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比大小 課堂實錄【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對“比大小”知識做了調整,將認識“=”“>”、“<”匯總到一節課進行教學,并滲透了簡單的統計知識。教材的編排分了兩個層次。在第17頁首先讓學生觀察“猴子吃水果圖”,數出猴的只數和3種水果的個性,然后按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這種排列形式實質上就是條形統計圖的雛形,我們稱它為象形統計圖。根據象形統計圖,抽出以小猴和其中一種水果為內容的兩列進行數量上的比較,引說關系符號“=”“>”、“<”,讓學生認識這三種符號的含義,同時知道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使學生初次感知符號在數學中的功能和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錄在線】: 創設游戲情景,教學“=”“>”、“<”、的含義。 1、認識“=”的教學 師:在美麗的森林里,兩只小猴正在舉行一場比賽,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究竟是一場什么比賽? 生(齊聲):夾彈珠比賽。 課件演示:森林中兩只小猴進行“夾彈珠”的游戲比賽。結果兩只小猴都夾了2顆彈珠。 師:究竟兩只小猴誰獲勝呢?為什么? 生1:左邊小猴夾了2顆,右邊也夾了2顆。 生2:兩只小猴都夾了2顆,不分勝負。 師:兩只小猴都夾了2顆,表示夾的彈珠同樣多,也就是2和2同樣多。2和2同樣多,可以用簡單的符號“=”連接表示。(課件出示等號)教師也用教具擺出等號。 學生齊讀等式:2等于2。 師:2等于2表示什么意思?生1:就是2和2一樣大。生2:表示2和2同樣多。師:小朋友真能干,你還能用舉出用等號表示的例子嗎? 生1:5等于5。生2:3等于3。生…… 2、認識“>”的教學 師過渡語:小猴“夾彈珠”游戲不分勝負,小朋友想不想也和小猴們一樣也做這個游戲呢?生(齊)想。 師:做做夾彈珠游戲前,請小朋友仔細聽清楚游戲規則:1、口哨一響,小朋友開始夾彈珠把盒里的彈珠夾到盒蓋里;2、口哨再響,大家停手;3、彈珠掉地下,重新拾開始。 生:老師,我們沒有夾的東西? 師:大家從鉛筆盒中拿出兩支鉛筆,我們就用他們做工具進行比賽,好嗎?我們先自由練習1分鐘。 學生自由練習,然后教師根據游戲規則進行正式比賽。 師:游戲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說一說,自己和同桌夾的彈珠數目。 生1:我夾了5顆,同桌也夾5顆。(教師板書) 師:還有不同的結果嗎? 生2:我夾了3顆,同桌夾了2顆。(教師板書) 師:有沒有和上面兩位小朋友不一樣的結果? 生3:我夾了1顆,同桌夾了4顆。(教師板書) 生4:我夾了3顆,同桌夾了3顆。(教師在生1數目板書下面板書) 生5:我夾了2顆,同桌夾了1顆。(教師在生2數目板書下面板書) 生6:我夾了2顆,同桌夾了4顆。(教師在生3數目板書下面板書) 師:5和5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用等號把這兩個數連起來嗎?為什么? 生:5等于5,表示兩個人一樣多。 師:3和2這組比賽結果也可以用“=”連接嗎?為什么? 生1:3和2不一樣多。生2:3比2多。 師:小朋友觀察真仔細,那我們自己能不能也用鉛筆擺一個符號可以連接這兩個數?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察。 請一名學生上臺用可移動的教具擺放自己創造的連接符號。 師:這位小朋友擺出“>”這符號連接,請你說一說為什么這樣擺? 生:3比2大,2小,尖的就對著2。 師:請和這位小朋友擺的一樣的舉手。(班上基本正確) 師:這個符號我們給它取一個名字“大于號”。3>2表示什么意思哪位小朋友來說一說。 生1:3大于2。 3、認識“<”的教學 師:1和4這個比賽結果可以用>連接嗎?大家再動手擺一個符號。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請一名學生上臺用可移動的教具擺放自己創造的連接符號。 師:我們可以把“<”這種符號取一個什么名字? 