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三)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概念辨析] 過渡時期過渡時期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時期。所謂“過渡”是指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此時中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1.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1)探索背景:P46 ①伴隨土地改革和建立國營經濟等,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②在此基礎上,制定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一五計劃,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三大改造③一五工業化建設成功進行打下良好基礎④通過建立生產合作社(在農業手工業領域)、全行業公私合營(対資本主義工商業),到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但也遺留許多問題(如所有制形式過于單一等)。(2)探索過程:1956-1976年 P48 ①1956年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提出多發展農業、輕工業和沿海工業等,開始突破蘇聯建設模式,探索中國特色道路。②1956年 中共八大關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正確論斷。(提出即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③1958年 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起因:對什么是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缺乏認識急于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發展速度 后果:使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等“左”傾泛濫,造成社會生產力極大破壞。④1960年 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到65年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⑤1966-1976年文革時期,國民經濟建設嚴重破壞。周恩來措施:恢復各種規章制度,重申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鄧小平在1975年以鐵路開始全面整頓。(3)探索的經驗教訓:①指導思想上:堅持認清國情,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對主觀主義②中心任務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對待階級斗爭:只在一定范圍存在,不能當成主要任務,也不能搞熄滅論③經濟建設:應遵循客觀規律,國民經濟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④政治建設:加強和完善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律體制,堅持民主領導原則,反對個人專斷和崇拜⑤成功經驗: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⑥生產關系變革應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等【深化探究】“一五”計劃的特點、成因1.兩大特點:優先發展與國防相關的重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2.四大成因(1)從歷史原因看,我國重工業基礎差,底子薄。(2)從現實的需要看,我國處于帝國主義的軍事包圍之中,發展重工業有助于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增強國防實力。(3)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工業化的速度都比較快。社會主義蘇聯迅速實現工業化的經驗中,也是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策略。(4)從各行業關系看,重工業的發展有助于推動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深化探究】全面認識社會主義工業化及生產關系改造1.工業化是保證社會主義完全勝利的經濟前提,也是進行三大改造的基礎。2.三大改造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重大步驟,也是實行工業化的必要條件。兩者是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被喻為“一體兩翼”。3.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質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及歷史意義。P52-53[思維導圖] 十一屆三中全會 (1)內容:①改革: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肯定在經濟體制中權力下放的原則,應該大力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堅決按經濟規律辦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等長期存在問題。②開放: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選自會議公報)(此外,會議還提出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策等)(2)意義: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到來。3.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P53 (1)開始于安徽、四川 (2)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責任制,同時取消人民公社,恢復鄉政府等農村基層政權 (3)作用: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附:舊人教版關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作用: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了以往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和經營管理的過于集中單一方式,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易錯提醒] 關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幾點誤區(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有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但并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不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是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深化探究】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調整主要原因核心內容結果土地改革(1950~195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礙生產力發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發展開辟了道路農業合作化(1953~1956年)分散的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并實行集體經營進一步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人民公社化(1958年)一些領導人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的經驗教訓,作出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安徽、四川最先試點包產到戶。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了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4.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P53、57 (1)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 (2)企業內部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 (3)十四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附:①開始: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②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③原則: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等)[深層點撥] 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四個轉變從單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平均分配到按勞分配;優先發展重工業到國民經濟平衡協調發展。5. 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P54 (1)經濟特區:①1979年 決定對廣東、福建給予對外特殊政策原因:有對外交流的歷史傳統、沿海,對外交往便利、臨近港澳臺、是僑鄉,便于引進外資等②1980年 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③1988年 設置海南島經濟特區特點: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地位作用: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2)經濟技術開發區: ①開始:1984年 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共14個港口城市。在這些城市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②特點:是中國最早在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的以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特定區域,后來在全國范圍內設立,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較為特殊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從發展模式看,增加區域經濟總量是其直接目標,以外來投資拉動為主,產業以制造加工業為主。(節選自百度百科) (3)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起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等 (4)開發開放浦東: ①決策時間:1990年②戰略著眼:深化改革,擴大開放③特點: 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特區的政策④意義: 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志(附: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長江沿岸的蕪湖、九江、岳陽、武漢和重慶5個城市。批準了合肥、南昌、長沙、成都、鄭州、太原、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貴陽、昆明、南寧、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共17個省會為內陸開放城市。同時,我國還逐步開放內陸邊境的沿邊城市。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的開放,是我國的對外開放邁出的第四步。)6.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初步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附:“百度百科”的解釋:到1993年,我國的對外開放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層層推進,基本上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面對外開放新格局[圖示圖解] 對外開放格局示意圖“打開窗口”(建立經濟特區)―→“連點成線”(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建立外向型開發區)―→“全面開放”(開放內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7. 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P56-57(1)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2)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4)1997年中共十五大:在所有制問題上突破: ①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②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③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④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5)到改革開放30年時:已初步建立,表現: ①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②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8. 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1)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不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政治經濟體制,生產力就不可能得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也不可能騰飛。(2)發展推動改革的深化。在改革開放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使人們盡快看見改革的經濟成果,嘗到改革的甜頭,獲得改革的利益,這樣,改革就會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斷深化。9.認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①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加快我國經濟現代化建設; ②有利于我國與國際上通行的市場經濟體制“接軌”; ③有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促進我國的經濟現代化建設; ④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我國從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 ⑤使我國資源配置方式轉變為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深化探究】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大特征(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效率優先,兼顧公平。(3)在宏觀調控上,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國家計劃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以市場為基礎,總體上應當是指導性的計劃。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的三個關鍵節點(1)提出目標: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理論發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3)體制建立:21世紀初,中國已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基本形成。答題必備要點1.從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是近代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形式。2.實施“一五”計劃(1953~1957年)優先發展重工業,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社會主義工業化由此全面展開。3.三大改造是“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之一,是一場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代替舊生產關系的革命,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4.通過“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我國形成了以單一公有制、行政計劃命令管理、平均分配為特征的計劃經濟模式,體現了蘇聯斯大林模式對中國的影響。5.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指出國內主要矛盾是先進工業國的要求與落后農業國的矛盾;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盡快將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6.“大躍進”違背客觀規律,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力,打亂正常生產秩序,造成各部門之間、積累和消費之間比例嚴重失調。7.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在“大躍進”運動中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即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權力過分集中,基層生產單位沒有自主權,生產中沒有責任制,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這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8.1960年黨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2年底,國民經濟開始好轉。9.“大躍進”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標、浮夸風,其主要教訓是要遵循客觀規律。人民公社化運動給我們最主要的教訓是生產關系的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10.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質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有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其經營方式改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12.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實施包產到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13.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展鄉鎮企業,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14.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也體現了由農村到城市的特點,1978~1983年底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改革重心轉入城市,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15.我國的經濟體制有三個階段的發展變化:1956~1978年,實行計劃經濟體制;1978~1992年實行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管理體制;1992年以后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6.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形成了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內陸城市,從東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層次的新格局。17.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當前我國允許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存在。18.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市場調節為主、計劃經濟為輔的經濟體制。19.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