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國際組織概觀學案【問題導學】一、國際組織及其分類1.簡要說明國際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或“簡要說明國際組織產生和發展的原因”)。2.國際組織具有哪些特征?3.國際組織具有哪些分類標準?根據這些分類標準,分別將國際組織分為哪些類型?二、國際組織的機構和作用1.國際組織設置各種機構的目的是什么?2.國際組織有哪些主要機構,各自的主要職能是什么?3.怎樣看待國際組織的作用?三、中國與國際組織簡要說明中國與國際組織的關系。【教材鏈接】[問題探討1]P16以下是國際組織的主要特征。根據你的理解,找出左右兩欄之間的對應關系并連線。[問題探討2]P17填表說明下列國際組織的類型。類型名稱按成員性質按地理范圍按職能范圍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全球性國際組織區域性國際組織一般性國際組織專門性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國際奧委會√√√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會聯合會√√√[問題探討2]P18根據你的了解,在下列國際組織和它們的活動之間連線。世界銀行指導、協調全球衛生工作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提供開發貸款世界衛生組織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東南亞國家聯盟增進非洲國家間合作非洲聯盟加強東南亞國家間合作【知識梳理】一、國際組織及其分類(一)國際組織的產生和發展★1.國際組織是國際關系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也表明了人類交往日益頻繁和人類面臨的問題日益復雜。2.國際行政組織的出現,適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需要。3.二戰后國際組織的迅猛增加,適應了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適應了當代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需要,體現了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的關注。(二)國際組織的主要特征①跨國性:國際組織是國家、地區之間的組織,兩個以上國家、地區的政府、團體或公民才能建立國際組織。②目的性:國際組織有特定的宗旨和目的,有固定明確的章程。國際組織的宗旨和目的是其開展活動的指導原則,也是其在國際社會存囊在的意義所在。③組織性:國際組織設有多層次的機構來開展活動,實現其宗旨和目標。其常設性機構處理日常事務。④自主性:國際組織代表各成員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個特定成員的單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國際組織自主開展活動,獨立運作,其決議也有某種強制力。(三)國際組織的分類1.按照成員的性質,國際組織可以分為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2.按照地理范圍,國際組織可以分為全球性國際組織和區域性國際組織。3.按照職能范圍,國家組織可以分為一般性國際組織和專門性國際組織。對于多數國際組織,可以利用其名稱判斷其類別。一般來說,政府間國際組織在名稱上往往有“國”或“國家”,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就不會有;全球性國家組織在名稱上一般有“世界”、“國際”,區域性國際組織一般在名稱上有區域名稱,如“非洲”“東南亞”;專門性國際組織在名稱上一般有專業名稱,如“奧林匹克”“衛生”“經濟”等。對于比較特殊的、不符合這些特點的重要的國際組織,必須專門記憶。二、國際組織的機構和作用(一)國際組織的機構各國際組織為實現其宗旨和職能,設有多級機構。⑴全體會員國參加的大會是議事和決策機構,享有廣泛的權利,包括審核財政預算和決算、選舉執行機構成員和最高行政官員、制定和修改組織章程、接納新成員、審議各機構的年度報告等。⑵大會休會期間,由部分成員組成執行機構履行組織的各項職能,執行決策機構的決議。⑶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為其他機構提供服務。⑷有些國際組織還設有司法機構,解決成員之間的矛盾糾紛。(二)國際組織的作用★⑴國際組織的活動包羅萬象,在國家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際組織以自己的名義開展活動,是國際社會的重要行為主體。國際組織可以促進主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交流、協調、合作,調停和解決國際政治沖突和經濟糾紛,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⑵國際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受諸多因素制約,有其局限性。國際組織內部力量對比情況錯綜復雜,各成員的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當成員之間的矛盾激化時,國際組織的能力就受到影響。一些大國依仗實力,控制國際組織,使之成為其推行強權和霸權的工具。即使政府間國際組織也不像國家那樣擁有完整主權;其權力建立在主權國家間條約的基礎上,是主權國家授權的結果;其決議需要各成員的批準,只有通過各成員的執行,才能產生效力。三、中國與國際組織1.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參與各種國際組織,主動參與各個領域的多邊外交活動,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積極作用。2.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促進人類和平、發展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3.中國高度重視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區域合作,為本地區的繁榮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4.中國積極發展與區域性國際組織的關系。【課文解析】一、國際組織1.主權國家是構成現代國家社會的基石,國際組織是現代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2.國際組織具有跨國性、目的性、組織性和自主性等特征。二、國際組織的產生與發展:1.國際組織是國際關系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也表明了人類交往日益頻繁和人類面臨的問題日益復雜。2.國際行政組織的出現,適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需要;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組織的迅猛增加,則適應了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適應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需要,體現了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的關注。三、國際組織的分類1.按照成員的性質,可以分為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成員是主權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成員主要是團體或公民。2.按照地理范圍,國際組織可以分為全球性國際組織和區域性國際組織。