生:小于號。師:小朋友真聰明。我們連起來把1<4讀一讀。 生齊讀。師:請一位小朋友說一說1<4表示什么? 生1:1<4就是1比4小。 生2:4比1大。 4、分“>”和“<”、 A、交流認識、記憶“>”、“<”、的方法。 師:“>”和“<”、真象一對雙胞胎,小朋友能告訴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來很難區分“>”和“<”? 生1:左邊大,大于號,左邊尖,小于號;生2:開口朝左大于號,開口在右小于號生……教師對于學生的語言描述只要正確都加以肯定。 師:我們把比賽結果用簡單符號表示。小朋友想不想再比賽一次。這次,老師有一個要求,就是將比賽結果用今天所學知識表示。學生再次進行比賽。結束后同桌用數字卡片表示結果。 6、揭示課題。 師:小朋友在游戲中認識“>”、“<”“=”三種符號。在現實生活中,比大小(出示課題比大小)可以用語言來表示,也可以用“>”、“<”、“=”來表示,這種方法既簡單又方便。 鞏固深化 基礎練習 (1)課本第18頁“做一做”看圖填數(課件演示)學生根據題意舉數字卡片表示,課件反饋校對。 (2)選擇正確的關系符號。形式:課件出示以上題分別寫在5架無人駕駛的飛碟身上,清學生從標有“>”、“<”、“=”的小動物中選出符合駕駛要求飛碟駕駛員。學生先獨立思考,在逐題反饋。形式是選擇正確飛碟順利起飛。(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 (1)創設情景,引入象形統計圖。 課件演示:森林中3只小猴對著一堆水果正在爭吵,小猴甲:三種水果每人分一個,我猜桃子一定不夠分。小猴乙:不對,不對,香蕉才不夠分呢!小猴丙:你們說得都不對,每種水果都夠分。 師:3只小猴爭吵不休,小朋友能他們想一好個辦法能一眼看清楚這些水果夠不夠分? 生1:可以把這些水果一個一個對起來看看,就知道夠不夠分。 生2:我數一數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夠不夠分。 生…… 師:同學們的方法真多,我們先把這些水果理一理,使小猴們能一眼看出哪種水果夠吃,哪種不夠吃,好嗎? 同桌學生利用學具將凌亂的水果進行粘貼在卡紙上進行整理,教師巡視收集不同的整理方法。 反饋展示學生的擺放結果。 師:小朋友能能干,合作的力量可真大,通過合作都完成了任務。下面請展示在黑板上的這組說一說,你們為什么這樣整理? 生:我們是把三只猴子豎著排列,一只猴子對一種水果,這樣我們可以一眼看出梨比猴子多,桃正好分完,香蕉不夠分。 師:這位小朋友說得真棒!哪些小組和他們整理方法是一樣的? 結果有3個組基本一樣。 師:我們請第二種整理方法的小組說一說,他們是怎樣整理的? 生:我們是把三只猴子橫豎著排列,一只猴子對一種水果,這樣我們可以一眼看出梨有4只比猴子多,3個桃正好分給3只猴,香蕉只有2支所以不夠分。 師:這組的整理方法也非常好。有幾個組和他們一樣呢?(結果有2個組采用這種方法) 在反饋展示中,有個別組把三只猴依據課件里,猴子圍坐的方式排列,三種水果別對應在每只猴子身邊。這種整理就不能較好滲透統計的方法。教師給予重新粘貼。 課堂總結 師:下課的鈴聲響了,我們這節課也快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告訴大家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生1:我學會了整理水果。 生2:我認識了>。 生3:我也認識了>。 生4:我還認識了“>”、“<”、和“=”。 生…… 【反思升華】: 本節課的教學《比大小》內容是做了調整后的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版本,教材把認識“>”、“<”、“=”匯總到一節課進行教學,并滲透了簡單的統計知識。在教學中老師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重新整合,所以,這堂課中給人感觸最深的就是通過游戲引出知識點,再游戲貫穿于知識的建構,最后由游戲式的動手操作應用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和統計知識的滲透。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