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實踐的含義,實踐的特點;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能列舉生活實例,依據相關原理,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生活、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于實踐。 【教學重點】實踐的基本特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教學難點】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生本對話】【生本對話A】【生本對話B】一、實踐及其特點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的一切。它有兩層基本含義:(1)是一種活動。凡是實踐,都是以為主體、以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2)是一種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這兩個方面正是實踐活動與認識活動的根本區別。2.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實踐的基本要素:、、。3.實踐活動有三種形式:、和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表現在:1.實踐是認識的。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4.實踐是認識的和。判斷(1):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判斷(2):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判斷(3):實踐既是一種客觀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判斷(4):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不存在單個人的實踐活動。()判斷(5):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生生對話A】對話一:怎樣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無法判斷另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客觀事物本身無法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只有聯接人于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能作為判斷標準。對話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2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宣布,“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于9月27號到30號擇機發射,并將與之后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牛紅光說,天宮一號的發射是“好事多磨”。原定的發射窗口是“早已計算好的日子”。然而,8月18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實踐十一號04星”失利,工作人員連夜組織歸零。天宮一號發射計劃隨即做了相應調整。陸晉榮說,擔負天宮一號發射任務的長征2號FT1火箭與出問題的長征2號丙火箭有類似的薄弱之處。一個多月來,工作人員經過補救和加強,并對有關部位進行“舉一反三”,已徹底消除隱患。航天專家龐之浩說,“天宮一號”相當于一個小房子,它不能天地往返,而是靠飛船。飛船也叫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它可以天地往返,這樣我們一是實驗這個技術,另一個就是把人送上去,進行一些實驗。龐之浩:神五、神六是載人航天基本技術之一,太空行走是載人航天基本技術之二,空間交會對接是載人航天基本技術之三。這次,通過這次突破這個交匯對接技術,我們突破了第三項,它也是建造空間站的前提。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天宮一號發射是“好事多磨”,不斷試驗,不斷改進,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對話三:根據以上所學知識,你能全面總結出認識和實踐之間的關系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判斷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生生對話B】對話一:知識總結將本課的知識結構總結一下。2.總結本課的原理與方法論對話二:課堂反饋1.下列對實踐的含義,理解正確的是(D)①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都具有都具有客觀物質性,因而實踐是客觀的②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③實踐是一種純客觀的物質性活動④實踐是一種純主觀的活動⑤實踐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⑥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2.恩格斯說:“人離開動物愈遠,他們對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帶有經過思考的、有計劃的,向著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標前進的特征。”這里強調的實踐的特征是指(C)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B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C實踐具有目的意識性,即主觀能動性D實踐是不斷變化發展的3.下列對實踐的社會歷史性認識正確的是(A)①孤立的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②任何人的實踐活動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③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能動的活動④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毛澤東說:“精神的目的全在于運用。”這句話說明了(C)A認識的目的在于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B認識的目的在于發展認識,實現認識的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C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D認識的目的在于獲得真理性的認識,排除錯誤的認識。5.下列屬于實踐活動的有(A)①農民種地②科學家進行科學實驗③工人做工④教師講課⑤學生學習⑥經濟體制改革⑦加強“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6.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認為真正的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積累。清代文學評論家金圣嘆說:“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見妙景,便會妙手寫出來,無他,只因妙手所寫純是妙眼所見,若眼未有見,她決不肯放手便寫,此良工之所永異于俗工也。”這表明(C)A感性認識可以上升為理性認識B認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C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D藝術創作要通過偶然把握必然7我國通過制定“十一五”規劃來指導今后五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體現了實踐是( D )A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B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C客觀物質性的活動 D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的活動8.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見的地球是一個球體,無法分辨出細節;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學望遠鏡,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樓房;如果用放大億倍的納米掃描顯微鏡,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這一事實說明(B)A.人們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B.新的認識工具和手段能夠推動認識的發展C.實踐中的新問題會推動實踐的發展D.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和擴展9.下列觀點中,能體現實踐是認識基礎的是(D)A.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B.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C.愚者千慮,必有一得D.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知者乎10.李宗盛的詞總是親切自然,曉暢如話,毫無雕琢痕跡,卻總是直指人心,讓人深思。《忙與盲》中“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不讓別人失望”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實踐具有(C)A.直接現實性B.客觀物質性C.主觀能動性D.社會歷史性11.“把學問用于裝飾是虛假,完全依靠學問上的規則斷事是書生的怪癖。”這表明(D)A.書本知識比親身實踐更為重要B.實踐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D.書本知識要和具體實踐結合對話三:學習反思(收獲與困惑)(教師填寫教法和學法說明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