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項突破提升(四)基本的幾何圖形類型一 圖形的認識1.(4分)下列物體的形狀類似于圓柱的是( D )2.(4分)不透明袋子中裝有一個幾何體模型,兩位同學摸該模型并描述它的特征,甲同學:它有4個面是三角形;乙同學:它有6條棱,則該模型對應的立體圖形可能是( C )A.三棱柱 B.四棱柱C.三棱錐 D.四棱錐3.(4分)《雨不絕》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其中有詩句:鳴雨既過漸細微,映空搖飏如絲飛.譯文:喧嘩的雨已經(jīng)過去、逐漸變得細微,映著天空搖漾的是如絲的細雨飄飛.詩中描寫雨滴滴下來形成雨絲,用數(shù)學知識解釋為 點動成線?。?br/>類型二 直線和線段的性質(zhì)4.(4分)曲橋是我國古代經(jīng)典建筑之一,它的修建增加了游人在橋上行走的路程,有利于游人更好地觀賞風光.如圖,兩地間修建曲橋與修建直橋相比,增加了橋的長度,其中蘊含的數(shù)學道理是( A )A.兩點之間,線段最短B.兩點確定一條直線C.經(jīng)過一點可以作無數(shù)條直線D.連接兩點間線段的長度,叫作兩點間的距離5.(4分)如圖,射擊運動員在瞄準時,總是用一只眼瞄準準星和目標,這種現(xiàn)象用數(shù)學知識解釋為 兩點確定一條直線?。?br/>6.(10分)已知平面上點A,B,C,D(每三點都不在一條直線上).(1)經(jīng)過這四點最多能確定 6 條直線;(2)如圖,這四點表示某公園的四個地方,如果點B,C在該公園的湖的兩岸,點A,D在湖面上,要從B到C筑橋,從節(jié)省材料的角度考慮,應選擇圖中兩條路線中的哪一條?如果有人想在橋上較長時間觀賞湖面風光,應選擇哪一條?為什么?解:(1)經(jīng)過這四點最多能確定6條直線,分別為直線AB,直線AD,直線BC,直線CD,直線AC,直線BD.故答案為:6.(2)從節(jié)省材料的角度考慮,應選擇圖中路線②;如果有人想在橋上較長時間觀賞湖面風光,應選擇路線①.因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路線②比路線①短,可以節(jié)省材料;而路線①較長,可以在橋上較長時間觀賞湖面風光.7.(10分)知識是用來為人類服務的,我們應該把它們用于有意義的方面.下面就兩個情景請你作出評判.情景一:如圖1,從教學樓到圖書館,總有少數(shù)同學不走人行道而橫穿草坪,這是為什么呢?試用所學數(shù)學知識來說明這個問題.情景二:如圖2,A,B是河流l兩旁的兩個村莊,現(xiàn)要在河邊修一個抽水站向兩村供水,問:抽水站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所需的管道最短?請在圖中表示出抽水站點P的位置,并說明你的理由.你贊同以上哪種做法?你認為應用數(shù)學知識為人類服務時應注意什么?圖1圖2解:情景一:因為教學樓和圖書館處于同一條直線上,兩點之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情景二:如圖,連接AB交直線l于點P,則點P即為所求.理由: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贊同情景二中運用知識的做法.應用數(shù)學知識為人類服務時應注意不能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類型三 線段和直線規(guī)律的探索8.(4分)如圖,我們通過觀察后可以發(fā)現(xiàn):2條直線相交,有1個交點;3條直線相交,最多有3個交點.那么,4條直線相交,最多有 6 個交點;n條直線相交,最多有 n(n-1) (用含n的代數(shù)式表示)個交點.9.(12分)觀察圖形,并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共有幾條線段?說明你分析這個問題的具體思路.(2)請你用上面的思路來解決“15名同學聚會,每人都與其他人握一次手,共握了多少次?”這個問題.(3)若15名同學聚會,每人都送給其他人一張名片,則共送了幾張?解:(1)以A為端點的線段有AB,AC,AD,AE 4條;以B為端點且與前面不重復的線段有BC,BD,BE 3條;以C為端點且與前面不重復的線段有CD,CE 2條;以D為端點且與前面不重復的線段有DE 1條.所以共有4+3+2+1=10(條).或直接利用公式,當n=5時,=10(條).所以圖中共有10條線段.(2)由上面結(jié)論可知15×14÷2=105(次).答:共握了105次.(3)15×14=210(張).答:共送了210張.類型四 線段的有關(guān)計算10.(10分)我們知道,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度量法,是用刻度尺量出它們的長度,再進行比較;另一種方法是疊合法,就是把其中的一條線段移到另一條線段上去,使其中的一個端點重合在一起再加以比較.