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淺談培養小學生數學創造性思維習慣 小學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新課改實行以人為本,“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造性學習的思維習慣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在此筆者就這一課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作以下探索。一.小學數學教學立足培養創造性學習的習慣尤為重要。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門重要學科。小學數學教學,一方面要傳授數學知識,使學生具備數學基礎知識的素養;另一方面,要通過數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發展智力。小學階段,孩子們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愛說,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時,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還不具備獨立思考依據事物規律推理等抽象的邏輯思維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學習習慣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二.怎樣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習的習慣。1、啟發為主,肯定為輔地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習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明質疑是人類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金鑰匙。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向學生提問題,很少見到學生向老師提問題。學生只是依老師的問而答。這樣,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也不利于創造力的培養。而今,“問題自主解決”法要求把教材中的每個新課題都以“問題解決”的形式教學,不斷創設既接近教材內容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問題來激勵學生提出問題。當然要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一是在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出問題;二要在舊知到新知遷移的過程中提出問題;三要在舊知與新知的內在聯系上提問題。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知識,就會提出很多問題。教圓錐這節課,當教師用投影儀出示圓錐形麥堆時,問學生想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經過片刻的思考,爭著提出下列問題:麥堆的形狀叫什么?麥堆的占地面積有多大?麥堆的體積怎樣?這些小麥有多重?等等,這些問題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后自己提出來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要解決這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到特別親切與自然,順理成章地把學生引入從舊知到新知遷移學習情境中。教學年、月、日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創設啟迪發問情境后,學生提出下列問題,一年有多少天?一年有幾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為什么會分大月、小月呢?這是誰發明的?……當學生學會質疑問難提問時,一節課中會提出許多問題,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提不到要害處時,我們一方面鼓勵學生敢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應圍繞教學目的結合本節課內容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途徑,使學生感到確實有疑難可想,有問題可問,有問題可解決的數學價值,長此以久,學生提問的習慣自然而形成。2、從問題著手,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習慣。實踐是學習與創新活動的中心,是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教學“圓面積”時,教師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紙片和剪刀,要求學生去實踐。抓主如何利用已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來幫助我們解決圓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思路組織教學,并啟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把圓剪拼成一個近似于長方形、平形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等幾個圖形。通過實踐,學生自己得出了圓面積計算公式。這一實踐不僅僅使學生獲得知識的結果,懂得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還經歷了知識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看到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怎樣由已有的知識探究出來的思維程序和方法,同時也受到了教師的“怎樣正確思維”的熏陶,使學生逐漸由形象的單向思維向抽象的多向思維的學習習慣發展。3、打破定勢僵化的困惑,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進行創新活動所必須的思維形式。對數學而言,題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題途徑卻不是唯一的。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問學生答是常用的教學形式。老師提問后,一個答錯了。再問另一個,答對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實,這一問一答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學生都懂了,也不意味著此題唯有一個答案。這種強制、封閉的教學,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長此以往,容易養成學生服從、保守、循規蹈矩的人格特征。我們要克服這種教學弊端,減少整齊劃一的要求,對同一個問題注意用“誰還想說”、“誰還有不一樣的方法”等話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獨立的見解,“別出心裁”。如在學習“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時,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解題思路。我們先從學生身邊教室里的事情出發,“我們班有女生24人,男生比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先分組研究解答方法。有的學生很快想到畫線段圖,有的會數教室里的人,有的既畫圖又數人,學生根據各自的觀點,不斷轉換思考解題角度,思維異常活躍。得出了以下幾種解法:24+24× 24×(1+) X-24×=24 X-24=24×。 然后,再讓學生解比較抽象的例題,“蒼海漁業一隊五月份捕魚2400噸,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六月份捕魚多少噸?”學生很快寫出下列方法:2400+2400× 2400×(1+) X-2400×=2400 X-2400=2400×學生通過對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進行思考,思維由單一型向多向型發展,一題多解的創造意識得到培養。4、把握整理與復習,培養學生整理和構建知識的習慣。“創新”需要扎實、牢固、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作基礎。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整理、不斷地消化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維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過程。在每一個教學內容結束時,再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和復習,有利于后繼發展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學會一些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為以后的解題創新提供一定的基礎。