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學案學習目標要點晨背1.識記價值判斷的基本含義,如何正確地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2.理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1.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2.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探究一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1)含義: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稱為價值判斷。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的選擇,就稱為價值選擇。(2)產生: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3)要求: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1)內涵: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2)意義:①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②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提醒: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具體情形。探究升華我國已成為“城市化”國家,大型城市正步入“城市病”集中暴發期。某省政府強調,要把人民的幸福作為城市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同時指出,要促進城市化發展,解決城市病問題,需要科學謀劃,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的文明、宜居、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同時樹立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從城市建設重物輕人向更加重視民生導向和人的素質提高轉變。材料給我們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以什么啟示?答案 (1)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城市發展而言,應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規劃,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城市的發展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樹立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城市建設中向重視民生和人的素質提高轉變。名師點撥“價值標準”和“真理標準”有著怎樣的關系?(1)區別:“真理標準”是說“真不真”或“真與假”的問題,判斷標準是通過實踐看其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價值標準”是說“好不好”或“好與壞”的問題,判斷標準是看其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類的根本利益。(2)聯系:“真理標準”和“價值標準”是內在的統一。對一個具體事物的判斷就是既要其“真”,符合客觀實際,又要其“好”,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如核裂變能產生巨大的熱能,是真,但原子能是用于和平事業還是用于制造殺人武器,還有個“好與壞”的價值判斷問題。典例1(2012·浙江高考)下邊的漫畫(選自《人民論壇》總第354期)可以表明( )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社會意識有先進與落后之分 ③價值判斷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價值判斷源自不同的認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解析 漫畫體現了有房者和無房者作出不同的判斷,站在各自的利益立場上。有房者和無房者作出不同的判斷,這是根據現實作出的反映,說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③符合題意;②選項與題意無關;④表述錯誤,價值判斷源于客觀存在,而不是認識,故應選①③,即B項。探究二 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1.影響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因素(1)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2)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3)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2.保證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性的條件(1)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2)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提醒 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基本要求有兩個: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探究升華2013年11月22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一輸油管道發生原油泄漏,事故發生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東省和有關方面組織力量,及時排除險情,千方百計搜救失蹤、受傷人員,并查明事故原因,總結事故教訓,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強化安全生產措施,堅決杜絕此類事故。從“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角度對習近平要求“千方百計搜救失蹤、受傷人員”作出評判。答案 (1)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2)在我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最高標準就是,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名師點撥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征(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征:社會歷史性、階級性、主體性。主體性是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受個人的立場、價值觀、知識構成等影響。(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就不同。但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與否,有一個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看是否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否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典例2(2013·新課標全國Ⅱ)有人把一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不受。獻玉者說:“我把玉給工匠看了,他們認為是寶物,所以才獻給你。”子罕回答:“你把玉當作寶,我把不貪當作寶。你把玉給我,那么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不如我們各自保有自己的寶物。”子罕拒玉的歷史典故包含的哲學道理有( )①事物的價值是變化的,因為其屬性和功能具有不確定性 ②事物是否具有價值,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判斷 ③人們的立場和需要不同,其價值選擇就不同 ④價值觀對人的行為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解析 子罕拒玉體現了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及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故③④正確。①錯誤,事物的屬性和功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②錯誤,事物是否有價值,取決于其自身的屬性而并非人們的價值判斷。新聞播報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公報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要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切實做好各項工作,保持經濟社會發展勢頭,關心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繼續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深度思考分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如何體現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標準的。答案 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中國共產黨應當加快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社會治理、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關心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更好滿足人民需求。1.習近平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一定要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斗。這體現了( )A.價值觀對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B.價值判斷因時而異,具有社會歷史性C.價值判斷要以滿足人的需要為依據D.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答案 D解析 A、B不符合題意;C項表述錯誤。