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筱琴散文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一碗湯里的悠長歲月筱琴①那天,我心血來潮,想燉一鍋冬瓜排骨湯,打開冰箱卻發現冬瓜太少了。我在櫥柜里翻找,發現還有晾好的海帶,便順手拿來和冬瓜、排骨燉在一起。②經過小火慢燉,看似寡淡的湯倒也滋味十足,排骨軟爛,冬瓜微甜,海帶的鮮味也融入了湯里。愛人這些年對飲食越來越挑剔了,但他喝了湯后說:“最好喝的一次,對胃口!”從此,冬瓜海帶排骨湯,在我家有了正式的名分。③口味,其實是隨著年齡變化的。④剛成家的那幾年,我們兩個人手腳笨拙,平時又缺少油水,偏好的口味幾乎相同:炒菜必定要夠香夠辣,濃油赤醬,大火爆炒;做包子、餃子,要一咬流油的那種;D偶爾做排骨或雞肉,一律先焯水,再用冰糖炒色,燒得濃艷油亮,聞一下香氣四溢,看一眼口舌生津,吃一頓就能飽三天。⑤彼時年輕的兩個人,好起來蜜里調油,爭執時則水火不容,誰也不讓誰,非要揭對方最疼的傷疤,非要在傷口上撒鹽。最后往往以一個盤子摔成八瓣終結爭端,然后一個人摔門而出,另一個人蹲在屋里痛哭流涕。⑥那些日子,時而酸甜,時而辛辣,如今偶爾回味一下,也覺得鮮活嗆人。⑦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口味變了呢?白面里要加上蕎麥面、黃豆面,以及曾經發誓一輩子不想再碰的玉米面,蒸成各色的饅頭或者窩頭;南瓜、地瓜、山藥、土豆,這些年輕時我們連看都不想多看一眼的食物,現在卻挺直了腰桿,常常頂替饅頭和米飯的位置:餐桌上多了涼拌菜,多了蘸醬生吃的綠葉菜,原來喜歡的油炸、紅燒類食品,漸漸被冷落。⑧兩個磨合了半生的人,有多久沒再起過爭端了呢?自己也記不清楚了。碗盤瓢盆安靜地待在櫥柜里,好像從未經歷跌宕起伏,只字不提曾經傷感的記憶。日子越久,兩個人的脾氣就變得越溫和,再也不會用棱角去刺痛對方。我們學會了響應欣喜,懂得了共情憂傷,時光如水流轉,風平浪靜。⑨我們的口味,隨時光悄悄變化著:他喜歡早餐時吃幾片醋泡生姜,喜歡蘿卜絲湯,喜歡酸酸甜甜的水果;我不喜歡吃酸味的水果,也不喜歡甜味的菜,更不吃蔥、姜、蒜。兩個人的喜好漸漸南轅北轍,卻并不妨礙彼此和平共處,在家做飯、外出就餐,我們都會照顧對方的口味。E普通人過日子也許就是這樣,一點一點遷就著、包容著,歲月最終平淡而悠長。⑩恰似我們家里的海帶和冬瓜,原本互不相干,并無交集,卻在歲月煙火里,以排骨為引,互經煎熬,互相釋放,互相成全,終于成就了一鍋鮮香濃郁的家常至味。(摘自《時代郵刊·新中年》2023年第11期)第③段中提到“口味,其實是隨著年齡變化的。”通讀全文,根據提示完成“‘我們’的‘口味’和‘日子’是這樣變化的”文章內容填空。口味 日子炒菜必定要夠香夠辣,濃油赤醬,大火爆炒;做包子、餃子,要一咬流油的那種;偶爾做排骨或雞肉,一律先焯水,再用冰糖炒色,燒得濃艷油亮; A白面里加上蕎麥、黃豆面,玉米面、南瓜、地瓜、山藥、土豆受寵;多了涼拌菜、綠葉菜,油炸、紅燒類被冷落。 B口味南轅北轍卻彼此和平共處,都會照顧對方的口味。 C第⑩段中加點的“一鍋鮮香濃郁的家常至味”在文中具體指的是什么意思?結合對加點詞語的理解,賞析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D偶爾做排骨或雞肉,一律先焯水,再用冰糖炒色,燒得濃艷油亮,聞一下香氣四溢,看一眼口舌生津,吃一頓就能飽三天。E普通人過日子也許就是這樣,一點一點遷就著、包容著,歲月最終平淡而悠長。