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章 1.4.1 第3課時 空間中直線、平面的垂直(課件+學案+練習)高中數(shù)學人教A版 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章 1.4.1 第3課時 空間中直線、平面的垂直(課件+學案+練習)高中數(shù)學人教A版 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資源簡介

第3課時 空間中直線、平面的垂直
學習目標 1.能用向量語言表述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的垂直關系.2.能用向量方法判斷或證明直線、平面間的垂直關系.
一、直線與直線垂直
問題1 如圖,直線l1,l2的方向向量分別為u1,u2,直線l1,l2垂直時,u1,u2之間有什么關系?
知識梳理
設直線l1,l2的方向向量分別為u1,u2,則l1⊥l2               .
例1 如圖,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棱長都為1,M是底面上BC邊的中點,N是側棱CC1上的點,且CN=CC1.求證:AB1⊥MN.
反思感悟 證明兩直線垂直的基本步驟
(1)坐標法: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寫出點的坐標→求直線的方向向量→證明向量垂直→得到兩直線垂直.
(2)基向量法:確定基向量→表示直線的方向向量→證明向量垂直→得到兩直線垂直.
跟蹤訓練1 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為AC的中點.
求證:BD1⊥EB1.
二、直線與平面垂直
問題2 如圖,設u是直線 l 的方向向量,n是平面α的法向量,當直線l垂直于平面α時,u,n之間有什么關系?
知識梳理
設直線 l 的方向向量為u,平面α的法向量為n,則l⊥α        λ∈R,使得      .
例2 如圖所示,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F(xiàn)分別是BB1,D1B1的中點.求證:EF⊥平面B1AC.
反思感悟 向量法證明線面垂直的兩種思路
(1)應用判定定理:選取基向量或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表示直線的方向向量和平面內(nèi)兩條相交直線的方向向量,證明直線的方向向量與另兩個相交直線的方向向量的數(shù)量積均為零,從而證得結論.
(2)法向量法: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求出直線方向向量的坐標以及平面法向量的坐標,然后證明直線方向向量與平面法向量共線,從而證得結論.
跟蹤訓練2 如圖,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邊長為2的等邊三角形,CC1=2,D,E分別是線段AC,CC1的中點,C1在平面ABC內(nèi)的射影為D.求證:A1C⊥平面BDE.
三、平面與平面垂直
問題3 設n1,n2 分別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當平面α垂直于平面β時,n1,n2之間有什么關系?
知識梳理
設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別為n1,n2,則α⊥β                .
例3 如圖,在正三棱錐P-ABC中,三條側棱兩兩互相垂直,G是△PAB的重心,E,F(xiàn)分別為BC,PB上的點,且BE∶EC=PF∶FB=1∶2.求證:平面EFG⊥平面PBC.
反思感悟 證明面面垂直的兩種方法
(1)向量法:證明兩個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
(2)幾何法: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轉化為線面垂直、線線垂直去證明.
跟蹤訓練3 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四邊形ABCD為矩形,△APB是以∠APB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平面PAB⊥平面ABCD.證明:平面PAD⊥平面PBC.
1.知識清單:
(1)直線與直線垂直的向量表示及應用.
(2)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向量表示及應用.
(3)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向量表示及應用.
2.方法歸納:轉化法、法向量法.
3.常見誤區(qū):直線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的關系與線面間的垂直關系的對應易混淆.
1.若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別為a=(2,-1,0),b=(-1,-2,0),則α與β的位置關系是(  )
A.平行 B.垂直
C.相交但不垂直 D.無法確定
2.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為a=(1,2,-2),平面β的法向量為b=(-2,-4,k),若α⊥β,則k等于(  )
A.4 B.-4
C.5 D.-5
3. 如圖,在棱長為1的正方體ABCD-A1B1C1D1中,已知=λ,=3,若AM⊥DE,則λ等于(  )
A. B.
C. D.
4. 如圖,四棱錐P-ABCD的底面ABCD是邊長為1的正方形,PD⊥底面ABCD,且PD=1,若E,F(xiàn)分別為PB,AD的中點,則直線EF與平面PBC的位置關系是    .
答案精析
問題1 垂直.
知識梳理
u1⊥u2 u1·u2=0
例1 證明 方法一 設AB的中點為O,作OO1∥AA1.以O為坐標原點,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由已知得A,
B,C,
N,B1,
∵M為BC的中點,
∴M.
∴=,=(1,0,1),
∴·=-+0+=0.
∴⊥,即AB1⊥MN.
方法二 設=a,=b,=c,
則由已知條件和正三棱柱的性質,
得|a|=|b|=|c|=1,a·c=b·c=0,
=a+c,=(a+b),
=b+c,
=-=-a+b+c,
∴·
=(a+c)·
=-+cos 60°+0-0+0+=0.
∴⊥,即AB1⊥MN.
跟蹤訓練1 證明 以D為坐標原點,分別以DA,DC,DD1所在直線為x軸、y軸、z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設正方體的棱長為1,則
B(1,1,0),D1(0,0,1),
E,B1(1,1,1).
=(-1,-1,1),
=,
∴·=(-1)×+(-1)×+1×1=0,
∴⊥,∴BD1⊥EB1.
問題2 平行(共線).
知識梳理
u∥n u=λn
例2 證明 方法一 設該正方體的棱長為2a,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A(2a,0,0),
C(0,2a,0),
B1(2a,2a,2a),
E(2a,2a,a),
F(a,a,2a).
所以=(-a,-a,a),
=(0,2a,2a),
=(-2a,2a,0).
設平面B1AC的法向量為
m=(x,y,z),

