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目標】1、積累“龜裂”“繒綃”等重點字詞,梳理荔枝的形態特征(外殼、果肉等)、生長習性及相關文化知識,識別文中舉例子、列數字、引資料等說明方法;2、通過自主閱讀與討論,掌握梳理說明文內容脈絡、分析說明順序的方法,并能運用所學說明方法,簡單介紹家鄉特產或日常用品;3、感受荔枝的文化底蘊,體會科學說明與文學表達的融合之美,結合中職專業思考知識與職業的關聯,增強學以致用意識。【教學重難點】1、梳理文章對荔枝特征的說明內容,準確識別并分析列數字、打比方、引資料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理清從荔枝外部形態到內部結構、再到文化知識的說明邏輯;2、理解文中古詩文、歷史文獻引用的雙重作用——既要區分其在“印證荔枝特征”與“豐富文化內涵”上的不同價值,又要體會“科學求真”與“文學求美”的融合,避免將引用簡單等同于“增加文采”。【教學過程】一、課程導入師:同學們,咱們先來一起誦讀兩首古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大家應該都聽過吧?(帶領學生齊讀,稍作停頓)這句詩里藏著荔枝的“名人效應”,因為楊貴妃愛吃,荔枝成了古代皇室追捧的珍果。再來看另一首,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從這句里,大家能讀出什么?(邀請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說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荔枝的美味讓人留戀”) 這兩句詩,一句寫荔枝背后的歷史故事,一句寫人對荔枝的偏愛,可它們都只說了荔枝的“名氣”和“口感”,沒細說荔枝到底長什么樣——它的外殼有什么特點?果肉是什么顏色?什么時候成熟?這些細節,古詩里沒講透。 今天咱們要學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賈祖璋就像一位“荔枝講解員”,既用科學的語言把荔枝的模樣、習性說清楚,又巧妙融入了像咱們剛才讀的這類詩句,讓科普變得有文采。接下來,咱們就帶著對“古詩里的荔枝”的好奇,去探索“課文里的荔枝”,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荔枝的“形”與“韻”都寫出來的。二、新課講授1、文學常識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它寄托著作者的深情,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1)說明文要點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說明時間: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工序順序說明語言:科學性(正確、準確)、文學性(生動、形象)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作引用、畫圖表、摹狀貌(2)說明方法舉例子:通過了一些同一個類型的例子來進行描述。作比較:通過一些相反或者相似的事情來進行對比描述。下定義:就是直接對于一個物品進行比較明確的解釋。(它是什么)列數字:列舉時間,年代不屬于列數字。(統計)分類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打比方:將比較抽象復雜的事物說的更加具體生動。類似比喻。作引用: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引資料)畫圖表:通過圖畫和表格來說明事物特征、事理的一種說明方法。摹狀貌:通過描寫事物的形狀或面貌來說明事物特征。作詮釋:對事物的性質和特征進行解釋。(它為什么是)2、解題南州:產地 六月:成熟期 荔枝:說明對象 丹:色澤(淡紅)題目出自明代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3、作者簡介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曾任商務印書館和開明書店編輯,歷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和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等職務。4、背景探尋荔枝是原產于我國亞熱帶地區的一種果木植物,它的生理特性、生活習性及生產情況不為我國其他地區的人們所了解。為此,久負盛名的科普作家賈祖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全國人民迎來“科學的春天”之后,于1979年5月寫了這篇以荔枝為說明對象,以荔果為說明重點的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該文最初發表于1979年第2期《知識就是力量》,后收入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賈祖璋的生物科普著作《生物學碎錦》一書中。5、字詞積累6、文章結構第一部分(1):介紹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第二部分(2-10):介紹荔枝的生態第三部分(11-14):介紹荔枝的生產三、賞析課文1、說明方法-作引用(1)閱讀課文,找出文中引用的詩文,并說明其作用。白居易《荔枝圖序》(第1段)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征徐勃《詠荔枝膜》(第6段)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荔枝殼膜的形狀和顏色)——荔枝膜的輕薄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第8段)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玄宗時以飛馬運荔枝供宮中享用的情形)——荔枝的不耐貯藏宋徽宗(第13段)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文徵明《新荔篇》(第13段)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蘗。——古代歷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蘇軾《食荔枝》(第14段)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2)文中引用了哪些典故?作用是什么?第8段:唐明皇寵幸楊貴妃派人兼程送荔枝——說明荔枝不耐貯藏第13段: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的事——說明荔枝性喜溫暖第5段:《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19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中60克。 ——說明荔枝的大小重量(3)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作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十余處。 其作用:引用詩文,增強文學性。如“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等。引用典故、史料,增強科學性,使說明有根據,更準確。如引《四川果樹良種圖譜》的數字。——引用眾多的資料,不僅為了充實內容、增添文采,也是為了糾正歷來有關荔枝的記載中不實的或誤傳的成分,是出于科學性的考慮,是說明的需要,也是體現了本文科學小品的體裁特點。