《秋天的懷念·史鐵生》中有“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的敘寫,作者用“絕沒有”“竟是”等詞語寫出了自己當時“一直不知道”母親的病情而悔恨不已的心情。也請從本文中找一例這樣的句子,分析其表達效果。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父親的后車座筱琴①父親節那天晚上,妹妹發過來一張圖片,一個小小的女孩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后座上。妹妹說:“曾經,我們也這么小,父親也這么年輕……”②憋了一天的眼淚再也止不住落下來,我給妹妹發了一個擁抱的表情,妹妹回復我:“姐,今天我沒落淚,你一個擁抱,我的眼淚就忍不住了。”③凝視那張圖片,往日的時光如潮水一樣涌過來,漫過心海。④從有記憶開始,父親就有一輛破舊的自行車。那時候父親在縣城做木材生意。縣城十天兩個集,每逢集日,天還不明,父親就蹬上那輛破自行車,顛簸在鄉間蜿蜒的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將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風雨無阻。那時候的我們都太小,根本不曾懂得父親的艱辛,我們期盼的是父親自行車后座上帶回來的東西。最喜歡夏天,父親會給我們帶回來各種水果,桃、李、杏、棗、香瓜、甜瓜……年幼的我們只懂得貪吃,不知道那是父親省下午飯錢給我們買的。那些水果是商販散集后處理的,成堆廉價賣。就為這些別人看不上的瓜果,父親要在集市上忍饑挨餓一整天。⑤父親的自行車后座,不只承載他的勞苦,還載著我們的快樂與幸福。⑥父親偶爾會帶著我去鄰村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我就站在后車座上,父親怕我掉下來,一邊看電影,一邊牢牢地環住我的腰。看著看著我就趴在父親肩頭閉上了眼睛,回來的時候后車座空了,父親一只手抱著我,一只手握車把,因為我早已睡得像小豬一樣了。⑦上小學的時候,我每個學期都會參加一次鄉聯校舉辦的抽考比賽,每次都是父親用自行車帶上我去考試。父親換上雪白的襯衫,蹬上一雙嶄新的千層底布鞋,那條長長的土路,顛簸出我心里的感動,忍不住靠著父親的后背,父親的后背真硬啊!那時,父親正年輕。⑧等到我去鎮上讀了中學,開始住校。父親的破自行車也換成了嶄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車讓我驕傲了好久。父親去鎮上的時候就會順路繞到學校門口等我放學,嶄新的自行車后座上帶著給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帳。等我放學后飛快地跑到父親面前,父親就會變戲法般從衣兜里掏出來一個大紙包,大紙包里常常是兩個香噴噴的羊肉大包,或是兩個灑滿芝麻的吊爐燒餅。雖然我不忘把包子燒餅塞給父親一個,可是父親卻從來都不舍得咬上一口,等我吃完就再塞給我。看我吃得滿口流油,不忘取笑我:“唉呀呀,這吃相,這閨女到以后肯定嫁不出去了!”我才不管,驕傲地再咬一大口,鼓著腮幫子對著父親傻笑。⑨結婚后,我們住在縣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溫飽依然讓父親牽腸掛肚。每年,麥子收了,父親送來麥仁和白面,說是新麥子格外好吃;玉米長成了,送來成袋的嫩玉米,說孩子們都愛吃這口;樹上新打下來的紅棗,地里剛摘的毛豆,母親腌的咸鴨蛋,剛開封的西瓜醬……近四十里的土路,父親蹬著那輛由新變舊的自行車,一樣一樣都給我們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輕的父親,忍不住埋怨他:“蹬車這么遠,還帶這些東西,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來呢,等我們回去再吃也不遲啊!”