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2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學案學習目標要點晨背1.了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具體表現,感受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作用。2.理解中華文化的區域性特征及形成原因。3.闡釋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4.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義。5.理解中華文化的作用。1.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2.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3.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4.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5.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探究點一 獨樹一幟,獨領風騷1.文學藝術(1)作用: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2)特點: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3)地位: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2.科學技術(1)地位: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2)中國古代科學技術①特點: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②意義: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判一判:科學技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具有獨特的作用。提示:錯誤。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具有獨特的作用。探究升華按照美學家王朝聞先生的說法,二人轉“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二人轉”從白山黑水的東北黑土地上熱熱鬧鬧地一直走到今天,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東北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足見其群眾基礎之深厚。它那粗獷、通俗、火爆的表演風格,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轉藝術別具一格的魅力所在。(1)作為文學藝術中的東北“二人轉”,可謂家喻戶曉。總的說來,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具有哪些特點?(2)獨樹一幟的中華文化,除了表現在文學藝術上,還表現在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上。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具有什么特點?答案 (1)我國的文學藝術具有以下特點:歷史輝煌而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2)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的特點是:實用性和整體性。名師點撥比較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作用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特點輝煌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地位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有重要地位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典例1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芬芳而甘醇。可見,茶文化( )A.為中華文化所特有B.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C.源遠流長、博大精深D.源于傳統思想的深厚底蘊答案 C解析 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所特有,而不是茶文化,故排除A項;本題不是強調文化對人的影響,而是茶文化的特點,故B項排除;根據題意,茶文化歷史悠久,融匯多種思想,博大精深,故C項符合題意;本題沒有強調茶文化的起源,而是強調茶文化的特點,故排除D項。方法點撥:區分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源遠流長是從縱向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點:歷史悠久,一脈相承,從未中斷;而博大精深則是從橫向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點:中華文化內涵豐富,范圍廣泛。探究點二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區域文化的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2.區域文化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提醒 文化融合不等于文化趨同。文化融合指外部文化和內部不同特質的文化通過相互接觸、交流進而相互吸收、滲透,融為一體的過程,即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并將其融入到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中。探究升華山東東營市在全市范圍內集中舉行以“弘揚好客文化、推進文旅融合、引導大眾消費、滿足消費需求、提升生活品質”為主題的“好客山東賀年會”系列活動。“好客文化”是齊文化、魯文化共有的文化基因,已經沉淀為鮮明的“山東性格”。(1)想一想:“好客文化”沉淀為鮮明的“山東性格”表明了中華文化的什么特征?(2)議一議: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與在干燥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導致齊魯文化與其他文化巨大差異的因素是什么?(3)齊魯文化是山東人民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通過融匯各種思想而形成的具有山東特色的地方文化,齊魯文化與各地特色文化之間是什么關系?答案 (1)表明了中華文化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反映了它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2)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3)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名師點撥正確區分中華文化、民族文化、區域文化中華文化民族文化區域文化區別中華民族創造的區別于其他民族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一個民族在歷史和現今所共同創造的能夠代表其共同特點的文明成果的總和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聯系中華文化與區域文化的聯系:從外部看:中華文化與區域文化是一體;從內部看: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構成,呈現文化的“多元”化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聯系:從世界角度看:中華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種。從內部看:中華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構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個性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聯系: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區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區域文化研究中經常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典例2當前,在大力弘揚中華文化過程中,廣東省重點打造“嶺南文化、活力商都、黃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獨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間沒有共性D.中華文化在性質上是全國地域文化的總和答案 A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地域文化。嶺南文化、活力商都、黃金海岸、美食天堂這說明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C、D的說法是錯誤的,所以選擇A項。探究點三 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1.中華各民族文化(1)民族文化的地位: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2)民族文化的作用: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1)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2)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提醒 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不能理解為中華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3.