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學案 (2)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學案 (2)

資源簡介

學案1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走進生活
計劃經濟時代,人民的日常生活與今天截然不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票證繁多,國人的日常生活無一例外被圈定在花花綠綠的票證所劃定的范圍之內。往昔購物不像今天,除了要攢夠足額的鈔票之外,你還要費盡心機去尋找相應的購物票證,錢和票證缺一不可,否則,你的購物計劃就會泡湯。那時,人們手頭都不寬裕,遇到紅白喜事一時周轉不開湊不上份子,送上幾張緊俏的票證也算一份不薄的厚禮,布票就是這些緊俏票證之一,由此可見當年的一票難求。票證是中國計劃經濟歷史的真實寫照和證明。
思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為什么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
提示: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發展工業必須集中全國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客觀上要求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在此情況下參照蘇聯的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目標導航
1.了解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背景和基本特征。2.理解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和弊端。3.通過了解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及影響,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一、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
1.原因
(1)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發展工業需要集中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客觀上要求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
(2)當時蘇聯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我國參照蘇聯的模式,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提醒 建國之初,我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主要是由當時的國情決定的,是建立國民經濟體系的需要。同時也是受蘇聯的影響,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而作出的選擇。
1.判斷:1949年建國之初,我國就已經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
(×)
提示 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是在“一五”計劃中建立起來的。
2.特點: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是: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定的范圍內進行。
二、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
1.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獨立,進而鞏固了國家的政治獨立。
2.抑制了多年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增加了財政收入。
3.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社會公平。
提醒 我國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有其內在的客觀必然性,符合我國當時的經濟、社會條件,當時選擇這樣的體制是正確的,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及其影響
1.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與我國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不利于社會化生產的發展。
3.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不利于勞動者積極性的提高。
2.想一想: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始終阻礙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嗎?
提示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這種體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對于這一體制的影響要辯證分析,我們不能忽視它曾經發揮的積極作用。
探究點一 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
?背景材料
材料一 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我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分別比1952年增長141%和25%。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1/3。20世紀50~60年代,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大,這一時期的基尼系數在0.2以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基尼系數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
材料二 同1949年相比,1978年國民收入中工業所占份額從12.6%上升到46.8%;農業份額由68.4%下降為35.4%;建筑業和運輸業分別從0.3%、3.3%上升為4.1%、3.9%。1957年,我國的鋼產比1952年增長296%;原煤產量比1952年增長96%,一大批原本沒有的工業部門開始建立起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問題探究
(1)材料一、二各說明了什么?
(2)20世紀50~60年代,我國基尼系數較低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反映出我國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收入差距較小。材料二反映出在20多年時間里,在以農業部門為經濟主體的基礎上,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建國之初,我國逐漸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在全社會范圍內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那一時期的社會公平。
歸納總結 理解計劃經濟體制
(1)優點: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能夠有效地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重點建設;能夠保證經濟政策的貫徹執行,按預期目標實現經濟發展;有利于穩定物價,保證關系國計民生的必需品的生產和供應;有利于調節收入分配關系,實現社會公平。
(2)缺點:第一,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企業的經營活動與市場相隔離。第二,忽視商品生產、人才和市場的作用,政府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借助于行政手段來組織和管理經濟,容易造成經濟計劃與經濟運行實際的脫離,甚至背離。第三,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單一化。因而它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及創造性。它不利于企業的成長與發展,容易形成官僚主義作風。
?深度思考
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發揮過哪些積極作用?
答案 (1)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獨立,進而鞏固了國家的政治獨立。
(2)抑制了多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增加了財政收入。
(3)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國家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社會公平。
探究點二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及其影響
?背景材料
材料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生產資料幾乎都是集體或國有的,由于不允許個體餐館存在,出門吃飯,人們只能到國營飯店或集體飯店。
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前,北方某市一條普通馬路的兩邊,一邊是生產銅的冶煉廠,一邊是需要銅的電纜廠。但由于冶煉廠歸冶金部管,電纜廠歸機械部管,一條30米寬的馬路把兩家企業隔絕了數十年。
材料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在農村,生產隊長派活,社員集體勞動,按出勤計工分,按工分來分配,社員往往出工不出力。在城鎮,職工按工資級別拿固定工資,個人收入與工作業績關系不大。
?問題探究
(1)材料一、二、三分別反映了什么社會現實?
