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學習目標:(1)運用圖表、數據等歷史材料讓學生知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蓄謀已久的,通過“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了解日本如何從局部侵華走向全面侵華。(2)知道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3)學會能夠運用南京大屠殺等史實,說明日軍侵華期間犯下的滔天罪行。重點:“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難點:“西安事變”教法:本課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課堂教學,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教師創設具體情境,遞進設疑,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逐步探究。學法:指導學生運用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思辨學習法以及合作學習法等學習方法,根據相關情境和材料解決相關問題。板書設計:九一八事變(抗戰起點,局部抗戰)西安事變(轉折)七七事變(全國性的抗日戰爭)教學過程:導入:我國有一個一衣帶水的鄰邦,叫日本。在古代,這個鄰邦不斷的派遣使者來到中國,像一個求知若渴的學生,謙遜、真誠,不斷地從老師那里汲取營養。然而到了近代日本卻成為侵略中國最兇惡的敵人。企圖滅亡中國,稱霸亞洲。然而日本的國土面積只有我國的百分之四,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彈丸小國為什么要進行這場曠日持久的侵華戰爭呢?閱讀下列材料,概括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的原因:材料1: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折》材料2:帝國內部現正痛切體驗……生產力之不足,生產設備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積資本之不足。凡此均需開始新的戰爭,俾(bi,使)有所補充;而國內不穩勢力之高漲,罷工之狂瀾,亦需發動內外舉國之戰爭,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3:中日國力、軍力對比簡表中國日本國力工業總產值13.6億美元60億美元鋼產量55.6萬噸(含東北)635萬噸石油產量0.02萬噸39.3萬噸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10%80%軍力總兵力202.9萬人60余萬人有訓練的后備兵員50萬人409.7萬人軍艦總噸位5.9萬噸77.1萬噸飛機600架2625架——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抗日戰爭史》日本侵華的原因:(1)根本原因:滅亡中國是日本既定國策(大陸政策);(2)直接原因:為了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建立法西斯專政(1931年,受經濟危機的沖擊,日本陷入了極端困難的境地,為擺脫危機,日本決定對外發動一次侵略戰爭來轉嫁危機的后果,于是一步步地建立法西斯專政。)(3)中國長期積弱不振。(4)有利時機:中國國內局勢為國共對峙,國民政府正全力圍剿紅軍,使日本有機可乘。英美等國因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對于日本的侵華活動無暇顧及。如此看來,日本是非要進行這場戰爭不可了。那么日本真正的侵華進程是怎樣的?同學們閱讀p70-75歸納整理日本侵華進程。地點事件沈陽: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建立滿洲國上海一·二八事變華北1.中共主張建立全國抗日民族根據地,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2.北平學生掀起“一二·九”運動3.西安事變北平七七事變: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平津日本向中國發動全面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南京1.南京國民政府遷都重慶2.南京大屠殺理清了日本侵華的路線,我們具體來關注日本侵華第一站沈陽——九一八事變。1.事件:1931年9月18日夜……學生敘述不宣而戰是日本字甲午戰爭以來的慣用伎倆。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精心策劃安排的。面對日本的進攻,中國方面的做出的反應呢?資料1:1931年7月至9月,蔣介石調集30萬大軍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并親赴南昌督戰。七八月間,他連續致電張學良,訓令地方當局壓制人民對日本挑釁的反抗。中村事件發生后,他在8月16日的電報中稱: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國民黨南京政府竟電告東北軍: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資料2:“當時我在北平養病。我接到九一八事變的報告,……以后我遂回家,并指示部下不要抵抗。因為我不知道狀況,需要暫時觀察情勢……當時我沒想到日軍會那么蠻干,我以為他們絕不會這么做……當日我判斷:日本這樣做對它沒有任何好處。如果我知道日本真的要發動戰爭,我會與他們拼命的。”資料3:圖片:(引導學生關注“日軍占領沈陽,……我軍全未抵抗”“對日……忍痛含憤待國際公理判斷”“對日宣戰或絕交非今日合宜政策”)(1)當日軍不斷制造事端,挑釁中國軍隊時,國民政府正忙于何事?(2)面對日軍的挑釁,國民黨是如何應對的?造成什么結果?