》的編寫態度,吳縝和趙翼評價完全相反。請結合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8.(2025 石家莊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信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鄙显唬骸叭羲氛哒l?”何曰:“韓信也?!鄙蠌土R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焙卧唬骸半m為將,信必不留?!蓖踉唬骸耙詾榇髮ⅰ!焙卧唬骸靶疑酢!庇谑峭跤傩虐葜?。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蓖踉S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節選自《史記 淮陰侯列傳》)
材料二:
韓信雖有不世之略,然其志在封王,心圖富貴,未懷忠義之忱以事君上。其初在楚,未得重用,遂背楚歸漢,非為大義,乃為己身之顯達。及為大將,屢建戰功,然恃功而驕,多有矜伐之色。且其于鐘離眜之事,賣友求榮,陷友于難,此其德之虧也。后竟謀逆,欲圖不軌,雖有軍事之才,終為不忠不義之人,致身死族滅,亦其咎由自取耳。
(節選自《漢書新編 韓信傳論》)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漢王A之入蜀B信亡C楚歸漢D未得E知名F為連敖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竟”是“竟然”的意思,與“不能竟書而欲擱筆”中的“竟”意義不同。
B.“于”是“在”的意思,與“內惑于鄭袖”中的“于”意義和用法相同。
C.“當”是“應當”的意思,與“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中的“當”意義相同。
D.“矜”是“夸耀”的意思,與“自矜者不長”中的“矜”意義和用法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信早年家境貧困,沒有突出的品行,所以無法被推選為官吏,又因為不會做買賣謀生,所以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這讓人們都很討厭他。
B.韓信曾多次到下鄉南昌亭長家蹭飯,亭長妻子嫌棄他,于是提前做好飯并在床上就把飯吃完了,等韓信來的時候,不再為他準備食物。
C.漢王聽聞丞相蕭何逃跑,非常憤怒,等蕭何回來后,漢王問他為何逃跑,蕭何表示是去追逃跑的將領,漢王認為他在說謊,因為逃跑的將領眾多,沒必要去追。
D.劉邦起初并不認為韓信有什么出眾之處,但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最終答應拜韓信為大將,并按蕭何的建議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②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
(5)材料一和材料二對韓信為官后的評價有何異同,請簡要概括。
9.(2025 湖南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對曰:“請之魏,約伐韓。”王令向壽輔行。甘茂至魏,謂向壽曰:“子歸告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勿攻也?!鲁?,盡以為子功。”向壽歸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而攻之,難矣。今臣羈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者,挾韓而議,王必聽之。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又冈唬骸嶙硬粴⑷?。’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淠干锌椬匀粢?。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淠笐郑惰逃鈮Χ摺7蛞栽鴧⒅t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蓖踉唬骸肮讶瞬宦犚?,請與子盟。”于是與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陽,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在,爭之王,王將聽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對曰:“息壞在彼。”王曰:“有之?!币蛳て鸨?,復使甘茂攻之。宜陽未得,秦死傷者眾,甘茂欲息兵。左成謂甘茂曰:“公內攻于樗里疾公孫衍而外與韓朋為怨今公用兵無功公必窮矣?!惫ヒ岁?,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壽對曰:“公不論兵,必大困?!备拭唬骸拔伊b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陽而不拔,公孫衍、樗里疾挫我于內,而公中①以韓窮我于外,是無茂之日已!請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庇谑浅鏊浇鹨砸婀p。明日鼓之,宜陽拔。
(節選自《戰國策 秦策二》)
材料二:
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稱其智,故頗采焉。甘茂起下蔡閭閻,顯名諸侯,重強齊楚。甘羅②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后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國之策士也。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
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里、甘茂之策。
(節選自《史記 樗里子甘茂列傳》)
【注】①公中:即韓相公仲朋,“中”同“仲”。②甘羅:甘茂的孫子。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公內攻A于樗里疾公孫衍B而外C與韓朋D為怨E今公用兵F無功G公必用H窮矣。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倍”同“背”,與《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B.“羈旅”指長期寄居他鄉,“羈旅之臣”在文中指甘茂離開家鄉到秦國做官。
C.“拔”指攻取軍事上的據點,與《陳情表》“過蒙拔擢”中的“拔”含義不同。
D.“三鼓”指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用以鼓舞士氣,是春秋戰國時的軍禮。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東進攻三川,覬覦周王室,與《過秦論》中所說惠文、武、昭襄“東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證。
B.甘茂舉曾參的母親投杼逃跑之事,認為即使像曾參這樣賢德的人,其母親都因他人而不能信任他,說服秦王訂立盟約。
C.宜陽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孫衍二人意見不一致,爭論不休,導致武王對戰爭勝利信心不足,準備停止進攻。
D.進攻宜陽時,秦國士兵士氣低落,屬下左成勸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壽則建議甘茂研究軍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子歸告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勿攻也?!笔鲁?,盡以為子功。
②請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
(5)材料一和材料二對于樗里疾的敘述和評價有何不同?為什么?請簡要說明。
10.(2025 李滄區校級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白氏長慶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樂天。樂天始言,試指“之”“無”二字,能不誤。(作者自注:具樂天與予書。)始既言,讀書勤敏,與他兒異。五六歲識聲韻,十五志詩賦,二十七舉進士。貞元末進士尚馳競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擯落。禮部侍郎高郢始用經藝為進退,樂天一舉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斬白蛇》等賦,新進士競相傳于京師矣。未幾,入翰林,掌制誥,比比上書言得失。因為《賀雨》《秦中吟》等數十章,指言天下事,時人比之《風》《騷》焉。
予始與樂天同校秘書之名,多以詩章相贈答。會予譴掾江陵,樂天猶在翰林,寄予百韻律詩及雜體,前后數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復相酬寄。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①,衒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作者自注: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水市中,見村校諸童競習詩,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②?!惫桃嗖恢柚疄槲⒅?。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長慶四年,樂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詔還。予時刺會稽,因得盡征其文,手自排纘,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輩多以前集、中集為名,予以為陛下明年當改元,長慶訖于是,因號曰《白氏長慶集》。至于樂天之官秩景行,與予之交分淺深,非敘文之要也,故不書。長慶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節選自《元稹集》卷五十一)
[注]①模勒:仿照原樣雕刻。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在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貞元A末B進C士尚馳D競E不尚文F就中G六籍H尤擯落。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風》《騷》,文中指《詩經》中的《國風》與《楚辭》中的《離騷》。
B.會,恰巧、適逢,與《陳涉世家》中“會天大雨”的“會”意思相同。