父親不生氣,一邊逗弄著孩子一邊說:“我想來看看孩子了,這一點兒路算個啥,蹬上自行車不就到了嗎!”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真想再回到小時候,坐在父親的自行車后座,和父親一起回家……⑩父親老了,蹬自行車費力了,就換了一輛電動三輪車,這次后座特別寬敞,可以帶上母親一起來城里看孩子。父親高興地對我們說:“你們放假的時候,我來接你們回家吧?這車后座像沙發一樣舒服呢!” 可是,我們還沒來得及坐上那像沙發一樣舒服的后車座,父親就和我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悄悄地離去了。至今,那輛三輪車和那輛破自行車相依相偎,一起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父親,今夜有月,月明風清,夢里,駕上您的三輪車再來看看吧,我想您的后車座了。父親的后車座伴隨著“我”成長,“我”在不同時期對父親的后車座有不同感情。請結合文章內容,完成下表。時間 事件 情感小時候 父親騎車去縣城做生意時給“我們”帶回東西 期盼上小學 (1) 感動上中學 父親騎新車來學校給“我”送東西和吃食 (2)結婚后 (3) (4)結合語境,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文章第③段。說說文章以“父親的后車座”為題的妙處。“我們”還沒來得及坐上那像沙發一樣舒服的車后座,父親就悄悄離去了。文中父親的悄悄離去,給作者留下了無盡的思念。讀完本文,相信你一定有許多感觸,請寫一寫。閱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母親的雨天筱琴①我們小的時候,母親不喜歡雨天。②春雨綿綿,下起來不愛停歇。我家三間土屋,黃泥抹的屋頂,在春雨的慢慢浸洇下,不出一天就會漏雨,滴答、滴答、滴答,雨水不分晝夜滴落在接雨的盆里罐里,滴滴答答的聲音,讓母親愁容滿面,一嘆再嘆。最讓母親發愁的還是我們兄妹三個不懂事的孩子,總趁母親一眼沒看住便躥出院去,冒著細雨去找小伙伴們玩耍,不玩到衣服濕透,鞋子裹滿泥巴,是不會想起來回家的。母親苦于拿不出衣服給我們替換,所以一頓巴掌也是躲不過的。那雨天,對母親來說,是一場綿綿的愁煩。③夏天的雨斷斷續續,下得急,又猛烈,一場雨剛過,太陽就出來暴曬,地面剛剛干,接著又是一場。麥收過后,真正入了夏,天氣開始濕熱,滿田的莊稼苗瘋長,和莊稼苗同樣瘋長的還有雜草。母親整天在田里勞作,施肥打藥,間苗鋤草,掐尖打杈,她的汗衫濕透,腰身累彎,仍然忙不完地里那些活。她需要熾烈的陽光把剛剛除掉的雜草曬死,可是往往一場大雨過后,鋤干凈的莊稼壟里又鉆出密密麻麻的草芽芽,已拔掉的草棵也會起死回生,又在雨水里扎根活過來。雨過天晴,烈日當空,母親只好再次汗流浹背地去鋤草。那雨,對母親來說是一遍又一遍的疲累與煎熬。④秋天,棉花剛剛采摘回來,像小山一樣堆在房頂。雪白暄軟的棉花需要接連幾天明媚的陽光來曬干,然后送到棉站,賣個好價錢。可是總有那么一場秋雨,淅淅瀝瀝下個沒完沒了,母親用塑料布把棉花一層一層捂在房頂上,不出幾天,棉花就會被捂得發黃,發黃就會影響驗定級別,至少要少賣幾十甚至上百塊錢,那一場秋雨,對于母親來說,便是一場剜心剔骨的疼痛。⑤我們當時年幼,不曾懂得生活的苦,也不曾懂得母親的累,對于我們來說,雨天最開心!因為只有下雨的時候,母親才有空閑待在家里,給我們做一餐好吃的。