展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統計簡表》戰場名稱開始時間歐洲戰場1939年9月1日蘇德戰場1941年6月22日太平洋戰場1941年12月8日中國戰場1931年9月18日蘇對日作戰1945年8月9日從表格中,我們可以得知“九一八事變”不僅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更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2.意義: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日軍的計劃實施的異常順利,九一八事變當晚就占領沈陽,一日之內攻城20余座、4個月零18天占領東北3個省和1個特區,一口氣吞下東北128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相當于日本國土3.5倍。以此為起點,中國人民開始了不屈不撓的抗日戰爭,這場戰爭一打就是14年。P71練習題:1.日本為何以東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地理位置、自然資源)2.失去東北三省會給中國造成什么危害?西安:西安事變1.事件:學生敘述張學良和楊虎城是蔣介石的部將,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那么他們為什么要以下犯上發動“兵諫”呢?展示圖片《蔣介石對“剿匪”政治宣傳員的講話》:“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須安內。我中國之患,乃在人心復雜散漫、精神萎頓不振,而又不能忍苦耐勞,乃至寇深匪狂。望我政治宣傳各同志,刻苦耐勞,堅定工作,忍辱負責,打破目前之難關,完成剿赤之使命。有厚望焉。”展示資料:我們為什么這樣發動,為爭地盤嗎?不是!為泄私憤嗎?也不是!我們反對政府屈辱外交!國都要亡了,還在這里出死力相殘殺,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國運動的八項主張。——張學良、楊虎城《告全體同胞書》展示圖片《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展示圖片:北平學生掀起抗日的“一二·九”運動,立即得到了全國各地的廣泛響應全國人民的支持。2.原因:民族危機嚴重;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張、楊多次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均遭拒絕。推測:如果照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走下去,中國的抗日形勢將會怎樣發展?——學生發言在如此危急的形勢下,張學良、楊虎城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發動了西安事變。張楊二人扣押蔣介石為了是逼蔣抗日,他們達到目的了嗎,西安事變的結果如何?3.結果及意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北平: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1.事件:1937年7月7日……學生敘述展示《七七事變示意圖》、《第29軍抗擊日軍圖》資料:“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系于一人者輕,而系于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當馬革裹尸,以死報國。”這是佟麟閣將軍在一次軍事會議上表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慷慨誓言。2.意義: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資料1:蔣介石在1945年8月15日說:“我們中國在黑暗和絕望的時期中,八年奮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實現。”——《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資料2:1945年春天,毛澤東在中共七大報告中說:“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論聯合政府》思考:為什么蔣介石和毛澤東在抗戰起點問題上有不同的認識?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黨雖然進行了一些抗戰,但總體來說還是實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到了七七事變之后,蔣介石才明確抗戰立場,開始確立戰時體制。上海:淞滬會戰展示《淞滬會戰示意圖》《國民革命軍奮勇反擊日軍》《日軍轟炸下的上海》資料:在這場時間長達三個月驚天動地的會戰中,中日雙方動員兵力超過一百萬人(日方動員兵力約25萬人,傷亡4萬余人;中方動員兵力約75萬人,傷亡25萬余人),蔣介石以最精銳嫡系部隊的慘烈戰斗犧牲換來西方國家對中國堅強不屈抗戰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產黨以及各路軍閥對蔣介石領導抗戰真正產生信任。意義:淞滬會戰將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徹底粉碎。日軍侵華罪行資料1:日本法務大臣永野茂門說:“把那場戰爭說成是侵略戰爭是錯誤的。當時日本真心想解放殖民地、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然叫囂:“人們都說日本(在南京)干下大屠殺,但這不正確。這是中國人編出來的謊言,一直要污損日本的形象”。資料2:展示日本教科書中的插圖日本右翼勢力頻頻拋出反華言論,一再否認侵華歷史,請你尋找有力的歷史鐵證進行駁斥:1.南京大屠殺2.細菌戰3.對占領區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實行“三光”政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