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1.1 社會發展的規律 學案 (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1.1 社會發展的規律 學案 (3)

資源簡介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學案1 社會發展的規律
學習目標
要點晨背
1.識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2.理解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的局限性,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
探究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含義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
2.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提醒:這里的社會意識包括各種意識現象,不管它是正確的還是虛假的,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探究升華
2013年10月2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草案等。與會人員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近二十年來,人民群眾的消費方式、消費結構和消費理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次修改順應社會發展和消費形勢的變化,針對廣大消費者普遍關注的問題,著重從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充實細化消費者權益、強化經營者義務、規范網絡購物等新的消費方式、進一步發揮消費者協會的作用、進一步明確行政部門的監管職責、強化虛假廣告責任和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等方面,進一步加強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有利于提升消費者信心,促進經營者正當經營、誠信經營,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發展。
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分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的必要性。
答案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跋M者權益保護法實施近二十年來,人民群眾的消費方式、消費結構和消費理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次修改順應社會發展和消費形勢的變化”體現了這一點。
(2)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修改“有利于提升消費者信心,促進經營者正當經營、誠信經營,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發展?!?br/>名師點撥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類別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物質與意識
區別
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用
對二者關系第一個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依據
對二者關系第一個方面的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依據
聯 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體現
典例1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學生可通過高考入學的“農轉非”政策取得城鎮戶口。但近年來,隨著農村土地綜合效益的提高,城鎮戶口的吸引力逐漸下降,有些已辦理“農轉非”的學生甚至有了“非轉農”的念頭。從哲學上看,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A.時代精神的精華發生了變化
B.主體的認識能力發生了變化
C.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
D.社會生活的本質發生了變化
答案 C
解析 本題的題眼是隨著農村土地綜合效益的提高,城鎮戶口的吸引力逐步下降,有些甚至有“非轉農”的念頭。從哲學上看,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才有了上述變化,故C項符合題意。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沒有變化,A、D兩項錯誤;本材料與主體的認識能力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探究二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1)地位: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作用: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4.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提醒: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更根本,是一切矛盾的物質根源。
探究升華
胡錦濤指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解決。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推進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習近平強調,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以更大勇氣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我國繼續深化改革遵循了什么社會發展規律?
答案 “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體現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名師點撥
準確把握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2)社會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會歷史階段,對社會發展起著領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它規定著社會的本質,是人們應該首先或者著重加以解決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典例2
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2013年10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決定》。修改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將發揮其應有作用。這次法律修改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
A.生產關系應適應生產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決定立法實踐的變化
C.上層建筑應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
D.社會意識能脫離社會存在而發展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這一知識點,回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法律制度屬于上層建筑,而不屬于生產關系,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修改反映上層建筑應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故應選C項而不選A項;B項違背了實踐決定認識的道理;D項屬于唯心史觀。
探究三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1)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2)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提醒: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不是“根本動力”。
(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②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提醒:我國社會主義改革不是從根本上改變社會關系,而是改革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探究升華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人民的夢、民族的夢。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夢、全中國人民每一個人的夢、全世界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夢。中國夢雖好,但要實現中國夢必定困難重重,需要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中華兒女為之而盡心盡力、攻堅克難、艱苦奮斗。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添羽翼、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
上述材料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的哪些道理?
答案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但是,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中國夢雖好,但要實現中國夢必定困難重重,需要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中華兒女為之而盡心盡力、攻堅克難、艱苦奮斗;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全面深化改革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添羽翼、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相信中國夢一定會實現,因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
名師點撥
分清社會進步的內涵、原因和趨勢
內涵
是指社會向前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和社會制度的革新,社會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進化和變革
原因
在于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在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它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典例3
(2012·天津高考)2012年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20周年。20年來,我國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2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若干指標
1992年
2011年
國內生產總值(萬億元)恩格爾系數(%)
2.755.3
47.238.8(2009年)
中央企業資產總額(萬億元)非公有制經濟對GDP貢獻率(%)
7.1(2002年)<1(90年代初)
2860(2010年)
市場化程度(%)國家財政用于社會保障支出(億元)
26.066.5
76.4(2008年)11
144
財產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率(%)
≈0.5(1990年)
2.7(2008年)
注:
表中的“中央企業”指國務院國資委管轄的國有大型企業;“財產性收入”指家庭擁有的動產(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和不動產(房屋、土地、收藏品等)獲得的收入。
20年來,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進步。運用生活與哲學相關原理闡述,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答案 (1)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實質是“揚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否定,通過改革推動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改革就是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使之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上層建筑中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使之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最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3)20年來,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體現。
解析 題干中的“社會主義”,由此想到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問題;題干中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由此想到“發展”“創新”“辯證的否定”等內容。
方法指導:材料體現類試題一般有如下兩種問法:問法一: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什么)哲學原理?問法二:運用所學哲學知識(或限制性原理)對上述材料進行闡述、分析等等。
