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案2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走進生活當資本主義國家正經歷經濟危機的時候。1933年1月,斯大林宣布“一五”計劃以4年零3個月的時間提前完成。期間,蘇聯共建成1500個大企業,建立機床、汽車、拖拉機、發動機、化學、飛機等工業部門。工業產量、工業在工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都大大提高。斯大林說:“我們不僅創立了這些工業部門,而且它們的規模使歐洲工業相形見絀。”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經濟界出現了對若干問題的爭論。從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經濟學問題發表意見。這些意見被匯編成冊,以《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為書名于當年公開發表。思考:蘇聯“一五”期間所取得的成就說明了什么?《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發表有何影響?提示:(1)成就的取得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能夠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該書總結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經驗,澄清了當時的一些錯誤觀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對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順利開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目標導航1.了解50年代初期蘇聯政治經濟學爭論的主要問題及存在的錯誤觀點。2.把握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商品經濟及計劃與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3.辯證認識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觀點的科學性和局限性。4.在與資本主義對比中,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一、蘇聯經濟建設與五十年代初的爭論1.蘇聯經濟建設的成就和意義(1)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從1925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先實現了工業化,后實現了農業集體化。1936年宣布蘇聯建成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意義:增強了蘇聯的經濟實力,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爭論(1)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經濟學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規律的客觀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產等一系列經濟理論問題上,出現了嚴重分歧。(2)針對爭論,從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經濟學問題發表意見。這些意見收集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提醒 蘇聯經濟建設成就的取得,一方面與蘇聯領導人的正確領導有著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新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的確立,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也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1.判斷:《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澄清了當時的一些錯誤觀念,書中的論述完全科學。(×)提示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澄清了當時的一些錯誤觀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對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順利開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1.對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的認識斯大林指出: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的對立物而產生的,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產生的。2.對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認識斯大林指出:最適合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個概念的,是剩余價值規律,即資本主義利潤的產生和增殖的規律。3.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認識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提醒 國家制定經濟計劃與客觀經濟規律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主觀必須符合客觀。國家制定經濟計劃必須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則會阻礙經濟發展。2.想一想:人們可以制造經濟規律嗎?提示 不能,斯大林認為,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認識規律、利用規律,而不能消滅規律、創造規律。三、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1.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3.想一想:斯大林所說的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是什么?提示 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指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是指全民所有制的生產部門和集體農業的生產部門。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雇傭勞動制度已被消滅,因此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發展不會導致資本主義。3.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他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沒有資本家參加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生產。提醒 斯大林片面地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只限于個人消費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具有一定局限性。4.想一想: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提示 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不同,體現在多個方面,最根本的不同是二者運行的經濟基礎不同。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4.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1)在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是不能沒有價值規律的。(2)價值規律的作用①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②社會主義生產是由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調節的。提醒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因此,價值規律存在并發揮作用。但他認為僅僅在商品流通流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流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具有局限性。四、斯大林對計劃與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1.計劃的好處社會主義國家根據社會化生產的客觀要求,制定、執行科學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保證了社會主義國家國民經濟的高速、持續增長。