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學案1 傳統文化的繼承學習目標要點晨背1.識記傳統文化的含義及傳統文化的繼承性。2.理解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3.分析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4.理解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和正確態度。1.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2.傳統文化的繼承性表現為: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建筑的繼承、傳統文藝的繼承、傳統思想的繼承。3.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4.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探究點一 傳統文化的表現及特點1.傳統文化的含義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想一想:存在于歷史中的文化就是傳統文化嗎?提示:傳統文化不僅存在于歷史中,而且存在于現實中,滲透在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歷史上產生的文化如果沒有被人類繼承下來,那就不是傳統文化。所以,不要認為歷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傳統文化。2.傳統文化的表現(1)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筑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3)傳統文藝的繼承。中國傳統文藝,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傳統思想的繼承。傳統思想,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中國傳統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想一想:你知道哪些傳統習俗?提示:依據傳統習俗的含義,我們可判斷:傳統節日、風俗習慣都屬于傳統習俗。3.傳統文化的特點(1)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2)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判一判: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所以是一成不變的。提示:錯誤。傳統文化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具有穩定性,但是它又隨著時代、實踐的發展而賦予新的內涵。所以,傳統文化的穩定性是相對的。4.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1)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2)傳統文化的作用具有雙重性。①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②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探究升華眼下許多新人熱衷中國傳統婚禮:八抬大轎迎娶,新郎新娘要叩拜天地、高堂,還要夫妻對拜,再要揭去新娘的紅蓋頭,新人的床上要撒些吉祥之物,還要祝愿新人早生貴子。新人在婚禮上要互打同心結等,同時,婚禮還將傳統藝術融入其中,相聲、京劇、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蹺、耍滾燈,熱鬧非凡。與時下普遍流行的西式婚禮相比,中國傳統婚禮別有一番韻味。(1)請將材料中提到的傳統文化分一下類。答案 傳統婚禮中的一系列活動屬于傳統習俗;相聲、京劇、打腰鼓、扭秧歌等屬于傳統文藝。(2)當前,傳統婚禮受熱捧,傳統藝術融入到婚禮中并受到青睞,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有什么特點?答案 一方面,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婚禮、相聲、京劇等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婚禮的習俗、京劇、相聲等都是中華文化獨特的符號。名師點撥1.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的區別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含義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被稱為凝固的藝術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等為代表包括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地位作用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典例元宵節看花燈吃湯圓、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北京菊兒胡同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大同”世界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2.全面把握傳統文化的特點(1)繼承性。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首先傳統文化產生于過去,具有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其次傳統文化延伸到現在,仍然保留在民族的發展進程之中。(2)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與時俱進。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穩定”是“相對穩定”而非“永恒不變”。(3)鮮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提醒 正確理解傳統文化的民族性(1)從形成過程看,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是特定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2)從功能效用上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典例1時下有些地方、有些領域很流行向老祖宗討飯吃。電影清一色的古代格格、皇帝、皇太子秘史等;書法清一色顏體、柳體等;教育思想清一色孔孟之道。很多有識之士擔憂:中國文化,特別是文藝將何去何從?下列對傳統文藝認識正確的是( )A.對傳統文藝堅決拋棄B.中華傳統文藝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C.傳統文藝的造詣,現代人是難以突破的D.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典型建筑為代表答案 B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傳統文藝。對傳統文化堅決拋棄的說法是錯誤的,A項不符合題意;C項的說法是錯誤的;中國傳統文藝不是以古代典型建筑為代表,D項不符合題意,所以選擇B項。典例2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浸透了所有中國人、所有海外同胞的心田。中華文化具有比血更強的凝聚力,它能夠把全世界中華兒女的心連在一起。不尊重自己傳統文化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這主要是因為( )A.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B.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C.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D.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因果關系型選擇題。本題強調尊重傳統文化對于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選D項。方法指導:因果關系型選擇題解題的解題思路因果關系型選擇題一般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知道結果考原因,題干為果,選項為因。常用引導語是“因為”“其原因是”“之所以”;二是知道原因考結果。其引導語是“目的是”“是為了”“結果是”“影響是”“因此”“所以”等。其中在考查原因時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解答此類題型時要注意:一要分清題目考查的是原因還是結果,以避免倒因為果或倒果為因;二要注意思考題干與題肢之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是,才能選,不是則不能選。三要注意把“根本原因”、“主要原因”、“關鍵因素”等與一般的原因區分開來。探究點二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1)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2)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2.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1)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2)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探究升華時下,國學熱在各地方興未艾,誦讀經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的發行,更是開啟了一條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新路。