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 表內乘法(二) 教學建議 例1教學7的乘法口訣,這是本單元的重點教學內容。教材的具體編排分為以下4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創設了學生操作七巧板的活動情境,通過用七巧板拼擺喜歡的圖形,初步感知所用七巧板的塊數。這里需要向學生明確:每個圖案均是由7個圖案拼成的;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用七巧板拼擺好的7個圖案,形成1個7,2個7,3個7……的表象,進而得出連加的結果,并用列表的形式呈現,通過表格突出7的個數和連加的結果,為得出積、編制乘法口訣作好鋪墊;第三個層次對照著乘法算式,明確了乘法算式的意義和計算結果是如何得來的;第四個層次根據乘法算式的意義和計算結果編寫出相應的乘法口訣。明確一句乘法口訣可以計算兩個乘法算式(乘數相同的除外),自然地滲透了乘法的交換律。例2教學8的乘法口訣,其編排思路與7的乘法口訣編排體例略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情境的呈現方式略有改變。7的乘法口訣通過操作得出連加結果,這里只是讓學生直接獨立觀察直觀圖──學校軍樂隊訓練的隊列:每行8人,一共8行,進而分析得出8 連續相加的結果。二是連加結果的呈現方式有所變化。7的乘法口訣中用表格呈現,這里借助“數軸”這個直觀模型,以小狗在數軸上8個8個地跳躍的形式呈現,使數與形結合,并更突出了連加的結果,為記憶乘法口訣做好鋪墊。三是加大學生獨立學習的空間,基本內容留給學生完成。如,根據8的連加結果引出8的乘法算式,讓學生依照乘法算式編制出8的乘法口訣。 例3教學有多余條件、稍復雜的用乘法的意義解決的實際問題。之所以說稍復雜,是因其相同加數提取自“量”(單位)而不是實物的個數,比較抽象,同時滲透了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系。分3個層次進行編排。 第一個層次包括情境圖及完整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情境圖中呈現了多種文具的價格,為學生學習新知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當然,也為解決問題增加了難度,必須選擇與問題相關的信息解決問題。這里,教材依然讓學生繼續經歷完整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怎樣解答”中重點突出對必要信息的選擇與分析,同時突出以畫圖策略分析數量關系,并用“幾個幾”的形式表征出來,強調運用乘法的意義選擇乘法運算解決問題。在“解答正確嗎?”中借用小精靈的話對數量關系進行總結與概括,使學生初步感悟“總價=單價×數量”這一數量關系,但不要求理解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只要求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多次體驗、感悟、積累“數學模型”的典型實例,不要進行高度的抽象概括,以避免程式化。第二個層次即“想一想”部分,借助第一層次的經驗解決類似問題,其作用同“做一做”。第三個層次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全方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深化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例4教學9的乘法口訣。其編排思路與8的乘法口訣一致,便于師生教學。(1)以中國傳統活動龍舟賽為背景引入,一方面使學生體會9的乘法口訣是為了解決9的連加的實際問題產生的,同時也為學生進行連加提供了直觀支撐;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在社會活動中需要一種朝氣勃發、齊心協力的團隊合作精神。(2)記憶乘法口訣的難度是能否正確確定每一個積。為此,9的乘法口訣繼續沿用數軸這一直觀模型,以袋鼠均勻跳格(每格為9)的方式讓學生逐一算出的連加9的結果,使學生清楚9的乘法口訣中每一個積的來源,理解相鄰兩個乘法口訣中積之間是一種相差9的關系,同時為學生正確總結出9的乘法口訣奠定基礎。(3)教材沒有給出完整的9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索、體會每一句乘法口訣的來源,經歷每一句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加深對乘法口訣的理解和記憶。例5編排了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例題中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過的加、減、乘法運算解決作為數夠不夠坐的問題。教材讓學生繼續體驗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并重在突出“閱讀理解”與“分析解決”環節。閱讀理解,重在引導學生讀懂圖中呈現的信息并理解“坐得下嗎”的含義,即:客車的座位數達到了需要的座位數就坐得下,客車的座位數小于需要的座位數就坐不下,“2名教師和30名學生一共有32人”轉化為“一共需要32個座位”。讀出圖意的角度決定了后面環節中選擇運算和列式的角度,理解不同具體的解決方式也就不同。分析與解決,呈現了學生的思考過程與解決步驟:先算出客車的座位數再比較。教材基于學生讀懂圖一的不同角度,呈現了多樣化的解決策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經歷編制7~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理解每一句口訣的意義,熟記7~9的乘法口訣,會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學習新知識,會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會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