C.“召而問之”與《論語 學而》中“學而時習之”的“而”用法不相同。
D.刺,指擔任州刺史或郡守,與《屈原列傳》“以刺世事”的“刺”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白居易自小聰慧,與一般兒童不一樣,剛開始學說話時,就能明確無誤地分辨出“之”與“無”字,后來他在給元稹的書信中曾經提到過這一細節。
B.禮部侍郎高郢開始用儒家經典來決定錄取或黜退,白居易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他所創作的《求玄珠》《斬白蛇》等賦在新進士中廣泛流傳。
C.由白居易、元稹所引領的新詩風十分流行,時人紛紛仿效,稱之為“元和詩”,揚、越等地常常有人雕版印制元、白二人的詩作,并叫賣于市井之中。
D.元稹在會稽時親自收集并編輯了白居易的作品,共成五十卷,因為考慮到次年皇帝要把年號改為“長慶”,就把這部作品集命名為《白氏長慶集》。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未幾,入翰林,掌制誥,比比上書言得失。
②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5)根據材料,說說在元稹看來“敘文之要”應包含哪些內容。
11.(2025 山東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十四年,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辛未,令曰:“自頃已來,軍數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敝脫P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br/>十九年,公至孟津。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庇衷唬骸胺蛐?,百姓之命也,而軍中典獄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軍死生之事,吾甚懼之。其選明達法理者,使持典刑?!庇谑侵美聿苻驅佟?br/>庚子,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開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節選自《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有刪改)
材料二:
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媚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諸子驕侈,乃集古今家誠,書為屏風,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漢袁氏累葉忠節,吾心所尚,爾宜師之?!?br/>(節選自《新唐書 房玄齡傳》,有刪改)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其令死者家A無基業B不能自存者C縣官勿絕廩D長吏E存恤F撫循G以H稱吾意。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竟然,與《赤壁賦》中“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意思和用法相同。
B.藏,埋藏,與《阿房宮賦》中“燕趙之收藏”中的“藏”意思和用法不同。
C.克,能夠,與《諫太宗十思書》中“能克終者蓋寡”中的“克”意思一樣。
D.當,在,與《登泰山記》中“僻不當道者”的“當”意思和用法一樣。
(3)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曹操在遺言中說自己死后的葬禮不必遵循古代的舊制,在外戍守的將領不準離開駐地,不要放珠寶作陪葬。
B.陳壽認為,在豪雄并起、天下大亂之時,曹操東征西討,完成建國大業,雖有奸猾的一面,但仍是超絕一世的豪杰。
C.房玄齡注重家風建設,治家有法,害怕他的孩子們出事,收集古今家訓,用以警示子女要遵守法度。
D.兩則材料都寫了為政者對待人才的態度,但文本一敘述的更加生動詳盡,而文本二敘述的較為概括。
(4)把文字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②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漢袁氏累葉忠節,吾心所尚,爾宜師之。
(5)曹操與房玄齡在求賢用才上有什么共同特點?
12.(2025 重慶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卿猶知起居注,所書可得觀乎?”對曰:“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而觀之也?!鄙显唬骸半抻胁簧?,卿亦記之邪?”對曰:“臣職當載筆,不敢不記?!秉S門侍郎劉洎曰:“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鄙显唬骸罢\然。”
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帥意以實言之?!比撼冀苑Q:“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鳖欀^褚遂良曰:“公嘗為史官,如朕言,得其實乎?”對曰:“陛下盛德不可勝載,獨以此五者自與,蓋謙謙之志耳?!?br/>(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 貞觀君臣論治》)
材料二:
貞觀十七年,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間,何須苦諫?”遂良對曰:“雕琢害農事,篡組傷女工。首創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碧谠唬骸扒溲允且印k匏鶠槭?,若有不當,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比見前史,或有人臣諫事,遂答云‘業已為之’,或道‘業已許之’,竟不為停改。此則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br/>(節選自《貞觀政要》)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史官書人君言A動B備記C善惡D庶幾E人君不敢F為非G未聞自取H而觀之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庚辰,天干地支之一,干支可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文中是紀日。
B.逮,趕得上,與《陳情表》中“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逮”字用法相同。
C.俎,指砧板,與《鴻門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俎”意思相同。
D.已,已經,與《勸學》中“學不可以已”的“已”意思和用法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褚遂良認為只要是皇帝的行為,無論好壞都應如實記錄,黃門侍郎劉洎贊成褚遂良的做法,太宗表示都認可。
B.唐太宗要求大臣如實分析自己功績超過古人的原因,群臣都認為他的功績如天地般廣大,是言語無法描述的。太宗不認同他們說的“無法描述”。
C.古代帝王往往愛賢才棄無能之輩,唐太宗卻能尊重與憐惜區別對待,讓兩類人各自找準自己的位置。
D.唐太宗認為,不必什么事都苦苦進諫,進諫應重在大事,褚遂良糾正了太宗這一說法,讓太宗主動提出讓其在做事之前和完成后都要及時進諫。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陛下盛德不可勝載,獨以此五者自與,蓋謙謙之志耳。
②雕琢害農事,篡組傷女工。首創奢淫,危亡之漸。
(5)“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請根據材料簡單概括唐太宗認為自己成就功業的原因有哪些方面(每方面8字以內)。
13.(2025 增城區模擬)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選自《莊子 養生主》)

梓慶銷木為鐻①,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饼S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②,其巧專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選自《莊子 達生》)
【注】①“鐻”同“虡”,指懸掛鐘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動的圖案。②公朝:見君主。③骨:同“滑”,亂之意。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釋刀對曰 釋:擦拭
B.彼節者有間 間:隔開
C.導大窾 導:開導
D.不然則已 然:這樣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因其固然
因人之力而敝之
B.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且貳于楚也
C.始臣之解牛之時 鄰之厚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具告以事
(3)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B.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C.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D.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文惠君由“解牛之道”品悟出“養生之道”:人生在世,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不強行,不妄為,這樣才能保全自己。
B.甲文庖丁解牛時,手足并用,肩膝同舉,寫出了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兩句寫出了庖丁解牛動作速度之快。
C.乙文寫了一位叫梓慶的專技者精修用心的過程,論述創作者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創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的道理。
D.兩篇選文構思精巧,想象豐富,描寫生動,寓哲理于形象之中,體現了莊子散文用寓言故事來說理的藝術特色。
(5)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②臣工人,何術之有?