取x=1,則y=1,z=-1,
故m=(1,1,-1).
又=(-a,-a,a)=-a(1,1,-1)=-am.
所以∥m,所以EF⊥平面B1AC.
方法二 由方法一可知,
=(-a,-a,a),
=(0,2a,2a),
=(-2a,2a,0).
因為·=(-a,-a,a)·(0,2a,2a)=(-a)·0+(-a)·2a+a·2a=0,
·
=(-a,-a,a)·(-2a,2a,0)
=2a2-2a2+0=0,
所以EF⊥AB1,EF⊥AC.
又AB1∩AC=A,
AB1,AC 平面B1AC,
所以EF⊥平面B1AC.
方法三 設=a,=c,=b,
連接BD(圖略),
則=+
=+)
=+)
=+-)
=(b+c-a).
因為=+=a+b,
所以·=(b+c-a)·(a+b)
=(b2-a2+c·a+c·b)
=(|b|2-|a|2+0+0)=0,
所以⊥,即EF⊥AB1.同理,EF⊥B1C.
又AB1∩B1C=B1,
AB1,B1C 平面B1AC,
所以EF⊥平面B1AC.
跟蹤訓練2 證明 連接C1D,
∵C1在平面ABC內(nèi)的射影為D,
∴C1D⊥平面ABC,
又BD,AC 平面ABC,
∴C1D⊥BD,C1D⊥AC,
又△ABC為等邊三角形,D為AC的中點,∴BD⊥AC,
則以D為坐標原點,DB,DA,DC1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
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D(0,0,0),
B(,0,0),
C(0,-1,0),
C1(0,0,),E,
A1(0,2,),∴=(,0,0),
=,
=(0,-3,-).
方法一 設平面BDE的法向量為
m=(x,y,z),
∵即
不妨取z=1,則y=,
則m=(0,,1),
∴平面BDE的一個法向量為
m=(0,,1),
∵=(0,-3,-),
∴=-m,∴∥m,
∴A1C⊥平面BDE.
方法二 ∵·=0,
·=-=0,
∴⊥,⊥,
即BD⊥A1C,DE⊥A1C,
又BD∩DE=D,
BD,DE 平面BDE,
∴A1C⊥平面BDE.
問題3 垂直.
知識梳理
n1⊥n2 n1·n2=0
例3 證明 如圖,以三棱錐的頂點P為原點,以PA,PB,PC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設PA=PB=PC=3,則P(0,0,0),A(3,0,0),
E(0,2,1),F(xiàn)(0,1,0),G(1,1,0),
∴=(0,-1,-1),
=(1,-1,-1).
設平面EFG的法向量為n=(x,y,z),
則有n⊥,n⊥.

令y=1,得z=-1,x=0,
即n=(0,1,-1).
顯然=(3,0,0)是平面PBC的一個法向量.
又n·=0,所以n⊥,
即平面EFG的法向量與平面PBC的法向量互相垂直,
∴平面EFG⊥平面PBC.
跟蹤訓練3 證明 取AB的中點O,CD的中點M,
連接OM,則OM⊥AB,
又平面PAB⊥平面ABCD,
平面PAB∩平面ABCD=AB,
OM 平面ABCD,
所以OM⊥平面PAB,
又PA=PB,所以PO⊥AB,
以點O為原點,OP,OB,OM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所示.設
AP=a,
AD=b,
則A(0,-a,0),B(0,a,0),
P(a,0,0),C(0,a,b),D(0,-a,b),
所以=(0,0,b),=(a,a,0),
=(0,0,b),=(a,-a,0),
設n1=(x1,y1,z1)是平面PAD的法向量,n2=(x2,y2,z2)是平面PBC的法向量,
則由得
z1=0,令x1=1,
則y1=-1,即n1=(1,-1,0),
同理,
z2=0,令x2=1,
可得y2=1,即n2=(1,1,0).
因為n1·n2=1-1=0,
所以平面PAD⊥平面PBC.
隨堂演練
1.B [a·b=-2+2+0=0,
∴a⊥b,∴α⊥β.]
2.D [∵α⊥β,∴a⊥b,
∴a·b=-2-8-2k=0.∴k=-5.]
3.D [連接AM,DE,以D為坐標原點,DA,DC,DD1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所示,
則D(0,0,0),A(1,0,0),
M,E(1,1,λ),
則=,
=(1,1,λ),
因為AM⊥DE,所以·=0,即(-1)×1+×1+λ=0,
解得λ=.]
4.垂直
解析 以D為原點,DA,DC,DP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圖略),
則E,F(xiàn),
P(0,0,1),B(1,1,0),C(0,1,0),
∴=,
=(-1,0,0),
=(0,1,-1),
設平面PBC的法向量為n=(x,y,z),
則即
令y=1,則z=1,
∴平面PBC的一個法向量為
n=(0,1,1).
∴=-n,
∴∥n,∴EF⊥平面PBC.(共100張PPT)
第3課時
空間中直線、平面的垂直
第一章 1.4.1 用空間向量研究直線、平面的位置關系
<<<
1.能用向量語言表述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的垂直關系.
2.能用向量方法判斷或證明直線、平面間的垂直關系.(重點)
學習目標
類比空間中直線、平面平行的向量表示,在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的垂直關系中,直線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導 語
一、直線與直線垂直
二、直線與平面垂直
課時對點練
三、平面與平面垂直
隨堂演練
內(nèi)容索引
直線與直線垂直