(2)材料一、二、三共同說明了什么問題?怎樣才能從體制上解決這一問題?
答案 (1)材料一說明,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與我國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方便群眾生活。材料二說明,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造成國民經濟的條塊分割,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和社會化生產的發展。材料三說明,計劃經濟體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影響人們工作積極性的發揮。
(2)材料一、二、三共同說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嚴重的弊端,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必須通過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歸納總結 全面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而這種體制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事先進行計劃。由于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1)積極作用:①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獨立,進而鞏固了國家政治獨立。②抑制了多年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增加了財政收入。③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社會公平。
(2)弊端和影響:①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與我國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不利于社會化生產的發展。③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不利于勞動者積極性的提高。
(3)啟示:經濟體制必須與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因此必須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否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1.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特點是
(  )
①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 ②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 ③經濟管理權限過分集中 ④國家包購包銷,企業無權銷售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以上四項都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特點,正確答案為B項。
2.統計資料表明,1952~1978年期間,我國按可比價格計算的社會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和國民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7.9%、8.2%和6.0%。這表明
(  )
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總是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B.計劃經濟體現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應堅持下去
C.計劃經濟體制優于市場經濟體制
D.我國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
答案 D
解析 題干表明了我國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A、B、C三項明顯有誤,應排除。
[方法領悟]
數據情景類材料選擇題解法 這類題目一般是提供一組數據(或通過材料的形式,或通過圖表的形式),要求學生通過數據抽象思維,把握事物自身蘊涵的道理或本質。如2題中,這些數據表明了我國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
3.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里,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后來,隨著經濟條件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弊端。對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的認識,正確的有
(  )
A.計劃經濟權力主要由中央控制
B.計劃經濟保證了當時人民群眾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C.計劃經濟使政企不分,忽視了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
D.必須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只要審準題干要求,把握有關知識的區別,就不難選出正確答案為C項。A、B、D三項均不是弊端,故不選。
4.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國有經濟唯一的經營主體,國家是千萬個國有企業唯一的經營者,千萬個企業都要根據這唯一經營者的計劃和審批決定生產什么,向哪里投資,全國就像是一個超級大企業。各個生產單位之間在這個超級大企業內是前后工序的分工關系,并不構成獨立的主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的什么弊端?
(2)這一弊端的危害是什么?
答案 (1)主要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的弊端。
(2)這種政企不分的體制排斥市場機制的作用,遏制了這一企業競爭進步的原動力,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不利于激發企業活力,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嚴重影響人們工作積極性的發揮。
解析 第(1)問,結合材料可歸納出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政企不分。第(2)問,結合教材知識指出其危害即可。
一、選擇題
1.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的經濟狀況是
(  )
A.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
B.已經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C.已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D.打破了外國對我國的經濟封鎖
答案 A
解析 B、C是“一五”計劃完成后的經濟狀況,D項不符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故A項正確。
2.建國之初,我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對計劃經濟體制認識正確的有(  )
①計劃經濟權力集中在中央,便于集中有限資源保證國家重點項目建設 ②計劃經濟下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③計劃經濟曾經起過主要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進行改革 ④計劃經濟體現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應堅持下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④只看到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優越性,但沒有看到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已不適應我國生產力的發展。①②③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正確認識。
3.1978年,國有工業企業的總產值占整個工業產值的80.8%,集體工業企業的產值占整個工業產值比重的19.2%,兩者加起來,占到工業總產值的100%。這主要反映了(  )
A.我國經濟實力雄厚
B.我國工業現代化水平較高
C.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不完善
D.在工業領域,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
答案 D
解析 題干表明我國經濟成分單一,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
4.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發揮了積極作用,對計劃經濟特點的認識正確的有
(  )
A.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控制人、財、物資源
B.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
C.平均分配影響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
D.使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計劃經濟的特點。正確把握題目要求,就不難選出正確答案A項。B、C、D三項均不合題意。
5.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原因在于計劃經濟體制(  )