14.(2025 鄭州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窬①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②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話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br/>(節選自《孟子 盡心下》)
【注】①窬:從院培爬過去,多指偷竊行為。②爾汝:“爾”“汝”為古代尊長對卑幼的稱呼,如果平輩用之,除非至交好友,便是表示對他的輕賤。
材料二:
始吾讀孟軻書,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為孔于之徒沒,草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揚雄書益尊信孟氏因雄書而孟氏益尊則雄者亦圣人之徒歟!圣人之道,不傳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說干時君,紛紛藉籍相亂,《六經》與百家之說錯雜,然老師大儒猶在;火于秦,黃老于漢,其存而醇者,孟軻氏而止耳,揚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書,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计滢o,時若不粹;要其歸,與孔子異者鮮矣。抑猶在軻、雄之間乎?
(節選自韓愈《讀荀》)
材料三:
蓋嘗求之于六經,至于《詩》與《春秋》之際,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終本末,各有條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賊,而足以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而難見,勤苦而難行者也。故《詩》之為教也,使人歌舞佚樂,無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雖然,圣人固有所甚畏也。一失容者,禮之所由廢也。一失言者,義之所由亡也。君臣之相攘,上下之相殘,天下大亂,未嘗不始于此道。是故《春秋》力爭于毫厘之間,而深明乎疑似之際,截然其有所必不可為也。不觀于《詩》,無以見王道之易;不觀于《春秋》,無以知王政之難。
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要。若孟子,可謂深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王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
(節選自蘇軾《孟軻論》)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晚得A揚雄書B益尊信C孟氏D因雄書E而孟氏益尊F則雄者G亦圣人之徒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士未可以言而言”與《鴻門宴》中“今人有大功而擊之”的“而”用法相同。
B.類,類別,與《項脊軒志》中“大類女郎也”的“類”意思不同。
C.賊,傷害,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賊其君者也”的“賊”意思不同。
D.攘,侵奪,與《離騷》中“忍尤而攘詬”的“攘”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項是(     )
A.孟子認為,如果人們能擴充不想害人的心、不偷竊的心,那么仁義就能用之不盡了。
B.讀過孟子的書后,韓愈認為施行圣人學說、以王道統一天下、建立霸業都并非難事。
C.韓愈認為,周代時儒家學說與諸子百家的學說相互混雜,致使圣人學說未能傳于后世。
D.蘇軾認為,《詩經》能起到教化民眾的作用,而《春秋》則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考其辭,時若不粹;要其歸,與孔子異者鮮矣。
②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而難見,勤苦而難行者也。
(5)材料二和材料三對孟子及其著述的評價有何相似之處?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15.(2025 邯鄲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計敵與,量上意,察國本①,觀民產之所有余不足,而存亡之國可知也。敵國強而與國弱,諫臣死而諛臣尊,私情行而公法毀,然則與國不恃其親,而敵國不畏其強,豪杰不安其位,而積勞之人不懷其祿。悅商販而不務本貨,則民偷處而不事積聚。豪杰不安其位,則良臣出;積勞之人不懷其祿,則兵士不用;民偷處而不事積聚,則困倉空虛。如是而君不為變,然則攘奪、竊盜、殘賊、進取之人起矣。內者廷無良臣,兵士不用囷倉空虛而外有強敵之憂則國居而自毀矣。故曰,計敵與,量上意,察國本,觀民產之所有余不足,而存亡之國可知也。
(節選自《管子》,有刪改)
材料二:
不知治者,必曰:“無變古,毋易常。”變與不變,圣人不聽,正治而已。然則古之無變,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與不可。伊尹毋變殷,太公毋變周,則湯、武不王矣。管仲毋易齊,郭偃毋更晉,則桓、文不霸矣。凡人難變古者,憚易民之安也。夫不變古者,襲亂之跡;適民心者,恣奸之行也。民愚而不知亂,上懦而不能更,是治之失也。人主者,明能知治,嚴必行之。故雖拂于民心,必立其治。是以愚贛窳燮②之民,苦小費而忘大利也,故夤、虎③受阿謗;振小變而失長便,故鄒賈非載旅④;狎習于亂而容于治,故鄭人不能歸。
(節選自《韓非子》,有刪改)
材料三:
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殺獸,人民少而木獸多。黃帝之世,不麝不卵⑤,官無供備之民,死不得用槨。事不同,皆王者,時異也。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農既沒,以強勝弱,以眾暴寡,故黃帝作為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⑥之合,內行刀鋸,外用甲兵,故時變也。由此觀之,神農非高于黃帝也,然其名尊者,以適于時也。故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節選自《商君書 畫策》,有刪改)
【注】①國本,國家的根本事業,即農業。②愚贛窳墮,愚蠢、魯莽、閑散、懶惰。③夤、虎,指陳國大夫慶寅、慶虎。④載旅,征兵。⑤不麝不卵,不獵取幼獸,不掏取鳥卵。⑥妃匹,指婚配之事。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兵士A不用B囷倉C空虛D而外E有強敵F之憂G則國居而H自毀矣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務,致力于,從事,與成語“不務正業”“舍本務末”中的“務”意思相同。
B.殘賊,傷害,與《孔雀東南飛》“晝夜勤作息”中“作息”的文言構詞方式相同。
C.王,與后文“霸”都關乎國家治理:前者講求禮義道德,施仁政;后者則崇尚強權,重刑罰。