炸丸子,包餃子,烙油餅……總之,那時候的雨天在我們心里是值得期待的,屋子漏雨,田里長草,棉花變黃,這些和一餐美食相比簡直不值一提。⑥下雨天的母親,竭盡所能,滿足我們的要求。父親看我們圍在桌前狼吞虎咽,總是打趣埋怨母親:油是不是放太多了?這三個小家伙會吃死老子的!母親會送父親一個白眼,然后和父親一起笑話我們的吃相,尤其是我,因為是個女孩,總是被數落吃相不雅,卻也沒妨礙我依然吃得肚皮溜圓。⑦長到十三四歲的時候,家里翻蓋了房子,五間紅磚到頂的房子亮堂起來,房頂和地面也都用水泥處理過,房頂也搭了晾曬的架子,再也不用擔心房頂的棉花被捂黃,更不用擔心漏雨。并且那個時候開始使用除草劑,下再大的雨,雜草也不再瘋狂。雨天,終于變成了母親的假期。⑧至今腦子里還保存著一個下雨天:我和弟弟趴在門口的飯桌上做作業,母親坐在床邊收拾著一家人的衣服,一件一件抻得平平整整,疊得整整齊齊,再一層一層歸置到櫥柜里,父親在廚房的門口哐當哐當修理著農具,弟弟的小黑狗乖乖地臥在屋檐下的背簍里。而雨,正在院里唰唰地落,一架葡萄藤在雨里,兩棵柿子樹在雨里,還有幾棵月季也在雨里,不憂不懼。⑨我已不記得當時為什么停下來寫字的手,但這一幕就這樣印在了腦子里,多少年過去,這一幕依然清晰。通讀全文可知,文章主要是通過寫 ,來表現母親 的品質。第⑤段寫“我們對雨天的期待”其作用是按照要求品析下面句子。(1)結合具體語境,品析下面加點詞的作用。雨天,終于變成了母親的假期。(2)請從修辭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而雨,正在院里唰唰地落,一架葡萄藤在雨里,兩棵柿子樹在雨里,還有幾棵月季也在雨里,不憂不懼。通讀全文,說說“我已不記得當時為什么停下來寫字的手,但這一幕就這樣印在了腦子里”的原因。答案1.A好起來蜜里調油,爭執時水火不容;B脾氣變溫和,學會響應欣喜,懂得共情憂傷,風平浪靜;C彼此遷就、包容,歲月平淡而悠長地過著。 2.經小火慢燉的冬瓜、海帶排骨湯;“我”和丈夫經半生磨合、和平共處、平淡而悠長的生活。 3.D句中“一下”“一眼”“一頓”極言“聞”“看”“吃”的頻度少,寫出了剛成家時“我們”燒制的菜肴追求“夠香夠辣,濃油赤醬,大火爆炒”效果的特點;E句中“一點一點”極言這種遷就、包容變化之慢,句子寫出了我們普通人的日子在相互遷就、包容變化中平淡而悠長地過著。 4.如“那些日子,時而酸甜,時而辛辣,如今偶爾回味一下,也覺得鮮活嗆人。”(選擇一個句子2分)寫我們回憶剛成家時的生活有酸甜,也有辛辣,想來鮮活如昨,但也讓人難受(嗆人),“偶爾”一詞也寫出了對“我們”自己口味、日子變化之后對最初模樣的平和回憶。【解析】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A.據第⑤段“彼時年輕的兩個人,好起來蜜里調油,爭執時則水火不容,誰也不讓誰,非要揭對方最疼的傷疤,非要在傷口上撒鹽。最后往往以一個盤子摔成八瓣終結爭端,然后一個人摔門而出,另一個人蹲在屋里痛哭流涕”可概括:好起來里調油,爭執時水火不容;B.第⑧段“兩個磨合了半生的人,有多久沒再起過爭端了呢?自己也記不清楚了。碗盤瓢盆安靜地待在櫥柜里,好像從未經歷跌宕起伏,只字不提曾經傷感的記憶。日子越久,兩個人的脾氣就變得越溫和,再也不會用棱角去刺痛對方。我們學會了響應欣喜,懂得了共情憂傷,時光如水流轉,風平浪靜”可概括:脾氣變溫和,學會響應欣喜,懂得共情憂傷,風平浪靜;C.第⑨段“普通人過日子也許就是這樣,一點一點遷就著、包容著,歲月最終平淡而悠長”可概括:彼此遷就、包容,歲月平淡而悠長地過著。2.本題考查句子含義的理解。從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理解。