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第一框價值與價值觀一、教學要求【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⑴識記:價值和價值觀的基本含義、價值觀的導向作用。⑵理解:人的價值是什么,如何評價人的價值。⑶運用:運用所學知識及相關哲學原理,分析物的價值和人的價值的不同,加深對人的價值的理解。深刻理解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為什么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同創新意識息息相關。2.能力目標:通過價值和價值觀的學習,初步具有認識和分析事物價值的能力;正確認識和評價人的價值的能力;初步具有認識和選擇正確價值觀的能力。3.情感目標:明確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教學重點】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教學難點】人的價值二、前課準備1.利用10分鐘左右的閱讀書本p96—98,完成【生本對話A】、【生本對話B】。2.選取【生生對話A】中的某一個對話內容提前作出思考,并嘗試寫出提綱。三、教學過程(一)生本對話【生本對話A】【生本對話B】一、人的價值1、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和功能。2、人的價值⑴人的價值就在于,就在于對社會的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以及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又是價值的享受者。⑵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對和的貢獻。在今天,人的貢獻主要是對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廣大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1、價值觀的含義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和。2、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和作用。3、價值觀的導向作用:⑴價值觀對人們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⑵價值觀對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判斷(1):人生的價值就是對社會的奉獻。(X)判斷(2):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主體對事物的積極意義。(X)判斷(3):價值觀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X)判斷(4):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決定作用。(X)(二)生生對話【生生對話A】【方法說明】對話一:閱讀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東西具有不同的價值。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具有滿足人們營養需要的屬性;衣服、房子、汽車等具有滿足人們穿著、居住和出行需要的屬性;陽光、空氣和水具有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屬性;文學藝術作品具有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屬性;科學理論具有滿足指導人的實踐活動需要的屬性。徐本禹,來自山東聊城農村的貧困大學生,放棄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的學習(華中農大一破例為他保留兩年學籍),像許多西部志愿者一樣,在貴州的有一個鄉村學校支教。他以質樸得還帶著泥土方向的那份平凡,感動著千千萬萬的人們……“人民的衛視,罪犯的克星,敬業的楷模,愛民的標兵。”這是干部群眾對任長霞的高度贊譽。這一贊譽集中反映了任長霞的思想品質,這就是忠實履行黨和人民富裕的神圣職責,執法為民,服務群眾,清正廉潔,懲惡揚善。任長霞把生命最壯麗的一刻留在了嵩岳大地,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捍衛了一方平安,用自己的模范行動樹起了百姓心中之碑。人民懷念著任長霞,人民也呼喚著千秋萬萬個任長霞。1、你是怎樣認識人的價值的?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2、評價一個人的價值的主要衡量標準是什么?主要是他的貢獻。3、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道路的選擇有什么作用?即價值觀的兩種性質兩種作用。【生生對話B】對話一:知識總結對話二:課堂反饋單項選擇題1.哲學上講的價值是(C)①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②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③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④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該看他取得什么。”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A.人的價值主要通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體現出來 B.人的價值表現在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C.個人不應當向社會索取D.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3.公益廣告是當代社會文化的一大亮點,朗朗上口的廣告語悄然給人們的言行帶來了可喜的變化。從價值觀的角度看,這主要體現了(C)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恒發展之中B.意識具有能動作用C.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D.社會意識都是先于社會存在的4.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這說明(A)①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②人生價值是通過所獲得的榮譽體現出來的③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必然成正比④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5.漫畫《這并不是勝利》告誡我們(D)①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遵循客觀規律②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③要集中重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④辦事情要立足整體統籌全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的生活與哲學依據是(A)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③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④科學理論對實踐起指導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胡錦濤強調,我們必須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哲學角度看,這是因為(D)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②正確的價值觀必須符合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④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8.“螺絲精神”是指對崗位不挑剔,扎實工作,刻苦鉆研的精神,它是雷鋒精神的重要內容,曾經影響了幾代人。“志愿者精神”是指自覺自愿,不計報酬,奉獻社會的精神,近年來,在抗擊非典、抗擊雪災以及在抗震救災中,志愿者的行為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螺絲精神”和“志愿者精神”的共同點是( D)A.堅持相同價值觀和社會理想B.把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C.正確處理個人和他人的關系D.重視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9.現在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會違法違紀,走上蛻化變質的道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視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在世界觀上出了問題。這說明(B)A.自發產生的世界觀會把人的活動引入歧途B.價值觀是影響人生道路選擇的重要因素C.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根本觀點D.世界觀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話三:學習反思(收獲與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