如,在每一堂課的最后幾分鐘,讓學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小結,整理所學內容,梳理所學的知識。在一組例題或一單元學完后,讓學生自編提綱或練習題進行復習。這樣教學從近期效應看,學生解題思路清晰,且增強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解決了不能把各個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甚至只會依樣畫葫蘆解題的偏向。從長期效應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再對所學知識進行刪除、歸并、提取,把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這樣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思維的勞動,在這種思維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學生憑借原有的知識成功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了探究知識奧秘的欲望。堅持對每學一點知識都進行整理和復習,如此循環往復,有利于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快速、準確地找到知識的分解點與聯結點,從而能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用和思維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學生不守舊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有獨到的創見,變換的思維,更新的方法,才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三.培養創造性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的新要求。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和運用數學的習慣,關鍵在于教師,為此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抓住周圍的事物,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創新意識。 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讓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嘗試的過程中,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能抓住教材合理地引入創新機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情感,創設富有變化且能激發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 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去研究問題,那么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孕育而生。如在教學“分數除法應用題”時,同樣以全班同學為例,摸清分數乘法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再卷入新知例題教學。如:請同學們數一數,我們班有男生、女生各多少人?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已知男生30人,是女生的,女生有多少人?已知女生20人,占全班的,全班有多少人?看著班上的人數,對比自己的解答方法,弄清分數乘、除法與單位“1”的關系,再出示分數除法例題,讓學生研究完成。就這樣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進一步學習新課創造了良好的情境。所以通過現實生活的實際運用,在平等、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提高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2、讓每一位學生在自己歡快的天地里自主地參加實踐活動。 學生創造性思維學習的習慣養成,是離不開一次次實踐活動的,教學時要防止對學生太多的“干涉”和過早的“判斷”。學生的創新正是在不斷嘗試,不斷糾正中逐步發展的。如果怕學生犯錯誤而在教學中“小心翼翼”地把實踐步驟分得很細,以納入教案軌道,剝奪了學生探索的樂趣和嘗試機會。使學生沉浸于失敗后內疚與挫折的情感體驗,結果只會使學生疏于動手,怯于嘗試,干什么都束手束腳,創新意識又從何談起?教學中,應給學生創設一些易犯“錯誤”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自主地發揮智慧和潛能。如一年級學習“厘米的認識”時,學生學會測量課本上所列舉的物體長度后,當堂讓學生自己在教室里找實物測量,有的量課本封面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度,有的學生量黑板的長度,還有的學生相互測量頭、發、手、腳……有的趴在地上量地板的長度時,卻遇到尺太短的困難,就發動其他同學一起來想辦法。他們想出“用短尺一把一把接起來”、“先用短尺量,量一段就用粉筆作記號再量”,有的學生甚至想到解下身上的皮帶,先量皮帶的長度,再量地板的長度。一時間,學生們爭先恐后想出了許多方法,最后學生自己“否定”了這些辦法,說:“只要到體育室借一把長長的皮卷尺來,一下子就可以量出地板的長度了”。這時,學生們受到了啟發,有的說媽媽裁衣服的軟尺也可用,有的說老師用的米尺也能用……讓學生在自己快樂的天地里自主地參加實踐活動,不但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培養,也使學生體驗到動手嘗試的樂趣與解決問題的快樂。3、用心發現和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的過程中,必然會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和靈感,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在剎那間閃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例如教了“兩步計算應用題”后,教師事先在教室里布置一個簡易花店,標上“夜來香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問:老師想買7支菊花,可只帶了30元錢,你們說老師帶的錢夠了嗎?(生:不夠)那你能幫老師想辦法嗎?(生:討價還價;向人家借;先欠營業員,以后還給他……)老師想買一束又漂亮又實惠的花,請你幫老師設計一個買花的方案。此時,學生的學習欲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他們都想為老師設計出一個獨特的方案。由于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有陷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而現代小學數學的學具、模型的操作是最好的顯性活動,通過學生實踐,不但掌握了知識要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展思維的創造性。當學生學習了圓心、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后,讓他們拿出空白紙,在紙上畫圓并剪下來,引導學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樣才能找到圓心呢?此時,學生先是一愣:不用工具怎么會找到圓心呢?繼而會產生折一折的想法,通過多次對折,發現折痕相交出現的這個點就是圓心,這是給學生創設“山窮水復疑無路”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探索樂趣。創造性思維的學習習慣和任何習慣的培養一樣,在培養過程中它都會自始至終地受到一些習慣勢力的抗衡。如課堂教學中教師教育觀念、教學經驗,甚至功利思想等因素,會影響創造性思維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雖有創造性天性,但由于年齡的局限,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具有不穩定性,會不斷地出現反復。為了較好地消除培養過程中的消極因素,教師應練好“內功”,及時吸收多方面的信息。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堅持做到:多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多給學生表現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多一點時間給學生自由支配,多發現和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多給學生的一點微笑和鼓勵。總之,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所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始終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索和創造,只有這樣教學才可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學習的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