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九年級上冊 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及其應(yīng)用 同步課堂(原卷版+答案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九年級上冊 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及其應(yīng)用 同步課堂(原卷版+答案版)

資源簡介

4.5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及其應(yīng)用
【知識點1】相似三角形的應(yīng)用 1
【知識點2】作圖-相似變換 1
【題型1】三角形的重心 2
【題型2】相似三角形的周長之比等于相似比 3
【題型3】相似三角形對應(yīng)角的角平分線、中線之比等于相似比 3
【題型4】相似三角形的對應(yīng)高線長之比等于相似比 4
【題型5】相似三角形中的動點問題 5
【題型6】相似三角形判定與性質(zhì)的綜合 7
【題型7】相似三角形的面積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8
【題型8】相似三角形性質(zhì)的應(yīng)用 9
【知識點1】相似三角形的應(yīng)用
(1)利用影長測量物體的高度.①測量原理:測量不能到達頂部的物體的高度,通常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即相似三角形的對應(yīng)邊的比相等和“在同一時刻物高與影長的比相等”的原理解決.②測量方法:在同一時刻測量出參照物和被測量物體的影長來,再計算出被測量物的長度.
(2)利用相似測量河的寬度(測量距離).①測量原理:測量不能直接到達的兩點間的距離,常常構(gòu)造“A”型或“X”型相似圖,三點應(yīng)在一條直線上.必須保證在一條直線上,為了使問題簡便,盡量構(gòu)造直角三角形.②測量方法:通過測量便于測量的線段,利用三角形相似,對應(yīng)邊成比例可求出河的寬度.
(3)借助標桿或直尺測量物體的高度.利用桿或直尺測量物體的高度就是利用桿或直尺的高(長)作為三角形的邊,利用視點和盲區(qū)的知識構(gòu)建相似三角形,用相似三角形對應(yīng)邊的比相等的性質(zhì)求物體的高度.
【知識點2】作圖-相似變換
(1)兩個圖形相似,其中一個圖形可以看作由另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得到.
(2)相似圖形的作圖在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相似的基本圖形“A”型和“X”型進行簡單的相似變換作圖.如圖所示:
(3)如果題目有條件限制,可根據(j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條件作為作圖的依據(jù).比較簡單的是把原三角形的三邊對應(yīng)的縮小或放大一定的比例即可得到對應(yīng)的相似圖形.
【題型1】三角形的重心
【典型例題】三角形的重心是(  )
A.三角形三邊上高線的交點
B.三角形三邊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C.三角形三邊上角平分線的交點
D.三角形三邊上中線的交點
【舉一反三1】用鉛筆可以支起一張均勻的三角形卡片,而支起三角形卡片的點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那么重心是三角形(  )
A.三條中線的交點 B.三條角平分線的交點 C.三條高線的交點 D.三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舉一反三2】三角形的重心是(  )
A.三角形三邊上高線的交點
B.三角形三邊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C.三角形三邊上角平分線的交點
D.三角形三邊上中線的交點
【舉一反三3】一塊均勻的不等邊三角形的鐵板,它的重心在(  )
A.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的交點
B.三角形的三條高線的交點
C.三角形的三條中線的交點
D.三角形的三條邊的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題型2】相似三角形的周長之比等于相似比
【典型例題】△ABC與△DEF的相似比為1∶4,則△ABC與△DEF的周長比為(  )
A. 1∶2 B. 1∶3 C. 1∶4 D. 1∶16
【舉一反三1】如果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6和8,另一個與它相似的直角三角形邊長分別是3,4及x,那么x的值(  )
A. 只有一個 B. 可以有2個 C. 可以有3個 D. 無數(shù)個
【舉一反三2】兩個相似三角形的對應(yīng)邊分別是15 cm和23 cm,它們的周長相差40 cm,則這兩個三角形的周長分別是(  )
A. 75 cm,115 cm B. 60 cm,100 cm C. 85 cm,125 cm D. 45 cm,85 cm
【舉一反三3】已知△ABC的三邊之比為2∶3∶4,若△DEF與△ABC相似,且△DEF的最大邊長為20,則△DEF的周長為__________.
【舉一反三4】△ABC∽△A′B′C′,,AB邊上的中線CD=4cm,△ABC的周長為20cm,△A′B′C′的面積是64cm2,求:△A′B′C′的周長.
【題型3】相似三角形對應(yīng)角的角平分線、中線之比等于相似比
【典型例題】如果兩個相似三角形對應(yīng)邊的比是3∶4,那么它們的一組對應(yīng)邊上的中線之比是(  )
A. 9∶16 B. 3∶7 C. 3∶4 D. 4∶3
【舉一反三1】如果兩個相似三角形相似比是1∶4,那么它們的對應(yīng)角平分線之比是(  )
A. 1∶4 B. 1∶8 C. 1∶16 D. 1∶2
【舉一反三2】已知△ABC∽△DEF,若△ABC與△DEF的相似比為,則△ABC與△DEF對應(yīng)中線的比為(  )
A. B. C. D.
【舉一反三3】已知△ABC∽△DEF,若△ABC與△DEF的相似比為2∶3,則△ABC與△DEF對應(yīng)邊上中線的比為__________.
【舉一反三4】如果兩個相似三角形的周長的比為1∶4,那么周長較小的三角形與周長較大的三角形對應(yīng)角平分線的比為____________.
