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文化創新第一框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1.識記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文化創新的意義和作用。理解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文化創新又推動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繁榮。2.能夠舉例說明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文化創新對推動社會實踐和民族文化的作用。3.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知識點一 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1.文化創新的必要性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知識點二 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義(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知識點三 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1.文化創新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2.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3.具體要求要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一個炎熱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照著大地。老烏鴉領著小烏鴉外出找水喝。老烏鴉和小烏鴉飛呀飛呀,終于找到了一瓶水,可惜水太少了。老烏鴉就找到一些石子往瓶里投。它對小烏鴉說:“看到了嗎,這就是我們祖先用來喝水的辦法。”小烏鴉靈機一動,“媽媽,現在我們不是用吸管喝飲料嗎?我們為什么不用很長的吸管喝到水呢?”于是,小烏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根很長的吸管,它飛到瓶子前,把吸管插進瓶子里,對媽媽說:“這樣喝水更方便。”“你真聰明。”老烏鴉說。從此以后,老烏鴉喝水再也不用投石子了。因為只帶一根長吸管就行了。為了能夠喝到水,老烏鴉用石子往瓶里投而小烏鴉改用了吸管,我們可以從小烏鴉身上學到什么?提示:(1)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我們也要多思考新的辦法去解決問題,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智慧去創造美好的未來。(2)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跳出老套子,要打破常規、突破傳統,有所創新,創造幸福的生活。(3)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開創文化發展的新局面。一、正確把握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系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文化創新屬于理論創新,任何理論創新都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創建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更好地為社會實踐服務。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二、文化創新的作用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進行文化創造、實現文化創新,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為社會實踐服務,而不是為創新而創新。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考點一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典例1] 杜甫是“大地的詩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視著吾土吾民。他對公正的關切,對天下蒼生的關懷,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體驗。杜甫活著,他依然行走于大地……這表明( )A.以人為本,維護人民利益始終是中華文化的價值追求B.立足實踐,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才能獲得藝術的永恒C.中華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華民族仁愛、中和的善良本性D.中華傳統美德以其先進性推動中華文化從歷史走向未來[解析] 杜甫立足社會實踐、關注人民生活,這使他的作品成為永恒,也體現了文化創造和發展的重要源泉是社會實踐,故B符合題意。中華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共同價值追求,所以不能籠統地講維護人民利益始終是中華文化的價值追求,故A錯誤。中華文化的感召力主要源于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和特有的包容性,故C表述不妥。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是它特有的包容性,故D表述錯誤。[答案] B[演練1] (2011·廣東高考)在“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主題研討會中,某同學以“深圳30年的奮斗歷程創造出‘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深圳精神’,將激勵深圳人再創輝煌”的事例來說明主題。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①事例中體現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題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發展的部分,切合主題 ③事例中反映社會實踐為文化創新提供資源和條件的部分,切合主題 ④事例沒有體現社會實踐的變化推動文化創新,不切合主題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意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弄清楚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②強調的是文化創新的作用,不符合題意;①③符合題目要求;④說法錯誤。答案為B項。答案:B[演練2] “感情真,一口清!感情淺,舔一舔!”在國人深厚的酒文化影響下,坐在酒桌旁如果不喝酒,好似失禮。不過“查酒駕”后,各種飲料、豆漿及湯品成了酒桌上白酒的替代品,演繹出了“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的新酒桌文化,這說明(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②社會制度的更替可以促進文化的進步 ③文化決定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 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A.②③ B.①④C.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②③說法錯誤,①④符合題意,故選B。答案:B文化創新的淵源不等于文化創新的源泉。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一切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而且是唯一來源。考點二文化創新的意義[典例2] (2012·福建高考)下列選項能體現下圖漫畫寓意的有( )①實現文化創新要避免出現與過去重復的東西 ②漠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就失去了文化創新的動力 ③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前進的包袱 ④創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證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 漫畫反映的是我們在文化創新過程中,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做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不斷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故③④符合題意。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基,故①說法錯誤。