2、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除了引用大量詩句、典故,還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1)第3段: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顏色紅的特點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荔枝的絢麗景色第4段: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作用: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易于讀者理解(2)第5段: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重達四五十克。第8段: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第12段: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并記載了荔枝的三十二個品種。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作用: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3)第8段: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第11段: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第13段:漢武帝曾筑扶荔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沒有栽活,遷怒于養護的人,竟然對他們施以極刑。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作用: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4)第2段:唐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運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作用:說明對象更形象生動、描寫更具體,令讀者印象深刻,激發讀者興趣3、說明文語言的特點(1)語言—準確性①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通常”一詞界定了范圍;“稍”準確表明了“小”的程度。②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微微”說明了突起的程度;“渾圓”和“尖圓”說明了兩種圓的情況。③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現在知道”加以限定,使說明更加客觀、準確 。④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大多數”限定范圍,不排除特殊情況,使說明更客觀、準確。語言的準確是表現在限定性詞語的運用上。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詞的運用上。(2)語言—科學性①限制性詞語的運用:“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②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用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的重六十克”,“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等等。③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等等。(3)語言—文學性語言—文學性本文語言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文章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肅、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4)答題格式-能否刪除某詞例:“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中的“大多數”一詞能否刪除,為什么?答題步驟:明確表態(不能刪除);解釋詞語含義(結合語境說明其限制范圍、程度或數量等);分析刪除后句意變化(與原文不符或表述絕對化);總結語言特點(如“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參考答案:不能刪除。“通常”表“一般情況、多數時候”,說明荔枝的直徑和重量是常見范圍,不排除有特殊大小的荔枝。若刪除“通常”,則變成“荔枝大小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客觀事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四、鞏固小結1、科學小品文的寫作特點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2、說明順序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3、文章小結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科學、準確、藝術地說明了荔枝的形態和果實以及荔枝生產的有關情況。作者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高度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共46張PPT)賈祖璋一 新課導入過華清宮絕句【其一】杜牧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食荔枝》蘇軾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 初讀課文本文屬于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它寄托著作者的深情,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文學常識說明文要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語言:常見的說明方法: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工序順序科學性(正確、準確)、文學性(生動、形象)舉例子、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作引用、畫圖表、摹狀貌1.舉例子:通過了一些同一個類型的例子來進行描述。2.作比較:通過一些相反或者相似的事情來進行對比描述。3.下定義:就是直接對于一個物品進行比較明確的解釋。(它是什么)4.列數字:列舉時間,年代不屬于列數字。(統計)5.分類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6.打比方:將比較抽象復雜的事物說的更加具體生動。類似比喻。7.作引用: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引資料)8.畫圖表:通過圖畫和表格來說明事物特征、事理的一種說明方法。9.摹狀貌:通過描寫事物的形狀或面貌來說明事物特征。10.作詮釋:對事物的性質和特征進行解釋。