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4.4 兩個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同步練習(原卷+答案) 浙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4.4 兩個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同步練習(原卷+答案) 浙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上冊

資源簡介

4.4兩個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知識點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 1
【知識點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
【知識點3】射影定理 2
【題型1】利用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2
【題型2】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4
【題型3】兩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定理的應用 5
【題型4】由平行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定理的應用 6
【題型5】動點中的相似三角形 8
【題型6】由平行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10
【題型7】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綜合 10
【題型8】利用兩個角對應相等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12
【知識點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
(1)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邊形的特殊情形,它沿襲相似多邊形的定義,從對應邊的比相等和對應角相等兩方面下定義;反過來,兩個三角形相似也有對應角相等,對應邊的比相等.
(2)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直是中考考查的熱點之一,在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時,應注意利用圖形中已有的公共角、公共邊等隱含條件,以充分發(fā)揮基本圖形的作用,尋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方法是通過作平行線構(gòu)造相似三角形;或依據(jù)基本圖形對圖形進行分解、組合;或作輔助線構(gòu)造相似三角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時可單獨使用,有時需要綜合運用,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綜合運用,都要具備應有的條件方可.
【知識點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平行線法:平行于三角形的一邊的直線與其他兩邊相交,所構(gòu)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這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一種基本方法.相似的基本圖形可分別記為“A”型和“X”型,如圖所示在應用時要善于從復雜的圖形中抽象出這些基本圖形.
(2)三邊法:三組對應邊的比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3)兩邊及其夾角法:兩組對應邊的比相等且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4)兩角法:有兩組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知識點3】射影定理
(1)射影定理:
①直角三角形中,斜邊上的高是兩直角邊在斜邊上射影的比例中項.
②每一條直角邊是這條直角邊在斜邊上的射影和斜邊的比例中項.
(2)Rt△ABC中,∠BAC=90°,AD是斜邊BC上的高,則有射影定理如下:①AD2=BD DC;
②AB2=BD BC;AC2=CD BC.
【題型1】利用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典型例題】下列各組條件中,一定能推得△ABC與△DEF相似的是(  )
A.且∠B=∠E
B.且∠A=∠E
C.且∠A=∠D
D.且∠A=∠E
【舉一反三1】如圖,點P在△ABC的邊AC上,若只添加一個條件,就可以判定△ABP∽△ACB,下面四種添加條件的方法,正確的是(  )
A. B.BP2=AP PC C.AB2=AP AC D.
【舉一反三2】如圖,能使△ABC∽△AED成立的條件是(  )
A.∠A=∠A B.∠ADE=∠AED C. D.
【舉一反三3】如圖,∠1=∠2,為了使△ADE∽△ACB,需要添加一個條件:  .
【舉一反三4】如圖,在△ABC中,BD平分∠ABC,交AC于點D,點E是AB上一點,連接DE,BD2=BC BE.證明:△BCD∽△BDE.
【舉一反三5】如圖,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別是邊AD、CD上的點,AE=ED,DF=DC,連接EF并延長交BC的延長線于點G.求證:△ABE∽△DEF.
【題型2】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典型例題】有甲、乙兩個三角形木框,甲三角形木框的三邊長分別為1,,,乙三角形木框的三邊長分別為5,,,則甲、乙兩個三角形(  )
A.一定相似 B.一定不相似 C.不一定相似 D.無法判斷
【舉一反三1】已知△ABC的三邊長分別為2,5,6.△DEF的三邊長如以下四個選項所列.若要使△DEF∽△ABC,則△DEF的三邊長分別為(  )
A.3,6,7 B.6,15,18 C.3,8,9 D.8,10,12
【舉一反三2】下列4×4的正方形網(wǎng)格中,小正方形的邊長均為1,三角形的頂點都在格點上,則在網(wǎng)格圖中的三角形與△ABC相似的是(  )
A. B. C. D.
【舉一反三3】判斷下列每組三角形是否相似(填“相似”或“不相似”):
(1)△ABC的三邊長分別為1,,,△DEF的三邊長分別為,,1.則△ABC與△DEF  ;
(2)△ABC中,AB:AC:BC=4:3:2,△A1B1C1中,A1B1:A1C1:B1C1=3:2:4,則△ABC與△A1B1C ;
(3)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2,0),B(1,2),A1(0,﹣4),B1(4,﹣2),則△AOB與△A1OB1  .
【舉一反三4】如圖,D、E、F分別是△ABC的三邊BC,CA,AB的中點.求證:△DEF∽△ABC.