【舉一反三5】如圖所示,Rt△ABC∽Rt△DFE,CM、EN分別是斜邊AB、DF上的中線,已知AC=9 cm,CB=12 cm,DE=3 cm.
(1)求CM和EN的長;
(2)你發(fā)現(xiàn)的值與相似比有什么關(guān)系?得到什么結(jié)論?
【題型4】相似三角形的對應(yīng)高線長之比等于相似比
【典型例題】已知△ABC∽△DEF,且周長之比為1∶9,則△ABC與△DEF的高的比為(  )
A. 1∶3 B. 1∶9 C. 1∶18 D. 1∶81
【舉一反三1】已知△ABC∽△DEF,且相似比為2∶3,則△ABC與△DEF的對應(yīng)高之比為(  )
A. 2∶3 B. 3∶2 C. 4∶9 D. 9∶4
【舉一反三2】若△ABC~△DEF,相似比為3∶2,則對應(yīng)高的比為(  )
A. 3∶2 B. 3∶5 C. 9∶4 D. 4∶9
【舉一反三3】已知兩個三角形相似,它們的一組對應(yīng)邊分別是3和4,那么它們對應(yīng)高的比等于__________.
【舉一反三4】已知△ABC∽△DEF,△ABC與△DEF的相似比為4∶1,則△ABC與△DEF對應(yīng)邊上的高之比為__________.
【舉一反三5】如圖,△ABC∽△A′BC′,AD、A′D′分別是這兩個三角形的高,EF、E′F′分別是這兩個三角形的中位線,與相等嗎?為什么?
【舉一反三6】等腰Rt△ABC∽Rt△A′B′C′,相似比為3∶1,已知斜邊AB=12 cm.
(1)求△A′B′C′斜邊A′B′的長;
(2)求△A′B′C′斜邊A′B′上的高.
【題型5】相似三角形中的動點問題
【典型例題】如圖,在矩形ABCD中,點E為AD上一點,且AB=8,AE=3,BC=4,點P為AB邊上一動點,連接PC、PE,若△PAE與△PBC是相似三角形,則滿足條件的點P的個數(shù)為(  )
A.1 B.2 C.3 D.4
【舉一反三1】如圖,在△ABC中,AB=AC,點D為線段BC上一動點(不與點B,C重合),連接AD,作∠ADE=∠B=40°,DE交線段AC于點E.
下面是某學習小組根據(jù)題意得到的結(jié)論:
甲同學:△ABD∽△DCE;
乙同學:若AD=DE,則BD=CE;
丙同學:當DE⊥AC時,D為BC的中點.
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只有甲同學正確 B.乙和丙同學都正確 C.甲和丙同學正確 D.三個同學都正確
【舉一反三2】如圖,在10×6的方格紙中,每個小方格都是邊長為1的正方形,我們稱每個小正方形的頂點為格點,以格點為頂點的圖形稱為格點圖形.點E是格點四邊形ABCD的AB邊上一動點,連接ED,EC,若格點△DAE與△EBC相似,則DE+EC的長為(  )
A. B. C.3或5 D.或
【舉一反三3】如圖,在Rt△ABC中,∠ACB=90°,AC=6,BC=8,D、E分別是邊BC、AC上的兩個動點,且DE=4,P是DE的中點,連接PA,PB,則PAPB的最小值為   .
【舉一反三4】如圖,AB⊥DB于點B,CD⊥DB于點D,AB=6,CD=4,BD=14,點P在DB上移動.若以點C,D,P為頂點的三角形與點A,B,P為頂點的三角形相似,則DP=  .
【舉一反三5】如圖,在△ABC中,AB=8cm,BC=16cm,點P從點A出發(fā)沿AB邊向點B以2cm/s的速度移動,點Q從點B出發(fā)沿BC邊向點C以4cm/s的速度移動,如果P、Q同時出發(fā),經(jīng)過幾秒后△PBQ和△ABC相似?
【舉一反三6】如圖,在△ABC中,AB=6cm,AC=12cm,動點M從點A出發(fā),以1cm∕秒的速度向點B運動,動點N從點C出發(fā),以2cm∕秒的速度向點A運動,若兩點同時運動,是否存在某一時刻t,使得以點A、M、N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題型6】相似三角形判定與性質(zhì)的綜合
【典型例題】如圖,在正三角形ABC中,D,E,F(xiàn)分別是BC,AC,AB上的點,DE⊥AC,EF⊥AB,F(xiàn)D⊥BC,則△DEF的面積與△ABC的面積之比等于(  )
A. 1:3 B. 2:3 C. :2 D. :3
【舉一反三1】如圖,矩形ABCD中,AB=,BC=,點E在對角線BD上,且BE=1.8,連接AE并延長交DC于F,則等于(  )
A. B. C. D.
【舉一反三2】如圖,在正方形ABCD中,△BPC是等邊三角形,BP、CP的延長線分別交AD于點E、F,連接BD、DP,BD與CF相交于點H,給出下列結(jié)論:
①BE=2AE;②△DFP∽△BPH;③△PFD∽△PDB;④DP2=PH PC.
其中正確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舉一反三3】如圖,正方形ABCD中,BC=2,點M是邊AB的中點,連接DM,DM與AC交于點P,點E在DC上,點F在DP上,且∠DFE=45°.若PF= ,則CE=  .
【舉一反三4】如圖,在△ABC中,∠C=90°,AC=5,BC=12,D是BC邊的中點.
