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探索學案章節課題課型講學時間專題四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初期探討第三課時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新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目標】1.了解我國在建國初期對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過程。2.理解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主要觀點?!局攸c難點分析】理解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主要觀點【學習過程】(一)預習自測考點一:理解《論十大關系》關于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觀點怎樣借鑒蘇聯經驗,避免我們少走彎路,成為當時我國必須認真思考、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在1956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的報告。主要觀點: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針。這是貫穿《論十大關系》全篇的。②關系。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但是絕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為了加強國防建設,必須加強經濟建設。③正確處理關系。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必須兼顧。④。正確對待外國經驗,洋為中用,對于加速本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切民族、一切國家好的東西都要學,必須有分析有批判的學,不能盲目的學。(二)知識點精講精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在1956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針?!墩撌箨P系》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帶有全局性的以下十個問題: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其中,前五個關系主要是經濟關系,后五個關系主要是政治關系?!墩撌箨P系》規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其中多數政策主張,直至今天,對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以蘇為鑒,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結果,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實踐的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課堂檢測】1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他們(蘇聯、東歐國家)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銓Πl展重工業究竟是真想還是假想……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厲害,那你就要注重農業和輕工業,使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更多些,積累更多些,投到重工業方面的資金將來也會更多些?!睆倪@里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的次序是()A.農業——輕工業——重工業B.重工業——輕工業——農業C.農業——重工業——輕工業D.輕工業——重工業——農業2.在《論十大關系》,毛澤東論述了向外國學習的問題,他主張()A.以洋為鑒,一切照搬B.分析借鑒,洋為中用C.一概排斥,以我為用D.全面接受,照抄搬用3.在總結社會主義改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與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要求。這一要求,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作用的同時,也要()A.發揮國家宏觀調控對經濟的基礎性作用B.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C.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D.加強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和干預作用4.針對20世紀初蘇聯暴露出的問題,為了搞好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一改“以俄為師”,提出要()A.以階級斗爭為綱B.以蘇為鑒C..以經濟建設為中心D.以德治國5.毛澤東曾說過,你對原子彈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還是只有幾分想,沒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多搞經濟建設。毛澤東的上述觀點表明()A.經濟建設是一切工作的中心B.國防建設是經濟建設的保障C.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D.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6.1956年,我們黨提出:在工商經營方面,應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應按計劃生產,附有一部分計劃外的生產為補充;在市場方面,應以國家市場為主體,附有一定范圍的由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為補充。我們黨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要求,意味著()A.在我國發展商品經濟具有必然性B.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C.我們黨對發展商品經濟堅持積極態度D.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課堂總結】()【高考鏈接】材料一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材料二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材料一與材料二,各有什么背景?(2)材料一與材料二有哪些相似之處?答案(1)①斯大林曾與列寧一樣,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不再存在商品生產。但在20世紀50年代初,他改變了原來的看法,認為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由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即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沒有資本家參加,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生產,因而不會導致資本主義。這種觀點有利于蘇聯經濟建設從實際出發,促進發展。②鄧小平在領導我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中,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手段,不是社會基本制度的范疇,主張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就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無論是看待商品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斯大林和鄧小平都沒有在不相容的對立兩極中思考問題,都未將它們看作社會制度的范疇,都把它們的性質與其相聯系的社會制度統一起來,因而都取得理論上的突破,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緯r政鏈接】十大官員微博出爐:微博時代 如何借“網”問政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權威發布:我國黑龍江省東北部空氣中繼續檢測到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水平較昨日沒有明顯變化,其對當地公眾產生的劑量小于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br/>“綜合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監測分析認為,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未對我國環境及境內公眾健康產生影響?!?br/>【學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