【題型3】兩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定理的應用
【典型例題】為了估算河的寬度,我們可以在河對岸的岸邊選定一個目標記為點A,再在河的這一邊選點B和點C,使得AB⊥BC,然后再在河岸上選點E,使得EC⊥BC,設(shè)BC與AE交于點D,如圖所示,測得BD=120米,DC=60米,EC=50米,那么這條河的大致寬度是( )
A. 75米 B. 25米 C. 100米 D. 120米
【舉一反三1】“今有邑,東西七里,南北九里,各開中門,出東門一十五里有木,問:出南門幾何步而見木?”這段話摘自《九章算術(shù)》.意思是說:如圖,矩形城池ABCD,東邊城墻AB長9里,南邊城墻AD長7里,東門點E、南門點F分別是AB、AD中點,EG⊥AB,F(xiàn)H⊥AD,EG=15里,HG經(jīng)過A點,則FH=( )
A. 1.2里 B. 1.5里 C. 1.05里 D. 1.02里
【舉一反三2】如圖,矩形臺球桌ABCD的尺寸為2.7 m×1.6 m,位于AB中點處的臺球E沿直線向BC邊上的點F運動,經(jīng)BC邊反彈后恰好落入點D處的袋子中,則BF的長度為 m.
【舉一反三3】小紅用下面的方法來測量學校教學大樓AB的高度:如圖,在水平地面點E處放一面平面鏡,鏡子與教學大樓的距離AE=20米.當她與鏡子的距離CE=2.5米時,她剛好能從鏡子中看到教學大樓的頂端B.已知她的眼睛距地面高度DC=1.6米,請你幫助小紅測量出大樓AB的高度(注:入射角=反射角).
【題型4】由平行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定理的應用
【典型例題】“準、繩、規(guī)、矩”是我國古代使用的測量工具.一個簡單結(jié)構(gòu)的“矩”指兩條邊成直角的曲尺(如圖1),它的兩條邊長分別為a、b.中國古老的天文和數(shù)學著作《周髀算經(jīng)》中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矩”的功能,如“偃矩以望高”就是把“矩”仰立放置可以測量物體的高度.如圖2,從“矩”EFG的一端E處望向一根桿子的頂端B處,使視線通過“矩”的另一端G處,測得DE=1米,AD=4米,若“矩”的邊EF=1米,F(xiàn)G=0.5米,則這根桿子的長AB為(  )
A.4米 B.3米 C.2米 D.1米
【舉一反三1】如圖,一束平行的陽光從教室窗戶射入,小兵同學量出BC=1m,NCm,BNm,AC=4.5m,MC=6m,則MA的長為(  )
A.5m B.7.5m C.6m D.5.5m
【舉一反三2】如圖①,是生活中常見的人字梯,也稱折梯,因其使用時,左右的梯桿及地面構(gòu)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因而把它形象的稱為“人字梯”.如圖②,是其工作示意圖,拉桿米,則兩梯桿跨度B、C之間距離為   米.
【舉一反三3】如圖,小明把手臂水平向前伸直,手持小尺豎直,瞄準小尺的兩端E、F,不斷調(diào)整站立的位置使在點D處恰好能看到鐵塔的頂部B和底部A,設(shè)小明的手臂長l=45 cm,小尺長a=15 cm,點D到鐵塔底部的距離AD=42 m,則鐵塔的高度是 m.
【舉一反三4】2023年11月23日,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英烈們前仆后繼的犧牲奉獻,換來了我們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在抗美援朝期間“跳眼法”是炮兵常用的一種簡易測距方法(圖1).
如圖2,點A為左眼,點B為右眼,點O為右手大拇指,點C為敵人的位置,點D為敵人正左側(cè)方的某一個參照物(CD∥AB),目測CD的長度后,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來計算C處敵人距離我方的大致距離.
已知大多數(shù)人的眼距AB長約為6.4厘米左右,手臂長OB約為64厘米左右.若CD的估測長度為40米,那么CO的大致距離為多少米.
【舉一反三5】某校同學參與“項目式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小明所在的數(shù)學活動小組利用所學知識測量旗桿EF的高度,他在距離旗桿40米的D處立下一根3米高的豎直標桿CD,然后調(diào)整自己的位置,當他與標桿的距離BD為4米時,他的眼睛、標桿頂端和旗桿頂位于同一直線上,若小明的眼睛離地面高度AB為1.6米,求旗桿EF的高度.
【題型5】動點中的相似三角形
【典型例題】已知△ABC,∠C=90°,AC=3,AB=5,點P從點C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CB﹣BA運動,時間t為(  )時,以點A、P、C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
A. B. C.或 D.或或4
【舉一反三1】如圖,在△ABC中,AB=4cm,AC=3cm,BC=6cm,D是AC上一點,AD=2cm,點P從C出發(fā)沿C→B→A方向,以1cm/s的速度運動至點A處,線段DP將△ABC分成兩部分,可以使其中一部分與△ABC相似的點P的個數(shù)為(  )
A.0個 B.2個 C.3個 D.4個
【舉一反三2】如圖,在鈍角△ABC中,AB=5 cm,AC=10 cm,動點D從A點出發(fā)到B點止,動點E從C點出發(fā)到A點止,點D運動的速度為1 cm/s,點E運動的速度為2 cm/s,如果兩點同時運動,那么當以點A、D、E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時,運動的時間是(  )
A. 2.5s B. 4.5s C. 2.5s或4.5s D. 2.5s或4s
【舉一反三3】如圖,在△ABC中,∠C=90°,BC=16 cm,AC=12 cm,點P從點B出發(fā),沿BC以2 cm/s的速度向點C移動,點Q從點C出發(fā),以1cm/s的速度向點A移動,若點P、Q分別從點B、C同時出發(fā),設(shè)運動時間為t s,當t=   時,△CPQ與△CBA相似.
