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左右 教學實錄及評析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上課前的休息時間里,教師用錄音機隨意地播放節奏輕快活潑的兒歌。上課鈴響,錄音機關,師生問好。 師:剛才播放的兒歌,同學們喜歡聽嗎? 生:(愉快地)喜歡。 師:喜歡聽的同學請舉手。舉好,別放下,能不能說說你舉的是哪只手? 生1:我舉的是右手。 生2:我舉的是右手。 師: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生:左手。 師:每個同學對你的同桌說一說,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生爭先恐后地說給同桌聽。) 師: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左右”。(板書課題:左右) “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根據學生回答,師用紅粉筆描出不一樣的地方。 (評析開講設計生動活潑,從學生課堂上經常發生的動作――舉手出發,直奔主題,有效組織課堂,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這節課開始就洋溢著輕松愉快的氣氛。) (二)聯系自身,體驗左右 1. 摸一摸。 師: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團結起來力量特別大,在我們的身體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還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生1:腳。 師:哪只是左腳?哪只是右腳? 生1:這只是左腳,這只是右腳。(邊摸邊說。) 師:對!左腳和左手是在同一邊的,右手和右腳是在同一邊的。來,全班同學一起摸一摸,邊摸邊說,左腳――右腳…… 生2:還有左耳和右耳。 生3:還有左眼和右眼。 生4:還有左肩和右肩。 …… (生每說一種,教師都引導全體學生用手摸一摸。) 2. 動作游戲。 師:下面我們來活動活動自己的雙手。老師喊口令,你們做動作。 (生十分高興。) 起立!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評析教師在這里沒有花費唇舌去解釋“左”和“右”,而是從學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體展開活動。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自身的左右,從而理解左右的位置關系,同時也讓學生親自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到人的身體上也有數學。) (三)實際操作,探索新知 1. 擺一擺。 師:游戲做完了,現在我們要開始擺文具了。同桌的同學互相合作,聽清楚老師說的話。 請你在桌上放一塊橡皮; 在橡皮的左邊擺一枝鉛筆; 在橡皮的右邊擺一個鉛筆盒; 在鉛筆盒的左邊,橡皮的右邊擺一把尺子; 在鉛筆盒的右邊擺一把小刀。 生擺好后,師用小黑板出示正確的排列順序,生檢查自己的排列。 2. 數一數。 師: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生: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四個。 師:為什么橡皮一會兒排第二?一會兒又排第四? 生:因為反了一下。 師:什么東西反了?能講得更清楚一些嗎? 生:數的順序反了,開始是從左數,后來是從右數。 師小結: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物體,從左數和從右數,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3.說一說。 師:現在我們來玩一個對口令的游戲,哪個同學愿意和老師對口令?其他同學當裁判。 (學生紛紛舉手。) 師:陳立,陳立,我問你, 尺子的左邊是什么? 尺子的右邊是什么? 陳立:尺子的左邊是橡皮, 尺子的右邊是筆盒。 (這時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都想和老師對口令。) 師:同學們都很想對口令是不是?那么學老師的樣子,同桌的同學互相對口令好不好? 生:(興奮地)好! (同桌的同學互對口令。) 師:同學們都知道文具的左邊是什么,右邊是什么。能不能說說你自己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提問兩個同學,然后每個人說給自己的同桌聽。) 4.找一找。 (出示教材第60頁“找一找”掛圖。) 師:星期天,東東想去小明家玩,他沒到過小明家,但他記得小明說他家住在三樓,上樓梯后往左走。你們能告訴東東小明家住幾號房嗎? (評析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找一找”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現“讓學生動手實踐”這種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 (四)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1. 想一想。 師:剛才同學們幫東東解決了困難,現在愿不愿幫老師一個忙。 生:愿意。 師:老師舉的是哪只手?(師舉右手。) 