D.沒,死亡,與“知者不惑”中的“知”“悟言一室之內”中的“悟”都屬于通假字。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從國家面臨的外部形勢,內部政治、經濟、生產以及人才狀況等多個維度,分析了國家存亡的因素。
B.材料二不僅探討了變革的必要性,還指出了變革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來自民眾的阻力以及君主應持有的正確態度。
C.材料三中,神農氏以無刑政無甲兵的方式進行治理,黃帝則通過制定禮儀制度、運用刑罰與軍事力量來構建秩序。
D.材料三通過神農氏與黃帝的對比,提出神農氏名聲比黃帝尊貴,可見作者認為黃帝時代的治理方式有不妥之處。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夫不變古者,襲亂之跡;適民心者,恣奸之行也。
②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5)楊雄有言:“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請根據三則材料分別概括分析在什么情況下國家需要變革。
16.(2025 黃岡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初偽燕王鮮卑慕容德僭號于青州,德死,兄子超襲位,前后數為邊患。三月,公抗表北討。四月,舟師發京都,溯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艦輜重,步軍進瑯邪。所過皆筑城留守。鮮卑梁父、莒城二戍并奔走。初公將行,議者以為賊聞大軍遠出,必不敢戰,若不斷大峴當堅守廣固刈粟清野以絕三軍之資,非唯難可以有功,將不能自反。公曰:“我揣之熟矣。鮮卑貪,不及遠計,進利克獲,退惜粟苗。謂我孤軍遠入,不能持久,不過進據臨朐,退守廣固。我一得入峴,則驅必死之眾,向懷貳之虜,何憂不克?”公既入峴,舉手指天曰:“吾事濟矣!”六月,慕容超遣五樓及廣寧王賀賴盧先據臨朐城。既聞大軍至,留羸老守廣固,乃悉出。眾軍步進,軍令嚴肅,行伍齊整。未及臨朐數里,賊鐵騎萬余,前后交至。公命兗州刺史劉藩、弟并州刺史道憐等,齊力擊之。日向昃,公遣諮議參軍檀韶直趨臨朐,即日陷城,悉虜超輜重。超聞臨朐已拔,引眾走。公親鼓之,賊乃大奔。
(節選自《宋書 武帝本紀》,有刪改)
材料二:
固將曰:“晉平吳、蜀,一天下矣,而宋不能。”中原之失,晉失之,非宋失之也。宋武興,東滅慕容超,西滅姚泓,拓跋嗣、赫連勃勃斂跡而穴處。自劉淵稱亂以來,祖逖、庾翼、桓溫、謝安經營百年而無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蕭、陳氏無尺土之展[注],而浸以削亡。然則永嘉以降,僅延中國生人之氣者,唯劉氏耳。責宋以不蕩平,沒其撻伐之功,亦大不平矣。
君天下者,道也,非勢也。如以勢而已矣,則東周之季,荊、吳、徐、越割土稱王,遂將黜周以與之等;而嬴政統一六宇,賢于五帝、三王也遠矣。拓跋氏安得抗宋而與并肩哉?唐臣隋矣,宋臣周矣,其樂推以為正者,一天下爾。以義則假禪之名,以篡而與劉宋奚擇焉?中原喪于司馬氏之手,且愛其如線之緒以存之;徒不念中華冠帶之區,而忍割南北為華、夷之界乎?半以委匪類而使為君,顧抑撻伐有功之主以不與唐、宋等倫哉?漢之后,唐之前,唯宋氏猶可以為中國主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有刪改)
[注]二蕭:指蕭道成建立的南齊和蕭衍建立的南梁。陳氏:指陳霸先建立的南陳。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若不斷A大峴B當堅守C廣固D刈粟E清野F以絕G三軍之資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抗,遞交,與《過秦論》中“非抗于九國之師”的“抗”意思不同。
B.拔,攻占,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勢拔五岳掩赤城”的“拔”意義相同。
C.稱,率領軍隊進行反抗行動,與《出師表》“先帝稱之曰能”的“稱”意義不相同。
D.宇,上下四方、天下,與《歸去來兮辭》“寓形宇內復幾時”的“宇”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裕認為自己已經揣摩透了鮮卑人,他們貪婪,目光短淺,進軍時貪圖攻城捕獲,退兵時顧惜谷粟禾苗。
B.慕容超聽說晉朝大軍到了,留下體弱年老的人守衛廣固,其余的全部出動。晉軍步行前進,軍令嚴明,隊伍整齊。
C.有人定然會說:“西晉平定吳、蜀割據政權,最終統一了天下,這是劉宋政權所不能做到的。”而王夫之認為中原地區淪陷喪失,不僅是晉朝的責任,也是劉宋的責任。
D.唐承隋統,北宋承襲后周的正統,人們之所以樂于把這些王朝推崇為正統,不過是因為他們統一了天下罷了。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日向昃,公遣諮議參軍檀韶直趨臨朐,即日陷城,悉虜超輜重。
②然則永嘉以降,僅延中國生人之氣者,唯劉氏耳。
(5)王夫之認為“漢之后,唐之前,唯宋氏猶可以為中國主也”,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7.(2025 大連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宣王即位,不籍千畝【注】。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始,是故稷為大官。古者,太史順時土,土氣震發,土乃脈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稷以告王曰:‘王其祗,監農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壇于籍,命農大夫咸戒農用。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是日也,民用莫不震動,恪恭于農,不解于時,財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時也,王事惟農是務,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干農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則享祀時至而布施優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王不聽。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節選自《國語》有刪改)
【注】不藉千畝:藉,《國語》中作“籍”,不遵循天子親耕千畝的古制。籍田,也作藉田,古代帝王在春耕時象征性親耕農田的始耕典禮。籍田用以奉祀宗廟,并寓勸農之意。
材料二:
非曰:古之必藉千畝者,禮之飾也。其道若曰:“吾猶耕云爾?!庇衷唬骸拔嵋苑钐斓刈趶R?!眲t存其禮誠善矣。然而存其禮之為勸乎農也,則未若時使而不奪其力,節用而不殫其財,通其有無,和其鄉閭,則食固人之大急,不勸而勸矣。啟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苗之猥大也得其耘,實之堅好也得其獲;京庾得其貯,老幼得其養。取之也均以薄藏之也優以固則三推之道存乎亡乎皆可以為國矣。彼之不圖,而曰我特以是勸,則固不可。今為書者曰:“將何以求福用人?”夫福之求,不若行吾言之大德也;人之用。不若行吾言之和樂以死也。敗于戎而引是以合焉,夫何怪而不屬也?又曰:戰于千畝者,吾益羞之。