【舉一反三4】如圖:在矩形ABCD中,AB=6m,BC=8m,動點P以2m/s的速度從A點出發(fā),沿AC向C點移動,同時動點Q以1m/s的速度從點C出發(fā),沿CB向點B移動,設(shè)P、Q兩點移動的時間為t s(0<t<5).
(1)t為多少時,以P、Q、C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
(2)在P、Q兩點移動過程中,四邊形ABQP與△CPQ的面積能否相等?若能,求出此時t的值;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題型6】由平行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典型例題】如圖AB∥CD∥EF,則圖中相似三角形的對數(shù)為(  )
A.1對 B.2對 C.3對 D.4對
【舉一反三1】如圖,△ABC中,DE∥BC,EF∥AB,則圖中相似三角形的對數(shù)是(  )
A.1對 B.2對 C.3對 D.4對
【舉一反三2】如圖,已知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EF∥BC,則圖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
A.1組 B.2組 C.3組 D.4組
【舉一反三3】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或其延長線)相交,所構(gòu)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   .
【舉一反三4】如圖,在等腰△ABC中,AB=AC.點D是BC邊上的動點,連接AD,將△ADC繞點A旋轉(zhuǎn)至△AEB,使點C與點B重合,連接DE交AB于點F.作EG∥BC交AB于點G,連接CG,交AD于點H.
(1)求證:∠1=∠2;
(2)求證:△AGH∽△AFD.
【題型7】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綜合
【典型例題】下列條件中可以判定△ABC∽△A′B′C′的是(  )
A.
B.,∠B=∠B′
C.,∠A=∠A′
D.
【舉一反三1】如圖,點P是△ABC的邊AC上一點,連接BP,以下條件中,不能判定△ABP∽△ACB的是(  )
A. B. C.∠ABP=∠C D.∠APB=∠ABC
【舉一反三2】點P是△ABC的邊AB上一點,過P點的直線l與△ABC的邊界的另一個交點為D,則使△APD與△ABC相似的直線l可能有  (把正確的結(jié)論的代號都填上).
①1條;②2條;③3條;④4條.
【舉一反三3】已知:△ABC,P是邊AB上的一點,連接CP.
(1)當∠ACP=  時,△ACP∽△ABC.
(2)當AC:AP=  時,△ACP∽△ABC.
【舉一反三4】如圖,△ABC為等邊三角形,點D、E、F分別在AB、BC、CA上,且AD=BE=CF.
(1)△ADF、△BED、△CFE相似嗎?為什么?
(2)△DEF與△ABC相似嗎?為什么?
【題型8】利用兩個角對應相等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典型例題】下列各種圖形中,有可能不相似的是(  )
A.有一個角是45°的兩個等腰三角形
B.有一個角是60°的兩個等腰三角形
C.有一個角是110°的兩個等腰三角形
D.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
【舉一反三1】下列條件中,一定能判斷兩個等腰三角形相似的是(  )
A.都含有一個40°的內(nèi)角 B.都含有一個50°的內(nèi)角 C.都含有一個60°的內(nèi)角 D.都含有一個70°的內(nèi)角
【舉一反三2】兩個等腰三角形都有一個角為45°,這兩個等腰三角形  相似;如果都有一個角為95°,這兩個等腰三角形  相似.(填上“不”、“不一定”或“一定”)
【舉一反三3】如圖,已知∠A=∠BCD=∠E=60°,則圖中相似三角形是   .
【舉一反三4】如圖所示,在⊙O中,D是中點,BD,AC相交于點E,求證:△ABD∽△EBC.4.4兩個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知識點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 1
【知識點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
【知識點3】射影定理 2
【題型1】利用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2
【題型2】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5
【題型3】兩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定理的應用 7
【題型4】由平行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定理的應用 8
【題型5】動點中的相似三角形 12
【題型6】由平行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16
【題型7】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綜合 18
【題型8】利用兩個角對應相等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20
【知識點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
(1)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邊形的特殊情形,它沿襲相似多邊形的定義,從對應邊的比相等和對應角相等兩方面下定義;反過來,兩個三角形相似也有對應角相等,對應邊的比相等.
(2)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直是中考考查的熱點之一,在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時,應注意利用圖形中已有的公共角、公共邊等隱含條件,以充分發(fā)揮基本圖形的作用,尋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方法是通過作平行線構(gòu)造相似三角形;或依據(jù)基本圖形對圖形進行分解、組合;或作輔助線構(gòu)造相似三角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時可單獨使用,有時需要綜合運用,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綜合運用,都要具備應有的條件方可.
【知識點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平行線法:平行于三角形的一邊的直線與其他兩邊相交,所構(gòu)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這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一種基本方法.相似的基本圖形可分別記為“A”型和“X”型,如圖所示在應用時要善于從復雜的圖形中抽象出這些基本圖形.
