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學案1 哲學的基本問題學習目標要點晨背1.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2.了解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依據。3.結合學生自身學習實際,能夠說明生活中必須面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探究一 正確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1.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提醒: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①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或者說是存在和思維的關系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存在和思維何者是本原的問題,二是存在和思維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②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包括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又有能動作用兩個方面的內容。2.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1)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探究升華一天,貝克萊和友人約翰生博士散步,討論“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問題,不小心碰上了一塊石頭。約翰生博士便問道:“在碰到這塊石頭、產生痛覺以前,它是否存在?”至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仍有兩種觀點:一是先有石頭后有對石頭的感覺;二是先有對石頭的感覺后有石頭。(1)材料中兩種觀點的分歧是圍繞什么問題產生的?(2)這兩種觀點分別屬于哪個陣營?答案 (1)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其內容之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材料中兩種觀點圍繞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產生了分歧。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2)第一種觀點認為存在決定思維,屬于唯物主義觀點。第二種觀點認為思維決定存在,屬于唯心主義觀點。名師點撥哲學的基本問題①內容: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②地位: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何者為第一性存在決定思維唯物主義思維決定存在唯心主義有無同一性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論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提醒: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不是哲學基本問題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并非一切唯心主義哲學家都是不可知論者,相反,絕大多數唯心主義哲學家都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徹底的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不過,唯物主義可知論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對人的認識的本質、來源和發展規律的觀點是截然對立的。典例1(2013·天津高考)近年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探索不斷取得新的進展。2012年3月,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有助于破解反物質消失之謎。2013年3月,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宣布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魻栃?,被譽為“一個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茖W家的這些新發現再次證明( )A.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D.哲學源于對世界的驚異答案 A解析 近年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探索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如中微子振蕩、量子反?;魻栃陌l現,證明了客觀世界是可知的,A項正確;B項是唯心主義觀點,不選;D項錯誤,哲學的智慧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不選;C項表述正確但與材料無關,不選。故答案選A。探究二 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探究升華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的載人交會對接為中國航天史上掀開極具突破性的一章。在神九發射的具體操作過程中,設計師要面對和處理發射計劃與發射實際情況之間的關系,三位航天員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太空計劃和具體操作實際的關系。不僅如此,學生要面對和處理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的關系,教師要面對和處理教學計劃和教學實際的關系……(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學問題是什么?答案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學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2)你能談談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正確處理好這一哲學問題的重要性嗎?答案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現為主觀和客觀的關系。正確處理好這一關系,才能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唯物主義,有利于把事情辦好。否則,就會脫離實際,陷入唯心主義泥潭,在工作和生活中導致失敗。名師點撥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第一,從方法論角度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它決定著實際工作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還是從主觀愿望出發、脫離客觀實際。它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第二,從地位和作用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僅是一切哲學必然遇到的問題,而且是一切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對世界本質問題的回答,關系到世界觀的根本問題。第三,從世界觀角度看,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誰先誰后、誰決定誰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一問題回答的不同,決定了哲學性質的不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就是由于對這一問題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才成為兩種根本不同的世界觀。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是正確的,唯心主義的根本方向是錯誤的。典例2一般來說,互聯網對社會的發展是利大于弊的,其積極的作用是主流;但對于癡迷網絡的少數青少年來說,則是弊大于利。人們的這一評論說明( )A.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B.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問題C.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D.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答案 B解析 即便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對互聯網的認識問題都會涉及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說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問題,因此B項正確。A、C、D三項均不符合題干要求。方法點撥:最佳型選擇題解法最佳型選擇題就是在各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他選項符合或基本符合,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完全切題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它的最大特點是選項內容與題干要求之間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內在聯系。題干與選項之間往往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它的另一特點是在題干的問句中常常有“符合”“主要”“根本”“全面”“決定性”“最主要”“最突出”等限定條件。解答最佳型選擇題主要就是抓中心,即通過概括題干的中心,來提煉題目的設問指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題干與選項的聯系,若選項與題干存在著直接的本質的聯系則選,某個選項與應選選項之間是直接聯系,而與題干之間是間接聯系,則該選項不能入選。新聞播報2013年5月30~31日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前,全球經濟仍處于金融危機引發的大調整、大轉型之中,我國發展階段、發展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既存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今年要圍繞推動經濟轉型深化改革,圍繞不斷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圍繞促進社會公正深化改革,圍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深化改革。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化解各種風險、創造新的優勢,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深度思考試用哲學基本問題的相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答案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我們首先在生活和實踐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認為存在決定思維,思維反映存在。