(節選自柳宗元《非國語》有刪改)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取之也A均B以薄C藏之也D優E以固F則三推之道G存乎亡乎H皆可以為國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匱,使……匱乏,使動用法,與《過秦論》“會盟而謀弱秦”的“弱”用法不同。
B.鄉閭,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處。
C.耘,除草,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或植杖而耘耔”的“耘”字意思相同。
D.特,只、僅,與《答司馬諫議書》“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字意思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虢文公認為農業乃民生之本,既可促進人口繁衍、保障物資供給,又能維護社會和諧、增加國家財富,因此稷被委以重任,去掌管農事。
B.籍田禮前五日,瞽者奏報和風已至,周王來到齋宮,百官齋戒三日;典禮時稷負責監察,膳夫農正安排籍禮,太史導引,周王肅穆遵行。
C.柳宗元認為古代帝王舉行籍田禮只是一種禮儀形式,不能真正彰顯重視農業的態度,雖然可以保留這種禮儀,但不適合用它來勸勉農耕。
D.柳宗元反對時人空談求福用人之道,主張治國應當踐行惠民的德政來讓百姓安樂,他認為務實之策方為治國之本,而不是依賴虛浮的形式。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壇于籍,命農大夫咸戒農用。
②是時也,王事惟農是務,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干農功。
(5)柳宗元在《非國語》中對《國語》記載的“籍田禮”提出了怎樣的批判?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
18.(2025 湖北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赫連鐸、李匡威請討李克用。朱全忠亦上言:“克用終為國患,臣請與河北三鎮共除之,乞命大臣為帥。”
上命三省、御史臺四品以上議之,以為不可者十六七。張浚曰:“先帝再幸山南,沙陀所為也。臣常慮其與河朔相表里,致朝廷不能制。今兩河藩鎮共請討之,此千載一時也。但乞陛下付臣兵柄,旬月可平?!笨拙曉唬骸翱Q允且??!鄙显唬骸翱擞糜信d復大功,今乘其危而攻之,天下其謂我何?”緯曰:“陛下所言,一時之體也;張浚所言,萬世之利也。”上以二相言協,從之,曰:“茲事付卿二人,無貽朕羞!”乃以浚為河東行營兵馬招討制置使,孫揆副之。
(選自《綱鑒易知錄卷五九 唐紀 昭宗皇帝》,有刪改)
材料二:
大順初,克用自攻赫連鐸于云州,拔東郭。幽州李匡威以兵三萬救之,殺其將安金俊,克用走。鐸與匡威共建言:“山南亂,克用實首之。今乘其敗,可伐而取也?!比乙嗾埮c河北三鎮共討之。宰相張浚是其計,乃下制削克用官爵、屬籍,以浚為河東行營兵馬都招討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孫揆副之,樞密使駱全諲為行營都監,華州節度使韓建為行營馬步都虞候兼供軍糧料使,王镕領河東東面,全忠南面,李匡威北面,并為行營招討使。鐸副匡威,先薄戰。更詔揆為昭義節度使,克用將李存孝邀揆長子【注】殺之。存孝次趙城,韓建夜出壯士三百乘其營,存孝伏以待,建兵大奔。存孝攻絳州,未下,晉州刺史張行恭棄城走,建與浚遁還。明年,克用奉表自陳,乃復拜檢校太師、守中書令、隴西郡王。
贊曰:沙陀始歸命天子仰哺于邊世喋血助征討常為邊兵雄。至克用逢王室亂,遂有太原。虜性惇固,少它腸,自負材果,欲經營天下而不克也。兵雖勝,然數??;地雖得,輒復失,故熟視帝劫遷,縮頸羞汗,偷景待僵,不亦鄙乎!使克用稍知古今,能如齊桓、晉文,唐遽亡乎哉?
(選自《新唐書 沙陀列傳》,有刪改)
【注】長子:長子縣。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沙陀始歸命A天子B仰哺C于邊D世喋血E助F征討G常H為邊兵雄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及用法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貽,遺留,留下,與《詩經 靜女》中“靜女其孌,貽我彤管”的“貽”意思不同。
B.副,做副手,與《蘇武傳》中“宜皆降之”的“降”用法不同。
C.薄,迫近,與《孔雀東南飛》中“兒已薄祿相”的“薄”意思不同。
D.次,駐扎,與《陳涉世家》“陳勝、吳廣皆次當行”中的“次”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重點敘述了朝廷討伐李克用這一決策的制定過程;材料二的評論中批評李克用沒有齊桓公等人的才能,錯失取代唐而建國的機會。
B.赫連鐸、李匡威認為李克用作亂、罪過深重,應趁其戰敗討伐他,朱全忠也認為應聯合河北三鎮一起除掉李克用,宰相張浚附議。
C.皇帝下令群臣討論討伐李克用之事,參與討論的大部分大臣不同意朝廷討伐李克用,就連皇帝也對討伐李克用頗有顧慮。
D.因張浚和孔緯一唱一和,皇帝同意征討李克用一事,下令免去李克用的官爵等,并任命了相關人員,組建討伐李克用的隊伍。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先帝再幸山南,沙陀所為也。臣常慮其與河朔相表里,致朝廷不能制。
②山南亂,克用實首之。今乘其敗,可伐而取也。
(5)結合材料,試分析文章認為李克用“欲經營天下而不克”的原因。
19.(2025 遼寧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伞!奔葷闯闪?,又以告。公曰:“未可?!奔汝惗髶糁?,宋師敗績。公傷股。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①,不鼓不成列?!弊郁~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
(節選自《左傳》,有刪改)
材料二:
魯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蘇子曰:《春秋》書戰,未有若此之嚴而盡也。宋公,天子之上公,非列國諸侯之所敢敵也。楚,夷狄之國;人,微者之稱。以天子之上公,而當夷狄之微者,至于敗績,宋公之罪,蓋可見矣。
宋襄公非獨行仁義而不終者也。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齊宣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岵蝗唐潇馋?,若無罪而就死地?!狈蛏嵋慌#诘挛从兴鶕p益者,而孟子與之以王。所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執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殺一牛猶不忍,而宋公戕一國君若犬豕然,此而忍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敗國衄,乃欲以不重傷、不禽二毛欺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傷二毛,此豈可謂其情也哉?