(2)三邊法:三組對應邊的比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3)兩邊及其夾角法:兩組對應邊的比相等且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4)兩角法:有兩組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知識點3】射影定理
(1)射影定理:
①直角三角形中,斜邊上的高是兩直角邊在斜邊上射影的比例中項.
②每一條直角邊是這條直角邊在斜邊上的射影和斜邊的比例中項.
(2)Rt△ABC中,∠BAC=90°,AD是斜邊BC上的高,則有射影定理如下:①AD2=BD DC;
②AB2=BD BC;AC2=CD BC.
【題型1】利用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典型例題】下列各組條件中,一定能推得△ABC與△DEF相似的是(  )
A.且∠B=∠E
B.且∠A=∠E
C.且∠A=∠D
D.且∠A=∠E
【答案】A
【解析】選項A,∵,∠B=∠E,∴△ABC∽△FED,故選項A符合題意;
選項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舉一反三1】如圖,點P在△ABC的邊AC上,若只添加一個條件,就可以判定△ABP∽△ACB,下面四種添加條件的方法,正確的是(  )
A. B.BP2=AP PC C.AB2=AP AC D.
【答案】C
【解析】∵AB2=AP AC,∴,
又∵∠A=∠A,∴△ABP∽△ACB.
故選:C.
【舉一反三2】如圖,能使△ABC∽△AED成立的條件是(  )
A.∠A=∠A B.∠ADE=∠AED C. D.
【答案】C
【解析】由題意得,∠A=∠A,
若添加,利用兩組對應邊的比相等且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可判斷△ABC∽△AED,故C選項符合題意;
A、B、D選項均不能判定△ABC∽△AED,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舉一反三3】如圖,∠1=∠2,為了使△ADE∽△ACB,需要添加一個條件:  .
【答案】∠D=∠C或∠E=∠B或
【解析】∵∠1=∠2,∴∠1+∠BAE=∠2+∠BAE,即∠DAE=∠BAC.
當∠D=∠C或∠E=∠B或時,△ADE∽△ACB.
【舉一反三4】如圖,在△ABC中,BD平分∠ABC,交AC于點D,點E是AB上一點,連接DE,BD2=BC BE.證明:△BCD∽△BDE.
【答案】證明:∵BD平分∠ABC,∴∠DBE=∠CBD.
∵BD2=BC BE,∴,∴△BCD∽△BDE.
【舉一反三5】如圖,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別是邊AD、CD上的點,AE=ED,DF=DC,連接EF并延長交BC的延長線于點G.求證:△ABE∽△DEF.
【答案】證明:∵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AD=AB=DC=BC,∠A=∠D=90°,
∵AE=ED,∴,
∵DF=DC,∴,∴,∴△ABE∽△DEF.
【題型2】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相似
【典型例題】有甲、乙兩個三角形木框,甲三角形木框的三邊長分別為1,,,乙三角形木框的三邊長分別為5,,,則甲、乙兩個三角形(  )
A.一定相似 B.一定不相似 C.不一定相似 D.無法判斷
【答案】A
【解析】因為,即兩個三角形三邊對應成比例,所以相似.
故選:A.
【舉一反三1】已知△ABC的三邊長分別為2,5,6.△DEF的三邊長如以下四個選項所列.若要使△DEF∽△ABC,則△DEF的三邊長分別為(  )
A.3,6,7 B.6,15,18 C.3,8,9 D.8,10,12
【答案】B
【解析】∵△ABC的三邊長分別為2,5,6,且,
∴要使△DEF∽△ABC,則△DEF的三邊長分別為6,15,18.
故選:B.
【舉一反三2】下列4×4的正方形網(wǎng)格中,小正方形的邊長均為1,三角形的頂點都在格點上,則在網(wǎng)格圖中的三角形與△ABC相似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據(jù)勾股定理,BC,AC,AB2.
所以AB2+AC2=AB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且∠B=90°,所以夾直角的兩邊的比為2,
觀察各選項,只有C選項中的三角形與所給圖形的三角形相似.
故選:C.
【舉一反三3】判斷下列每組三角形是否相似(填“相似”或“不相似”):
(1)△ABC的三邊長分別為1,,,△DEF的三邊長分別為,,1.則△ABC與△DEF  ;
(2)△ABC中,AB:AC:BC=4:3:2,△A1B1C1中,A1B1:A1C1:B1C1=3:2:4,則△ABC與△A1B1C ;
(3)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2,0),B(1,2),A1(0,﹣4),B1(4,﹣2),則△AOB與△A1OB1  .
【答案】不相似;相似;相似
【解析】(1)∵△ABC的三邊長分別為1,,,△DEF的三邊長分別為,,1;
∴,∴△ABC與△DEF不相似;
(2)△ABC中,AB:AC:BC=4:3:2,△A1B1C1中,A1B1:A1C1:B1C1=3:2:4,
∴,∴△ABC與△A1B1C1相似;
(3)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2,0),B(1,2),A1(0,﹣4),B1(4,﹣2),
∴AO=2,AB,A1B1=2,OB,OA1=4,OB1=2,A1B1=2,
∴,∴△AOB與△A1OB1相似.