全球性國際組織向全世界開放,任何國家都可以申請加入;區域性國際組織的成員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圍,或基于某一共同的軍事、經濟利益,或基于某種共同的文化、宗教、民族背景。3.按照職能范圍,國家組織可以分為一般性國際組織和專門性國際組織。一般性國際組織的職能范圍廣泛,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專門性國際組織一般只具有專門技術職能,主要進行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專業技術性活動。四、國際組織的機構各國際組織為實現其宗旨和職能,設有多級機構。1.全體會員國參加的大會是議事和決策機構,享有廣泛的權利,包括審核財政預算和決算、選舉執行機構成員和最高行政官員、制定和修改組織章程、接納新成員、審議各機構的年度報告等。2.大會休會期間,由部分成員組成執行機構履行組織的各項職能,執行決策機構的決議。3.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為其他機構提供服務。4.有些國際組織還設有司法機構,解決成員之間的矛盾糾紛。五、國際組織的作用1.國際組織在國家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際組織以自己的名義開展活動,是國際社會的重要行為主體。國際組織可以促進主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交流、協調、合作,調停和解決國際政治沖突和經濟糾紛,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2.國際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受諸多因素制約,有其局限性:國際組織內部力量對比情況復雜,各成員的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當成員之間的矛盾激化時,國際組織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一些大國依仗實力,控制國際組織,使之成為其推行強權和霸權的工具。六、中國與國際組織1.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參與各種國際組織,主動參與各個領域的多邊外交活動,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促進人類和平、發展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2.中國高度重視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區域合作。參與創建了上海合作組織、參加了亞太經合組織,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建立了“10+3”和“10+1”領導人對話機制,為本地區的繁榮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3.中國積極發展與區域性國際組織的關系。中國與歐盟建立了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致力于發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重視與非洲國家的傳統友誼,與非洲聯盟團結合作。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石油輸出國組織等發展中國家組建的國際組織發展友好關系,支持它們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并與它們共同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閱讀感悟】臺灣自造“國際組織” 妄言大陸可當“觀察員”資料圖:臺灣的“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臺灣企圖通過自造“國際組織”來實現“柔性崛起”,打破外交困局,但是,這種企圖只能是其“金錢外交”的又一次失敗案例。由臺灣“副總統”呂秀蓮大力促成的“民主太平洋聯盟”于8月13日在臺北成立。臺灣希望這個由環太平洋地區26個國家和地區所組成的新國際組織,能為臺灣在國際上開創更多空間,進而通過這個被稱為“柔性APEC”的“國際組織”,使臺灣能在21世紀新舞臺上“柔性崛起”。苦心拼湊三年該組織是2001年由臺灣“副總統”呂秀蓮發起的,先后邀請到5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到臺北參加世界和平大會,此后臺灣舉行了兩屆民主太平洋大會,與會者認為,“和平民主繁榮是最重要的價值,有必要盡快成立以此為核心價值的國際組織。”隨后,經過3年多的籌備,組織正式成立。組織成員不但包括與臺灣有“邦交”的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等中美洲國家,也包括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民間組織。這個組織雖然到目前為止只是一個民間聯盟,來參加臺北峰會的也只有哥斯達黎加和危地馬拉等少數國家的總統,其余大多是各個國家的一些民間人士,但是臺灣當局仍然非常重視。呂秀蓮特別強調說:“民主太平洋聯盟雖然不是政府組織,但卻有準政府組織的功能,這是因為許多與會者是該國高階官員或是國會議員的緣故。”呂甚至還大放厥詞,認為大陸可以以“觀察員”的身份加入該組織。“金錢外交”變法民主太平洋聯盟看似一個國際組織,但實質上也是一個臺灣推行“金錢外交”的工具。在會議結束之時,擔任理事長的呂秀蓮宣布,要在2008年之前,成立太平洋海洋遙測中心等五大中心,及太平洋虛擬大學、太平洋海上大學。其中,海上大學是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郵輪大學。據臺灣的知情人士指出,這五個中心、兩所大學,實際的花費都不是小數目,未來可能有部分會納入臺灣的“援外體系”。許多專家都將這一聯盟的成立看成是臺灣“金錢外交”的一個變種。許多臺灣人并不關心呂秀蓮搞出的這個噱頭項目,近幾天來,媒體更多的是把焦點放在了該次會議的資金來源上。外界質疑這次會議是不是“副總統”辦公室直接指揮外交部,尤其是與外交部所屬的臺灣民主基金會合作,是否動用了“外交部”等政府預算。先前的報道指出,本次大會耗費的數百萬經費,除部分由“外交部”贊助,大部分是由呂秀蓮募款所得。她為籌備經費,幾個月前就辦過募款餐會、義賣,還有企業家以“實物”贊助方式予以支援。但是,呂秀蓮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又突然表示她不清楚經費的事情。而臺灣“外交部”對此事也含糊其詞。相關官員表示,民主太平洋聯盟不是“外交部”所屬機構,“外交部”不會撥款,但是它的活動本來就是擴大臺灣的國際參與,跟“外交部”的業務原本就是相吻合的。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施正權分析說,臺灣在西進和南向都不能拓展“外交空間”的情況下,民主太平洋聯盟的出現是臺灣“外交”的一個突破:“受限于客觀的大戰略環境的限制,其實臺灣能夠揮灑的空間不大。能夠由呂秀蓮在另外一個非政治的空間里頭,開出一條非政治議題來努力的話,那臺灣的間接的行動自由會比較大。”跨國性目的性組織性自主性國際組織是國家、地區之間的組織,兩個以上國家、地區的政府、團體或公民才能建立國際組織。國際組織有其特定的宗旨和目的,有固定明確的章程。國際組織的宗旨和目的是其開展活動的指導原則,也是其在國際社會中存在的意義所在。國際組織是相對獨立的國際社會成員,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具有一定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國際組織自主開展活動,其決議也具有某種強制力。國際組織設有多層次的機構來開展活動,實現其宗旨和目標。設有常設機構處理日常事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