提示 垂直.
如圖,直線l1,l2的方向向量分別為u1,u2,直線l1,l2垂直時,u1,u2之間有什么關系?
問題1
設直線l1,l2的方向向量分別為u1,u2,則l1⊥l2 .
u1⊥u2
u1·u2=0
(1)兩直線垂直分為相交垂直和異面垂直,都可轉化為兩直線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
(2)基向量法證明兩直線垂直即證直線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坐標法證明兩直線垂直即證兩直線方向向量的數(shù)量積為0.
注 意 點
<<<
如圖,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棱長都為1,M是底面上BC邊的中點,N是側棱CC1上的點,且CN=CC1.求證:AB1⊥MN.
例 1
方法一 設AB的中點為O,作OO1∥AA1.以O為坐標原點,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由已知得AB
CNB1
∵M為BC的中點,∴M.
證明
∴==(1,0,1),
∴·=-+0+=0.
∴⊥
即AB1⊥MN.
證明
方法二 設=a=b=c,
則由已知條件和正三棱柱的性質,
得|a|=|b|=|c|=1,a·c=b·c=0,
=a+c=(a+b)=b+c,
=-=-a+b+c,
∴·=(a+c)·=-+cos 60°+0-0+0+=0.
∴⊥即AB1⊥MN.
證明
證明兩直線垂直的基本步驟
(1)坐標法: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寫出點的坐標→求直線的方向向量→證明向量垂直→得到兩直線垂直.
(2)基向量法:確定基向量→表示直線的方向向量→證明向量垂直→得到兩直線垂直.




 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
E為AC的中點.
求證:BD1⊥EB1.
跟蹤訓練 1
以D為坐標原點,分別以DA,DC,DD1所在直線為x軸、y軸、z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設正方體的棱長為1,
則B(1,1,0),D1(0,0,1),
EB1(1,1,1).
=(-1,-1,1),=
∴·=(-1)×+(-1)×+1×1=0,
∴⊥∴BD1⊥EB1.
證明

直線與平面垂直
提示 平行(共線).
如圖,設u是直線 l 的方向向量,n是平面α的法向量,當直線l垂直于平面α時,u,n之間有什么關系?
問題2
設直線 l 的方向向量為u,平面α的法向量為n,則l⊥α λ∈R,使得 .
u∥n
u=λn
 (課本例4) 如圖,在平行六面體ABCD-A1B1C1D1中,AB=AD=AA1 =1,∠A1AB =∠A1AD=∠BAD=60°,求證:直線A1C⊥平面BDD1B1.
例 2
設=a=b=c,則{a,b,c}為空間的一個基底,
且=a+b-c=b-a=c.
因為AB=AD=AA1=1,∠A1AB =∠A1AD=∠BAD=60°,
所以a2=b2=c2=1,a·b=b·c=c·a=.
在平面BDD1B1上,取為基向量,則對于平面BDD1B1上任意一點P,存在唯一的有序實數(shù)對(λ,μ),使得=λ+μ.
證明
所以·=λ·+μ·=λ(a+b-c)·(b-a)+μ(a+b-c)·c=0.
所以是平面BDD1B1的法向量.
所以A1C⊥平面BDD1B1.
證明
 如圖所示,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F(xiàn)分別是BB1,D1B1的中點.求證:EF⊥平面B1AC.
例 2
方法一 設該正方體的棱長為2a,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A(2a,0,0),C(0,2a,0),
B1(2a,2a,2a),E(2a,2a,a),F(xiàn)(a,a,2a).
所以=(-a,-a,a),
=(0,2a,2a)=(-2a,2a,0).
證明
設平面B1AC的法向量為m=(x,y,z),

取x=1,則y=1,z=-1,故m=(1,1,-1).
又=(-a,-a,a)=-a(1,1,-1)=-am.
所以∥m,
所以EF⊥平面B1AC.
證明
方法二 由方法一可知=(-a,-a,a)
=(0,2a,2a)=(-2a,2a,0).
因為·=(-a,-a,a)·(0,2a,2a)
=(-a)·0+(-a)·2a+a·2a=0,
·=(-a,-a,a)·(-2a,2a,0)=2a2-2a2+0=0,
所以EF⊥AB1,EF⊥AC.
又AB1∩AC=A,AB1,AC 平面B1AC,
所以EF⊥平面B1AC.
證明
方法三 設=a=c=b,
連接BD(圖略),
則=+=+)
=+)=+-)
=(b+c-a).
因為=+=a+b,
證明
所以·=(b+c-a)·(a+b)
=(b2-a2+c·a+c·b)
=(|b|2-|a|2+0+0)=0,
所以⊥即EF⊥AB1.
同理,EF⊥B1C.
又AB1∩B1C=B1,AB1,B1C 平面B1AC,
所以EF⊥平面B1AC.
證明
向量法證明線面垂直的兩種思路
(1)應用判定定理:選取基向量或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表示直線的方向向量和平面內(nèi)兩條相交直線的方向向量,證明直線的方向向量與另兩個相交直線的方向向量的數(shù)量積均為零,從而證得結論.
(2)法向量法: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求出直線方向向量的坐標以及平面法向量的坐標,然后證明直線方向向量與平面法向量共線,從而證得結論.