教材包括《弟子規》《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國學經典,同時還加入了《中國傳統歷法與節日》《中國傳統書法藝術欣賞》等中華優秀傳統民俗文化與藝術的精粹內容,這有助于廣大學生系統地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也能幫助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人認為,傳統文化進課堂,就是要從小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就是要全面繼承傳統文化。你贊成這種觀點嗎?請說出你的理由。答案 錯誤。①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在現實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②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需要我們全面認識和對待。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名師點撥正確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1)是什么——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什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是我們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2)為什么——我們對待傳統文化采取這種態度的原因(意義)。因為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兩面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從民族、國家角度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從個人角度看)。(3)怎么辦——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對待傳統文化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做法。即使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不是無批判地全盤吸收。因為精華也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我們必須根據自身所處的時代對它們進行改造。典例3有人主張,傳統民俗節日應考慮恢復一些對現代有積極作用的千年古俗,還應擴充其新的內涵。如在春節宣傳一些振興中華文化的內容;在清明節提倡植樹緬懷親人與先烈,講一講先烈和親人在世時的一些豐功偉績;在中秋節宣傳和諧;在重陽節宣傳尊老愛幼等。下列對上述主張的評價判斷正確的是( )A.錯誤,因為傳統文化有相對穩定性,應永恒不變B.錯誤,因為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擴充其內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C.正確,因為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只有因時而變,才能促進社會與人的發展D.正確,因為傳統文化的內涵只有不斷變化,才能促進社會與人的發展答案 C解析 傳統民俗節日應考慮恢復一些對現代有積極作用的千年古俗,還應擴充其新的內涵。這說明對待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C項符合題意;傳統文化有相對穩定性,并不是永恒不變,A項說法錯誤;擴充傳統文化的內涵并不意味著“否定其民族性”,B項說法錯誤;D項中的“內涵只有不斷變化”說法不科學。新聞播報同拜中華始祖,共祈神農福地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先祖,黃帝陵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軒轅黃帝逸仙之日,也是中華兒女拜謁人文始祖的傳統祭日。2013年10月,來自海內外的一萬多名中華兒女聚集在黃帝陵前,舉行盛大的“辛卯重陽兩岸同胞祭祀軒轅黃帝典禮”,祭拜共同的祖先黃帝。對此,有人認為,祭拜祖先是封建社會的落后習俗,現在都21世紀了,再舉行這種祭祀儀式毫無意義。深度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兩岸同胞祭祀軒轅黃帝典禮活動的認識。答案 (1)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在傳統文化的血脈中,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統一的強烈認同感。祭祀黃帝陵作為一種傳統習俗,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2)對于傳統文化,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必須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起消極作用。因此,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祭拜黃帝,要辯證分析,認識到它的積極意義。(3)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今天我們仍然隆重舉行祭拜典禮,目的不是為了宣揚落后的習俗,而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通過祭拜活動,在同一種文化的感召下,增強全球華人對自己所屬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凝聚力,共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努力奮斗;海峽兩岸通過共同祭拜同一個祖先,也有利于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共同繁榮。1.建筑格調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我國北方頗具華麗氣質的封閉式四合院,開敞的苗族吊腳樓,秀麗的傣族竹樓,蒙古族的蒙古包等,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姿質各異的建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建筑文化,給人以強烈的感性沖擊。由此可見( )①文化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民族建筑的多樣性 ②建筑是一種凝固的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③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記錄,是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④傳統建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保護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D解析 文化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故①錯誤;建筑是一種凝固的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記錄,是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傳統建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保護,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D項。2.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佳節中秋節。猜燈謎、吃月餅、燃燈、賞月等是我們在中秋節時的固有習俗。下列對中秋節的習俗理解不正確的是( )A.它被稱為凝固的藝術B.它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下來的形式C.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D.它具有相對穩定性答案 A解析 注意本題為逆向選擇題,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故應選A項;B、C、D三項都是對傳統習俗的正確理解。3.河北農業大學一群畢業生默默幫助病逝同學李寶元父母的事跡被廣為傳頌。15年前畢業之際,有人提議“寶元的父母咱們得管”,一個算不上約定的“約定”,讓兩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張匯款單和56封信。同學們用實際行動使扶危濟困、重情信諾的傳統美德在當代得到完美綻放。這一事跡表明( )A.傳統道德準則完全適應現代生活B.中華文化的具體內涵是亙古不變的C.傳統道德對今天人們的價值選擇有深刻影響D.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答案 C解析 材料中河北農業大學一群畢業生的價值選擇深受傳統道德的影響,因此C項正確。A項否認了傳統道德與現代生活的區別;B項否認了文化的變化發展;題干材料沒有說明傳統文化對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作用,所以D項也不選。故選C。4.臺灣作家龍應臺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下列各項能印證這句話的是( )A.兩岸三地在臺灣北港朝天宮舉行拜謁媽祖活動B.中國成功將“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升空C.第五屆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洽談會在北京舉行D.