【舉一反三4】如圖,D、E、F分別是△ABC的三邊BC,CA,AB的中點.求證:△DEF∽△ABC.
【答案】證明:∵D、E、F分別是△ABC的三邊BC,CA,AB的中點,∴DFAC,
同理EFBC,DEAB,則,∴△DEF∽△ABC.
【題型3】兩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定理的應用
【典型例題】為了估算河的寬度,我們可以在河對岸的岸邊選定一個目標記為點A,再在河的這一邊選點B和點C,使得AB⊥BC,然后再在河岸上選點E,使得EC⊥BC,設(shè)BC與AE交于點D,如圖所示,測得BD=120米,DC=60米,EC=50米,那么這條河的大致寬度是( )
A. 75米 B. 25米 C. 100米 D. 120米
【答案】C
【解析】∵AB⊥BC,EC⊥BC,∴∠B=∠C=90°.
又∵∠ADB=∠EDC,∴△ADB∽△EDC.∴,即.
解得:AB=100米.
故選:C.
【舉一反三1】“今有邑,東西七里,南北九里,各開中門,出東門一十五里有木,問:出南門幾何步而見木?”這段話摘自《九章算術(shù)》.意思是說:如圖,矩形城池ABCD,東邊城墻AB長9里,南邊城墻AD長7里,東門點E、南門點F分別是AB、AD中點,EG⊥AB,F(xiàn)H⊥AD,EG=15里,HG經(jīng)過A點,則FH=( )
A. 1.2里 B. 1.5里 C. 1.05里 D. 1.02里
【答案】C
【解析】∵EG⊥AB,F(xiàn)H⊥AD,HG經(jīng)過A點,∴FA∥EG,EA∥FH,
∴∠HFA=∠AEG=90°,∠FHA=∠EAG,∴△GEA∽△AFH,∴=.
∵AB=9里,DA=7里,EG=15里,∴FA=3.5里,EA=4.5里,∴=,
解得FH=1.05里.
故選:C.
【舉一反三2】如圖,矩形臺球桌ABCD的尺寸為2.7 m×1.6 m,位于AB中點處的臺球E沿直線向BC邊上的點F運動,經(jīng)BC邊反彈后恰好落入點D處的袋子中,則BF的長度為 m.
【答案】0.9
【解析】由題意可得出:∠DFC=∠EFB,∠EBF=∠FCD,∴△EBF∽△DCF,∴=,
∴=,解得:BF=0.9.
【舉一反三3】小紅用下面的方法來測量學校教學大樓AB的高度:如圖,在水平地面點E處放一面平面鏡,鏡子與教學大樓的距離AE=20米.當她與鏡子的距離CE=2.5米時,她剛好能從鏡子中看到教學大樓的頂端B.已知她的眼睛距地面高度DC=1.6米,請你幫助小紅測量出大樓AB的高度(注:入射角=反射角).
【答案】解:∵根據(jù)反射定律知:∠FEB=∠FED,∴∠BEA=∠DEC,
∵∠BAE=∠DCE=90°,∴△BAE∽△DCE,∴,
∵CE=2.5米,DC=1.6米,∴,∴AB=12.8,∴大樓AB的高為12.8米.
【題型4】由平行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定理的應用
【典型例題】“準、繩、規(guī)、矩”是我國古代使用的測量工具.一個簡單結(jié)構(gòu)的“矩”指兩條邊成直角的曲尺(如圖1),它的兩條邊長分別為a、b.中國古老的天文和數(shù)學著作《周髀算經(jīng)》中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矩”的功能,如“偃矩以望高”就是把“矩”仰立放置可以測量物體的高度.如圖2,從“矩”EFG的一端E處望向一根桿子的頂端B處,使視線通過“矩”的另一端G處,測得DE=1米,AD=4米,若“矩”的邊EF=1米,F(xiàn)G=0.5米,則這根桿子的長AB為(  )
A.4米 B.3米 C.2米 D.1米
【答案】B
【解析】由題意知,AC=DE=1米,CE=AD=4米,EF∥CH,∴△GFE∽△BCE,∴,
即,解得:CB=2(米),∴AB=AC+CB=1+2=3(米).
故選:B.
【舉一反三1】如圖,一束平行的陽光從教室窗戶射入,小兵同學量出BC=1m,NCm,BNm,AC=4.5m,MC=6m,則MA的長為(  )
A.5m B.7.5m C.6m D.5.5m
【答案】B
【解析】∵BN∥AM,∴△BCN∽△ACM,∴,
∵BC=1m,BNm,AC=4.5m,∴,∴MA=7.5(m).
故選:B.
【舉一反三2】如圖①,是生活中常見的人字梯,也稱折梯,因其使用時,左右的梯桿及地面構(gòu)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因而把它形象的稱為“人字梯”.如圖②,是其工作示意圖,拉桿米,則兩梯桿跨度B、C之間距離為   米.
【答案】1.6
【解析】∵EF∥BC,∴△AEF∽△ABC,∴,即,
解得BC=1.6.