 如圖,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邊長為2的等邊三角形,CC1=2,D,E分別是線段AC,CC1的中點,C1在平面ABC內(nèi)的射影為D.求證:A1C⊥平面BDE.
跟蹤訓練 2
連接C1D,
∵C1在平面ABC內(nèi)的射影為D,
∴C1D⊥平面ABC,
又BD,AC 平面ABC,
∴C1D⊥BD,C1D⊥AC,
又△ABC為等邊三角形,D為AC的中點,
∴BD⊥AC,
則以D為坐標原點,DB,DA,DC1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
證明
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D(0,0,0),B(0,0),
C(0,-1,0),C1(0,0),
EA1(0,2),
∴=(0,0)=
=(0,-3,-).
證明
方法一 設平面BDE的法向量為m=(x,y,z),

不妨取z=1,則y=則m=(01),
∴平面BDE的一個法向量為m=(01),
∵=(0,-3,-),
∴=-m,∴∥m,∴A1C⊥平面BDE.
證明
方法二 ∵·=0·=-=0,
∴⊥⊥即BD⊥A1C,DE⊥A1C,
又BD∩DE=D,BD,DE 平面BDE,
∴A1C⊥平面BDE.
證明
平面與平面垂直

提示 垂直.
設n1,n2 分別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當平面α垂直于平面β時,n1,n2之間有什么關系?
問題3
設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別為n1,n2,則α⊥β .
n1⊥n2
n1·n2=0
 (課本例5) 證明“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若一個平面過另一個平面的垂線,則這兩個平面垂直.
已知:如圖,l⊥α,l β,
求證:α⊥β.
例 3
如圖,取直線l的方向向量u,平面β的法向量n.
因為l⊥α,
所以u是平面α的法向量.
因為l β,而n是平面β的法向量,
所以u⊥n.
所以α⊥β.
證明
如圖,在正三棱錐P-ABC中,三條側棱兩兩互相垂直,G是△PAB的重心,E,F(xiàn)分別為BC,PB上的點,且BE∶EC=PF∶FB=1∶2.求證:平面EFG⊥平面PBC.
例 3
如圖,以三棱錐的頂點P為原點,以PA,PB,PC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設PA=PB=PC=3,則P(0,0,0),A(3,0,0),E(0,2,1),F(xiàn)(0,1,0),G(1,1,0),
∴=(0,-1,-1)=(1,-1,-1).
設平面EFG的法向量為n=(x,y,z),
則有n⊥n⊥.
∴令y=1,得z=-1,x=0,即n=(0,1,-1).
證明
顯然=(3,0,0)是平面PBC的一個法向量.
又n·=0,所以n⊥
即平面EFG的法向量與平面PBC的法向量互相垂直,
∴平面EFG⊥平面PBC.
證明
證明面面垂直的兩種方法
(1)向量法:證明兩個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
(2)幾何法: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轉化為線面垂直、線線垂直去證明.




 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四邊形ABCD為矩形,△APB是以∠APB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平面PAB⊥平面ABCD.證明:平面PAD⊥平面PBC.
跟蹤訓練 3
取AB的中點O,CD的中點M,
連接OM,則OM⊥AB,
又平面PAB⊥平面ABCD,
平面PAB∩平面ABCD=AB,
OM 平面ABCD,
所以OM⊥平面PAB,
又PA=PB,所以PO⊥AB,
以點O為原點,OP,OB,OM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所示.
證明
設AP=a,AD=b,
則A(0,-a,0),B(0,a,0),
P(a,0,0),C(0,a,b),
D(0,-a,b),
所以=(0,0,b)=(a,a,0),
=(0,0,b)=(a,-a,0),
設n1=(x1,y1,z1)是平面PAD的法向量,
n2=(x2,y2,z2)是平面PBC的法向量,
證明
則由
z1=0,令x1=1,
則y1=-1,即n1=(1,-1,0),
同理z2=0,令x2=1,
可得y2=1,即n2=(1,1,0).
因為n1·n2=1-1=0,
所以平面PAD⊥平面PBC.
證明
1.知識清單:
(1)直線與直線垂直的向量表示及應用.
(2)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向量表示及應用.
(3)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向量表示及應用.
2.方法歸納:轉化法、法向量法.
3.常見誤區(qū):直線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的關系與線面間的垂直關系的對應易混淆.
隨堂演練

1
2
3
4
1.若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別為a=(2,-1,0),b=(-1,-2,0),則α與β的位置關系是
A.平行 B.垂直
C.相交但不垂直 D.無法確定

a·b=-2+2+0=0,
∴a⊥b,∴α⊥β.
解析
1
2
3
4
2.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為a=(1,2,-2),平面β的法向量為b=(-2,-4,k),若α⊥β,則k等于
A.4 B.-4 C.5 D.-5

∵α⊥β,∴a⊥b,
∴a·b=-2-8-2k=0.∴k=-5.
解析
1
2
3
4
3.如圖,在棱長為1的正方體ABCD-A1B1C1D1中,已知=λ,=3,若AM⊥DE,則λ等于
A. B.
C. D.