會議提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制定的2013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四大指向,正確地處理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其內容包括: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即二者誰先誰后、誰決定誰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會議提出,2013年要圍繞推動經濟轉型深化改革,圍繞不斷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圍繞促進社會公正深化改革,圍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深化改革,體現了上述觀點。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A.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B.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C.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D.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答案 D解析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A、B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的內容;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C不正確。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的內容,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劃分為( )A.唯物論與唯心論B.可知論和不可知論C.唯物論與不可知論D.唯心論和可知論答案 B解析 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3.下列不能正確反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是( )①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谘坶_則花明,眼閉則花寂?、凵耢`天意決定著社會的變化?、芪锸怯^念的集合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 A解析 本題是逆向選擇,“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正確反映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所以排除①。4.哲學基本問題在人們的現實活動中表現為( )A.人與人的關系B.社會與自然的關系C.人與世界的關系D.主觀與客觀的關系答案 D解析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也就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在人們的現實活動中表現為主觀與客觀的關系。5.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 )A.是否承認意識能正確反映物質B.是否承認存在決定思維C.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D.是否承認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答案 B解析 根據對“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的不同回答,把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故選B。基礎自測知識點一 哲學的基本問題1.2020年前后,我國將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和科學實驗艙,開始建造空間站。從哲學基本問題的角度看,人類成功探索太空,要正確處理好( )①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谌祟惻c自然的關系?、鬯季S和存在的關系 ④哲學和實踐的關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答案 C解析 哲學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或者說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2.關于哲學基本問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 ②對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畚ㄎ镏髁x與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意識能不能正確認識物質的問題展開的?、芪ㄎ镏髁x與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 B解析 本題易錯選D,原因在于對哲學基本問題理解有誤。①③說法都錯誤,②④正確。知識點二 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3.下列關于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生活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會面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谒季S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③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芴幚砗盟季S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就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問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哲學基本問題與我們生活關系的理解。④絕對化,應舍棄;③沒有涉及我們的生活問題,也應舍棄。①②正確反映了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生活的關系。4.在實際生活中,學生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教師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實際的關系。上述材料體現了( )A.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B.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C.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辯證法、形而上學爭論的焦點D.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答案 A解析 計劃屬于思維,實際屬于存在,這兩者的關系問題如何處理是學生和教師在學習和教學中遇到并無法回避的問題,選A項;B、D兩項的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項的說法錯誤,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爭論的焦點。綜合提升5.有一首英語兒歌這樣唱道:“告訴我為什么星辰閃耀,告訴我為什么常春藤纏繞……因為上帝創造星辰閃耀,因為上帝創造常春藤纏繞……”美國一位著名科普作家這樣改動了歌詞:“核聚變讓星辰閃耀,向性運動讓常春藤纏繞……”這一改動反映了( )①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谥苯勇撓蹬c間接聯系的區別 ③科學精神與宗教精神的區別 ④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區別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 A解析 兒歌突出“上帝”創造客觀事物,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科普作家對兒歌的改動,表明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屬于唯物主義,故①③入選。6.“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識,才有了地球?!薄皼]有地球哪有我們的意識呢?”這兩種觀點( )①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討論?、谑俏ㄎ镏髁x與唯心主義的對立?、凼菍λ季S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辯論 ④根本分歧在于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D解析 前者認為思維決定存在,屬于唯心主義觀點;后者認為存在決定思維,屬于唯物主義觀點。這兩種觀點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討論,根本分歧在于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故選①②④。③不符合題意。7.之所以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因為它是( )A.唯物主義者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B.唯心主義者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C.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標志D.所有哲學必然遇到而且必須回答的問題答案 D解析 A、B兩項均是片面的,不選;C項不選,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D項正確指出了原因,符合題干要求,應選。8.莊子和好友惠施見到橋下魚穿梭嬉戲,好不愜意,于是莊子說:“魚多么快樂??!”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反問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覺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魚呀,你怎么知道魚快樂不快樂呢?”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學上的什么問題?惠施的話屬于什么觀點?答案 (1)反映了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這也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之一。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把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2)否認思維可以認識存在,陷入不可知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