①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 ②直接控制國民收入的分配,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③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 ④計劃經濟體制優于市場經濟體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①②③都屬于計劃經濟體制發揮作用的原因,④表述錯誤,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各有利弊。
6.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對計劃經濟體制下過于單一的所有制結構,認識正確的是
(  )
A.在當時沒有任何意義,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B.有利于國家宏觀調控,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
C.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利于方便群眾生活
D.有利于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利于激發企業活力
答案 C
解析 對單一的所有制結構要有全面的認識。A項不符合歷史事實;B項當時沒有市場經濟作用;D項國家管的過死,不利于激發企業活力,因此選C項。
7.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在農村,生產隊長派活,社員集體勞動,按出勤記工分,按工分來分配,社員往往出工不出力。這說明
(  )
A.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受到農民的擁護
B.分配中的平均主義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C.平均分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D.擴大了收入差距,應該糾正
答案 C
解析 題干說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平均主義分配原則,影響了人們生產積極性的發揮,C項符合題意。
8.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表現在
(  )
①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②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體系 ③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 ④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使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體系,穩定了物價,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故應選①②④。③屬于計劃經濟體制的特點。
9.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我國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當時國家領導人認為
(  )
①公有制企業規模越大越好 ②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 ③我們已是高度的社會化大生產 ④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越純越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③不符合歷史事實,應排除。
10.1956年夏天,上海的天氣很熱。當時上海的一家企業想買一批電風扇,就打報告向政府有關部門申請,經過11個部門的審批之后,已經是秋天了。這主要說明計劃經濟(  )
①政企不分 ②所有制形式單一 ③效率低下 ④條塊分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題干主要表明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效率低下,②和④材料中沒有體現。①③符合題意。
二、非選擇題
11.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國家建國之初的經濟、社會條件,因而當時選擇這樣的體制是正確的。這一體制當時在許多國家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跡,同時也就改變了它賴以存在的條件。在新的條件下,繼續堅持這一體制,就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經濟體制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結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國經濟體制為什么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答案 (1)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與我國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方便群眾生活。
(2)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不利于激發企業活力,而且造成國民經濟的條塊分割,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不利于社會化生產的發展。
(3)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在農村,社員憑工分參與年終分配,收入差距很小;在城鎮,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嚴重影響人們工作積極性的發揮。
12.到改革之前,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運行了20多年,當時的狀況是:第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第二,一切經濟活動都納入了國家計劃。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全部交給國家,由國家統購包銷。第三,堅持按勞分配原則,資金、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不能參與分配。實際上,真正的按勞分配是沒有的。第四,國家直接經營企業。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用什么方式生產,都由國家決定。第五,在農村,實行經濟集體化。農民生產的糧食、棉花、油料等一切產品全都由國家統購統銷。
(1)上述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2)簡述上述經濟體制的弊端和影響。
答案 (1)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是: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定的范圍內進行。
(2)①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由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純”,致使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與我國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方便群眾生活。
②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不利于激發企業活力,而且造成國民經濟的條塊分割,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不利于社會化生產的發展。
③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在農村,社員憑工分參與年終分配,收入差距很小;在城鎮,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干多干少一
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嚴重影響人們工作積極性的發揮。
13.1952~1978年,國家通過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積累了幾千億元;農民每年向國家交的農業稅在27億~32億元之間;通過農民儲蓄這條渠道,國家積累了約155.5億元。把這3項加起來,國家依靠農業積累的資金,1952~1978年累計達到了4
452億元左右,年均約171億元,占國民收入積累額的比重,除1978年外,都在30%以上。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
(2)分析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影響。
答案 (1)材料反映了我國工業依靠農業積累資金,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
(2)①原因: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在此情況下,需要集中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重點發展工業。所以長期以來我國工業依靠農業積累資金。
②影響:一方面,使我國盡快地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工農業比例失調,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收入差距過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皋兰县| 叶城县| 贞丰县| 南京市| 涟源市| 莱芜市| 莆田市| 南木林县| 富民县| 崇义县| 英山县| 连山| 斗六市| 涞源县| 昌江| 东乌| 鹤庆县| 晋宁县| 新建县| 广丰县| 龙江县| 宁晋县| 从江县| 武义县| 灵台县| 盖州市| 南投县| 海宁市| 太康县| 象州县| 华宁县| 北碚区| 张家界市| 中江县| 莎车县| 岑溪市| 永康市| 绥阳县| 浮山县| 临泉县|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