(1)尺規(guī)作圖:在AB上找一點E,使得△BDE∽△BAC(保留作圖痕跡,不寫作法);
(2)求DE的長.
【舉一反三5】如圖,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90°,AB=7,AD=9,BC=12,在線段BC上任取一點E,連接DE,作EF⊥DE,交直線AB于點F.
(1)若點F與B重合,求CE的長;
(2)若點F在線段AB上,且AF=CE,求CE的長.
【題型7】相似三角形的面積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典型例題】已知△ABC∽△DEF,AB=4,DE=8,若△ABC面積是6,則△DEF面積是(  )
A. 12 B. 16 C. 24 D. 32
【舉一反三1】若兩個相似三角形的面積之比為2∶3,則它們對應(yīng)角的平分線之比為(  )
A. 2:3 B. 3:2 C. 6:3 D. 6:2
【舉一反三2】已知△ABC∽△DEF,且△ABC的面積與△DEF的面積之比為4∶9,則AB∶DE等于(  )
A. 4∶9 B. 2∶3 C. 16∶81 D. 9∶4
【舉一反三3】已知△ABC∽△DEF,且S△ABC=4,S△DEF=25,則=________.
【舉一反三4】已知△ABC的三邊長之比是3∶4∶5,與其相似的△DEF的周長為18,則△DEF的面積為____________.
【舉一反三5】已知:△ABC∽△A′B′C′,它們的周長之差為20,面積比為4:1,求△ABC和△A′B′C′的周長.
【題型8】相似三角形性質(zhì)的應(yīng)用
【典型例題】如圖,平行于地面的圓桌正上方有一個燈泡(看作一個點),它發(fā)出的光線照射桌面后,在地面上形成圓形陰影,經(jīng)測量得地面上陰影部分的邊緣超出桌面0.5米,桌面的直徑為2米,桌面距離地面的高度為1.5米,則燈泡距離桌面(  )
A.1米 B.2.25米 C.2米 D.3米
【舉一反三1】如圖,這是一把折疊椅子及其側(cè)面的示意圖,線段AE和BD相交于點C,點F在AE的延長線上,測得AC=30cm,BC=40cm,CD=24cm,EC=18cm,若∠BAC=60°,則∠DEF的度數(shù)為(  )
A.120° B.125° C.130° D.135°
【舉一反三2】如圖是凸透鏡成像示意圖,CD是蠟燭AB通過凸透鏡MN所成的虛像.已知蠟燭的高AB為5.4cm,蠟燭AB離凸透鏡MN的水平距離OB為6cm,該凸透鏡的焦距OF為10cm,AE∥OF,則像CD的高為(  )
A.15cm B.14.4cm C.13.5cm D.9cm
【舉一反三3】在生活中我們常用杠桿原理撬動較重的物體,如圖,有一圓形石塊,要使其滾動,杠桿的端點C必須向上翹起5cm,若杠桿AC的長度為120cm,其中BC段的長度為20cm,則要使該石塊滾動,杠桿的另一端點A必須向下壓   cm.
【舉一反三4】如圖1是裝了液體的長方體容器的主視圖(數(shù)據(jù)如圖),將該容器繞地面一棱進行旋轉(zhuǎn)傾斜后,水面恰好接觸到容器口邊緣,如圖2所示,此時液面寬度AB=  .
【舉一反三5】小聰和他的同學利用影長測量旗桿高度(如圖),當1m長的直立竹竿的影長為1.5m時,測量旗桿落在地上的影長為21m,落在墻上的影長為2m,求旗桿的高度.4.5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及其應(yīng)用
【知識點1】相似三角形的應(yīng)用 1
【知識點2】作圖-相似變換 1
【題型1】三角形的重心 2
【題型2】相似三角形的周長之比等于相似比 3
【題型3】相似三角形對應(yīng)角的角平分線、中線之比等于相似比 4
【題型4】相似三角形的對應(yīng)高線長之比等于相似比 6
【題型5】相似三角形中的動點問題 7
【題型6】相似三角形判定與性質(zhì)的綜合 12
【題型7】相似三角形的面積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16
【題型8】相似三角形性質(zhì)的應(yīng)用 17
【知識點1】相似三角形的應(yīng)用
(1)利用影長測量物體的高度.①測量原理:測量不能到達頂部的物體的高度,通常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即相似三角形的對應(yīng)邊的比相等和“在同一時刻物高與影長的比相等”的原理解決.②測量方法:在同一時刻測量出參照物和被測量物體的影長來,再計算出被測量物的長度.
(2)利用相似測量河的寬度(測量距離).①測量原理:測量不能直接到達的兩點間的距離,常常構(gòu)造“A”型或“X”型相似圖,三點應(yīng)在一條直線上.必須保證在一條直線上,為了使問題簡便,盡量構(gòu)造直角三角形.②測量方法:通過測量便于測量的線段,利用三角形相似,對應(yīng)邊成比例可求出河的寬度.
(3)借助標桿或直尺測量物體的高度.利用桿或直尺測量物體的高度就是利用桿或直尺的高(長)作為三角形的邊,利用視點和盲區(qū)的知識構(gòu)建相似三角形,用相似三角形對應(yīng)邊的比相等的性質(zhì)求物體的高度.
【知識點2】作圖-相似變換
(1)兩個圖形相似,其中一個圖形可以看作由另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得到.
