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案2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走進生活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和加拿大客人時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方法上基本上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相似,但也有不同,這是全民所有制之間的關系,當然也有同集體所有制之間的關系,也有同外國資本主義的關系”,“這是社會主義利用這種方法來發展社會生產力”。思考:在這一階段,鄧小平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有何突破?提示:在這一階段,鄧小平同志已經認識到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一認識打破了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的這一傳統觀念。目標導航1.了解“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提出過程。2.識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歷程和意義。3.通過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明確社會主義制度要不斷地自我完善和發展。一、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背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濟責任制的實施,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面對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發揮市場作用的事實,我們黨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2.意義:這一提法雖仍堅持計劃經濟體制的總體框架不變,但它打破了我國過去由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打開了缺口。提醒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是指國民經濟總體上還是計劃經濟,但允許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由市場來調節,作為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這一部分在地位上是從屬的、次要的和輔助性的。1.想一想:什么是經濟責任制?提示 為完成一定的生產或經營任務,明確勞動者在職責范圍內應承擔責任的制度。責、權、利相結合,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結合,企業經營者的收入同企業經營業績相聯系,個人勞動所得同勞動成果相聯系,是經濟責任制的基本原則。二、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2.判斷:十二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改革的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提示 十二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入城市。全面改革的初步展開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2.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經濟運行模式,要求實現計劃和市場的有機統一,不再把市場調節置于從屬和次要的地位。提醒 黨的十三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計劃和市場內在統一的經濟體制;這一體制的運行模式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三、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黨的十三大以后,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我們突破了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2.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框架。提醒 計劃和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不具備社會基本制度的屬性。因此不能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3.想一想: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是否意味著我國徹底摒棄了計劃手段?提示 沒有,計劃和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各有優勢和缺陷。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意義1.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明確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2.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提醒 堅持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既要堅持按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發展生產,又要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性質方向。探究點一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背景材料材料一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允許對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作計劃,由市場來調節……這一部分是有計劃生產和流通的補充,是從屬的、次要的,但又是必要的、有益的。”材料二 1978~198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為16%,由1978年的6.7%上升到1984年的13.6%,呈明顯提高態勢,1979年為19.2%。這一階段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為6.6%。?問題探究(1)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現象?(2)結合材料一、二,請談談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1)材料二反映出1978~1984年期間,我國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都有增長,但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城鎮居民增長速度快。(2)①這一時期,我們黨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一提法雖仍堅持計劃經濟體制的總體框架不變,但它打破了我國過去由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打開了缺口。②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濟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③當時國家還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例如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等。?深度思考談談對“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一提法的認識。答案 “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是在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發揮市場作用的背景下提出的,是我國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提出的調節經濟運行的一種原則。雖然仍堅持計劃經濟體制的總體框架不變,而且市場調節被認定為只是從屬的、次要的,起輔助補充作用,但它已為市場作用的發揮提供了現實基礎,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開辟了一條道路。歸納總結 全面理解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提出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濟責任制的實施,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面對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發揮市場作用的事實,我們黨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2)提出過程:這一主張最早是由陳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但這一主張未被采納。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正式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黨的十二大則把這一提法確定為經濟改革的一條原則。(3)評價:這一提法雖仍堅持計劃經濟體制的總體框架不變,但它打破了我國過去由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打開了缺口。探究點二 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背景材料1992年初春,鄧小平巡視南方發表重要談話,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它帶來了新一輪的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大潮;它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問題探究(1)應當如何理解“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命題?(2)鄧小平關于計劃與市場的論述,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有何意義?答案 (1)“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命題是指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計劃和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不具備社會基本制度的屬性。(2)①鄧小平關于計劃與市場的論述,對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起到了主要指導作用。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從姓資姓社的爭論中解放出來。②鄧小平關于計劃與市場的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的重大發展,為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和理論基礎。?深度思考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首次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含義和最本質的特征是什么?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有什么意義?答案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含義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其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2)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從此,我國揭開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使傳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商品經濟加計劃經濟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商品經濟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3)指明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明確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而市場經濟是一種效率較高的經濟體制,我國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改變效率低的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指明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歸納總結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過程體現了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時間階段主要思想或歷程意義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打破了傳統的由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黨的十三大實現計劃和市場的有機統一認識到市場的作用,不再把市場調節放到從屬和次要地位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思維拓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一個偉大的創新(1)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突破了傳統的觀念和多年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它的提出和形成,使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從觀點、內容到體系結構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嶄新的內容,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一個偉大的創新。(2)更新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所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是因為( )A.促進了農業的迅速發展B.做到了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結合C.它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D.堅持責、權、利相結合,多勞多得答案 D解析 農村實施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濟責任制,堅持責、權、利相結合,多勞多得,所以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因此答案為D項。2.鄧小平巡視南方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 ②明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③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 ④認識到市場經濟具備社會基本制度的屬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 鄧小平關于計劃與市場的論述,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從姓資姓社的爭論中解放出來,為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和理論基礎。