1
2
3
4
連接AM,DE,以D為坐標原點,DA,DC,DD1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如圖所示,則D(0,0,0),A(1,0,0),M,E(1,1,λ),
解析
則,=(1,1,λ),
因為AM⊥DE,所以·=0,
即(-1)×1+×1+λ=0,解得λ=.
1
2
3
4
4.如圖,四棱錐P-ABCD的底面ABCD是邊長為1的正方形,PD⊥底面ABCD,且PD=1,若E,F(xiàn)分別為PB,AD的中點,則直線EF與平面PBC的位置關系是   .
垂直
1
2
3
4
以D為原點,DA,DC,DP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圖略),
則EFP(0,0,1),
B(1,1,0),C(0,1,0),
∴==(-1,0,0),
=(0,1,-1),
設平面PBC的法向量為n=(x,y,z),
解析
1
2
3
4

令y=1,則z=1,
∴平面PBC的一個法向量為n=(0,1,1).
∴=-n,
∴∥n,∴EF⊥平面PBC.
解析
課時對點練

對一對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題號 1 2 3 4 5 6 9
答案 B C D C ABC 0 AC
題號 10 11 12 答案 (-2,4,1)或 (2,-4,-1) ABD
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如圖,以A為坐標原點,AB,AD,AP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設PA=AB=BC=1,則A(0,0,0),
B(1,0,0),P(0,0,1).
因為∠ABC=60°,AB=BC,
所以△ABC為正三角形.
所以C,E,,
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設D(0,y1,0),則,
由AC⊥CD得·=0,
即-=0,
解得y1=,則D,
所以.
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又,
所以·=-××=0,
所以⊥,即AE⊥CD.
7.
(2)方法一 由(1)知=(1,0,0),,
設平面ABE的法向量為n=(x,y,z),


令y=2,則n=(0,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又,
顯然n,所以∥n,
所以PD⊥平面ABE.
方法二 由(1)知,.
所以·××(-1)=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所以⊥,即PD⊥AE.
由(1)知=(1,0,0),
所以·=0,所以PD⊥AB.
又AB∩AE=A,AB,AE 平面ABE,所以PD⊥平面ABE.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設AB=AS=1,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B(1,0,0),D(0,1,0),A(0,0,0),
S(0,0,1),E.
方法一 連接AC,設AC與BD相交于點O,
連接OE,則O.
8.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因為=(0,0,1),,
所以,
又E AS,所以OE∥AS.
又AS⊥平面ABCD,
所以OE⊥平面ABCD.
又OE 平面BDE,
所以平面BDE⊥平面ABCD.
8.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方法二 設平面BDE的法向量為n1=(x,y,z).
因為=(-1,1,0),,
所以
令x=1,
可得平面BDE的一個法向量為n1=(1,1,0).
8.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因為AS⊥平面ABCD,
所以平面ABCD的一個法向量為n2==(0,0,1).
因為n1·n2=0,
所以平面BDE⊥平面ABCD.
基礎鞏固
1.設l1的一個方向向量為a=(1,3,-2),l2的一個方向向量為b=(-4,3,m),若l1⊥l2,則m等于
A.1    B.    C.    D.3

因為l1⊥l2,所以a·b=0,
即1×(-4)+3×3+(-2)×m=0,
所以2m=9-4=5,即m=.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設a,b分別是兩條直線a,b的方向向量,α,β是兩個平面,且a⊥α,b⊥β,則“α⊥β”是“a⊥b”的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α,b⊥β,則a是平面α的一個法向量,b是平面β的一個法向量,
則由a⊥b得α⊥β,必要性滿足,反之若α⊥β,則法向量a⊥b,充分性滿足,應是充要條件.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已知n1=(,x,2),n2=(-3,,-2)分別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若α⊥β,則x等于
A.-7 B.-1
C.1 D.7

