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教學目標】1.基本知識:識記物質的定義,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世界真正的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分析宇宙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堅定地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物質觀,鮮明地反對上帝或神靈創世說。【教學重點】1.如何證明世界的統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質性。【教學難點】1.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與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是什么關系。【前課準備】【生本對話】【生本對話A】【生本對話B】一、自然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和,都是的組成部分。(2)物質是指。物質的唯一特性是。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而不是指。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人類社會是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發展而來的一個特殊的生物種群。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和。這三者都是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3)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和的統一。生產力的實體要素、、都是物質的。生產關系包括、、等,他們都是物質關系,具有物質性。三、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自然界是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判斷(1):天地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判斷(2):物質就是指具體的物質形態。()判斷(3):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存在()判斷(4):自然界是客觀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是主觀的。()【生生對話A】對話一: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態萬千的山川湖海,荒漠、高原,也有許多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地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如磁場、超聲波、紫外線等;在人類社會中,有我們經常看到的公路、橋梁、鐵路、火車、汽車等等,也有階級,社會制度、國際關系、人際關系等看不到卻又實實在在存在的事物。從哲學的角度看,上述事物有什么共性呢?如何理解物質的概念?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1)哲學上的物質既是客觀實在的又是可知的。(2)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對物質具體形態的概括和總結,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對話二:人類出現后,創造了許多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例如轉基因食品、高速公路、鐵路、橋梁、碼頭……有人產生疑問,人能有意識地制造自然界中原來沒有的東西,這是否意味著自然界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呢?請談談你的觀點。不。因為:(1)人有意識地制造出原來自然界沒有的東西,只是改變了自然界物質存在的具體形態,人并沒有創造物質本身。(2)人在制造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時,必然以自然物的客觀存在為前提,必須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屬性和變化規律,人們不能憑空或隨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3)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并不排斥人們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人們可以利用對自然物及其固有屬性和規律的認識,改變自然物存在的具體形態,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4)人的意識水平越高,就越清醒地體會到人在自然界面前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對話三: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P30(教師填寫教法和學法說明等)【生生對話B】對話一:知識總結對話二:課堂反饋1.有人斷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創造出來。”這種觀點()①認為生物的產生和進化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②屬于神創論的觀點,是極其荒謬的③否認了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④否認了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屬于唯心主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人們能夠創造出自然界里本來沒有的東西,如計算機、電冰箱、宇宙飛船等。這表明()A.人們能夠創造自然物B.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觀性C.人們能夠改變自然物的具體形態D.人們已經全面把握自然規律3.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范圍擴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來只在動物中傳播的疾病威脅到人類的健康。這提醒我們()A.人類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變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須以認識和保護自然為前提C.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失去了客觀性D.改造自然必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4.“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下列對“物質的概念”理解正確的是:()A.物質就是看得見的客觀實在,其形態千變萬化B.物質就是千差萬別的事物的總和C.物質就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D.物質是對萬事萬物所有屬性的概括和總結5.下列選項屬于物質范疇的是()①人腦②基本路線③生產關系④思想觀念⑤國家⑥辯證唯物主義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6.促成自然界向人類社會的巨大飛躍的是()A.語言B.意識C.物質D.社會勞動7.集中體現人類社會物質性的是()A.自然界的物質性B.人類社會的產生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C.生產方式的客觀性性D.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的客觀性8.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并不是由人隨意規定的,而是由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這說明()A.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B.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C.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物質的D.生產關系是一種經濟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