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故②表述也是錯誤的。[答案] D[演練3] 山東沾化傳統戲曲漁鼓戲,在保持獨特漁鼓曲唱法的同時,吸取了現代京劇的服飾、動作等優點,新編了一些反映時代特色的現代曲目,得到一致好評,漁鼓戲的改編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這體現了( )A.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B.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C.科技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D.文化在交流中自然發展解析:漁鼓戲通過創新,弘揚和發展了傳統文化,表明文化創新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B項符合題意。A項不符合題意。C項與題意無關。D項說法有誤,文化在交流中得到發展,但這個過程不是自然而然的。答案:B[演練4] 2012年6月,湖北省作協文學院和恩施市政府聯合舉辦了“湖北作家看恩施”采風活動。作家們通過自己的文學生動記錄了恩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和諧幸福的生活,創作出了許多富有生命力的文章。作家進行文學采風活動是因為(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②文藝工作者需要向人民群眾虛心學習③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④文藝工作者歷來是文化創造的主體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本題考查作家進行文學采風活動的依據,①②說法正確且符合題意;文學采風活動體現的是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作用,③說的是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的反作用,故與題意不符;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④說法錯誤。答案:A考點三文化創新的主體[典例3]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為廣大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提供廣闊舞臺。”這是因為( )A.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新主體B.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C.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D.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解析] “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是由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A項正確。[答案] A[演練5] 由《中國文化報》與中國美術家協會等主辦的全國“名家畫名城”活動采風團走進葉淺予的故鄉——桐廬。尋找市民的情感記憶,用藝術作品的形式定格城市瞬間。這是因為(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②只有關注人民群眾,才能創造出文化作品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文化創造的主體 ④文化創新最終來自于文化創作者的實踐A.①② 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社會實踐和人民群眾在文化創新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文化工作者要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藝作品,②表述錯誤。應選①③。文化創新最終來自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排除④。答案:B[演練6] 2012年12月21日至22日,2012年全國藝術創作工作會議在廣東省珠海市召開。會議指出,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發揮文藝作品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推動藝術事業大發展大繁榮。會議指出,要加強對藝術創作生產的引導,準確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內涵,堅持樹立面向群眾、面向基層的導向。上述材料說明( )①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文化的繁榮 ②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 ③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④得到觀眾的認可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堅持樹立面向群眾、面向基層的導向,表明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②③符合題意。①觀點正確,但不符合題意。④說法錯誤,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故答案選B。答案:B辨析:文藝工作者是文化創新的主體(1)文藝工作者在文化創新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發揮聰明才智,付出辛勤的汗水進行創作,他們的活動是文化創新。(2)但文藝工作者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則是社會實踐,而人民群眾從來都是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藝工作者只是對人民群眾分散、零碎的經驗進行概括和總結,或者是直接依據群眾提供的比較系統的經驗進行整理和加工,從而使文化得以保存、流傳并發揚光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舉行2013年1月1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鄭哲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小謨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習近平在主持大會時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隆重獎勵在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中作出杰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親切關懷。他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獲獎者為榜樣,繼續發揚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精神,始終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創新成果。從文化生活的角度,談談國家為什么重視科技創新?(1)文化反作用于經濟和政治,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科技創新可以促進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科技創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重視并鼓勵科技創新,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實踐的發展,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1.習近平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共同創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創新驅動發展”的文化生活依據是( )①文化創新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 ②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③文化創新是提高綜合國力的核心 ④文化創新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創新的作用,②④觀點正確。①觀點不符合題意;③觀點錯誤,故應選A項。答案:A2.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精華,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搶占科技制高點,就是爭奪發展的主動權。