【舉一反三3】如圖,小明把手臂水平向前伸直,手持小尺豎直,瞄準小尺的兩端E、F,不斷調(diào)整站立的位置使在點D處恰好能看到鐵塔的頂部B和底部A,設(shè)小明的手臂長l=45 cm,小尺長a=15 cm,點D到鐵塔底部的距離AD=42 m,則鐵塔的高度是 m.
【答案】14
【解析】作CH⊥AB于H,交EF于P,如圖,則CH=DA=42 m,CP=45 cm=0.45 m,EF=15 cm=0.15 m,
∵EF∥AB,∴△CEF∽△CBA,∴=,即=,∴AB=14(m),
即鐵塔的高度為14 m.
【舉一反三4】2023年11月23日,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英烈們前仆后繼的犧牲奉獻,換來了我們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在抗美援朝期間“跳眼法”是炮兵常用的一種簡易測距方法(圖1).
如圖2,點A為左眼,點B為右眼,點O為右手大拇指,點C為敵人的位置,點D為敵人正左側(cè)方的某一個參照物(CD∥AB),目測CD的長度后,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來計算C處敵人距離我方的大致距離.
已知大多數(shù)人的眼距AB長約為6.4厘米左右,手臂長OB約為64厘米左右.若CD的估測長度為40米,那么CO的大致距離為多少米.
【答案】解:64厘米=0.64米,6.4厘米=0.064米,
∵CD∥AB,∴△OAB∽△ODC,∴,∴,∴OC=400.
答:CO的大致距離為400米.
【舉一反三5】某校同學參與“項目式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小明所在的數(shù)學活動小組利用所學知識測量旗桿EF的高度,他在距離旗桿40米的D處立下一根3米高的豎直標桿CD,然后調(diào)整自己的位置,當他與標桿的距離BD為4米時,他的眼睛、標桿頂端和旗桿頂位于同一直線上,若小明的眼睛離地面高度AB為1.6米,求旗桿EF的高度.
【答案】解:過點A作AN⊥EF于點N,交CD于M,
由題意可得:AM=BC=4米,NM=FD=40米,CM=3﹣1.6=1.4(米),
∵CM∥EN,∴△ACM∽△AEN,∴,∴,解得:EN=15.4,
則EF=15.4+1.6=17(米),
答:旗桿EF的高度為17米.
【題型5】動點中的相似三角形
【典型例題】已知△ABC,∠C=90°,AC=3,AB=5,點P從點C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CB﹣BA運動,時間t為(  )時,以點A、P、C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
A. B. C.或 D.或或4
【答案】D
【解析】BC,
當△ACB∽△PCA時,則,∴,∴CP,
∵點P從點C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運動,∴t(秒);
如圖,當△ACB∽△APC時,
則,∴,∴CP,∴BP,
∴BP+BC,
∵點P從點C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t(秒),
當點P與B重合時,t=4秒,
綜上所述,時間t為秒或秒或4秒時,以點A、P、C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
故選:D.
【舉一反三1】如圖,在△ABC中,AB=4cm,AC=3cm,BC=6cm,D是AC上一點,AD=2cm,點P從C出發(fā)沿C→B→A方向,以1cm/s的速度運動至點A處,線段DP將△ABC分成兩部分,可以使其中一部分與△ABC相似的點P的個數(shù)為(  )
A.0個 B.2個 C.3個 D.4個
【答案】D
【解析】①當∠DPC=∠A時,△ABC∽△PDC,
②當∠PDC=∠A時,△ABC∽△DPC,
③當∠APD=∠B時,△ABC∽△APD,
④當∠APD=∠C時,△ABC∽△ADP,
綜上:一共有4個.
故選:D.
【舉一反三2】如圖,在鈍角△ABC中,AB=5 cm,AC=10 cm,動點D從A點出發(fā)到B點止,動點E從C點出發(fā)到A點止,點D運動的速度為1 cm/s,點E運動的速度為2 cm/s,如果兩點同時運動,那么當以點A、D、E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時,運動的時間是(  )
A. 2.5s B. 4.5s C. 2.5s或4.5s D. 2.5s或4s
【答案】D
【解析】如果兩點同時運動,設(shè)運動t s時,以點A、D、E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
則AD=t,CE=2t,AE=AC﹣CE=10﹣2t.
①當D與B對應時,有△ADE∽△ABC.
∴AD:AB=AE:AC,∴t:5=(10﹣2t):10,∴t=2.5;
②當D與C對應時,有△ADE∽△ACB.
∴AD:AC=AE:AB,∴t:10=(10﹣2t):5,∴t=4.
∴當以點A、D、E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時,運動的時間是2.5s或4s.
故選:D.
【舉一反三3】如圖,在△ABC中,∠C=90°,BC=16 cm,AC=12 cm,點P從點B出發(fā),沿BC以2 cm/s的速度向點C移動,點Q從點C出發(fā),以1cm/s的速度向點A移動,若點P、Q分別從點B、C同時出發(fā),設(shè)運動時間為t s,當t=   時,△CPQ與△CBA相似.