(它為什么是)說明方法解 題題目出自明代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產地成熟期說明對象色澤(淡紅)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曾任商務印書館和開明書店編輯,歷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和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等職務。作者簡介荔枝是原產于我國亞熱帶地區的一種果木植物,它的生理特性、生活習性及生產情況不為我國其他地區的人們所了解。為此,久負盛名的科普作家賈祖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全國人民迎來“科學的春天”之后,于1979年5月寫了這篇以荔枝為說明對象,以荔果為說明重點的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該文最初發表于1979年第2期《知識就是力量》,后收入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賈祖璋的生物科普著作《生物學碎錦》一書中。背景探尋紅繒(zēnɡ) 紫綃(xiāo) 瓤肉(ránɡ) 醴酪(lǐ lào)滑潤(rùn) 粗糙(cāo) 龜裂(jūn) 蒂部(dì)薄膜(báo) 貯藏(zhù) 兼程 絳囊(jiànɡ nánɡ)寵幸 一騎(jì) 褐色(hè) 渣滓(zhā zǐ)雌雄(cí) 諺語(yàn) 尉佗(wèi) 蔡襄(xiāng)記載(zǎi) 祠堂(cí) 遷怒(nù) 宋徽宗(huī)闕下(què) 吹噓(xū) 萌蘗(niè) 日啖(dàn) 不妨(fáng)字詞積累第一部分(1):介紹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第二部分(2-10):介紹荔枝的生態第三部分(11-14):介紹荔枝的生產文章結構三 賞析課文閱讀課文,找出文中引用的詩文,并說明其作用。賞析課文白居易《荔枝圖序》(第1段)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征賞析課文徐勃《詠荔枝膜》(第6段)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荔枝膜的輕薄荔枝殼膜的形狀和顏色賞析課文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第8段)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的不耐貯藏唐玄宗時以飛馬運荔枝供宮中享用的情形賞析課文宋徽宗(第13段)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古代歷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文徵明《新荔篇》(第13段)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蘗。賞析課文蘇軾《食荔枝》(第14段)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賞析課文典 故文中引用了哪些典故?作用是什么?第8段:唐明皇寵幸楊貴妃派人兼程送荔枝賞析課文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典 故第13段: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的事賞析課文說明荔枝性喜溫暖文中引用了哪些典故?作用是什么?第5段:《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19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中60克。說明荔枝的大小重量賞析課文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作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十余處。 其作用:引用詩文,增強文學性。如“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等。引用典故、史料,增強科學性,使說明有根據,更準確。如引《四川果樹良種圖譜》的數字。——引用眾多的資料,不僅為了充實內容、增添文采,也是為了糾正歷來有關荔枝的記載中不實的或誤傳的成分,是出于科學性的考慮,是說明的需要,也是體現了本文科學小品的體裁特點。作引用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除了引用大量詩句、典故,還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賞析課文顏色紅的特點“絳囊”“紅星”“珊瑚珠”荔枝比作成片的荔枝林比作荔枝的絢麗景色“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賞析課文第3段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賞析課文第4段作用: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易于讀者理解打比方作用: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第5段: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重達四五十克。第8段: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第12段: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并記載了荔枝的三十二個品種。列數字賞析課文舉例子作用: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第8段: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第11段: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第13段:漢武帝曾筑扶荔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沒有栽活,遷怒于養護的人,竟然對他們施以極刑。賞析課文摹狀貌作用:說明對象更形象生動、描寫更具體,令讀者印象深刻,激發讀者興趣第2段:唐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賞析課文說明文語言的特點語言—準確性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通常”一詞界定了范圍;“稍”準確表明了“小”的程度。“微微”說明了突起的程度;“渾圓”和“尖圓”說明了兩種圓的情況。語言特點語言—準確性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現在知道”加以限定,使說明更加客觀、準確 。“大多數”限定范圍,不排除特殊情況,使說明更客觀、準確。語言特點語言的準確是表現在限定性詞語的運用上。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詞的運用上。語言特點語言—準確性限制性詞語的運用:“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語言特點語言—科學性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用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的重六十克”,“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等等。