2.計劃與贏利的關系國民經濟的計劃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業、某些部門的生產贏利減少,甚至沒有,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從長期來看,國家獲得的生產贏利更多。高級贏利的產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提醒 實踐證明,在現代經濟發展中,計劃與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調節經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探究點一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背景材料材料一 蘇聯理論界有人認為:由于歷史賦予了蘇維埃國家特殊的作用,他的領導人能夠依靠政權的力量廢除現存的政治經濟學規律,制定、創造新的規律。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就是蘇維埃政權創造出來的。材料二 斯大林特別強調要把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與國民經濟計劃化這一經濟政策嚴格區分開來。他說:“不能把我們的年度計劃和五年計劃跟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客觀經濟規律混為一談。”?問題探究材料一中觀點的實質是什么?在斯大林看來,這種觀點對嗎?答案 (1)材料一中觀點的實質是否認了規律的客觀性,認為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意志行為。(2)①斯大林認為,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認識規律、利用規律,而不能消滅規律、創造規律。他特別強調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不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意志行為。②斯大林指出: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的對立物而產生的,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因而是客觀的。年度計劃和五年計劃則體現著人的意志,他指出“不能把我們的年度計劃和五年計劃跟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客觀經濟規律混為一談。”?深度思考從1953年至今,我國已編制了十二個“五年計劃”。斯大林提出的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對我國“五年計劃”的制定有何啟示?答案 斯大林給我們提供了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客觀規律的理論,并提出必須很好地研究這個規律的要求,避免主觀主義的意見。啟示我們制定“五年計劃”不能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違背這一規律,而應正確認識和利用這一規律,以促進國家正確地計劃社會生產。歸納總結 正確評價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認識(1)斯大林指出經濟規律是客觀的,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表述也正確地說明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手段的關系,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的本質。(2)但是在實踐中,人們往往過分強調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重要性,強調積累的重要性,未能正確處理好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的關系。實際上,滿足社會的需要應該是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思維拓展 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探究點二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背景材料材料一 斯大林指出:由于兩種公有制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還必須保留“特種的商品生產”,它是沒有資本家參加的商品生產,它所涉及的基本上都是聯合起來的社會主義生產者(國家、集體農莊、合作社)所生產的商品。它決不能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材料二 斯大林認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生產資料和集體農莊的土地、拖拉機、工具等都不是商品,僅僅保持著商品的外殼(計價等),無論如何不能把我國制度下的生產資料列入商品的范疇,商品交換的范圍只限于兩種公有制之間,“只限于個人消費品”和外貿領域。?問題探究(1)斯大林認為為什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還必須保留“特種的商品生產”?它會導致資本主義嗎?(2)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包括生產資料嗎?答案 (1)①斯大林認為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②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雇傭勞動制度已被消滅,因此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發展不會導致資本主義。(2)①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只限于個人消費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②他認為,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各生產部門的配置是按國家計劃進行的,不受價格、贏利等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生產是由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調節的。他提出國有企業要按價值規律的要求來確定價格,進行經濟核算,這有利于促使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增加贏利。歸納總結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1)他指出,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2)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3)斯大林分析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4)斯大林認為,價值規律是客觀的,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價值規律作用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1.蘇聯理論界有人認為:由于歷史賦予了蘇維埃國家特殊的作用,它的領導人能夠依靠政權的力量廢除現存的政治經濟學規律,制定、創造新的規律。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就是蘇維埃政權創造出來的。這種觀點( )A.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否認了國民經濟的有計劃發展B.看到了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就是蘇維埃政權創造出來的C.看到了蘇聯經濟成就的取得與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之間的關系,但否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D.看到了經濟規律的客觀性答案 C解析 該觀點看到了蘇聯經濟成就的取得與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之間的關系,但夸大了領導人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實質是主張經濟規律可以創造的觀點,否認了經濟規律的客觀性,是唯意志論的表現。故選C。2.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爭論中,斯大林改變了對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的認識。他認為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他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私有制的出現和社會分工B.多種經濟成分和社會分工的存在C.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D.在于外部環境的影響答案 C解析 根本原因在于C項。A項屬于商品經濟出現的兩個條件;B項是我國處于商品經濟階段的兩個條件;D項不符合題意。3.斯大林指出:“在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是不能沒有價值規律的。”