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第一框社會發展的規律一、教學要求【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明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2.能力目標:聯系實際,分析我國當前社會的基本矛盾及解決的辦法,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全面分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3.情感目標:逐步確立唯物主義歷史觀。【教學重點】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教學難點】1.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二、前課準備1.先利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將11、12課的主干內容看一看。2.利用10分鐘左右的閱讀書本p86—92,完成【生本對話A】、【生本對話B】。3.選取【生生對話A】中的某一個對話內容提前作出思考,并嘗試寫出提綱。三、教學過程(一)生本對話【生本對話A】【生本對話B】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含義(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_____方面,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_________。(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_________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____現象的總稱。2.辯證關系(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①有什么樣的,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②社會存在的決定著的變化發展。(2)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表現為它有時會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社會意識的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和,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作用。3.實踐的觀點(1)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的基本觀點,是打開奧秘的的鑰匙(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的。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1_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1)地位: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2)作用:決定著社會的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1)表現①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②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的性質。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推動或作用。(2)意義: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本質的的聯系,這是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1)表現①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②經濟基礎決定。③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和完善,否則就會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2)意義: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的必然的聯系,這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狀況的。4.地位(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始終的矛盾。(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2.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1)在階級社會,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2)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即、加以解決。①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②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判斷(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互依賴、相互影響(X)判斷(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判斷(3):生產力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X)判斷(4):任何社會的基本矛盾都必須通過階級斗爭解決。(X)判斷(5):我國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根本上改變生產關系的性質。(X)(二)生生對話【生生對話A】【方法說明】對話一:材料一: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關鍵環節和突出矛盾,對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指出了農村改革仍然是我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村農業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會議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材料二:1978年啟動的改革開放是我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有人稱這次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次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1)請分析材料一包括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B、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2)經過30年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什么仍然存在著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話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1)你能從材料中看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什么嗎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基本矛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怎樣的社會發展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對話三: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人類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1)材料表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2)這種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怎樣實現的 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生生對話B】對話一:知識總結對話二:課堂反饋一、單項選擇題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12年11月8-14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的公報指出,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和緊迫?;卮?~2題。1、世情、國情、黨情屬于(A)A.社會存在B.社會意識C.經濟基礎D.上層建筑2.“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和緊迫”,體現了(B)A.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B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C.生產力一定要適合生產關系狀況D.經濟基礎一定要適合上層建筑狀況3.從柏拉圖的《理想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烏托邦”到康有為的《大同書》,都描述了一種美好的、終極的理想社會。這種思想(B)A肯定了人類社會存在的客觀性B沒有科學地表述人類歷史發展規律C.反映了一種倒退的社會歷史觀D.正確地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4.以下屬于社會規律客觀性表現的是(B)①社會規律與人的活動無關②社會規律與人的活動有關③創造歷史的個人的作用的合力是客觀的④社會發展結果不同于人們的預期目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讀表回答問題。問候語的變遷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2009年2012年吃了嗎下海了嗎跳槽了嗎去哪玩了買啥股票了房貸還了嗎“問候語的變遷”體現的哲學道理是(C)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B.運動就是時時有發展C.社會意識是變化發展的D.實踐總要上升為理性認識6.“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國家的法律,盡管在具體條文和形式上可能干差萬別,但在本質上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边@段話說明了(B)A.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表現B.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C.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7·恩格斯說:“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倍鞲袼沟脑挿从沉?br/>CA.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C.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D.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8·“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倉廩實(倉廩:倉庫)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古人這些話揭示的道理是CA.物質資料的生產包括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B.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必然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C.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D.社會的生產關系就是社會的道德關系對話三:學習反思(收獲與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