生1:是右手。 生2:不對,老師舉的是左手。 師:有的同學說左手,有的同學說右手,老師舉的到底是哪一只手? (學生七嘴八舌,還是有的說左手,有的說右手。) 師:同組的同學討論一下,交流一下意見。 (小組討論交流。) 匯報結果。 生1:我們組認為老師舉的是右手,因為剛才老師用這只手寫粉筆字。 師:不錯,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老師確實是用這只手寫字。 生2:老師,你舉的是右手,因為你轉過身去,就和我們一樣了。 師:你真了不起!發現了這個大秘密。 (師轉身驗證。) 體驗:同桌左邊的同學向右轉,右邊的同學向左轉,同時舉右手。 師小結:如果面對著面,你的左手就會對著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會對著同桌的左手。 (評析教師巧妙地用設疑的方法讓學生判斷教師舉的是左手還是右手,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親身經歷“猜測――驗證――數學解釋”的過程,從而發現: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2. 小游戲。 師:老師和你面對面站著,老師舉右手,你也舉右手,老師舉左手,你也舉左手,看誰舉得又對又快。 (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戲。) 3.爬樓梯。 師:上樓梯時我們要靠哪邊走? 生:右邊。 師:下樓梯時我們又要靠哪邊走? 生1:左邊。 生2:不對,應該靠右邊走。 師:請你們兩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間過道當樓梯,一個從前往后走是下樓梯,另一個從后往前走是上樓梯。 (生觀察時師提醒:下樓梯的同學是靠哪邊走?) (生還是有的說左邊,有的說右邊。) 師:教學樓中間有一個樓梯,同學們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走上樓梯,又走下樓梯。下樓梯時,師又提醒:下樓梯時你靠哪邊走?) 回到教室。 師:現在同學們明白下樓梯時靠哪邊走嗎? 生:(齊聲)右邊! 師:為什么上、下樓梯都靠右邊走? 生:如果不這樣走,上、下樓梯的人就會相撞。 師:對!特別是要做課間操時樓梯比較擁擠,如果相撞就會發生危險。 (評析當觀察別人判斷左右時,學生容易以自己為標準來確定,錯誤率較高。教師在此及時地讓學生到室外實地進行活動,以學生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更清楚地經歷了方向的變化,再次體驗“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從而使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得到充分的體現。) 4.練一練。 (出示課本第61頁第3題圖)他們都是靠右走的嗎?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 轉彎判斷。 師:同學們想不想去公園玩? 那我們就坐這輛大客車去吧!(師拿出玩具客車。) 準備好,要出發了,請同學們判斷客車是往左轉還是往右轉? (師在“十字路口圖”上演示轉彎。) 生1:客車是往右轉。 生2:我認為客車是往左轉。 師:現在我們在哪里? 生1:……在教室里。 生2:不對,我們坐在客車上。 師:小組討論一下,客車到底是往哪邊轉。 (生組內討論交流意見。) 師生共同小結: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車轉彎的方向常常以司機為準。 2. 小游戲:我是小司機。 師:同桌的同學互相配合,左邊的同學說命令,右邊的同學用玩具小汽車在“十字路口圖”上轉彎,然后交換角色。 (評析教師適時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表演、驗證,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最后的小游戲,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明確“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同時這個小游戲的安排,使這節課自始至終都讓學生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地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下課鈴響) 師:休息的時間到了,請左邊一大組的同學起立,再請右邊一大組的同學起立,揮揮你們的右手向來聽課的老師說聲“老師再見!” 〖點評〗 這份教學實錄樸實無華。章老師是一位農村教師,他聯系學生實際對教材內容作了中肯的分析。根據本地區的情況,設計了切實可行又富有童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左右的位置關系。特別是當他發現學生在教室里模擬“上下樓梯靠右走”不太清楚的情況下,教師能隨機應變帶著全體學生作一次上下樓梯靠右走的親身體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說明章老師在教學中體現了“關注學生,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章老師寫的教學反思也是很實在的。如果這樣堅持下去,我相信師生一定能與“新課程”共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