“一鍋鮮香濃郁的家常至味”字面意思是一鍋鮮美濃郁的家常湯,是最美好的味道。文中義:結合第⑩段“恰似我們家里的海帶和冬瓜,原本互不相干,并無交集,卻在歲月煙火里,以排骨為引……終于成就了一鍋鮮香濃郁的家常至味”表層含義指經小火慢燉的冬瓜海帶排骨湯;深層含義:結合尾段“互經煎熬,互相釋放,互相成全”可知“家常至味”指“我”和丈夫經半生磨合、和平共處、平淡而悠長的生活,平淡但是很平和、很幸福。3.本題考查詞句賞析。D.中“一下”“一眼”“一頓”說明頻率低,結合“濃艷油亮”“香氣四溢”“口舌生津”等詞語可知剛成家時年輕的“我們”燒制的菜肴,追求“夠香夠辣,濃油赤醬,大火爆炒”效果的特點,這也是與后文⑤段中“好起來蜜里調油,爭執時則水火不容”相照應,突出了年輕時的肆意、張揚、鮮活;E.句中“一點一點”本義是從很小的方面慢慢積累起來,突出了在時間流逝中這種遷就、包容變化之慢,結合句中的“歲月最終平淡而悠長”和本段中的“卻并不妨礙彼此和平共處”可知寫出了我們普通人在逐漸年長的過程中慢慢學會相互遷就、包容,在這樣的變化中感受到日子的平淡和悠長,在和平共處中內心真正的喜愛這樣的平淡悠長。4.本題考查拓展延伸。題干要求仿照例子,分析重點詞的意思,回答時先找出例句,然后抓住關鍵詞分析即可。示例:結尾段“互經煎熬,互相釋放,互相成全,終于成就了一鍋鮮香濃郁的家常至味”中的“終于”,本義是指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在文中表明了“我們”在經歷了年輕時“時而酸甜,時而辛辣”的鮮活、肆意生活之后,慢慢懂得互相理解、互相成全,強調了這個過程的漫長,也強調了對如今平淡美好這一結果的滿意。5. 父親騎自行車帶“我”去考試 驕傲 父親騎車來縣城給“我們”送各種東西 心疼 6.示例: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往日的時光比作潮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那張圖片引起了“我”對與父親有關的往事的回憶,表達了“我”對父親的無限懷念。 7.示例: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父親的后車座”既是行文的線索,又是父愛的象征,以“父親的后車座”為題,為作者抒寫父愛找到一個巧妙的切入點,能更好地表現文章主題。 8.示例:生命易逝,珍惜當下,多與父親溝通交流,讓父親也能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正值青春期的我們要抓住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學有所成,好好回報父親、孝順父親。【解析】5.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篩選與概括。抓住題干中的“上小學”,可將答題范圍定位到第⑦段,由第⑦段“上小學的時候,我每個學期都會參加一次鄉聯校舉辦的抽考比賽,每次都是父親用自行車帶上我去考試”可概括出事件:騎自行車帶“我”去考試;由“那條長長的土路,顛簸出我心里的感動”可篩選“感動”作答第三空;由提示“上中學”騎車去給“我”送東西和吃食,結合第⑧段“等到我去鎮上讀了中學,開始住校。父親的破自行車也換成了嶄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車讓我驕傲了好久”,可篩選“驕傲”作答第四空;由提示“結婚后”,找到⑨段,結合“近四十里的土路,父親蹬著那輛由新變舊的自行車,一樣一樣都給我們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輕的父親”,可概括出事件:騎車去縣城給“我們”送各種東西的內容,情感為“心疼”。