(2)相似圖形的作圖在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相似的基本圖形“A”型和“X”型進行簡單的相似變換作圖.如圖所示:
(3)如果題目有條件限制,可根據(j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條件作為作圖的依據(jù).比較簡單的是把原三角形的三邊對應(yīng)的縮小或放大一定的比例即可得到對應(yīng)的相似圖形.
【題型1】三角形的重心
【典型例題】三角形的重心是(  )
A.三角形三邊上高線的交點
B.三角形三邊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C.三角形三邊上角平分線的交點
D.三角形三邊上中線的交點
【答案】D
【解析】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邊中線的交點.
故選:D.
【舉一反三1】用鉛筆可以支起一張均勻的三角形卡片,而支起三角形卡片的點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那么重心是三角形(  )
A.三條中線的交點 B.三條角平分線的交點 C.三條高線的交點 D.三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答案】A
【解析】重心是三角形三條中線的交點.
故選:A.
【舉一反三2】三角形的重心是(  )
A.三角形三邊上高線的交點
B.三角形三邊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C.三角形三邊上角平分線的交點
D.三角形三邊上中線的交點
【答案】D
【解析】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邊中線的交點.
故選:D.
【舉一反三3】一塊均勻的不等邊三角形的鐵板,它的重心在(  )
A.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的交點
B.三角形的三條高線的交點
C.三角形的三條中線的交點
D.三角形的三條邊的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答案】C
【解析】一塊均勻的不等邊三角形的鐵板,它的重心在三角形的三條中線的交點處.
故選:C.
【題型2】相似三角形的周長之比等于相似比
【典型例題】△ABC與△DEF的相似比為1∶4,則△ABC與△DEF的周長比為(  )
A. 1∶2 B. 1∶3 C. 1∶4 D. 1∶16
【答案】C
【解析】∵△ABC與△DEF的相似比為1∶4,∴△ABC與△DEF的周長比為1∶4.
故選:C.
【舉一反三1】如果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6和8,另一個與它相似的直角三角形邊長分別是3,4及x,那么x的值(  )
A. 只有一個 B. 可以有2個 C. 可以有3個 D. 無數(shù)個
【答案】B
【解析】∵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長分別是6和8,另一個與它相似的直角三角形的邊長分別是3和4及x,
∴x可能是斜邊或4是斜邊,∴x=5或7,∴x的值可以有2個.
故選:B.
【舉一反三2】兩個相似三角形的對應(yīng)邊分別是15 cm和23 cm,它們的周長相差40 cm,則這兩個三角形的周長分別是(  )
A. 75 cm,115 cm B. 60 cm,100 cm C. 85 cm,125 cm D. 45 cm,85 cm
【答案】A
【解析】根據(jù)題意,兩個三角形的相似比是15∶23,周長比就是15∶23,大小周長相差8份,
所以每份的周長是40÷8=5cm,所以兩個三角形的周長分別為5×15=75cm,5×23=115cm.
故選:A.
【舉一反三3】已知△ABC的三邊之比為2∶3∶4,若△DEF與△ABC相似,且△DEF的最大邊長為20,則△DEF的周長為__________.
【答案】45
【解析】∵△DEF∽△ABC,△ABC的三邊之比為2∶3∶4,∴△DEF的三邊之比為2∶3∶4,
又∵△DEF的最大邊長為20,∴△DEF的另外兩邊分別為10,15,∴△DEF的周長為10+15+20=45.
【舉一反三4】△ABC∽△A′B′C′,,AB邊上的中線CD=4cm,△ABC的周長為20cm,△A′B′C′的面積是64cm2,求:△A′B′C′的周長.
【答案】解:∵△ABC∽△A′B′C′,=,△ABC的周長為20cm,
∴=,∴C△A′B′C′=20×2=40(cm),∴△A′B′C′的周長為40cm.
【題型3】相似三角形對應(yīng)角的角平分線、中線之比等于相似比
【典型例題】如果兩個相似三角形對應(yīng)邊的比是3∶4,那么它們的一組對應(yīng)邊上的中線之比是(  )
A. 9∶16 B. 3∶7 C. 3∶4 D. 4∶3
【答案】C
【解析】∵兩個相似三角形對應(yīng)邊的比為3∶4,∴它們的對應(yīng)中線的比是3∶4.
故選:C.
【舉一反三1】如果兩個相似三角形相似比是1∶4,那么它們的對應(yīng)角平分線之比是(  )
A. 1∶4 B. 1∶8 C. 1∶16 D. 1∶2
【答案】A
【解析】∵兩個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1∶4,∴它們對應(yīng)的角平分線之比是1∶4.
故選:A.
【舉一反三2】已知△ABC∽△DEF,若△ABC與△DEF的相似比為,則△ABC與△DEF對應(yīng)中線的比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BC∽△DEF,△ABC與△DEF的相似比為,∴△ABC與△DEF對應(yīng)中線的比為.
故選:A.
【舉一反三3】已知△ABC∽△DEF,若△ABC與△DEF的相似比為2∶3,則△ABC與△DEF對應(yīng)邊上中線的比為__________.
【答案】2∶3
【解析】∵△ABC∽△DEF,△ABC與△DEF的相似比為2∶3,∴△ABC與△DEF對應(yīng)邊上中線的比是2∶3.
【舉一反三4】如果兩個相似三角形的周長的比為1∶4,那么周長較小的三角形與周長較大的三角形對應(yīng)角平分線的比為____________.