材料中強調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作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故選D。2.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完全不同于歷史上新興大國的爭霸崛起。歷史邏輯決定不了現實邏輯,因為( )A.社會歷史發展并無規律可言B.和平崛起是從來就有,也是永恒不滅的C.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D.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人們的價值選擇不同答案 D解析 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不能用歷史邏輯衡量,歷史條件不同,價值選擇不同,選D;A、B說法錯誤;C不符合題意。3.幸福,在西方文化傳統中有諸神之賜、來世之享、天賦權利等解讀。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錢的占有、幸福是奉獻的喜悅等觀點。分析這些幸福觀,正確的理論出發點是( )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然具有社會歷史性 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然具有階級性 ③社會價值觀的主導者歷來屬于人民群眾 ④正確的幸福觀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B解析 在階級社會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才具有階級性,排除②;價值觀具有階級性,不同社會的價值觀的主導者也不同,故③錯誤。①④表達正確,且符合題意。故選B項。4.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有一首名為《未選之路》的詩,詩中寫道:兩條路分散在樹林里/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的一生。詩中蘊涵的哲理是( )①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③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會因人而異 ④價值觀對人的行為具有驅動和決定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 要讀懂材料,這是在強調不同的價值觀,對人生有不同的影響作用。②與題意無關;④說法錯誤。所以本題答案選A。5.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下面漫畫啟示我們( )①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實事求是 ②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③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看問題 ④要建立健全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體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解析 漫畫顯示某些官員為了追求政績,在工作中脫離實際違背規律,不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故②③符合題意。①④不是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說的。基礎自測知識點一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1.舒婷在《人心的法則》中寫道:“為一個諾言而信守終生?為一次奉獻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應當隨意揮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則”。這段詩所包含的哲理是( )A.價值實現取決于人們的選擇B.人的價值是永恒的C.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D.價值選擇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答案 C解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從題干的關鍵句“人心,有各自的法則”可以看出,只有C表述符合題意。A、B表述錯誤;D表述不符合題意。2.在政府與民眾的關系上,我國過去著重強調政府的權威性,奉行典型的“政府本位”的價值取向,某種程度上忽視了民眾的需求和利益。今天,我們著力倡導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真正發揮民眾在政府部門績效評估過程中的作用。這兩種觀點存在的差異表明( )A.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B.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C.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基礎上形成的D.不同時代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一定不同答案 A解析 材料強調今天的以民為本的價值觀和過去典型的“政府本位”的價值取向之間的差異對比,體現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故選A。知識點二 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3.“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受;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征,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馬克思的這段話說明( )A.窮人和商人缺少審美觀念B.價值判斷因人而異,并無具體標準C.社會地位和需要的不同,導致人們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不同D.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不同的人不可能有相同的認識答案 C解析 A、B、D三項說法錯誤,舍去,C符合題意。4.“十二五”規劃強調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改善民生兩大主題,這是因為( )①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②我們要堅持群眾觀點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④正確的價值觀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 ①是“發展方式轉變”的原因;③是“改善民生”的理由;④綜合分析了兩大主題的原因。②與材料不構成因果關系。故選C。綜合提升5.國家統計局提出,要更加突出提質、增效、升級統計,更好發揮統計指標引導作用,有效緩解各地對GDP的過度關注,更多更及時發布有關經濟轉型升級、發展與民生指數、創新指數等綜合反映各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狀況的統計數據。上述統計工作思路( )①反映出統計部門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發生了變化 ②說明簡單以GDP論英雄排名次的思維方式不復存在③能徹底解決國家、集體和個人在經濟利益上的沖突④將會對政府行為發生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B解析 新的統計工作思路并不意味著“簡單以GDP論英雄排名次的思維方式不復存在”,也不可能“徹底解決國家、集體和個人在經濟利益上的沖突”,②③說法錯誤,舍去;①④符合題意,故應選B。6.漫畫《受賄前后》告訴我們( )①要樹立創新意識和革命批判精神 ②必須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③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④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有重大的促進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 B解析 由漫畫可知,受賄前后,雙方的狀況發生了轉化,告訴我們必須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故選②③。①和④不符合題意。7.“我是一只小小鳥,我卻想飛得更高!”由于處境的不同,新生代農民工不再像第一代農民工把“進城掙票子、回村蓋房子娶娘子”作為進城打工的最終目標,學本事、長見識、改變人生命運、實現個人價值、提升社會地位,開始成為他們中很多人的新觀念、新追求。這表明( )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③現代社會條件下,精神貢獻比物質貢獻更重要 ④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發生變化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答案 B解析 從材料可知,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進城打工的目標與追求的差異在于處境的不同,體現了②④。①材料未體現;③觀點錯誤。8.國務院2013年9月12日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根據科學論證及評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共需投入17500億元,行動計劃指標預計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全國SO2、NOx、煙粉塵、VOCs排放量大幅下降,PM10、PM2.5濃度明顯降低,霧霾發生頻次大幅減少。行動計劃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質量改善均起到正向促進作用。經濟上預計可拉動GDP增長2.39萬億元,其中與大氣污染治理相關的環保產業產值將增加1萬億元以上;同時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布局優化和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材料,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有關知識談談如何更好地應對霧霾天氣。答案 (1)面對霧霾天氣,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2)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3)防治霧霾人人有責,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4)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