①②③均符合題意。市場經濟只是一種手段,不具備社會基本制度的屬性,④不符合題意。[方法領悟]名言選擇題解法 名言選擇題,其形式是題干由某人的名言和簡明扼要的設問構成,備選項一般是對所引名言表明的含義的判斷和解釋,要求學生對備選項中的解釋是否與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斷。對于名言選擇題,首先必須讀懂材料名言的含義,尤其要讀出話語中的引申含義,再尋找對應的道理。解答選擇題,重點是提取題目中的有效信息。3.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 )①確定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社會制度屬性 ②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③消除了人們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思想束縛 ④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D解析 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故選D項。4.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建國初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來隨著條件的變化,這一體制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下,我國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與創新,也是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發展和完善,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請簡要說明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作出了哪些重要創新。(2)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有何意義?答案 (1)①明確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②指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從而為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解析 第(1)問主要考查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關知識,可以結合鄧小平的相關觀點加以分析即可。第(2)問只需要結合教材知識分析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立的意義,要注意從不同角度分析意義。一、選擇題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業集體經濟的一次偉大變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個變革主要是指( )A.經營管理方式上的變革B.由原來的集體統一經營變為單一的各家各戶單獨經營C.農村所有制性質的變革D.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答案 A解析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是所有制的變化,土地等生產資料仍是公有,它只是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這種變化并不排斥集體的統一經營,水利設施、道路等還需集體統一管理,它是由原來的集體單獨經營變為集體、農戶的雙層經營,也不是經濟運行體制的變化,因此,B、C、D三項均不對。2.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我國的改革是在________中進行的( )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B.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C.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答案 B解析 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我國的改革是在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中進行的。B項符合題意。3.1982年,黨的十二大通過的決議報告中,對社會主義經濟提出了新的提法是( )A.計劃與市場相統一的市場經濟B.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D.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答案 D解析 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故選D。4.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這一論斷( )①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②認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 ③表現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模式 ④以計劃調節為主,市場調節為輔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C解析 ①②③符合題意,④不符合“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因此選C項。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于市場經濟認識上的重大突破在于( )A.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B.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為基礎性手段配置經濟資源C.市場經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D.市場經濟不屬于社會基本制度的范疇答案 D解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認識到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認識到市場經濟不具備社會基本制度的屬性,D符合題意。6.“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鄧小平這一理論的內涵是( )①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方式 ②計劃和市場都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 ③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④計劃和市場是不能兼容的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 計劃和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不具備社會基本制度的屬性。因此選A項。7.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的標志是( )A.黨的十四大確立的改革目標B.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改革重點由農村轉入城市C.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D.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答案 A解析 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框架。8.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對這一論斷理解不正確的是( )A.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B.認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運用價值規律C.認為對企業仍然用強制性計劃來指導D.認為適當擴大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范圍答案 C解析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因此C項符合題意。9.鄧小平指出:“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就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市場經濟本身沒有姓“資”與姓“社”之分 ②市場經濟本身就有姓“資”與姓“社”之分 ③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有共性的 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有區別的A.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②④答案 A解析 計劃和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不具備社會基本制度的屬性。①③符合題意,選A。10.縱觀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其中具有關鍵性的一步就是( )A.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B.2010年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203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205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答案 A解析 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中,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框架,是具有關鍵性的一步。二、非選擇題11.1978~198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為16%。由1978年的6.7%上升到1984年的13.6%,呈明顯升高態勢,最高年份1979年為19.2%。而這一階段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為6.6%。(1)上述材料表明什么問題?(2)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增長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1)1978~1984年期間,我國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都有增長,但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城鎮居民增長速度快。(2)①這一時期,我黨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論斷,打破了我國過去由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打開了缺口。②在農村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濟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③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例如增加農產品的收購,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等。12.2012年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2周年。誰也不曾想到,32年前,一個人口和自然資源都極其匱乏的小漁村,在鄧小平解開姓“社”還是姓“資”的死扣后,竟會創造出人類發展史上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奇跡,崛起成為一個全球矚目的現代化的國際都市。然而,在深圳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深圳發展卻面臨資源瓶頸、環境承載力嚴重透支、二元結構、產業層次低、國際化水平不高、人口壓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不高及政府職能轉變不徹底等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近期,深圳等經濟特區在中央給予的一系列新政策的指導下,推出了各項改革舉措。面對新挑戰新機遇新使命,深圳經濟特區再出發,掀起了“二次改革”的浪潮。(1)簡述鄧小平是如何解開姓“社”還是姓“資”的死扣的,并說明其意義。(2)結合材料,說明深圳經濟特區掀起“二次改革”浪潮的意義。答案 (1)①鄧小平認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②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2)深圳經濟特區掀起“二次改革”的浪潮,可以為全國的改革發展繼續總結經驗,這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利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有利于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解析 第(1)問,考查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第(2)問,通過深圳經濟特區“二次改革”的浪潮,說明其意義,應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闡述。13.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歷程如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發展方向。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全面實施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濟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改革重點由農村轉入城市,開始推行全面經濟改革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中國市場化改革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說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2)我國為什么要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答案 (1)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而且這種改革是從農村到城市、從微觀到宏觀的循序漸進的改革。(2)①市場經濟能夠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是發展生產力的有效形式。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市場在配置社會資源方面發揮作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②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已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更好地實行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需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