“在我國,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范圍,首先是包括商品流通,包括通過買賣的商品交換,包括主要是個人消費商品的交換。在這里,在這個領域中,價值規律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當然,是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他還進一步指出:“價值規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的范圍內,同時還擴展到生產方面。誠然,價值規律在我國社會主義生產中,并沒有調節的意義,可是它總還影響生產,這在領導生產時是不能不考慮到的。”閱讀上述材料,說說你對上述觀點的認識。答案 (1)斯大林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正確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①斯大林正確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商品生產。②斯大林還看到,價值規律是客觀的,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但認為價值規律發揮作用,存在兩種不同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的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2)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的經濟運行形式理論有了很大的突破,為進一步探索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但他認為蘇聯的商品生產“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產,而是特種的商品生產”,“它的活動范圍僅限于個人消費品”。這就造成了忽視商品經濟發展、計劃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的狀況,在實踐中產生了瞎指揮、限制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以及高投入低產出的種種弊端,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解析 解答此題應審清題中觀點,既要分析出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合理的一面,又要分析出其局限性。組織答案也應從這兩方面作答。[方法領悟]認識類主觀題解答技巧 回答認識類試題,一般要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角度入手,分析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因題而異,回答是什么,需要:談現象(材料中反映的成就、經驗、問題、教訓、做法、想法等),說本質(最好用到教材或政策語言)。回答為什么一般有兩個思路:思路一:決定因素(地位、規律、趨勢等)、現狀或存在問題(現實依據)、意義或危害(由近及遠、由小及大、由直接到間接、由微觀到宏觀);思路二:材料為源、教材為據、篩選原理。回答怎么辦一般有三個思路:思路一:主體角度;思路二:直接和間接、具體措施和根本措施角度;思路三:材料為源,教材為據,篩選原理。實際運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綜合運用。一、選擇題1.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蘇俄廢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于1921年3月至1928年實施( )A.國家工業化政策B.農業集體化政策C.新經濟政策D.市場化政策答案 C解析 在新的條件下,俄共(布)必須把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蘇俄自1921年3月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應選C。2.實施新經濟政策有巨大意義,表現在( )①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②恢復了國民經濟③實現了向社會主義過渡 ④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恢復了國民經濟,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未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①②④符合題意。3.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B.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C.加強了無產階級對經濟的指導D.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答案 A解析 B、C、D三項的觀點都是兩種政策的共同之處,A項正確地表明了新經濟政策的新措施。4.列寧指出:“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這說明,列寧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必須( )A.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B.重視發展生產力C.建立高度發達的大工業D.依靠工人階級答案 B解析 A、C、D三項與題干材料不符。發展大工業就是要奠定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即發展生產力,故選B項。5.列寧關于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認識曾作過精辟的論述:“試圖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國營的交換的發展……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殺。”下列選項對此觀點認識正確的是( )A.商品生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B.蘇俄已經具備消滅商品經濟的條件C.蘇俄要創造條件消滅商品生產D.商品生產在蘇俄當時落后的經濟條件下仍要發揮其重要作用答案 D解析 題中觀點說明列寧主張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的作用來建設社會主義,即通過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A項不符合題意,列寧只是把發展商品生產看作解決困難的權宜之計;B、C兩項否定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的存在,也不正確。D項準確地表明了題中的觀點。6.在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上,斯大林認為,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 )A.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發展的結果B.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原因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表現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答案 B解析 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7.斯大林認為,科學規律反映的是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這告訴我們( )A.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B.經濟規律是客觀的,人們既不能消滅規律,也不能創造規律C.經濟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D.只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規律答案 B解析 斯大林認為,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認識規律、利用規律,而不能消滅規律、創造規律,B項符合題意。8.斯大林擔任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后,把新經濟政策看作是暫時后退的政策,建立起了排斥商品生產、交換的計劃經濟制度。這反映了斯大林( )A.在整個執政期間都反對發展商品經濟B.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C.曾經反對在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商品經濟D.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有著根本不同答案 C解析 在20世紀50年代,斯大林認為保持商品市場、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故A項錯誤;B項與材料不符;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反對在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商品經濟,故選C項。