以愚觀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諸侯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為可以文取也。其得喪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則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損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蓋王莽之篡。使莽無成則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毕骞型跽咧畮?,猶足以當桓公之師,一戰之余,救死扶傷不暇。此獨妄庸耳。齊桓、晉文得管仲、子犯而興,襄公有一子魚不能用,豈可同日而語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論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節選自蘇軾《宋襄公論》,標點有改動)
【注】①亡國之余: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②鄫子:鄫國國君,參加諸侯會盟時被宋襄公以供奉神廟的名義殺害。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賦分。
自古失道A之君B如是C者多矣D死亡而論定F未有G如宋襄公之欺H于后世者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濟,渡河,與《燭之武退秦師》“朝濟而夕設版焉”中的“濟”意思相同。
B.與,贊許,與《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的“與”意思不同。
C.名,名聲,與《種樹郭橐駝傳》“甚善。名我固當”中的“名”意思相同。
D.“其弊猶足以霸”與《愚公移山》“其如土石何”中的“其”用法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宋楚交戰時,擔任司馬的子魚多次勸說宋襄公趁機進攻楚軍,卻被宋襄公拒絕,因為他認為君子不會攻擊沒有擺好隊列的敵人。
B.蘇軾將貴為周天子上公的宋襄公與被視為夷狄、身份低微的楚人進行對比,凸顯了宋襄公雖身份尊貴卻以戰敗告終的罪過。
C.對于宋襄公不忍再次傷害傷者的做法,蘇軾以其隨意殺害鄫國國君如同屠殺狗豬一樣進行批駁,指出宋襄公殘忍的本質。
D.蘇軾認為宋襄公如果能夠重用子魚這樣的謀士,就不會落入作戰失敗、救死扶傷不暇的境地,也不會被認為是欺世盜名之輩。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國人皆咎公。
②蘇子曰:《春秋》書戰,未有若此之嚴而盡也。
(5)從兩則材料來看,子魚和蘇軾對宋襄公“仁義之舉”的看法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
20.(2025 安徽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臣謹按:王倫本一狎邪小人,市井無賴,頃緣宰相無識,遂舉以使虜,專務詐誕,斯罔天聽,驟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齒唾罵。雖然,倫不足道也,秦檜以心腹大臣而亦為之。陛下有堯舜之資,檜不能致陛下如唐虞①,而欲導陛下為石晉②。近者禮部侍郎曾開等引古理以折之,檜乃厲聲責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則檜之隨非愎諫,已自可見。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議可否,是明畏天下議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謗耳。有識之士,皆以為朝廷無人。吁,可惜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變左衽之區,而為衣裳之會。秦檜,大國之相也,反驅衣冠之俗,歸左衽之鄉。則檜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實管仲之罪人矣。孫近附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饑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檜曰“虜可和”,近亦曰“可和”;檜曰“天子當拜”,近亦曰“當拜”。臣嘗至政事堂三發問而近不答但曰已令臺諫侍從議矣。嗚呼!參贊大政,徒取容充位如此,有如虜騎長驅,尚能折沖御侮耶?臣竊謂:秦檜、孫近亦可斬也!
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區區之心,愿斷三人頭,竿之藁街。然后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耳,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
(節選自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材料二:
銓之上書也,都人喧騰,數日不定。于是檜與參知政事孫近言:“臣等比以金使及境,各進愚計,務欲接納適中,可以經久。朝廷之體,貴在縝密,不敢漏言。聞銓上章歷詆,蓋緣臣等識淺望輕,無以取信于人。伏望睿斷,以孚眾聽。”詔答曰:“小吏輕詆柄臣,久將自明,何罪之有!”至是乃議責銓。旨曰:“追毀出身以來文字,除名勒停,著開封府送昭州編管,永不收敘?!崩舨渴汤申潭貜停瑸殂屒笤?,即往見開封府尹張澄,語曰:“銓論宰相,天下共知。祖宗朝言事官被謫,開封府必不如是?!背卫⒅x曰:“即追還矣?!?br/>(節選自《續資治通鑒 宋紀》)
【注】①唐虞:唐堯和虞舜。②石晉:石敬瑭建后晉,史稱“石晉”。為取得支持,他割讓燕云十六州,向契丹稱臣稱子。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臣嘗至A政事堂B三發C問而D近不答E但曰F已令臺諫G侍從議矣。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資,指資質,與《歸去來兮辭并序》“生生所資”中的“資”意思不相同。
B.故事,與《六國論》“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C.“何罪之有”與《答司馬諫議書》“至于怨誹之多”中的“之”用法相同。
D.除,指削除,與《陳情表》“除臣洗馬”中的“除”意思不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胡銓指責王倫本是市井無賴,因其被宰相無識舉薦出使金國而驟得美官,受到天下人唾罵。
B.胡銓認為當今朝廷中敢于直言進諫的很少,有識之士對此深感惋惜,認為國家的前途堪憂。
C.秦檜等人主張對金使態度要溫和適中以求長久和平,但胡銓上書予以反對,引發都人喧騰。
D.吏部侍郎晏敦復為胡銓求援,開封府尹張澄起初本打算嚴懲胡銓,后來愧謝并追回了處罰。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然后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
②蓋緣臣等識淺望輕,無以取信于人,伏望睿斷,以孚眾聽。
(5)胡銓為什么認為“秦檜、孫近亦可斬也”?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1.(2025 西城區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崔烈[1]論
漢室中葉,戎狄侵軼之患,邊郡略無寧歲。兵連禍積,歷世不已。天下以困,國用不足。榷酤租算之外,方許民間竭產助國。出金贖罪,貨鏹[2]以為郎,以為經世之術,救弊之務。逮至桓靈之世,天子要之百萬,然后用為三公。崔烈嘗以賄求備位于公輔,問其子“外以我為何如”,對以“銅臭”之說,垂于前史。
然近之人主,無桓靈之僻。自咸通[3]之后,上自宰輔以及方鎮,下至牧伯縣令,皆以賄取。故中官以宰相為時貨,宰輔以牧守為時貨,銓注[4]以縣令為時貨。宰相若干萬繩,刺史若干千繩,令若干百繩。皆聲言于市井之人,更相借貸,以成其求。持權居任之日,若有所求,信又倍于科[5]矣。爭圖之者,仍以多為愈:彼以十萬,我以二十萬;彼以二十萬,我以三十萬。自宰邑用賄之法,爭相上下。復結駟連騎而往,觀其堆積之所,然后命官。權幸之門,明如交易。夫三公宰相,坐而論道,平治四海,調燮陰陽,為造化之主。方鎮牧伯,天子藩屏,以固宗廟社稷之重。刺史縣令為生民教化之首。率皆如是,不亡何待!度其心而聞其謀,即皆販婦之行。一錢之出,希十錢之入;十萬者望二十萬之獲,三十萬者圖六十萬之報。盡生民發膚骨髓,尚未足以厭其求。
漢之亡也,人主為之;國家之禍也,權幸為之?;蛟唬骸罢灼溽呎撸奘现印!睘椴恍嘀锶撕??武帝開之于前,桓靈成之于后,以至今日,踵而行之而已。且桓靈之世,國家既危,喪亂日臻,烈能盡用以榮其身,他日之家牒且曰:“烈為相矣。”不如是,亦群盜之所奪。乃積之者過,非用之者罪也。明明天子,許而行之,何罪之有?崔子素無異聞,貪榮固利者,小人之常也;不施于親戚,自圖于爵位者,亦小人之常也,何足加其罪!