因為α⊥β,所以n1⊥n2,所以n1·n2=×(-3)+x×+2×(-2)=0,解得x=7.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已知點A(0,1,0),B(-1,0,-1),C(2,1,1),P(x,0,z),若PA⊥平面ABC,則點P的坐標為
A.(1,0,-2) B.(1,0,2)
C.(-1,0,2) D.(2,0,-1)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由題意知=(-1,-1,-1),=(2,0,1),=(x,-1,z),又PA⊥平面ABC,
所以有·=(-1,-1,-1)·(x,-1,z)=0,
得-x+1-z=0.  ①
·=(2,0,1)·(x,-1,z)=0,得2x+z=0,  ②
聯(lián)立①②得x=-1,z=2,
故點P的坐標為(-1,0,2).
解析
5.(多選)已知點P是平行四邊形ABCD所在平面外的一點,若=(2,-1,-4),=(4,2,0),=(-1,2,-1),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有
A.AP⊥AB
B.AP⊥AD
C.是平面ABCD的一個法向量
D.∥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因為·=-2-2+4=0,
所以⊥,所以AP⊥AB,A正確;
因為·=-4+4+0=0,
所以⊥,所以AP⊥AD,B正確;
因為AP⊥AB,AP⊥AD,AB∩AD=A,
AB,AD 平面ABCD,所以AP⊥平面ABCD,
所以是平面ABCD的一個法向量,C正確;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3,4),
設=λ=(-λ,2λ,-λ),
即此方程組無解,D錯誤.
解析
6.已知a=(0,1,1),b=(1,1,0),c=(1,0,1)分別是平面α,β,γ的一個法向量,則α,β,γ三個平面中互相垂直的有  對.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0
因為a·b=(0,1,1)·(1,1,0)=1≠0,a·c=(0,1,1)·(1,0,1)=1≠0,b·c=(1,1,0)·(1,0,1)=1≠0,所以a,b,c中任意兩個都不垂直,即α,β,γ中互相垂直的有0對.
解析
7.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PA⊥底面ABCD,垂足為A,AB⊥AD,垂足為A,AC⊥CD,垂足為C,∠ABC=60°,PA=AB=BC,E是PC的中點.
(1)求證:AE⊥CD;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如圖,以A為坐標原點,AB,AD,AP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設PA=AB=BC=1,則A(0,0,0),B(1,0,0),
P(0,0,1).
因為∠ABC=60°,AB=BC,所以△ABC為正三角形.
所以C,E=,
證明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設D(0,y1,0),則=,
由AC⊥CD得·=0,
即-+=0,
解得y1=,則D,
所以=.
又=,
證明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所以·=-×+×=0,
所以⊥,即AE⊥CD.
證明
(2)求證:PD⊥平面ABE.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方法一 由(1)知=(1,0,0),=,
設平面ABE的法向量為n=(x,y,z),

令y=2,則n=(0,2,-).
又==n,所以∥n,
所以PD⊥平面ABE.
證明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方法二 由(1)知==.
所以·=×+×(-1)=0,
所以⊥,即PD⊥AE.
由(1)知=(1,0,0),所以·=0,所以PD⊥AB.
又AB∩AE=A,AB,AE 平面ABE,所以PD⊥平面ABE.
證明
8.在四棱錐S-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AS⊥底面ABCD,且AS=AB,E是SC的中點.求證:平面BDE⊥平面ABCD.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設AB=AS=1,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B(1,0,0),D(0,1,0),A(0,0,0),S(0,0,1),E.
方法一 連接AC,設AC與BD相交于點O,
連接OE,則O.
因為=(0,0,1),=,
所以=,
又E AS,所以OE∥AS.
證明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又AS⊥平面ABCD,
所以OE⊥平面ABCD.
又OE 平面BDE,
所以平面BDE⊥平面ABCD.
方法二 設平面BDE的法向量為n1=(x,y,z).
因為=(-1,1,0),=,
所以
證明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令x=1,
可得平面BDE的一個法向量為n1=(1,1,0).
因為AS⊥平面ABCD,
所以平面ABCD的一個法向量為
n2==(0,0,1).
因為n1·n2=0,所以平面BDE⊥平面ABCD.
證明
9.(多選)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O是底面ABCD的中心,M,N分別是棱DD1,D1C1的中點,則直線OM
A.和AC垂直
B.和AA1垂直
C.和MN垂直
D.和AC,MN都不垂直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綜合運用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以D為原點,DA,DC,DD1所在的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圖略).
設正方體的棱長為2a(a>0),
則M(0,0,a),A(2a,0,0),C(0,2a,0),O(a,a,0),
N(0,a,2a),A1(2a,0,2a).
∴=(-a,-a,a),=(0,a,a),=(-2a,2a,0),=(0,0,2a).
∴·=0,·=0,·=2a2≠0,
∴OM⊥MN,OM⊥AC,OM和AA1顯然不垂直.
解析
10.在△ABC中,A(1,-2,-1),B(0,-3,1),C(2,-2,1).若向量n所在的直線與平面ABC垂直,且|n|=,則n的坐標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4,1)或(2,-4,-1)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據(jù)題意,得=(-1,-1,2),
=(1,0,2).設n=(x,y,z),
∵n與平面ABC垂直,