【答案】4.8或
【解析】CP和CB是對應邊時,△CPQ∽△CBA,所以=,即=,
解得t=4.8;
CP和CA是對應邊時,△CPQ∽△CAB,所以=,即=,
解得t=.
綜上所述,當t=4.8或時,△CPQ與△CBA相似.
【舉一反三4】如圖:在矩形ABCD中,AB=6m,BC=8m,動點P以2m/s的速度從A點出發(fā),沿AC向C點移動,同時動點Q以1m/s的速度從點C出發(fā),沿CB向點B移動,設(shè)P、Q兩點移動的時間為t s(0<t<5).
(1)t為多少時,以P、Q、C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
(2)在P、Q兩點移動過程中,四邊形ABQP與△CPQ的面積能否相等?若能,求出此時t的值;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答案】解:(1)在Rt△ABC中,AC10(cm),
∵∠PCQ=∠ACB,
∴當∠PQC=∠B時,△CQP∽△CBA,則,即,解得t;
當∠PQC=∠BAC時,△CQP∽△CAB,則,即,解得t;
∴t為s或s時,以P、Q、C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
(2)四邊形ABQP與△CPQ的面積不能相等.理由如下:
作PH⊥BC于H,如圖,
∵PH∥AB,∴△CPH∽△CAB,∴,即,
∴PH(cm),
當四邊形ABQP與△CPQ的面積相等時,
S△ABC﹣S△CPQ=S△CPQ,即S△ABC=2S△CPQ,∴2 t 6 8,
整理得t2﹣5t+20=0,此時方程無實數(shù)解,
∴四邊形ABQP與△CPQ的面積不能相等.
【題型6】由平行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典型例題】如圖AB∥CD∥EF,則圖中相似三角形的對數(shù)為(  )
A.1對 B.2對 C.3對 D.4對
【答案】C
【解析】∵AB∥CD∥EF,∴△ACD∽△AEF,△ECD∽△EAB,△ADB∽△FDE.
∴圖中共有3對相似三角形.
故選:C.
【舉一反三1】如圖,△ABC中,DE∥BC,EF∥AB,則圖中相似三角形的對數(shù)是(  )
A.1對 B.2對 C.3對 D.4對
【答案】C
【解析】∵DE∥BC,EF∥AB,∴△ADE∽△ABC,△EFC∽△ABC,∴△ADE∽△EFC.
∴圖中相似三角形的對數(shù)是:3對.
故選:C.
【舉一反三2】如圖,已知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EF∥BC,則圖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
A.1組 B.2組 C.3組 D.4組
【答案】C
【解析】∵EF∥BC,∴△AEF∽△ABC,
∵AB=CD,BC=DA,∠B=∠D,∴△ABC≌△ADC(SAS),∴△AEF∽△ADC,
∵全等是特殊的相似,∴圖中相似的三角形共有3組.
故選:C.
【舉一反三3】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或其延長線)相交,所構(gòu)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   .
【答案】相似
【解析】∵DE∥BC.∴△ADE∽△ABC(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相交所構(gòu)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舉一反三4】如圖,在等腰△ABC中,AB=AC.點D是BC邊上的動點,連接AD,將△ADC繞點A旋轉(zhuǎn)至△AEB,使點C與點B重合,連接DE交AB于點F.作EG∥BC交AB于點G,連接CG,交AD于點H.
(1)求證:∠1=∠2;
(2)求證:△AGH∽△AFD.
【答案】證明:(1)∵EG∥BC,∴∠2=∠ABC,
∵AB=AC,∴∠ACB=∠ABC,
由旋轉(zhuǎn)的性質(zhì)得到:∠1=∠ACB,∴∠1=∠2.
(2)∵∠1=∠2,∴EG=EB,
由旋轉(zhuǎn)的性質(zhì)得到:CD=BE,∴EG=CD,
∵GE∥CD,∴四邊形DCGE是平行四邊形,∴GH∥FD,∴△AGH∽△AFD.
【題型7】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綜合
【典型例題】下列條件中可以判定△ABC∽△A′B′C′的是(  )
A.
B.,∠B=∠B′
C.,∠A=∠A′
D.
【答案】C
【解析】A,D中只有對應邊成比例,角不確定,A,D錯;
B中∠B不是AB,AC的夾角,所以B錯;
C中對應邊成比例,且夾角相等,所以C可判定其相似,C對.
故選:C.
【舉一反三1】如圖,點P是△ABC的邊AC上一點,連接BP,以下條件中,不能判定△ABP∽△ACB的是(  )
A. B. C.∠ABP=∠C D.∠APB=∠ABC
【答案】B
【解析】A、∵∠A=∠A,,∴△ABP∽△ACB,故本選項不符合題意;
B、根據(jù)和∠A=∠A不能判斷△ABP∽△ACB,故本選項符合題意;
C、∵∠A=∠A,∠ABP=∠C,∴△ABP∽△ACB,故本選項不符合題意;
D、∵∠A=∠A,∠APB=∠ABC,∴△ABP∽△ACB,故本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舉一反三2】點P是△ABC的邊AB上一點,過P點的直線l與△ABC的邊界的另一個交點為D,則使△APD與△ABC相似的直線l可能有  (把正確的結(jié)論的代號都填上).