6.本題考查賞析語句。要求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句子。第③段“往日的時光如潮水一樣涌過來”,句中將“往日的時光”比作“潮水”,是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妹妹發過來的一張小女孩坐在父親自行車后座上的圖片”,引起“我”對父親的回憶,對父親呵護“我們”成長、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回憶如潮水般撲面涌來,表達了“我”對父親的深深思念。7.本題考查題目的作用。文章圍繞“車后座”回憶了兒時父親做木材生意的艱辛;上小學、中學時,父親對“我”的關愛;結婚后,父親用車子給“我們”送東西。“車后座”是將這些材料貫穿在一起的線索。父親的“車后座”有太多關于父愛的回憶,以此為題,點明了文章主旨,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感激與懷念之情。由第④段“從有記憶開始,父親就有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第⑤段“父親的自行車后座,不只承載他的勞苦,還載著我們的快樂與幸福。”,第 段“父親,今夜有月,月明風清,夢里,駕上您的三輪車再來看看吧,我想您的后車座了”可知,作者通過回憶與“車后座”有關的往事,表達父愛的主題,以小見大,文章切入點巧妙、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突出了文章主旨。8.本題考查閱讀感悟。由第④段“從有記憶開始,父親就有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第⑤段“父親的自行車后座,不只承載他的勞苦,還載著我們的快樂與幸福。”,第 段“父親,今夜有月,月明風清,夢里,駕上您的三輪車再來看看吧,我想您的后車座了”可知,這篇文章回憶父親年輕時候用后車座帶著我們的快樂時光,父親的自行車后座不只承載著他的勞苦還承載著“我們”的快樂與幸福。表現了父親對我們的愛,以及自己對父親的無限思念之情。談感觸時圍繞“父愛”談論,本體為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父愛是偉大的,父愛是無私的,父愛也是艱辛的。為人子女,我們要學會感恩,要回報父愛,珍惜與親人相聚的每一天。9. 母親在下雨天里的煩愁和操勞 愛護子女、辛勤勞作、辛苦持家的品質(大意對即可) 10.與母親不喜歡雨天形成對比,從而更加突出母親的辛勞(大意對即可) 11.(1)“終于”寫出了雨天能成為母親的假期來之不易,也表達出作者對母親能夠在雨天安心休息的欣慰之情。(大意對即可)(2)運用的擬人的修辭方法,通過寫葡萄、柿子、月季在雨里不憂不懼,表現出家人在下雨天的寧靜祥和溫馨的氣氛。(大意對即可) 12.參考答案:因為這個下雨天,家里安寧溫馨幸福的氛圍與之前母親在下雨天的煩憂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全家人都在一起的幸福氣氛讓“我”印象深刻。(大意對即可)【解析】9.第一空: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根據第二段中的“那雨天,對母親來說,是一場綿綿的愁煩”可知,春雨帶給母親的愁煩;根據第三段中的“那雨,對母親來說是一遍又一遍的疲累與煎熬”可知,夏雨帶給母親的是操勞;根據第四段中的“那一場秋雨,對于母親來說,便是一場剜心剔骨的疼痛”可知,秋雨帶給母親的是疼痛;據此可填:母親在下雨天里的煩愁、操勞與疼痛。