有國家者,不以仁義而務財利之道,許而行之,斯不可矣;不許而自行之,而不能知之,又不可矣。是亦覆國家者,不亦過乎?
(取材于唐 牛希濟《崔烈論》)
注釋:【1】崔烈:漢靈帝時冀州名士?!?】鏹:錢財?!?】咸通:唐懿宗年號?!?】銓注:此處代指選拔、任命或考核官員的官署或主司。【5】科:法定條文,此指法定的薪俸。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邊郡略無寧歲 略:完全
B.垂于前史 垂:流傳
C.兆其釁者 釁:挑釁
D.踵而行之而已 踵:沿襲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C  )
A.①以為經世之術②為不朽之罪人乎
B.①爭圖之者②自圖于爵位者
C.①以成其求②烈能盡用以榮其身
D.①且桓靈之世②他日之家牒且曰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崔烈嘗以賄求備位于公輔 崔烈曾經用錢財求得三公的職位
B.尚未足以厭其求 還不能滿足他們的貪欲
C.國家既危,喪亂日臻 國家已經危在旦夕,災禍日益加劇
D.崔子素無異聞 崔烈一向沒有奇異的見聞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作者認為漢朝允許民間竭產助國的根本原因是邊境之患。
B.雖然崔烈有買官這種行為,但并不能因此給他強加罪名。
C.天子賣官逐利,或對官員們的貪利失察,都會導致亡國。
D.文章借古諷今,借漢朝滅亡的史實針砭時弊,引人深思。
(5)根據第二段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以賄取官”的具體表現及其危害。
【考點】散文;一般實詞;且;為;以;者;文言翻譯;內容理解.
【答案】(1)C
(2)C
(3)D
(4)A
(5)表現:上級官員把下級官職作為貨物販賣;各級官職都明碼標價,公開交易;買官的人不計成本,攀比成風。
危害:各級官員不履行職責,只知盤剝百姓求取回報,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分析】(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詞多義等??忌鶕n內的積累并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
(2)本題考查學生辨析虛詞意義及用法的能力。作答此類題目,需要結合句子的意思分析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3)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考查形式為選擇題,作答時注意分析選項中的翻譯有沒有將句中重點字詞一一落實到位。
(4)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
(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
【解答】(1)C.開啟禍端的。釁:災禍。
故選:C。
(2)A.“為”,作為;/是。句子翻譯為:以此作為治理國家的辦法。/他是千古罪人嗎?
B.“者”,……的人;/助詞,表示停頓。句子翻譯為:爭相圖謀官職的人。/只顧自己謀取爵位。
C.“以”,均為“目的連詞,來”。句子翻譯為:來獲得他們所求取的官職。/崔烈能用盡錢財來使自身榮耀富貴。
D.“且”,況且;/將要。句子翻譯為:況且在桓帝和靈帝時期。/將來他的家譜將會記載。
故選:C。
(3)D.異聞:特別出眾的名聲。句子翻譯為:崔烈一向沒有特別出眾的名聲。
故選:D。
(4)A.“根本原因是邊境之患”錯誤。根據原文“漢室中葉,戎狄侵軼之患,邊郡略無寧歲。兵連禍積,歷世不已。天下以困,國用不足”可知,漢朝允許民間竭產助國的原因是邊境有戰亂,國家貧困,財政不足,根本原因是國用不足。
故選:A。
(5)表現:
根據原文“中官以宰相為時貨,宰輔以牧守為時貨,銓注以縣令為時貨”可知,宦官將宰相職位視為商品,宰相將州郡職位視為商品,吏部將縣令職位視為商品。所以,上級官員把下級官職作為貨物販賣。
根據原文“宰相若干萬繩,刺史若干千繩,令若干百繩。皆聲言于市井之人,更相借貸,以成其求”可知,宰相職位標價若干萬貫,刺史職位標價若干千貫,縣令職位標價若干百貫。(這些價格)都公開說給社會上的人,(大家)都互相借貸,來獲得他們所求取的官職。所以,各級官職都明碼標價,公開交易。
根據原文“爭圖之者,仍以多為愈:彼以十萬,我以二十萬;彼以二十萬,我以三十萬。自宰邑用賄之法,爭相上下”可知,爭相圖謀官職的人,還以給出高價者為勝:別人出十萬,我就出二十萬;別人出二十萬,我就出三十萬。自從宰相到縣令的職位都要通過錢財的多少取得以來,大家就爭著比個高下。所以,買官的人不計成本,攀比成風。
危害:
根據原文“夫三公宰相,坐而論道,平治四海,調燮陰陽,為造化之主。方鎮牧伯,天子藩屏,以固宗廟社稷之重。刺史縣令為生民教化之首。率皆如是,不亡何待”可知,三公和宰相本應是謀慮國事、議論政令,治理天下,調和陰陽的,是主宰國家命運的重臣。方鎮節度使和州牧,本應是天子的屏障,肩負著保衛宗廟社稷的重任。刺史和縣令本應是教化百姓的首要負責人。(然而)全都是這樣,國家不滅亡還等什么呢。所以,各級官員不履行職責,只知盤剝百姓求取回報,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答案:
(1)C
(2)C
(3)D
(4)A
(5)表現:上級官員把下級官職作為貨物販賣;各級官職都明碼標價,公開交易;買官的人不計成本,攀比成風。
危害:各級官員不履行職責,只知盤剝百姓求取回報,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參考譯文:
漢朝中期,戎狄侵擾成為邊患,邊境郡縣完全沒有安寧的歲月。戰事連綿,積弊深重,數代不停。天下因此困頓,國家財政匱乏。除了征收酒稅、田畝稅、人丁稅等常規稅收外,朝廷還允許民間竭盡財產資助國家。(百姓可以)出錢贖罪,用錢財購買官職,以此作為治理國家的辦法,拯救時弊的重要事務。等到了桓帝和靈帝時期,天子向官員索取百萬錢之后,才任用他們擔任三公之職。崔烈曾經用錢財求得三公的職位,他問兒子“外面的人認為我怎么樣”,兒子用“大家都說你有銅臭味”回答,(這件事)在前朝史書中流傳。