【答案】1∶4
【解析】∵兩個相似三角形的周長的比為1∶4,∴兩個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為1∶4,∴周長較小的三角形與周長較大的三角形對應(yīng)角平分線的比為1∶4.
【舉一反三5】如圖所示,Rt△ABC∽Rt△DFE,CM、EN分別是斜邊AB、DF上的中線,已知AC=9 cm,CB=12 cm,DE=3 cm.
(1)求CM和EN的長;
(2)你發(fā)現(xiàn)的值與相似比有什么關(guān)系?得到什么結(jié)論?
【答案】解:(1)在Rt△ABC中,AB=,
∵CM是斜邊AB的中線,∴CM=,
∵Rt△ABC∽Rt△DFE,∴,即,∴DF=5,
∵EN為斜邊DF上的中線,∴EN=.
(2)∵,相似比為,
∴相似三角形對應(yīng)中線的比等于相似比.
【題型4】相似三角形的對應(yīng)高線長之比等于相似比
【典型例題】已知△ABC∽△DEF,且周長之比為1∶9,則△ABC與△DEF的高的比為(  )
A. 1∶3 B. 1∶9 C. 1∶18 D. 1∶81
【答案】B
【解析】∵△ABC與△DEF的周長之比為1∶9,∴兩三角形的相似比為1∶9,
∴△ABC與△DEF對應(yīng)的高的比1∶9.
故選:B.
【舉一反三1】已知△ABC∽△DEF,且相似比為2∶3,則△ABC與△DEF的對應(yīng)高之比為(  )
A. 2∶3 B. 3∶2 C. 4∶9 D. 9∶4
【答案】A
【解析】∵△ABC∽△DEF,且相似比為2∶3,∴△ABC與△DEF的對應(yīng)高之比為2∶3.
故選:A.
【舉一反三2】若△ABC~△DEF,相似比為3∶2,則對應(yīng)高的比為(  )
A. 3∶2 B. 3∶5 C. 9∶4 D. 4∶9
【答案】A
【解析】∵△ABC~△DEF,相似比為3∶2,∴對應(yīng)高的比為3∶2.
故選:A.
【舉一反三3】已知兩個三角形相似,它們的一組對應(yīng)邊分別是3和4,那么它們對應(yīng)高的比等于__________.
【答案】3∶4
【解析】∵兩個三角形相似,它們的一組對應(yīng)邊分別是3和4,∴它們相似比為3∶4,∴它們對應(yīng)高的比等于3∶4.
【舉一反三4】已知△ABC∽△DEF,△ABC與△DEF的相似比為4∶1,則△ABC與△DEF對應(yīng)邊上的高之比為__________.
【答案】4∶1
【解析】∵△ABC∽△DEF,△ABC與△DEF的相似比為4∶1,∴△ABC與△DEF對應(yīng)邊上的高之比是4∶1.
【舉一反三5】如圖,△ABC∽△A′BC′,AD、A′D′分別是這兩個三角形的高,EF、E′F′分別是這兩個三角形的中位線,與相等嗎?為什么?
【答案】解:與相等.理由如下:
∵△ABC∽△A′B′C′,∴=,
∵EF、E′F′分別是這兩個三角形的中位線,∴='=,∴=,∴=,
∵AD、A′D′分別是這兩個三角形的高,∴=,∴=.
【舉一反三6】等腰Rt△ABC∽Rt△A′B′C′,相似比為3∶1,已知斜邊AB=12 cm.
(1)求△A′B′C′斜邊A′B′的長;
(2)求△A′B′C′斜邊A′B′上的高.
【答案】解:(1)∵等腰Rt△ABC∽Rt△A′B′C′,相似比為3∶1,∴AB∶A′B′=3∶1,
∵Rt△ABC的斜邊AB=12 cm,∴△A′B′C′斜邊A′B′=4cm.
(2)∵△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斜邊A′B′上的高=△A′B′C′斜邊A′B′上的中線,
∴△A′B′C′斜邊A′B′上的高=2cm.
【題型5】相似三角形中的動點問題
【典型例題】如圖,在矩形ABCD中,點E為AD上一點,且AB=8,AE=3,BC=4,點P為AB邊上一動點,連接PC、PE,若△PAE與△PBC是相似三角形,則滿足條件的點P的個數(shù)為(  )
A.1 B.2 C.3 D.4
【答案】C
【解析】設(shè)AP=x,則BP=8﹣x,
當△PAE∽△PBC時,,即,解得,x,
當△PAE∽△CBP時,,即,解得,x=2或6,
可得:滿足條件的點P的個數(shù)有3個.
故選:C.
【舉一反三1】如圖,在△ABC中,AB=AC,點D為線段BC上一動點(不與點B,C重合),連接AD,作∠ADE=∠B=40°,DE交線段AC于點E.
下面是某學習小組根據(jù)題意得到的結(jié)論:
甲同學:△ABD∽△DCE;
乙同學:若AD=DE,則BD=CE;
丙同學:當DE⊥AC時,D為BC的中點.
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只有甲同學正確 B.乙和丙同學都正確 C.甲和丙同學正確 D.三個同學都正確
【答案】D
【解析】在△ABC中,∵AB=AC,∴∠C=∠B=40°,
∵∠B+∠BAD=∠CDE+∠ADE,∠ADE=∠B=40°,∴∠BAD=∠CDE,∴△ABD∽△DCE,甲同學正確;
∵∠C=∠B,∠BAD=∠CDE,AD=DE,∴△ABD≌△DCE,∴BD=CE,乙同學正確;
當DE⊥AC時,∴∠DEC=90°,∴∠EDC=90°﹣∠C=50°,∴∠ADC=∠ADE+∠EDC=90°,
∴AD⊥BC,
∵AB=AC,∴BD=CD,D為BC的中點,丙同學正確;
綜上所述:三個同學都正確.