①1條;②2條;③3條;④4條.
【答案】④
【解析】如圖所示,
①過點P作PD∥BC,則△APD∽△ABC;
②作∠APE=∠C,則△APE∽△ACB;
③過點P作PF∥AC,則△PBF∽△ABC;
④在∠BPG=∠C,則△PBG∽△CBA.
【舉一反三3】已知:△ABC,P是邊AB上的一點,連接CP.
(1)當∠ACP=  時,△ACP∽△ABC.
(2)當AC:AP=  時,△ACP∽△ABC.
【答案】(1)∠B,(2)AB:AC
【解析】∵∠A是公共角,
(1)當∠ACP=∠B時,△ACP∽△ABC;
(2)當AC:AP=AB:AC時,△ACP∽△ABC.
【舉一反三4】如圖,△ABC為等邊三角形,點D、E、F分別在AB、BC、CA上,且AD=BE=CF.
(1)△ADF、△BED、△CFE相似嗎?為什么?
(2)△DEF與△ABC相似嗎?為什么?
【答案】解:(1)△ADF、△BED、△CFE相似.
理由:∵△ABC為等邊三角形,∴∠A=∠B=∠C=60°,AB=BC=AC,
∵AD=BE=CF,∴BD=CE=AF,
在△ADF和△BED和△CFE中,,
∴△ADF≌△BED≌△CFE(SAS),
∴△ADF、△BED、△CFE相似.
(2)相似.
理由:∵△ADF≌△BED≌△CFE,∴DE=EF=DF,
即△DEF是等邊三角形,
∵△ABC是等邊三角形,∴△DEF∽△ABC.
【題型8】利用兩個角對應相等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典型例題】下列各種圖形中,有可能不相似的是(  )
A.有一個角是45°的兩個等腰三角形
B.有一個角是60°的兩個等腰三角形
C.有一個角是110°的兩個等腰三角形
D.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
【答案】A
【解析】A、各有一個角是45°的兩個等腰三角形,有可能是一個為頂角,另一個為底角,此時不相似,故此選項符合題意;
B、各有一個角是60°的兩個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兩個等邊三角形相似,故此選項不合題意;
C、各有一個角是110°的兩個等腰三角形,此角必為頂角,則底角都為35°,則這兩個三角形必相似,故此選項不合題意;
D、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兩角對應相等,此三角形必相似,故此選項不合題意.
故選:A.
【舉一反三1】下列條件中,一定能判斷兩個等腰三角形相似的是(  )
A.都含有一個40°的內(nèi)角 B.都含有一個50°的內(nèi)角 C.都含有一個60°的內(nèi)角 D.都含有一個70°的內(nèi)角
【答案】C
【解析】因為A,B,D給出的角40°,50°,70°可能是頂角也可能是底角,所以不對應,則不能判定兩個等腰三角形相似,故A,B,D錯誤;
C、有一個60°的內(nèi)角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所有的等邊三角形相似,故C正確.
故選:C.
【舉一反三2】兩個等腰三角形都有一個角為45°,這兩個等腰三角形  相似;如果都有一個角為95°,這兩個等腰三角形  相似.(填上“不”、“不一定”或“一定”)
【答案】不一定;一定
【解析】由于45°是銳角,可以作等腰三角形的頂角或底角,故不一定相似;
根據(jù)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定理:等于95°的角只能是頂角,即△ABC和△DEF的頂角∠A=∠D=95°,
∵AB=AC,DE=DF,
∴∠B=∠C(180°﹣∠A)=42.5°,∠E=∠F(180°﹣∠D)=42.5°,∴∠B=∠E,
∵∠A=∠D,∴△ABC∽△DEF.
【舉一反三3】如圖,已知∠A=∠BCD=∠E=60°,則圖中相似三角形是   .
【答案】△ABC∽△ECD
【解析】∵∠ACB+∠BCD+∠DCE=180°,∠BCD=60°,∴∠ACB+∠DCE=120°,
∵∠A+∠ACB+∠B=180°,∠A=60°,∴∠ACB+∠B=120°,∴∠DCE=∠B,
又∵∠A=∠E,∴△ABC∽△ECD.
【舉一反三4】如圖所示,在⊙O中,D是中點,BD,AC相交于點E,求證:△ABD∽△EBC.
【答案】證明:∵D是中點,∴,∴∠1=∠2,
∵∠3=∠4,∴△ABD∽△EB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汉阴县| 怀化市| 新晃| 龙泉市| 苏尼特左旗| 闽清县| 峨边| 崇左市| 龙里县| 萨迦县| 灵川县| 衡山县| 得荣县| 洛宁县| 永春县| 博客| 治多县| 修文县| 福建省| 弋阳县| 红河县| 清苑县| 河池市| 和静县| 丹江口市| 延安市| 翼城县| 南城县| 枣阳市| 子长县| 开鲁县| 克东县| 南安市| 玉环县| 张家口市| 长顺县| 巴彦县| 西城区| 伊宁县| 南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