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秦嶺-淮河分南北》教學設計與反思課題:《秦嶺---淮河分南北》科目:社會教學對象:七年級學生課時:1課時一、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于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地域差異顯著》的第一課時。該課時主要講述重要的南北方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而且也強調了南北方在自然環境方面和人文環境方面的差異明顯。學習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了解南北方的差異,體會“差異美”,從而更好地熱愛祖國,熱愛鄉土。二、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界線。2.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3.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文差異并分析原因?!具^程與方法】1.通過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互相交流討論,掌握本節知識點。2.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厩楦袘B度與價值觀】1.感受我國南北方人民的智慧。2.樹立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觀念。三、學習者特征分析七年級學生處于行為規范階段,學習時精力不夠集中,學習基礎相對比較薄弱,但對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學習很有興趣,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敢于質疑。部分學生自我學習、合作學習能力強。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本課基于學生的學情出發,設計的環節和問題更多地凸出當前教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理念,營造“學為主體”的課堂氛圍。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貼近生活,讓學生內心沒有距離感,以及結合圖片、視頻等輔助手段,致力于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五、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重點】:1. 南北方的分界線。2.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差異?!窘虒W難點】:1.對“等溫線分布圖”和“等降水量分布圖”的分析。2.形成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人文差異的原因。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談我的老家及我小時候的生活。這其中會涉及到衣食住行等方面。(因為我來自北方)學生一邊聽,一邊跟自己的生活對比,說感受。從學生最喜歡的東西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也能給課堂提前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自然過度到我國的“南方和北方”,指導學生觀察圖5-31“秦嶺-淮河分界線”。在圖上找出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并填出下表(單號填南方,雙號填北方)主要地形主要氣候類型主要省級單位南方北方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并能從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PPT顯示秦嶺-淮河在我國的位置(播放視頻—“秦嶺——淮河的介紹”),并指導學生練習。完成下列問題:下列城市屬于我國南方還是北方?(大連、北京、廣州、昆明、濟南、鄭州、武漢、上海)利用視頻,讓教學顯得非常直觀生動。利用問題,進一步讓學生加深南北方分界線。課堂調查:請老家在北方的同學舉手?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說說南方、北方的不同。說說自己老家在北方的哪個省級單位,并說說自己家鄉人們的一些生活習慣。(可以叫一個南方的同學象拉家常似的和他對講,如北方同學:我們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南方同學:我們南方人喜歡吃米飯。)最后用表格概括。飲食習慣住宅特點交通工具體育項目語言性格戲曲南方北方主要是利用生活實際,學生接受知識比較容易,而且更能激發起學習熱情。通過表格形式,學生能夠清晰直觀地明白知識。PPT顯示一些房屋、水果、交通工具、農田等圖片。猜一猜圖片反映的內容是南方還是北方,說明自己的判斷理由。學以致用,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和體會南北方的差異。引出問題。從學生的分析中再引導他們認識自然環境對生活方式的影響,并指出氣候因素是至關重要的。思考回答:造成以上我國南方北方這些差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在上述鋪墊基礎上,拋出問題,留給學生思考,讓學生不僅感受南北差異,更能主動探究造成差異的原因。告訴學生什么是等溫線。簡要說明每幅圖的作用及讀圖方法。閱讀課本P24兩幅氣溫分布圖,分析下列問題:一月我國溫度最高和最低的地方?一月份哪一條等溫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我國南方和北方在氣溫方面有什么特點?老師先教,學生后學。先教給他們等溫線含義以及特點,然后學生根據地圖,從而探索知識。告訴學生什么叫等降水量線。PPT顯示舟山和北京的一年降水量柱狀分布、引導學生如何分析這些圖。閱讀課本P25圖5-34和PPT顯示的舟山和北京一年降水量柱狀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哪條等降水量線比較接近秦嶺-淮河一線?我國降水有什么特點?老師先教,學生后學。先教給他們等降水量線含義以及特點,然后學生根據地圖,從而探索知識。引導學生分析P61圖5-35,并告訴學生自主學習課文P25。閱讀課文P25內容和讀圖,回答下列問題:我國的南方水田區和北方旱作區的分界線大致經過什么地方?耕作制度有什么不同?水田區和旱作區各主要有什么農作物?聯系我國南北方氣溫和降水的特點,說說氣溫和降水對我國農業生產及航運有什么影響?(用表格綜合)耕地類型主要農作物耕作制度航運北方南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氣溫”和“降水”的不同會給其他方面帶來什么影響?看誰知識豐富?中國最熱和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哪里?一方面檢測他們是否認真讀圖,此外利用這一趣味小問題,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以問題:“為什么以秦嶺--淮河一線劃分我國的南方北方?”和表格進行綜合小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地形氣溫降水飲食習慣房屋特點出行工具耕地類型耕作制度南方北方給學生建構知識框架,幫助他們對知識進行整合歸納。七、教學評價設計1.檢查學生對本課掌握情況:完成作業本上的相關題目2.課堂探究:我國南方和北方各有什么優勢和劣勢?面對這種情況你有什么良策去利用優勢減少劣勢?【如果時間不允許,可作為作業(為下一內容:交流和互補,做準備。)】八、板書九.教學反思這節課是我在去年剛加入教師隊伍后上的一堂公開課,《秦嶺-淮河分南北》──主要介紹了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差異,在借助地圖說明南方與北方的范圍基礎上,先闡述了兩地人們在生活方面的差異,之后追溯形成差異的自然原因。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明確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密切聯系,認識到自然環境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基礎。本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效果還是很顯著的,關鍵是以“學為主體,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育新理念為指導,以多媒體為手段,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獲得發展。1.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因為本課程知識綜合性的特點,決定學生不僅應從教科書中獲得眾多信息,還應該從日常生活中構建“知識信息圈”。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聯系舟山的情況,介紹舟山的氣候特點,最后聯系舟山屬于南方,亞熱帶氣候,讓學生探究這種自然環境對我們的生活(衣食住行)與生產(農業生產)等方面產生什么影響等,一環扣一環,對知識進行介紹、不斷深化和拓展,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落實知識目標,同時培養學生學之致用的能力,注重對學生進行鄉土教育,培養學生愛鄉之情,進一步落實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2.注重知識目標的落實,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知識是基礎,在沒有任何知識基礎的前提下,一切都是空話,忽視對知識的講授也是現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對學生讀圖能力進行訓練和培養,因為會看地圖,會從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必備的一種能力,也是為以后更好的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比如在教學中教授學生閱讀等溫圖和等降水量線圖,讓學生從這些地圖中尋找信息,得出結論。在學生有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就顯得事半功倍。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對學生回答表述上的不科學性沒有及時進行糾正。通過本節課,深刻地感到“為人師者”雖不一定是十全十美,但不斷地自我完善、學習思考是為師者所必不可少的,這樣才可為“師”,才能使我們立足于這個講臺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