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①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2)意義:有利于與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判一判: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所以要吸收借鑒一切其他文化。提示:錯誤。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華文化面臨西方文化的沖擊,中華文化要堅持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借鑒吸收外來有益文化。同時,必須堅持文化發展的獨立性,堅決反對西方的文化垃圾,反對西方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4.中華文化的作用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激勵中華兒女創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探究升華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異彩紛呈的少數民族文化,對形成和發展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但不同民族的舞蹈卻各有千秋。例如: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暢;苗族的舞蹈,質樸、濃郁、風情再現;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絢麗而精彩;彝族的銅鼓舞柔和而細膩;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濃郁,長袖善舞;朝鮮族跳舞輕快、典雅,動中有靜。(1)閱讀材料,思考:同是舞蹈,不同民族各有千秋。這說明了什么?(2)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有什么關系?答案 (1)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2)①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它們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名師點撥1.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2.正確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求同存異側重于不同文化之間相處時的一種外在的、靜止的狀態;兼收并蓄側重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內在的、動態的交流、借鑒與融合。(2)包容性不是說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鑒,而是中華文化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說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3)判斷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常見標志詞:廣泛吸納、博采眾長、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處、完美結合、融入、借鑒等。典例3《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群眾創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近千年來,它主要由民間藝人口耳相傳。隨著許多民間說唱藝人步入高齡,這部英雄史詩瀕臨失傳。為使這一優秀文化遺產得以傳承,黨和政府專門組織人力,撥出專款,搶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薩爾王傳》。上述材料說明(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②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 ③中華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認同 ④中華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D解析 本題考查對中華文化特征的理解。藏族人民群眾的作品《格薩爾王傳》流傳千年,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故①正確;而各民族文化又屬于中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黨和政府需要搶救并整理,保護中華文化的瑰寶,故④正確。②③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故選D項。方法指導:中華文化的特征有三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容性。其中,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包容性既是中華文化的特征,又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新聞播報根親文化熱思鄉戀家是中國人共有的特性。改革開放以來,大批海外華人回國尋根祭祖,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河南是根親文化資源大省。河南各地市利用節會形式積極開發根親文化資源,如舉辦淮陽伏羲姓氏文化節、固始根親文化節、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焦作國際太極拳年會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初步形成了品牌效應。根親文化的開發和利用,給不少地方帶來了無限商機和滾滾財源。深度思考(1)根親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什么特點?(2)根親文化熱體現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答案 (1)根親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2)①根親文化熱,表明了海內外華人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②根親文化熱帶動了經濟發展,體現了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反作用,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1.18世紀英國著名建筑師威廉·查布斯說:“中國人設計園林的藝術確實是無與倫比的。歐洲在藝術方面無法和東方燦爛的成就相提并論。”這段話說明了( )A.中華文化中的園林藝術獨樹一幟、獨領風騷B.中華文化源遠流長C.中華文化對世界的貢獻最大D.中國園林藝術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答案 A解析 “中國人設計園林的藝術確實是無與倫比的”說明了中華文化中的園林藝術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故A項符合題意。題干并沒有強調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故B項不符合題意;C項說法錯誤;D項本身正確,但不符合題意。2.徽州古牌坊民俗文化、淮南豆腐文化、阜陽民俗文化、滁州地方戲曲……在安徽近1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民俗,有些地方甚至只是隔著一條河、一座橋,兩處的風俗習慣卻迥然不同。這體現了(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B.不同區域的文化無法融合C.文化發展由自然條件決定D.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表現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安徽文化的地域特征,故A項符合題意。B、C兩項說法有誤,D項不合題意。3.佛山石灣陶塑藝術,起源于唐朝,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嶺南鄉土氣息,它上承漢代陶塑的傳統,又吸收了唐宋以來國畫的手法,以及嶺南木雕的技巧等特色,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說明(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②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③文化有鮮明的區域性 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D解析 源于唐朝的陶塑藝術具有民族風格和嶺南文化氣息,③④符合題意;發展中承襲漢代陶塑傳統,吸收唐宋手法,②符合題意;①與陶塑藝術發展無關,故選D項。4.我國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優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一直流傳至今,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表明( )①中華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②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異逐步消失 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 由于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③錯誤。不同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直流傳至今”,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④當選。“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亦即它們既具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又具有中華文化共性,①當選;也說明了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②當選。