語言特點語言—科學性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等等。語言特點語言—科學性本文語言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文章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肅、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語言特點語言—文學性例:“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中的“大多數”一詞能否刪除,為什么?語言特點答題格式-能否刪除某詞答題步驟:1.明確表態(不能刪除)2.解釋詞語含義(結合語境說明其限制范圍、程度或數量等)3.分析刪除后句意變化(與原文不符或表述絕對化)4.總結語言特點(如“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例:“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中的“大多數”一詞能否刪除,為什么?語言特點答題格式-能否刪除某詞參考答案:不能刪除。“通常”表“一般情況、多數時候”,說明荔枝的直徑和重量是常見范圍,不排除有特殊大小的荔枝。若刪除“通常”,則變成“荔枝大小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客觀事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四 鞏固小結科學小品文的寫作特點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說明順序主要介紹荔枝的生態特征次要介紹荔枝的生產情況介紹果實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果實的外部特征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說明順序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科學、準確、藝術地說明了荔枝的形態和果實以及荔枝生產的有關情況。作者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有著高度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文章小結《南州六月荔枝丹》隨堂練習【閱讀與欣賞】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8題。①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溝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歷六月,正當陽歷七月。荔枝也有淡紅色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②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顯隱隨品種而不同。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③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60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還有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19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60克。1. 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字形、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闋下(què) 紫綃(xiāo) 宋微宗(huī)B.一騎(jì) 日啖(dàn) 蔡襄(xiāng)C.焦核(hé) 龜裂(guī) 記載(zǎi)D.祠堂(cí) 貯藏(chǔ) 降囊(jiàng)2. 下列詞語中字形正確的一組是( )A.紅繒 醴酪 瓜熟蒂落B.殼面 不妨 因地制怡C.薄膜 盧橘 日夜廉程D.壤肉 諺語 施以極刑3. 選出下列句子中標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 )A.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B.清初陳鼎一譜,則對川、粵、閩三省所產都有記載。C.宋徽宗寫詩吹噓說:“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D.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年)成書以后,福建荔枝也為所重視。4. 選段文字描述了荔枝果實的外部形態,沒有提到的是( )A.果殼 B.果色 C.果形 D.大小5. 第②段采用的說明方法有( )A.下定義 列數字 打比方B.作詮釋 引資料 舉例子C.下定義 舉例子 打比方D.作詮釋 打比方 舉例子6. 下列選項與選段觀點不相符的一項是( )A.成熟的荔枝只有淺紅、深紅和紫這三種顏色。B.廣東和福建荔枝都在陽歷七月為達到成熟的盛期。C.“龍牙”和“珍珠”這類稀奇的品種缺少經濟價值。D.荔枝大小不一,單顆荔枝重量可從十多克到60克。7. 賈祖璋,浙江海寧人,生于1901年,著名的 。據不完全統計,他創作、編著、翻譯了20多種科學知識讀物。他最擅長寫 ,科學專著有《鳥類研究》《普通鳥類》等。8.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 、分類別、 、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 、打比方、摹狀貌、引資料等。9. 請分析畫線句在數詞使用上的特點和作用。【參考答案】1.B(解析:A.“微”應為“徽”,讀作“wēi”;C.“龜”“jūn”;D.“貯”讀作“zhù”,“降”應為“絳”。)2.A(解析:B.“怡”應為“宜”;C.“廉”應為“兼”;D.“壤”應為“瓤”。)3.C(解析:句號應在引號內。注意,A選項易誤選,幾個并列連續的雙引號詞語中間不需要再用頓號隔開。)4.A(解析:第①段寫荔枝果色,第②段寫荔枝果形,第③段寫荔枝大小。5.C(解析:選段中沒有使用列數字、引資料的說明方法。下定義: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舉例子;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打比方:細長如指形,圓小如珠。注意區分下定義和作詮釋,“下定義”可簡單理解力:甲是乙=乙是甲;“作詮釋”可簡單理解為:甲是乙,但是乙不一定是甲,例如,西瓜是一種綠皮多汁的水果,但綠皮多汁的水果不一定只有西瓜。)6.A(解析: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荔枝也有淡紅色的,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7.科普作家 生物小品8.舉例子 列數字 作詮釋9.畫線內容是對確數、約數的運用,語言精確嚴謹,體現了文章的科學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7.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docx 7.2《南州六月荔枝丹》課件.pptx 7.2《南州六月荔枝丹》隨堂練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