可以按照如下思路答題:①簡單點出原理及方法論名稱,②然后說明材料中哪一點(或哪句話)體現了這一原理。要注意,一是材料往往更多的只是體現了方法論要求,二要注意有時同一句話可能會體現不同的原理。高考題參考答案可能不先點明原理方法論,而直接進行分析,但我們還是建議要先點明原理方法論再進行分析。
新聞播報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深度思考
分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繼續深化改革的唯物史觀依據。
答案 (1)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2)在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
(3)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不是要從根本上改變社會主義制度,而是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自我調節、自我完善,不斷地得到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
                   
1.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絕對數下降。同時,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加速,2013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人突破2個億。老齡化危機、用工荒,已讓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危機。在這一背景下,中央決定放開“單獨二胎”,即一方系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這體現(  )
A.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B.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C.社會意識落后于社會存在
D.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答案 A
解析 “老齡化危機、用工荒”等等這是社會存在,中央決定放開“單獨二胎”,這是社會意識,材料體現了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與材料無關。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春節期間,自駕車游成為經濟發達地區人們首選的出游方式,然而在各大旅游景點和出游途中,亂丟垃圾、講粗話、隨意攀爬文物建筑等不文明現象還大量存在。這說明(  )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C.錯誤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D.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發展
答案 A
解析 社會存在雖然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部分國民的文明程度并沒有與之同步變化,故選A。
3.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文化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這蘊涵的歷史唯物主義哲理是(  )
A.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C.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強調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要求文化體制改革,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故選B。其他三項不符合題意。
4.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吹響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集結號”。對于我國的改革認識正確的有(  )
①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谑巧鐣髁x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凼墙鉀Q社會基本矛盾的唯一方式?、苁前l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于我國改革的認識,改革不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也不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唯一方式,①③說法錯誤,②④符合題意,應選D。
5.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全面改革新局。我們之所以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是因為(  )
①改革能夠解放我國的生產力?、诟母锬軌蚪鉀Q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鄹母锬軌蚪鉀Q我國的階級斗爭?、芨母锬軌驈氐鬃兏镂覈鐣髁x的基本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社會主義社會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方式的理解。我們之所以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是因為改革和革命一樣,起到了解放生產力、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作用。③錯誤,階級矛盾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④錯誤,改革是為了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而不是要徹底改變它。
基礎自測
知識點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魯迅先生說:“窮人絕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哪會知道北方撿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災區的饑民,大約總不會去種蘭花,像闊老太爺一樣……”這段話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道理是(  )
①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谏鐣庾R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每個人的意識,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制約,取決于他們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苌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社會意識。材料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道理是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每個人的意識,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制約,①③符合題意。
2.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魅力,即使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這門古老的藝術仍富有活力。這說明(  )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C.社會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D.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無關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由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所以,即使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中國的書法藝術仍富有活力,故選A。B、C不符合題意,D項錯誤。
知識點二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3.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边@句話說明的哲理是(  )
A.生產工具決定社會的性質
B.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C.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D.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
答案 B
解析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馬克思的話體現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A、C、D三項與題意不相符,故排除。
4.30多年前,中國經濟還處于崩潰的邊緣,全國有2.5億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30多年后,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30多年來,我們取得歷史性成就和進步,關鍵在于我們堅持改革創新(  )
A.徹底否定了過去的歷史
B.用正確的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C.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
D.使經濟基礎適合上層建筑發展狀況
答案 C
解析 經濟的發展得益于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選C;A、B、D說法錯誤。
知識點三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5.“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鄧小平同志的精辟論斷啟示我們(  )
A.生產關系總是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B.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C.只要解放思想,就能解決社會的基本矛盾
D.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答案 B
解析 “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表明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故選B。A、C、D表述太絕對。
綜合提升
6.2013年11月20日法制網報道,記者從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了解到,公安部認為,現行人民警察法確實存在與執法需要不相適應的內容,及時修訂很有必要。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應遵循的規律是(  )
A.對立統一規律
B.質量互變規律
C.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
D.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答案 D
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是法律,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故選D。
7.清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說:“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榮辱倒錯,是當前各種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說明(  )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B.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C.以恥為榮、以廉為恥的錯誤意識不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D.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敘述了不知廉恥、榮辱倒錯的危害,對廉恥和榮辱的認識屬于社會意識,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落后的社會意識的阻礙作用。A、D觀點正確,但與題意不符。C觀點錯誤,任何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本題選B。
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既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又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既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的?
答案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爸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就體現了這一點。
(2)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就體現了這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滨州市| 永年县| 龙南县| 湖南省| 峨山| 宁德市| 饶阳县| 邹平县| 湘阴县| 陇南市| 噶尔县| 遂溪县| 东丰县| 武鸣县| 赞皇县| 恩平市| 抚松县| 宾川县| 武强县| 沾化县| 健康| 启东市| 曲阜市| 斗六市| 英超| 射阳县| 西平县| 南京市| 莎车县| 冀州市| 黑山县| 台北县| 中江县| 绍兴县| 蓬溪县| 六盘水市| 横峰县| 六盘水市| 蛟河市| 林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