因此選C項。5.“中國·鳳凰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節暨第四屆中國·鳳凰苗族銀飾文化節”在湖南省隆重開幕。活動旨在促進各民族團結和諧,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中華文化使兩岸人民融為一體,這表明(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健康有益的 ②兩岸人民有著共同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③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④中華文化是聯結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答案 B解析 題干強調了中華文化的作用,②④符合題意;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兩重性,①錯誤;③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基礎自測知識點一 中華文化的獨特性1.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工作者要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努力創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文學藝術作品,繁榮發展文學藝術。這是因為( )A.中國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處于首要位置B.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具有獨特的作用C.只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的輝煌D.中國的文學藝術有著輝煌而悠久的歷史答案 B解析 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繁榮發展文學藝術,可以更好地反映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故B項符合題目的要求。A、C、D三項均不符合要求。知識點二 中華文化的區域性2.北京—京劇、江蘇—茉莉花、廣西—劉三姐……這些耳熟能詳的地方文化名片,讓人雖未身臨其境,卻已清晰地感悟其中的文化、品味、底蘊與內涵。對中華文化這一特征概括準確的是( )A.薪火相傳,一脈相承B.獨樹一幟,獨領風騷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答案 C解析 地方文化名片說明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故選C項。知識點三 中華文化的民族性3.苗族女子的頭飾反映出濃郁的民族習俗和古老的文化傳統,是圖騰文化和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土族婦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縫制而成的,遠看如同兩道美麗的彩虹。從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傳統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③各民族的文化精粹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④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本民族,而且屬于全世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A解析 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多樣性。材料強調我國各民族文化的個性和特征,沒有表明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故選A項。知識點四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4.2013年10月11~14日,澳門第十一屆媽祖文化旅游節在澳門隆重舉辦。澳門的旅游文化資源豐富: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幾百年和睦相處,中式建筑與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禮與西式婚禮、中餐與西餐相映成趣。這表明①澳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多樣性 ②澳門文化的性質是由其地理環境決定的 ③澳門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以西方文化為輔 ④澳門文化具有包容性、開放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B解析 本題考查文化的多樣性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澳門不同宗教的和睦相處,建筑、婚禮、飲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鑒、交流與融合的文化現象,一方面說明澳門文化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另一方面說明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①④符合題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西元素也沒有主次之分,排除②③。故選B項。綜合提升5.中國結,全稱為中國傳統裝飾結,是中華民族流行千載的手工編織藝術品。其始于上古,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漫長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國結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在華人圈里廣為流行。這說明( )①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③中華文化已被世界各民族所接受 ④中華文化具有民族性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 A解析 始于上古,至今流傳,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特有體現了民族性,①②④正確,③觀點錯誤,故選A項。6.中國人喜歡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壺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則喝大壺茶,茶具是細長嘴的茶壺和蓋碗。這說明(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②中華文化輝煌燦爛 ③各地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④中華文化具有多樣性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 D解析 中國人喜歡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體現了各地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也說明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文化,③④符合題意;材料中沒有中國喝茶的歷史延續的信息,也沒有說明中華文化是否輝煌燦爛,排除①②,故選D項。7.在不同情境下發展的海峽兩岸文化,雖然具有不同的差異和特色,但是以同根同祖同文的親情為紐帶,存在著如兩岸人民通用閩南語、共同供奉媽祖等割不斷的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這表明( )A.世界各國文化具有多樣性B.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C.文化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D.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答案 C解析 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故選C項。8.廣州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今天現代化海運的國際大港。作為水陸交通的重要交匯點,古老的百越文化匯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現在每三個廣州人中就有一個外來戶,嶺南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愈加頻繁,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中關于中華文化的知識,說明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嶺南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答案 (1)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熔鑄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嶺南本土文化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它的形成是不同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2)面對嶺南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碰撞,我們應該求同存異,與外來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吸收借鑒其積極成分,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解析 本題考查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知識,對待外來文化,我們要堅持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