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泰山站”完成主體封頂答案 A解析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文化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文化將不同民族的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A體現了文化的作用,與題意一致;B、C、D與文化無關,與題意不符;故選A項。5.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糟粕,阻礙了中國的發展。這種觀點( )①正確。傳統文化阻礙了個人和社會進步 ②錯誤。對待傳統文化應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 ③錯誤。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不能以偏賅全 ④正確。必須全面否定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才能發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C解析 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變遷,就會促進社會的發展,故應該批判繼承,②③符合題意,故選C項。基礎自測知識點一 傳統文化的表現和特點1.農歷龍年包含了兩個立春日,即正月十三立春(2012年2月4日)和臘月二十四再次立春(2013年2月4日),民間素有:“兩頭春,宜嫁娶”的習俗,選擇在龍年結婚的新人特別多,從而帶旺了各地的婚慶市場。由此可見( )A.傳統習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B.對待傳統習俗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C.傳統習俗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D.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持久影響答案 D解析 注意體會材料的含義,材料主要體現了傳統習俗對人生產生活的影響,因此只有D項符合題意。A項說法錯誤;B、C兩項與題意無關。2.我國傳統文化崇尚“浩然正氣”,今天我們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正氣”,同時賦予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內涵。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 )A.相對穩定性B.鮮明民族性C.較強融合性D.明顯滲透性答案 A解析 此題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根據題干材料,應選A項。B、C、D三項都不符合題干含義。3.清明節自唐宋成為民俗節日之后,在節俗內容不斷擴張的同時,節俗的根本性質雖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演進,較早地出現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這種趨向在都市表現得尤其明顯,清明祭墓成為踏青春游的假日時光,墓前分享祭品的習俗變成了郊游的野餐。這一現象說明( )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②社會生活的變遷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③傳統文化的發展是自然而然的,不應干預 ④傳統文化對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A解析 節俗的根本性質沒有發生大的改變,體現了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演進,出現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體現了②;③表述錯誤,④沒有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故選A項。知識點二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4.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我們對待優秀傳統文化正確的態度應該是( )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②古為今用 ③繼續保持和發揚 ④自覺地加以改造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答案 A解析 要解好此題,首先要認真讀題“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①是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②③觀點正確,理由是它們是從繼承和發揚的角度考查,符合題意;④是對傳統文化中落后文化的態度,不符合題意。所以本題選A。綜合提升5.一些社會學專家認為,目前年輕一代對傳統民族節日缺乏感性認識和深層了解,造成了對民族節日的淡漠。傳統民族節日要深入人心,需要各界重視,加大宣傳力度,讓年輕人了解傳統節日的內涵,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之所以要重視民族節日是因為(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和認同本民族文化 ②傳統文化始終能推動社會進步 ③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④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答案 B解析 重視民族節日實質就是重視傳統文化,維護文化的多樣性,①③符合題意;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只有優秀的文化、符合社會發展的文化才能起推動作用,②錯誤;④正確,但與題目不構成因果關系,故選B項。6.針對有人主張小學生重讀四書五經,我國國學大師文懷沙認為,在中小學課本中選錄優秀的四書五經文章是好事,但沒有選擇地讓孩子學四書五經是開歷史倒車,其中所隱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這告訴我們( )①要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②傳統文化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③對待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腐朽的東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要防止傳統文化影響人們的行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 C解析 四書五經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存在糟粕,對其要批判地繼承,故選C項。7.2013年,一檔明星父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熱播。該節目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臺的《爸爸!我們去哪兒?》,與中國傳統的親子觀念不同,這一節目更強調父親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發了觀眾的共鳴。這體現了( )①優秀傳統文化能促進社會發展 ②對待傳統文化要批判地繼承 ③教育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 ④交流和借鑒有助于文化發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解析 該節目是對中國傳統的親子教育觀念的弘揚與創新,體現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②正確;該節目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臺,借鑒了韓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說明交流和借鑒有助于文化發展,④符合題意;①正確但不符合題意,該節目體現的是父親在教育中的作用,不是教育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③錯誤,故選C項。8.分配是否公平關系到勞動者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關系到經濟效率的提高,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健康發展。面對一些人因不正當手段而獲得的巨大財富,面對為富不仁,面對富二代炫富,一些社會學家深表憂慮,并以傳統的“不患貧而患不均”思想對國家提出警示。聯系材料,從傳統文化的繼承的角度,分析說明應如何對待“不患貧而患不均”思想。答案 (1)“不患貧而患不均”屬于我國的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我們要辯證地認識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2)“不患貧”思想與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一致,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應該對其加以批判,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3)“患不均”思想適應了社會對公平的要求,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等,我們應繼承“患不均”思想合理的一面,同時要摒棄平均主義,采取措施解決“不均”,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做到古為今用。解析 “不患貧而患不均”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注意結合材料具體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