(1)已知線段AB,C是線段AB上一點(如圖1).請你應用疊合法,用尺規(guī)作圖的方法,比較線段AC與BC的長短(要求保留作圖痕跡).(2)如圖2,小明用刻度尺量得AC=4 cm,BC=3 cm.若D是AC的中點,E是BC的中點,求DE的長.圖1圖2解:(1)如圖,AB′=BC,則AC>BC.(2)因為AC=4 cm,BC=3 cm,D是AC的中點,E是BC的中點,所以CD=AC=×4=2(cm),CE=BC=×3=1.5(cm).所以DE=CD+CE=2+1.5=3.5(cm).11.(10分)如圖,有兩根木條,一根AB長為80 cm,另一根CD長為130 cm,在它們的中點處各有一個小圓孔M,N(圓孔直徑忽略不計,M,N抽象成兩個點),將它們的一端重合,放置在同一條直線上,此時兩根木條的小圓孔之間的距離MN是多少?解:本題有兩種情形:①如圖1,當A,C(或B,D)重合,且剩余兩端點在重合點同側(cè)時,圖1MN=CN-AM=CD-AB=65-40=25(cm);②如圖2,當B,C(或A,C)重合,且剩余兩端點在重合點兩側(cè)時,圖2MN=CN+BM=CD+AB=65+40=105(cm).綜上,兩根木條的小圓孔之間的距離MN是25 cm或105 cm.12.(12分)如圖,已知線段AB=15 cm,CD=3 cm,E是AC的中點,F(xiàn)是BD的中點.(1)若AC=4 cm,求線段CF的長.(2)當線段CD在線段AB上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運動時(點C,D不與點A,B重合),試判斷線段EF的長度是否發(fā)生變化.若不變,請求出線段EF的長;若變化,請說明理由.解:(1)根據(jù)題意,得AC=4 cm,CD=3 cm,AB=15 cm,所以BD=AB-AC-CD=15-4-3=8(cm).因為F是BD的中點,所以DF=BD=4 cm.所以CF=CD+DF=3+4=7(cm).(2)線段EF的長度不發(fā)生變化.因為E是AC的中點,F(xiàn)是BD的中點,所以AE=AC,BF=BD.所以EF=AB-AE-BF=AB-AC-BD=AB-(AC+BD)=15-×(15-3)=15-×12=9(cm).13.(10分)如圖,把一根繩子對折成線段AB,從點P處把繩子剪斷,已知AP∶BP=2∶3.若剪斷后的各段繩子中最長的一段為60 cm,求繩子的原長.解:本題有兩種情形:①當點A是繩子的對折點時,將繩子展開如圖1.圖1因為AP∶BP=2∶3,剪斷后的各段繩子中最長的一段為60 cm,所以2AP=60 cm.所以AP=30 cm.所以BP=45 cm.所以繩子的原長為2AB=2(AP+BP)=2×(30+45)=150(cm).②當點B是繩子的對折點時,將繩子展開如圖2.圖2因為AP∶BP=2∶3,剪斷后的各段繩子中最長的一段為60 cm,所以2BP=60 cm.所以BP=30 cm.所以AP=20 cm.所以繩子的原長為2AB=2(AP+BP)=2×(20+30)=100(cm).綜上,繩子的原長為150 cm或100 cm.類型五 角度的計算14.(12分)在∠AOB內(nèi)部作射線OC,OD,OA在OB的右側(cè),且∠AOB=2∠COD.(1)如圖1,若∠AOB=140°,OE平分∠AOD,OF平分∠BOC,則∠EOF的度數(shù)為 105°??;(2)如圖2,若OE平分∠BOD,探究∠AOD與∠COE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并說明理由;(3)設∠COD=m°,OC在OD的左側(cè),過點O作射線OE,使OC為∠BOE的平分線,再作∠COD的平分線OF.若∠COE=3∠EOF,畫出相應的圖形并求出∠BOE的度數(shù).(用含m的代數(shù)式表示)圖1 圖2解:(2)∠AOD=2∠COE.理由如下:因為OE平分∠BOD,所以∠DOE=∠BOD.根據(jù)角的和差可得∠AOD=∠AOB-∠BOD,∠COE=∠COD-∠DOE=∠AOB-∠BOD=(∠AOB-∠BOD),所以∠COE=∠AOD.所以∠AOD=2∠COE.(3)①如圖1,當OF在∠COE外部時.圖1設∠EOF=n,則∠COE=3n,∠COF=∠COE+∠EOF=4n.因為OC平分∠BOE,所以∠BOE=2∠COE=6n.因為OF平分∠COD,所以∠COD=2∠COF=8n,即8n=m°.所以∠BOE=m°.②如圖2,當OF在∠COE內(nèi)部時.圖2設∠EOF=n,則∠COE=3n,∠COF=∠COE-∠EOF=2n.因為OC平分∠BOE,所以∠BOE=2∠COE=6n.因為OF平分∠COD,所以∠COD=2∠COF=4n,即4n=m°.所以∠BOE=m°.綜上,∠BOE的度數(shù)為m°或m°.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