故選:D.
【舉一反三2】如圖,在10×6的方格紙中,每個小方格都是邊長為1的正方形,我們稱每個小正方形的頂點為格點,以格點為頂點的圖形稱為格點圖形.點E是格點四邊形ABCD的AB邊上一動點,連接ED,EC,若格點△DAE與△EBC相似,則DE+EC的長為(  )
A. B. C.3或5 D.或
【答案】C
【解析】設(shè)AE=x,則EB=8﹣x,
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DE,
EC.
若格點△DAE與△EBC相似,分兩種情況:
①如果△DAE∽△EBC,那么,即,解得x1=2,x2=6.
當x=2時,DE,EC2,∴DE+EC23;
當x=6時,DE3,EC2,∴DE+EC=325;
②如果△DAE∽△CBE,那么,即,解得x.
當x時,DE,EC,
∴DE+EC(不合題意舍去).
綜上所述,DE+EC的長為3或5.
故選:C.
【舉一反三3】如圖,在Rt△ABC中,∠ACB=90°,AC=6,BC=8,D、E分別是邊BC、AC上的兩個動點,且DE=4,P是DE的中點,連接PA,PB,則PAPB的最小值為   .
【答案】
【解析】如圖,在CB上取一點F,使得CF,連接PF,AF.
∵∠DCE=90°,DE=4,DP=PE,∴PCDE=2,
∵,,∴,
∵∠PCF=∠BCP,∴△PCF∽△BCP,∴,∴PFPB,∴PAPB=PA+PF,
∵PA+PF≥AF,AF,∴PAPB,
∴PAPB的最小值為.
【舉一反三4】如圖,AB⊥DB于點B,CD⊥DB于點D,AB=6,CD=4,BD=14,點P在DB上移動.若以點C,D,P為頂點的三角形與點A,B,P為頂點的三角形相似,則DP=  .
【答案】2或12或5.6
【解析】∵①若△PCD∽△APB,則,即,解得DP=2或12;
②若△PCD∽△PAB,則,即,解得DP=5.6.
∴DP=2或12或5.6.
【舉一反三5】如圖,在△ABC中,AB=8cm,BC=16cm,點P從點A出發(fā)沿AB邊向點B以2cm/s的速度移動,點Q從點B出發(fā)沿BC邊向點C以4cm/s的速度移動,如果P、Q同時出發(fā),經(jīng)過幾秒后△PBQ和△ABC相似?
【答案】解:設(shè)經(jīng)過x秒后△PBQ和△ABC相似.則AP=2x cm,BQ=4x cm,
∵AB=8cm,BC=16cm,∴BP=(8﹣2x)cm,
①BP與BC邊是對應(yīng)邊,則,即,解得x=0.8,
②BP與AB邊是對應(yīng)邊,則,即,解得x=2.
綜上所述,經(jīng)過0.8秒或2秒后△PBQ和△ABC相似.
【舉一反三6】如圖,在△ABC中,AB=6cm,AC=12cm,動點M從點A出發(fā),以1cm∕秒的速度向點B運動,動點N從點C出發(fā),以2cm∕秒的速度向點A運動,若兩點同時運動,是否存在某一時刻t,使得以點A、M、N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答案】解:存在t=3秒或4.8秒,使以點A、M、N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無此過程不扣分),
設(shè)經(jīng)過t秒時,△AMN與△ABC相似,此時,AM=t,CN=2t,AN=12﹣2t(0≤t≤6),
(1)當MN∥BC時,△AMN∽△ABC,則,即,解得t=3;
(2)當∠AMN=∠C時,△ANM∽△ABC,則,即,解得t=4.8;
故所求t的值為3秒或4.8秒.
【題型6】相似三角形判定與性質(zhì)的綜合
【典型例題】如圖,在正三角形ABC中,D,E,F(xiàn)分別是BC,AC,AB上的點,DE⊥AC,EF⊥AB,F(xiàn)D⊥BC,則△DEF的面積與△ABC的面積之比等于(  )
A. 1:3 B. 2:3 C. :2 D. :3
【答案】A
【解析】∵△ABC是正三角形,∴∠B=∠C=∠A=60°,
∵DE⊥AC,EF⊥AB,F(xiàn)D⊥BC,∴∠AFE=∠CED=∠BDF=90°,
∴∠BFD=∠CDE=∠AEF=30°,∴∠DFE=∠FED=∠EDF=60°,=,
∴△DEF是正三角形,∴BD:DF=1:①,BD:AB=1:3②,△DEF∽△ABC,
①÷②,=,∴DF:AB=1:,∴△DEF的面積與△ABC的面積之比等于1:3.
故選:A.
【舉一反三1】如圖,矩形ABCD中,AB=,BC=,點E在對角線BD上,且BE=1.8,連接AE并延長交DC于F,則等于(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四邊形ABCD是矩形,∴∠BAD=90°,
又AB=,BC=,∴BD==3,
∵BE=1.8,∴DE=3﹣1.8=1.2,
∵AB∥CD,∴=,即=,解得DF=,
則CF=CD﹣DF=,∴==.