可得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
解得y=4或y=-4.
當y=4時,x=-2,z=1;
當y=-4時,x=2,z=-1.
∴n的坐標為(-2,4,1)或(2,-4,-1).
解析
11.(多選)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N分別為BC1,CD1的中點,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MN與CC1垂直
B.MN與平面ACC1A1垂直
C.MN與DC平行
D.MN與平面BDA1平行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能力提升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如圖,以點D為原點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設AB=2,則A(2,0,0),B(2,2,0),C(0,2,0),D(0,0,0),A1(2,0,2),C1(0,2,2),M(1,2,1),N(0,1,1),
對于A,=(-1,-1,0),=(0,0,2),
則·=0,所以MN⊥CC1,故A正確;
對于B,=(-2,2,0),則·=0,
所以MN⊥AC,又AC∩CC1=C,AC,CC1 平面ACC1A1,所以MN⊥平面ACC1A1,故B正確;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對于C,=(0,2,0),若MN與DC平行,則存在唯一實數(shù)λ,使得=λ
無解,所以MN與DC不平行,故C錯誤;
對于D,=(2,2,0),=(2,0,2),設平面BDA1
的法向量n=(x,y,z),則有
可取n=(1,-1,-1),因為·n=-1+1+0=0,且MN 平面BDA1,所以MN∥平面BDA1,故D正確.
解析
12.已知梯形CEPD如圖1所示,其中PD=8,CE=6,A為線段PD的中點,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現(xiàn)沿AB進行折疊,使得平面PABE⊥平面ABCD,得到如圖2所示的幾何體.已知當點F滿足=λ(0<λ<1)時,平面DEF⊥
平面PCE,則λ的值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如圖,以A為坐標原點,
AB,AD,AP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C(4,4,0),D(0,4,0),E(4,0,2),P(0,0,4),F(xiàn)(4λ,0,0),則=(4,0,-2),=(4,4,-4),
=(4(λ-1),0,-2),=(4,-4,2),
若m=(x,y,z)是平面DEF的一個法向量,
則令z=2,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可得m=,
若n=(a,b,c)是平面PCE的一個法向量,
則令c=2,可得n=(1,1,2),
由平面DEF⊥平面PCE,得m·n=0,
即++4=0,解得λ=.
解析
第一章 1.4.1 用空間向量研究直線、平面的位置關系
<<<作業(yè)10 空間中直線、平面的垂直
分值:80分
單選題每小題5分,共20分;多選題每小題6分,共18分
1.設l1的一個方向向量為a=(1,3,-2),l2的一個方向向量為b=(-4,3,m),若l1⊥l2,則m等于
A.1 B. C. D.3
2.設a,b分別是兩條直線a,b的方向向量,α,β是兩個平面,且a⊥α,b⊥β,則“α⊥β”是“a⊥b”的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3.已知n1=(,x,2),n2=(-3,,-2)分別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若α⊥β,則x等于
A.-7 B.-1 C.1 D.7
4.已知點A(0,1,0),B(-1,0,-1),C(2,1,1),P(x,0,z),若PA⊥平面ABC,則點P的坐標為
A.(1,0,-2) B.(1,0,2)
C.(-1,0,2) D.(2,0,-1)
5.(多選)已知點P是平行四邊形ABCD所在平面外的一點,若=(2,-1,-4),=(4,2,0),=(-1,2,-1),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有
A.AP⊥AB
B.AP⊥AD
C.是平面ABCD的一個法向量
D.∥
6.已知a=(0,1,1),b=(1,1,0),c=(1,0,1)分別是平面α,β,γ的一個法向量,則α,β,γ三個平面中互相垂直的有    對.
7.(13分)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PA⊥底面ABCD,垂足為A,AB⊥AD,垂足為A,AC⊥CD,垂足為C,∠ABC=60°,PA=AB=BC,E是PC的中點.
(1)求證:AE⊥CD;(6分)
(2)求證:PD⊥平面ABE.(7分)
8.(14分)在四棱錐S-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AS⊥底面ABCD,且AS=AB,E是SC的中點.求證:平面BDE⊥平面ABCD.
9. (多選)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O是底面ABCD的中心,M,N分別是棱DD1,D1C1的中點,則直線OM
A.和AC垂直
B.和AA1垂直
C.和MN垂直
D.和AC,MN都不垂直
10.在△ABC中,A(1,-2,-1),B(0,-3,1),C(2,-2,1).若向量n所在的直線與平面ABC垂直,且|n|=,則n的坐標為                .
11. (多選)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N分別為BC1,CD1的中點,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MN與CC1垂直
B.MN與平面ACC1A1垂直
C.MN與DC平行
D.MN與平面BDA1平行
12.已知梯形CEPD如圖1所示,其中PD=8,CE=6,A為線段PD的中點,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現(xiàn)沿AB進行折疊,使得平面PABE⊥平面ABCD,得到如圖2所示的幾何體.已知當點F滿足=λ(0<λ<1)時,平面DEF⊥平面PCE,則λ的值為     .
答案精析
1.B [因為l1⊥l2,所以a·b=0,
即1×(-4)+3×3+(-2)×m=0,
所以2m=9-4=5,即m=.]
2.C [a⊥α,b⊥β,則a是平面α的一個法向量,b是平面β的一個法向量,
則由a⊥b得α⊥β,必要性滿足,反之若α⊥β,則法向量a⊥b,充分性滿足,應是充要條件.]
3.D [因為α⊥β,所以n1⊥n2,
所以n1·n2=×(-3)+x×+2×(-2)=0,解得x=7.]
4.C [由題意知=(-1,-1,-1),=(2,0,1),=(x,-1,z),
又PA⊥平面ABC,
所以有·=(-1,-1,-1)·(x,-1,z)=0,
得-x+1-z=0. ①
·=(2,0,1)·(x,-1,z)=0,得2x+z=0, ②
聯(lián)立①②得x=-1,z=2,
故點P的坐標為(-1,0,2).]
5.ABC [因為
·=-2-2+4=0,
所以⊥,
所以AP⊥AB,A正確;
因為·=-4+4+0=0,
所以⊥,
所以AP⊥AD,B正確;
因為AP⊥AB,AP⊥AD,
AB∩AD=A,
AB,AD 平面ABCD,
所以AP⊥平面ABCD,
所以是平面ABCD的一個法向量,C正確;
=(2,3,4),
設=λ=(-λ,2λ,-λ),
即此方程組無解,D錯誤.]
6.0
解析 因為a·b=(0,1,1)·(1,1,0)=1≠0,a·c=(0,1,1)·(1,0,1)=1≠0,b·c=(1,1,0)·(1,0,1)=1≠0,所以a,b,c中任意兩個都不垂直,即α,β,γ中互相垂直的有0對.
7.證明 (1)如圖,以A為坐標原點,AB,AD,AP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設PA=AB=BC=1,則A(0,0,0),
B(1,0,0),P(0,0,1).
因為∠ABC=60°,AB=BC,
所以△ABC為正三角形.
所以C,E,
設D(0,y1,0),
則,
由AC⊥CD得·=0,
即-=0,
解得y1=,則D,
所以.
又,
所以·=-××=0,
所以⊥,即AE⊥CD.
(2)方法一 由(1)知=(1,0,0),,
設平面ABE的法向量為
n=(x,y,z),


