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冊中國現代史知識結構圖(1949 ---------至今) 籌備:第一屆政協會議成立 標志:開國大典(1949.10.1)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 抗美援朝 (1950---1953 ) 鞏固 土地改革 (1950----1952) 新中國的成立并 政 治: 三大改造(1953--1956)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過渡 經 濟: 執行“一五”計劃(1953--1957) (1949----1956) 民主法制: 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良好開端:中共八大(1956) 大躍進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 失誤 教訓:要立足國情,遵循經濟規律, (1956----1966) 人民公社化運動 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模范人物: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 文化大革命時期 結束標志:1976、10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66----1976) 開始: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 改革:農村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 國有企業 經濟 開放: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法制: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 社會主義現代化 政 策:一國兩制建設新時期 成功實現:1997香港回歸 1999澳門回歸 ( 1978——) 統一 對臺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臺 灣 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1986年:制訂“863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科教 20世紀90年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外交方針: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準則)50年代 周恩來 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萬隆會議成功)。 1、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外交成就 70年代 2、1972年,中日建交 3、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 4、 1979年,中美建交。 改革開放后 2001年,舉辦上海APEC會議(亞太經合) 2001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 原因:國家的獨立自主,改革開放后,綜合國力的強大,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現代史總結 1949—1966建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設“三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1954年第一屆人大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評價: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國實際的,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建立:1949年政協召開,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正式確立:1954年第一屆人大的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大職權的任務結束,但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并發揮作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過程: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最早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區最晚成立。“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1954年第一屆人大召開通過。意義: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兩大原則,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障。《共同綱領》通過:1949年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在1949—1954年,起臨時憲法作用。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49—1952國民經濟恢復土地改革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1953年中共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變革生產力)的主張,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變革生產關系)。“一五” 計劃時間:1953年基本任務:①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工業化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 ②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就:①重工業發展 ②我國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東北重工業基地。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 ④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基礎1953—1956三大改造的完成背景:根據“一五”計劃的規定,為了適應國家工業化的需要,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過程:①對農業、手工業: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 手工業者加入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 將個體經濟變成集體所有制經濟的合作社(公有制)。 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私營→國營),和平贖買(這是不同于蘇聯的創新方式)作用: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國家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②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由此確立,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開辟道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大躍進運動特點: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的高速度、全民大煉鋼鐵運動、浮夸風。評價:過分夸大主觀作用,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左傾錯誤大肆泛濫。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人民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結果:破壞了生產力,直接后果是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一大二公”(實質是實現超出生產力水平下的大規模的高度公有)內容:建立公有化程度高的人民公社結果:挫傷農民的積極性,對農業造成了破壞。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自然災害;蘇聯撕毀合作協議1960—1966國民經濟的調整與恢復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2年起,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成就:1965年實現了石油的全部自給。 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課原子彈。三條總路線(一)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6月正式提出:“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毛澤東在1958年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三)中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并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三次工作重心轉移第一次工作重心轉移是由城市轉向農村。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了人民軍隊,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在理論和實踐上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這樣一條走向勝利的道路。第二次工業重心轉移是由農村轉移到城市。1949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七屆三中全會。黨的工作重心應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會議指出在革命勝利以后,總的任務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問題。第三次工作重心轉移是將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上。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它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前進道路的過程中,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四部重要法律一屆全國政協《共同綱領》 在1949—1954年,起臨時憲法作用。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通過:1954年第一屆人大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意義: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兩大原則,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障。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制定1982年憲法;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一批重要法律;初步建立起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在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