故選:A.
【舉一反三2】如圖,在正方形ABCD中,△BPC是等邊三角形,BP、CP的延長線分別交AD于點E、F,連接BD、DP,BD與CF相交于點H,給出下列結(jié)論:
①BE=2AE;②△DFP∽△BPH;③△PFD∽△PDB;④DP2=PH PC.
其中正確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BPC是等邊三角形,∴BP=PC=BC,∠PBC=∠PCB=∠BPC=60°,
在正方形ABCD中,∵AB=BC=CD,∠A=∠ADC=∠BCD=90°,∴∠ABE=∠DCF=30°,
∴BE=2AE,故①正確;
∵PC=CD,∠PCD=30°,∴∠PDC=75°,∴∠FDP=15°,
∵∠DBA=45°,∴∠PBD=15°,∴∠FDP=∠PBD,
∵∠DFP=∠BPC=60°,∴△DFP∽△BPH,故②正確;
∵∠FDP=∠PBD=15°,∠ADB=45°,∴∠PDB=30°,而∠DFP=60°,∴∠PFD≠∠PDB,
∴△PFD與△PDB不相似,故③錯誤;
∵∠PDH=∠PCD=30°,∠DPH=∠DPC,∴△DPH∽△CPD,∴,∴DP2=PH PC,故④正確.
故選:C.
【舉一反三3】如圖,正方形ABCD中,BC=2,點M是邊AB的中點,連接DM,DM與AC交于點P,點E在DC上,點F在DP上,且∠DFE=45°.若PF= ,則CE=  .
【答案】
【解析】如圖,連接EF.
∵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AB=BC=CD=DA=2,∠DAB=90°,∠DCP=45°,
∴AM=BM=1,
在Rt△ADM中,DM===,
∵AM∥CD,∴=,∴DP=,
∵PF=,∴DF=DP﹣PF=,
∵∠EDF=∠PDC,∠DFE=∠DCP,∴△DEF∽△DPC,∴,∴=,∴DE=,
∴CE=CD﹣DE=2﹣=.
【舉一反三4】如圖,在△ABC中,∠C=90°,AC=5,BC=12,D是BC邊的中點.
(1)尺規(guī)作圖:在AB上找一點E,使得△BDE∽△BAC(保留作圖痕跡,不寫作法);
(2)求DE的長.
【答案】解:(1)如圖所示,過D作DE⊥AB于E,
則點E即為所求,且△BDE∽△BAC.
(2)∵在△ABC中,∠C=90°,AC=5,BC=12,∴AB==13,
∵D是BC邊的中點,∴BD=BC=6,
∵△BDE∽△BAC,∴=,∴=,∴DE=.
【舉一反三5】如圖,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90°,AB=7,AD=9,BC=12,在線段BC上任取一點E,連接DE,作EF⊥DE,交直線AB于點F.
(1)若點F與B重合,求CE的長;
(2)若點F在線段AB上,且AF=CE,求CE的長.
【答案】解:(1)當F和B重合時,∵EF⊥DE,DE⊥BC,∠B=90°,∴AB⊥BC,∴AB∥DE,
∵AD∥BC,∴四邊形ABED是平行四邊形,∴AD=EF=9,∴CE=BC﹣EF=12﹣9=3.
(2)過D作DM⊥BC于M,
∵∠B=90°,∴AB⊥BC,∴DM∥AB,
∵AD∥BC,∴四邊形ABMD是矩形,∴AD=BM=9,AB=DM=7,CM=12﹣9=3,
設(shè)AF=CE=a,則BF=7﹣a,EM=a﹣3,BE=12﹣a,
∵∠FEC=∠B=∠DMB=90°,∴∠FEB+∠DEM=90°,∠BFE+∠FEB=90°,
∴∠BFE=∠DEM,
∵∠B=∠DME,∴△FBE∽△EMD,∴,∴,解得a=5或a=17,
∵點F在線段AB上,AB=7,∴AF=CE=17(舍去),即CE=5.
【題型7】相似三角形的面積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典型例題】已知△ABC∽△DEF,AB=4,DE=8,若△ABC面積是6,則△DEF面積是(  )
A. 12 B. 16 C. 24 D. 32
【答案】C
【解析】∵△ABC∽△DEF,AB=4,DE=8,∴==.
∵△ABC面積是6,∴==,解得S△DEF=24.
故選:C.
【舉一反三1】若兩個相似三角形的面積之比為2∶3,則它們對應(yīng)角的平分線之比為(  )
A. 2:3 B. 3:2 C. 6:3 D. 6:2
【答案】A
【解析】∵兩個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為2∶3,∴它們的對應(yīng)角平分線之比為2∶3.
故選:A.
【舉一反三2】已知△ABC∽△DEF,且△ABC的面積與△DEF的面積之比為4∶9,則AB∶DE等于(  )
A. 4∶9 B. 2∶3 C. 16∶81 D. 9∶4
【答案】B
【解析】∵△ABC∽△DEF,△ABC的面積與△DEF的面積之比為4∶9,∴△ABC與△DEF的相似比為2∶3,
∴AB∶DE=2∶3.
故選:B.
【舉一反三3】已知△ABC∽△DEF,且S△ABC=4,S△DEF=25,則=________.
【答案】
【解析】∵△ABC∽△DEF,且S△ABC=4,S△DEF=25,∴==.
【舉一反三4】已知△ABC的三邊長之比是3∶4∶5,與其相似的△DEF的周長為18,則△DEF的面積為____________.
