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活動汶川縣第一中學 夏桂蘭 新課程目標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傳統的數學教學尊崇并奉行一個信條,那就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結論、輕過程,重學會、輕會學。這種教學,過早、過分地符號化、抽象化、狹窄化,使課堂教學變成枯燥無味的文字游戲。這種教學,嚴重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實驗——歸納——猜想——證明"應該是數學學習、發現、探索、創新的一般程式。然而,過去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分注重數學的嚴謹性、邏輯性,以及解題的方法與技巧,導致學生看不到數學被發現、創造的過程,“捏頭去尾燒中段",恰恰是忽略了有關觀察實驗、直觀形象,忽略了探索、發現的過程等方面的體驗和訓練,造成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錯覺和誤解,認為數學是邏輯地一步一步地推導出來的。 一切創造都來源于實踐,創造不僅需要豐富的書本知識,更需要廣泛的實踐活動。凡是在科技創新上有建樹的人,大都是勇于實踐、勤于實踐的人。 數學不僅是演繹科學的范例,也是一門很好的實驗學科,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實驗是數學的一個必要且重要的部分。數學課堂是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基地。同時數學實驗也符合中學生的好動、喜新、求變等心理特征。教學中的數學實驗就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動手操作,獲得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定理等的感性認識,進而通過加工、整理上升為理性認識。在數學教學中,很多問題可以通過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去體驗、去感受,讓抽象問題轉為形象問題,并且非常直觀地展示出來,從而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現僅舉兩例說明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1、有理數運算法則的探索 在7年級數學(上)中,學生初次認識了負數,而后進一步學習有理數的運算法則。在加法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望,實踐熱情,探索下列各式的運算規律。請學生(分幾輪)上講臺,在規定了正方向的前提下進行走步演示。讓臺下的學生注意演示過程以及演示者的最終位置,并且由老師把這個演示過程在數軸上表示出來,使學生很容易感悟到幾個算式的“和”的符號和絕對值:由于這個過程喚起了他們探索與創造的歡樂,激發了他們認知興趣和學習動機,感知到了運算法則的信息,最后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有理數加法的運算法則。 2、行程問題的模型構建 “列方程解應用題”中,“相遇問題”、“追及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具有可操作性。這部分教學在戶外請學生按應用題的條件、問題親自去體驗感受最好。它能讓抽象問題具體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直觀地發現其中相關量以及相等關系。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興趣倍增,而且能感知到解決問題的信息,幫助構建數學模型。所以,讓學生操作,親自實踐有助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和總結出新結論。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不可忽略的一項任務,而實踐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數學教學不再僅僅是刻板地局限在感知教材一理解教材 鞏固知識一運用知識等形式化的階段,也不是單純追求圓滿答案的結果性教學,而是要充分注重過程的發展性教學,強調學生根據自己的“看"、“做"的體驗和經驗去建構有關數學知識的意義和能力,著重將“問題"作為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重視觀察、發現、探索在學習中的作用,把學生的學習看作是一種積極的、建構性的、累積性的、探索性的學習,它是一種開放性的教學活動。“過程"比“結論”更具有意義。如果不經過學生的親自實踐探索,就難以從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去質疑、判斷、選擇以及做好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學生的創新精神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我們教師一定要改變觀念,提高認識,要明確教學過程是學生積極參與的過程,是激發學生主動實踐,積極探索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不僅要重視學生“學會”,更要重視學生“會學”。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而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更要重視學生的實踐參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