第二空: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據第二段中的“最讓母親發愁的還是我們兄妹三個不懂事的孩子”和第六段中母親在雨天給我們做各種吃食的情節可知,母親是一個愛護孩子的人;根據第三段中的“母親整天在田里勞作,施肥打藥,間苗鋤草,掐尖打杈,她的汗衫濕透,腰身累彎,仍然忙不完地里那些活”可知,母親是一個辛勤勞作的人;根據第七段中的“長到十三四歲的時候,家里翻蓋了房子,五間紅磚到頂的房子亮堂起來,房頂和地面也都用水泥處理過,房頂也搭了晾曬的架子,再也不用擔心房頂的棉花被捂黃,更不用擔心漏雨”可知,母親是一個辛苦持家的人,所以家里才蓋起了新房子,再也不用擔心下雨了。10.考查對重點語句的理解。聯系第一段中的“我們小的時候,母親不喜歡雨天”可知,此處我們對雨天的期待與母親對春天的不喜歡形成了對比;聯系第二段“冒著細雨去找小伙伴們玩耍,不玩到衣服濕透,鞋子裹滿泥巴,是不會想起來回家的。母親苦于拿不出衣服給我們替換,所以一頓巴掌也是躲不過的”,第三段“可是往往一場大雨過后,鋤干凈的莊稼壟里又鉆出密密麻麻的草芽芽,已拔掉的草棵也會起死回生,又在雨水里扎根活過來。雨過天晴,烈日當空,母親只好再次汗流浹背地去鋤草”和第四段“淅淅瀝瀝下個沒完沒了,母親用塑料布把棉花一層一層捂在房頂上,不出幾天,棉花就會被捂得發黃,發黃就會影響驗定級別,至少要少賣幾十甚至上百塊錢,那一場秋雨,對于母親來說,便是一場剜心剔骨的疼痛”的內容可知,在下雨天,母親因為拿不出給我們替換的衣服而愁煩,會因為終日在地里勞作而疲累,會因為棉花因為下雨變質而疼痛,這是母親不喜歡雨天的原因,表現了母親的辛勞與不易。11.(1)考查詞句理解。聯系前文的內容可知,母親不喜歡雨天,因為她會因為雨天而愁煩,會因為雨天而疲累,會因為雨天而疼痛,而現在,家里蓋起了新房子,“再也不用擔心房頂的棉花被捂黃,更不用擔心漏雨。并且那個時候開始使用除草劑,下再大的雨,雜草也不再瘋狂”(第⑦段)。雨天成了母親的假期,母親可以在雨天里好好休息,“終于”體現了母親這個假期的來之不易,表現了作者的欣慰,欣慰于母親終于不用在雨天里愁煩,不用再操勞,不用疼痛,可以享受生活的快樂。(2)考查賞析句子。“不憂不懼”意為:既不擔憂,與不畏懼。這個詞語把雨中的葡萄、柿子、月季人格化,這是擬人的修辭。聯系前文“我和弟弟趴在門口的飯桌上做作業,母親坐在床邊收拾著一家人的衣服,一件一件抻得平平整整,疊得整整齊齊,再一層一層歸置到櫥柜里,父親在廚房的門口哐當哐當修理著農具,弟弟的小黑狗乖乖地臥在屋檐下的背簍里”可知,此處對于雨中景物的描寫,烘托了家人在下雨天里的寧靜與溫馨。12.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聯系第二段中“那雨天,對母親來說,是一場綿綿的愁煩”,第三段中的“那雨,對母親來說是一遍又一遍的疲累與煎熬”,第四段中的“那一場秋雨,對于母親來說,便是一場剜心剔骨的疼痛”可知,此前雨天帶給母親的愁煩,是操勞,是疼痛。而現在,同樣是下雨天,母親不再操勞,不再愁煩,而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盡情享受家庭生活的溫馨與幸福。這種對比與變化,這種氛圍讓作者難以忘懷,所以“我已不記得當時為什么停下來寫字的手,但這一幕就這樣印在了腦子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