【答案】13.5
【解析】根據(jù)勾股定理逆定理,△DEF與△ABC均為直角三角形,設(shè)△DEF三邊分別為3x,4x,5x,
則3x+4x+5x=18,x=32三邊長分別為92,6,152,所以S△DEF=12×6×92=13.5.
【舉一反三5】已知:△ABC∽△A′B′C′,它們的周長之差為20,面積比為4:1,求△ABC和△A′B′C′的周長.
【答案】解:∵△ABC∽△A′B′C′,面積比為4:1,∴相似比為2:1,周長比為2:1.
∵周長比相差1,而周長之差為20,∴每份周長為20,
∴△ABC的周長是2×20=40,△A′B′C′的周長是1×20=20.
【題型8】相似三角形性質(zhì)的應(yīng)用
【典型例題】如圖,平行于地面的圓桌正上方有一個燈泡(看作一個點),它發(fā)出的光線照射桌面后,在地面上形成圓形陰影,經(jīng)測量得地面上陰影部分的邊緣超出桌面0.5米,桌面的直徑為2米,桌面距離地面的高度為1.5米,則燈泡距離桌面(  )
A.1米 B.2.25米 C.2米 D.3米
【答案】D
【解析】構(gòu)造幾何模型如圖:
依題意知DE=2米,BC=2+1=3(米),F(xiàn)G=1.5米,
由△DAE∽△BAC得,即,解得AF=3,
則燈泡距離桌面3米.
故選:D.
【舉一反三1】如圖,這是一把折疊椅子及其側(cè)面的示意圖,線段AE和BD相交于點C,點F在AE的延長線上,測得AC=30cm,BC=40cm,CD=24cm,EC=18cm,若∠BAC=60°,則∠DEF的度數(shù)為(  )
A.120° B.125° C.130° D.135°
【答案】A
【解析】∵AC=30cm,BC=40cm,CD=24cm,EC=18cm,∴,,
∴,
∵∠ACB=∠DCE,∴△ACB∽△ECD,∴∠BAC=∠DEC=60°,
∴∠DEF=180°﹣∠DEC=120°.
故選:A.
【舉一反三2】如圖是凸透鏡成像示意圖,CD是蠟燭AB通過凸透鏡MN所成的虛像.已知蠟燭的高AB為5.4cm,蠟燭AB離凸透鏡MN的水平距離OB為6cm,該凸透鏡的焦距OF為10cm,AE∥OF,則像CD的高為(  )
A.15cm B.14.4cm C.13.5cm D.9cm
【答案】C
【解析】由題意得,AB∥MN,AE∥OF,AB∥CD,∴四邊形ABOE是平行四邊形,∴AE=OB=6cm,
∵AE∥OF,∴△CAE∽△COF,∴,∴,∴,
∵AB∥CD,∴△OAB∽△OCD,∴,∴,∴CD=13.5cm.
故選:C.
【舉一反三3】在生活中我們常用杠桿原理撬動較重的物體,如圖,有一圓形石塊,要使其滾動,杠桿的端點C必須向上翹起5cm,若杠桿AC的長度為120cm,其中BC段的長度為20cm,則要使該石塊滾動,杠桿的另一端點A必須向下壓   cm.
【答案】25
【解析】如圖,過點B作水平線MN,過點A作AM⊥MN于點M,過點C作CN⊥MN于點N,
∵AM⊥MN,CN⊥MN,∴∠AMB=∠CNB=90°,
∵∠ABM=∠CBN,∴△ABM∽△CBN,∴,
∵AC:BC=120:20=6:1,AB:BC=5:1,∴AM:CN=5,
∵CN=5cm,∴AM=25cm,∴要使這塊石頭滾動,至少要將杠桿的A端向下壓25cm.
【舉一反三4】如圖1是裝了液體的長方體容器的主視圖(數(shù)據(jù)如圖),將該容器繞地面一棱進行旋轉(zhuǎn)傾斜后,水面恰好接觸到容器口邊緣,如圖2所示,此時液面寬度AB=  .
【答案】cm
【解析】如圖,作BE⊥DE于E,則∠BED=90°,
由題意知,BD=17cm,BC=6cm,BE=8cm,∠C=90°,AB∥DE,AC∥BD,
∴∠CAB=∠DBA=∠BDE,
又∵∠C=∠BED=90°,∴△CAB∽△EDB,∴,即,解得cm.
【舉一反三5】小聰和他的同學利用影長測量旗桿高度(如圖),當1m長的直立竹竿的影長為1.5m時,測量旗桿落在地上的影長為21m,落在墻上的影長為2m,求旗桿的高度.
【答案】解:如圖,CD=2m,BD=21m,
∵,∴DE=1.5CD=3,
∵,∴AB16(m).
答:旗桿的高度為16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彭泽县| 永仁县| 闽侯县| 宣恩县| 新绛县| 四川省| 邯郸县| 桐乡市| 余干县| 松潘县| 东源县| 禹城市| 永吉县| 肥乡县| 福贡县| 平南县| 泊头市| 澄迈县| 玉屏| 会理县| 桐庐县| 濮阳县| 婺源县| 连州市| 三台县| 普格县| 巫溪县| 化州市| 新安县| 漯河市| 镇赉县| 宜兰市| 吴川市| 宜兴市| 晋城| 松溪县| 贵定县| 新竹市| 孝义市|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