然而近代的君主,沒有桓帝、靈帝那樣邪惡不正。(卻)自咸通以后,上至宰相以及方鎮節度使,下至刺史縣令,所有官職都要通過錢財獲得。因此宦官將宰相職位視為商品,宰相將州郡職位視為商品,吏部將縣令職位視為商品。宰相職位標價若干萬貫,刺史職位標價若干千貫,縣令職位標價若干百貫。(這些價格)都公開說給社會上的人,(大家)都互相借貸,來獲得他們所求取的官職。當他們擔任官職掌握權力后,如果有什么需求,那么他們滿足需求的錢財定會遠遠超過法定的薪俸。爭相圖謀官職的人,還以給出高價者為勝:別人出十萬,我就出二十萬;別人出二十萬,我就出三十萬。自從宰相到縣令的職位都要通過錢財的多少取得以來,大家就爭著比個高下。又有車馬接連不斷前往錢財堆積的地方,親眼看到錢財后才任命官職。權貴之家,成了公開交易的場所。三公和宰相本應是謀慮國事、議論政令,治理天下,調和陰陽的,是主宰國家命運的重臣。方鎮節度使和州牧,本應是天子的屏障,肩負著保衛宗廟社稷的重任。刺史和縣令本應是教化百姓的首要負責人。(然而)全都是這樣,國家不滅亡還等什么呢!揣摩他們所想的,聽他們所謀劃的,都是商販一類的行為。花出一錢希望賺回十錢;付出十萬的期望獲得二十萬,付出三十萬的圖謀六十萬的回報。榨干百姓的血汗和骨髓,還不能滿足他們的貪欲。
漢朝的滅亡,是君主造成的;國家的禍亂,是權貴們造成的。有人說:“開啟禍端的,是崔烈?!彼乔Ч抛锶藛??漢武帝開了允許花錢買官的先河,桓帝和靈帝將其推向極致。一直到今天,人們只是沿襲并推行這一做法罷了。況且在桓帝和靈帝時期,國家已經危在旦夕,災禍日益加劇,崔烈能用盡錢財來使自身榮耀富貴,將來他的家譜將會記載:“崔烈擔任過宰相?!保ㄋ┎贿@樣做。(錢財)也會被強盜奪走。這是通過賣官積累財富的人的過錯,而不是使用錢財買官的人的罪過。英明的君主,允許并推行這種做法,(崔烈)又有什么罪過呢?崔烈一向沒有特別出眾的名聲,貪圖榮華固守財利,是小人的常態;不照顧親戚,只顧自己謀取爵位,也是小人的常態,何必給他強加罪名呢!
擁有國家的人,不講求仁義之道卻致力于追求財利,允許并推行賣官鬻爵的做法,這是不可以的;(天子)不允許,(下面官吏)私自實行,而(天子)不知道,也是不可以的。這也是亡國的原因,不也是很大的過錯嗎?
【點評】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匯。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整過來。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翻譯時還必須有步驟:解詞——串意——順句。注:直譯即逐字逐字地譯。意譯即譯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時,用意譯。
2.(2025 朝陽區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事有異同,則情有逆順,故好惡而毀譽不能已。是名生于天下之好惡,而成于天下之貴賤。時之所好,果是也歟?時之所惡,果非也歟?士不顧其傷志害德,隨物而上下。故棄世之所惡,而趨世之所好,則天下貴之;棄世之所好,而趨時之所惡,則天下賤之。故子曰:“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而不善者惡也?!笔敲诤脨?,而好惡之情,未嘗辨也。是以近義則行,何眾惡之足畏也?遠義則止,何眾好之能順也?士有不得乎名,則不急乎為善,故名雖高于其鄉,而行不信于友,立其朝而忠不盡于君,是以不實之弊,其所以有者也。然得名而行于世,則所惡而安,故以名為事者,身樂而意放,此名出于人之所甚欲,而得之不辭也。
是好名必求勝,必用強。好名則諱過而善不進,求勝則幸人之不及,而徒欲以自見也;用強則過惟恐在己,而善惟恐在人。若然,則爭能忌才之士,并處于世,而更為強弱。嗟夫!求名所以自厚,適所以自?。缓脛偎宰愿撸怂宰韵?。以身徇物,則內輕而外重,非自薄與?信己不足,而求人之必信,非自下與?如能潔其身則全其內,行其志而不求于外,天下歸之不為悅,天下去之不為憾,顧天下或違或從,蓋無有已,又奚毀譽之可加而得喪之存懷也?故士無守名之累者,所以得其實。
然勢不行,法不立,賢者少,而不肖者多,紛綸擾攘,布處天下。強者自其己強而樂其善,弱者困于己弱而人樂其有過。此人情之至惡。因其疑心,而有不能以自盡。君子于斯,其可以不察乎?況欲為治則以得人為先,用人則以名實為本,然名實之弊如此,其可以茍取而不慎乎?
(取材于王安石《名實論》)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士不顧其傷志害德 顧:顧及
B.而徒欲以自見也 見:表現
C.適所以自薄 適:適合
D.以身徇物 徇:順從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C  )
A.①則不急乎為善 ②天下歸之不為悅
B.①是以不實之弊 ②用人則以名實為本
C.①求勝則幸人之不及 ②而求人之必信
D.①所以得其實 ②其可以不察乎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時之所好,果是也歟 時人所喜歡的,就真的正確嗎
B.然得名而行于世,則所惡而安 這樣得到名聲并在社會上通行,那么惡劣的狀況也能變得安定了
C.又奚毀譽之可加而得喪之存懷也 又怎會讓詆毀贊譽能施加在自己身上而讓得失存留在心中呢
D.而有不能以自盡 因而存在不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情況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D  )
A.文章引用孔子的話,旨在說明人會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西县| 丰都县| 工布江达县| 禹城市| 布拖县| 全椒县| 双鸭山市| 盘山县| 祥云县| 凤庆县| 陇川县| 都安| 和林格尔县| 寻乌县| 金溪县| 芮城县| 尼勒克县| 静宁县| 莱西市| 新巴尔虎左旗| 沂水县| 西城区| 广东省| 土默特右旗| 乌恰县| 新乡市| 三原县| 秦皇岛市| 思茅市| 徐水县| 逊克县| 隆昌县| 彩票| 拜泉县| 江陵县| 闽清县| 兰西县| 塔城市| 青海省| 望谟县|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