9.“商品生產不論在什么條件下都會將社會引導到資本主義。”對此,斯大林認為( )A.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業會催生私有制,導致資本主義B.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不會導致資本主義C.商品生產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D.國內存在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制度,商品生產會導致資本主義答案 B解析 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雇傭勞動制度已被消滅,因此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發展不會導致資本主義。故選B項。10.針對當時有人否定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的觀點,斯大林提出了高級贏利的產生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觀點。高級贏利觀點說明( )A.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B.國民經濟的計劃化會使企業無法獲利C.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可以使國家獲得更多利益D.計劃與市場對資源配置都起重要作用答案 C解析 本題考查斯大林高級贏利的觀點,此觀點認為,從整個社會來看,從長期來看,國家獲得的生產贏利增多,從而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故C項正確。A、B兩項本身說法錯誤;D項不是高級贏利的觀點,不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11.材料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發達生產力基礎上的。他們認為,在那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不存在商品和貨幣。材料二 列寧曾經認為,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他在1918年提出,社會主義應該消滅商品生產,并強調要為消滅貨幣作好準備。材料三 1921年春,蘇俄政治危機爆發后,列寧指出,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里,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條件下,把社會主義大生產同農民小生產結合起來的唯一途徑是實行商品交換。同年10月,列寧號召共產黨員“學會經商”。但在1922年3月,列寧又說:“退卻所要達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這個時期就要結束或者已經結束。”當年的列寧關于商品貨幣的認識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應由此得到什么啟迪?答案 (1)在實施新經濟政策前,列寧受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思想的影響,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2)但實踐促使列寧認識到,由于蘇俄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沒有達到這一高度,不具備消滅商品經濟的條件,所以列寧關于商品貨幣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從主張消滅商品經濟,到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表明列寧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商品貨幣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的合理性,他對有關商品貨幣及市場作用的認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不過,有關情況還表明,當時列寧仍然把這些變化當成解決困難的權宜之計。(3)當時及后來的理論與實踐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在于,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特別是要充分認識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最終決定作用。解析 此題考查列寧對于商品貨幣的認識。列寧關于商品貨幣的認識是在馬克思的觀點上的發展,主要隨著蘇俄經濟條件的變化,列寧強調了商品貨幣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的合理性。12.材料一 早餐一塊黑面包、幾塊糖、一杯豆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兩碟菜,這是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前,蘇俄政府提供給國際友人的最高飲食待遇。當時蘇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更低了。材料二 1921年五一勞動節到來時,人們再也抑制不住實施新經濟政策以來的喜悅心情,紛紛走出家門,上街狂歡。材料三 1921年蘇俄大旱,1922年國民經濟逐步恢復,自1923年起整個國民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別反映了什么現象?(2)三個材料中所提及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有哪些重大意義?答案 (1)材料一說明實施新經濟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不滿意,生產積極性也調動不起來;材料二反映新經濟政策實施后,人民情緒高漲;材料三反映盡管遭遇災害,但國民經濟依然快速發展的事實。(2)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有重大意義: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恢復了國民經濟,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解析 此題考查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以及意義,關鍵在于讀懂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注意材料中的時間。結合歷史知識,不難看出材料是在講述蘇維埃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根據識記的內容,可以得出答案。13.關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是否還存在價值規律,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社會上存在以下兩種觀點:一是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生產,自然也不存在價值規律;二是社會主義社會雖然存在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但蘇維埃國家是無所不能的,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必須服從于蘇維埃國家的經濟計劃。(1)指出上述兩種觀點的錯誤之處。(2)斯大林對價值規律是怎樣認識的?答案 (1)第一種觀點否認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生產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認了價值規律的存在。第二種觀點否認了價值規律的客觀性,是唯意志論的表現。(2)①在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是不能沒有價值規律的。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②價值規律的作用存在兩種情形: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二是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在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中,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各生產部門的配置是按國家計劃進行的,不受價格、贏利等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生產是由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調節的。他提出國有企業要按價值規律的要求來確定價格,進行經濟核算,這有利于促使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增加贏利。解析 此題考查對斯大林關于價值規律觀點的理解,材料列舉了兩種錯誤觀點,第(1)問運用相關知識評析其錯誤之處,第(2)問主要結合教材知識,指出斯大林關于價值規律的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