國家重視科技創新是因為(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②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④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題考查科技創新的原因,應該由必要性和重要性兩部分組成,①②③④均是關于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表述。故應選C項。答案:C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沒有創新,文化就會萎縮,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而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基礎,對此理解正確的有( )①文化創新的需要來自社會實踐 ②文化創作的靈感最終來自社會實踐和創作者的聰明才智 ③文化創作的動力來自社會實踐 ④社會實踐是產生優秀文化作品的源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系,①③④正確闡明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基礎,文化創作的靈感最終來源于社會實踐。②觀點表述不正確。故選B。答案:B2.首屆“創造新的文化遺產”論壇指出,“我們應站在文化繼承和創新的高度上審視歷史和未來,力爭在實踐中多留遺產,少留遺憾,為后人創造出更多‘新’的文化遺產。如《亮劍》《闖關東》《士兵突擊》《中國地》等原創作品的熱播就突出了‘新’”。這里突出強調“新”,是因為( )①文化創新可以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內在動力 ③文化創新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④離開了文化創新,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②④說法錯誤;之所以要強調“新”,是因為文化創新具有巨大作用,所以選①③。答案:C3.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的作者沈蕘尹為了再現歷史,甚至歷時六年重走長征路;在連環畫《野火春風斗古城》的再版后記中,作者之一陳云華這樣總結:“閉門造車、冥思苦想是畫不出有生活氣息的作品的。”這說明( )A.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B.文化感染力在于創作者的精益求精C.優秀的文化作品只能來自于生產實踐D.文化作品只有源于社會實踐,才有感染力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重點是文化創作的來源,為了進行文化創作,作者重走長征路,在實踐活動中感悟歷史,體會歷史,依此作為文化創作的依據。A項介紹的是文化影響的途徑,和題干主旨不一致;文化的感染力在于它源于社會生活的實踐,所以B項說法是錯誤的。C項的主題也是要介紹文化創作的源泉,但是將范圍縮小了,文化創作的源泉是社會實踐不僅是生產實踐,還包括生活實踐,所以C項的說法也是錯誤的。答案:D4.“給力”的詞義是對當今一些社會現象的感嘆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數網友用語,現在成了社會熱語,還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標題中。“給力”成了熱語表明( )A.文化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B.文化創新的來源是作者的靈感C.文化創新的途徑是推陳出新D.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的需要解析:“給力”成了熱語,說明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的需要,所以D項符合題意。A項說明社會發展問題,與題意無關;B項表述錯誤,文化創新的來源是社會實踐;C項是文化創新的途徑與題意無關。答案:D5.嶺南文化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中不斷創新、不斷自我更新,它在原有特質的基礎上,又不斷有新的內涵發出來,又有新的因子在萌芽,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嶺南文化”。這說明( )①新嶺南文化是社會實踐發展的產物 ②新嶺南文化是與時俱進的文化 ③新嶺南文化對廣東社會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④新嶺南文化是對舊嶺南文化的否定和摒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解析:新嶺南文化是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是社會實踐發展的產物;在形成的過程中,在原有的特質基礎上萌發出來,體現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也體現了它與時俱進的特點,①②符合題意;材枓不能體現新嶺南文化對廣東社會發展的作用,③與題意不符;④錯在“摒棄”。故選D。答案:D6.(2012·濟寧模擬)“農民工版《春天里》為何走紅”?網友認為“歌曲折射中國人的夢想和現實”、“奮斗改變命運的精神讓人感動”,文化學者認為他們展現了中國最真摯、最坦誠的靈魂,凸顯了中國“沉默的大多數”的普通人內心世界的豐富和美好的夢想。上述文化現象啟示我們( )①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 ②文化創新要堅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③只有草根文化才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④文化創新必須以網絡等大眾媒體為依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本題考查獲取解讀信息能力,通過“歌曲折射中國人的夢想和現實”、“奮斗改變命運的精神讓人感動”,凸顯了中國“沉默的大多數”的普通人內心世界的豐富和美好的夢想可以看出①②適合題意;③是錯誤的;④沒有體現。答案:C7.“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梁齊作后塵”。杜甫提倡文學創作要努力學習屈原、宋玉的作品。不要步齊、梁詩風一味講究辭藻華麗的后塵,這說明把握文化發展要注意( )①文化的獨立性 ②文化的傳承性 ③文化的創新性④文化的時代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清詞麗句必為鄰”強調文化繼承性,“恐與齊梁作后塵”強調文化要創新。所以選②③。答案:C二、非選擇題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溫大城市學院有個“襪子王”,便是該院國貿專業的22歲學生張海濤。張海濤是諸暨人,家里經營規模不小的襪廠。大二的時候,他運用所學營銷知識,注冊網店通過網絡銷售來叫賣襪子,生意十分紅火,但因其經常請長假回鄉打理,耽誤學業不說,學校方面也十分不滿。創業?學業?張海濤陷入迷茫……對此,很多人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甲:對于大學生而言,學校不僅傳授知識,培養綜合素質,還能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否則,為什么有那么多事業成功人士重返校園“充電”呢?還是學業重要。乙:學業的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就業嗎?現在就業形勢這么嚴峻,好不容易他的網店這么紅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上述諸看法的認識。解析:本題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正確處理學業與創業的關系,重學業就是要重視文化對經濟的反作用;重創業就是重視社會實踐的作用,而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答案:甲的觀點強調學業重要,認識到學業對創業的促進作用,體現了文化對經濟的重要反作用,回校“充電”體現于此。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活動,對人產生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在學校里,青年學生主動去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知識水平的進步和自身素養的提高。乙的觀點強調就業的重要性。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而文化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指導社會實踐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創業,能為自己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也可以在創業中實踐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發展知識。但是,把學業的最終目的只看成是就業并不恰當,人應該要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追求,爭做“四有”公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