令y=2,則n=(0,2,-).
又,
顯然n,所以∥n,
所以PD⊥平面ABE.
方法二 由(1)知

.
所以·××(-1)=0,
所以⊥,即PD⊥AE.
由(1)知=(1,0,0),
所以·=0,所以PD⊥AB.
又AB∩AE=A,AB,AE 平面ABE,所以PD⊥平面ABE.
8.證明 設AB=AS=1,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B(1,0,0),
D(0,1,0),
A(0,0,0),
S(0,0,1),
E.
方法一 連接AC,設AC與BD相交于點O,連接OE,則O.
因為=(0,0,1),,
所以,
又E AS,所以OE∥AS.
又AS⊥平面ABCD,
所以OE⊥平面ABCD.
又OE 平面BDE,
所以平面BDE⊥平面ABCD.
方法二 設平面BDE的法向量為
n1=(x,y,z).
因為=(-1,1,0),

所以
令x=1,
可得平面BDE的一個法向量為
n1=(1,1,0).
因為AS⊥平面ABCD,
所以平面ABCD的一個法向量為
n2==(0,0,1).
因為n1·n2=0,
所以平面BDE⊥平面ABCD.
9.AC [以D為原點,DA,DC,DD1所在的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圖略).
設正方體的棱長為2a(a>0),
則M(0,0,a),A(2a,0,0),
C(0,2a,0),O(a,a,0),N(0,a,2a),
A1(2a,0,2a).
∴=(-a,-a,a),
=(0,a,a),
=(-2a,2a,0),=(0,0,2a).
∴·=0,·=0,
·=2a2≠0,
∴OM⊥MN,OM⊥AC,OM和AA1顯然不垂直.]
10.(-2,4,1)或(2,-4,-1)
解析 根據(jù)題意,得
=(-1,-1,2),
=(1,0,2).設n=(x,y,z),
∵n與平面ABC垂直,
∴即
可得
∵|n|=,
∴,
解得y=4或y=-4.
當y=4時,x=-2,z=1;
當y=-4時,x=2,z=-1.
∴n的坐標為
(-2,4,1)或(2,-4,-1).
11.ABD [如圖,以點D為原點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設AB=2,則A(2,0,0),
B(2,2,0),
C(0,2,0),
D(0,0,0),
A1(2,0,2),C1(0,2,2),M(1,2,1),N(0,1,1),
對于A,=(-1,-1,0),
=(0,0,2),則·=0,
所以MN⊥CC1,故A正確;
對于B,=(-2,2,0),
則·=0,所以MN⊥AC,
又AC∩CC1=C,
AC,CC1 平面ACC1A1,
所以MN⊥平面ACC1A1,故B正確;
對于C,=(0,2,0),若MN與DC平行,則存在唯一實數(shù)λ,
使得=λ,
所以無解,
所以MN與DC不平行,故C錯誤;
對于D,=(2,2,0),=(2,0,2),設平面BDA1的法向量n=(x,y,z),則有
可取n=(1,-1,-1),
因為·n=-1+1+0=0,
且MN 平面BDA1,
所以MN∥平面BDA1,故D正確.]
12.
解析 如圖,以A為坐標原點,
AB,AD,AP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C(4,4,0),D(0,4,0),E(4,0,2),
P(0,0,4),F(xiàn)(4λ,0,0),
則=(4,0,-2),=(4,4,-4),
=(4(λ-1),0,-2),
=(4,-4,2),
若m=(x,y,z)是平面DEF的一個法向量,
則令z=2,
可得m=,
若n=(a,b,c)是平面PCE的一個法向量,

令c=2,可得n=(1,1,2),
由平面DEF⊥平面PCE,得m·n=0,
即+4=0,解得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浮梁县| 高密市| 咸丰县| 崇义县| 阜康市| 错那县| 吉水县| 侯马市| 武清区| 朝阳市| 西城区| 苗栗县| 凤翔县| 加查县| 达州市| 连州市| 巴林左旗| 巢湖市| 灵寿县| 福泉市| 新巴尔虎左旗| 沿河| 确山县| 荃湾区| 新安县| 通渭县| 清水河县| 信阳市| 和顺县| 海南省| 元江| 庄河市| 宁波市| 浦江县| 曲沃县| 谢通门县| 英德市| 天气| 蕉岭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