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知識點梳理第一章 豐富的圖形世界.1、幾何圖形:從實物中抽象出來的各種圖形,包括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立體圖形:有些幾何圖形的各個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內,它們是立體圖形。平面圖形:有些幾何圖形的各個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內,它們是平面圖形。2、點、線、面、體(1)幾何圖形的組成點:線和線相交的地方是點,它是幾何圖形中最基本的圖形。線: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線,分為直線和曲線。面:包圍著體的是面,分為平面和曲面。體:幾何體也簡稱體。(2)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分類名稱圖形主要特征柱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側面、底面都是平面,有多個側面,兩個底面,并且底面互相平行。圓柱側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只有一個側面、兩個底面,并且底面互相平行。錐棱錐(三棱錐、四棱錐、五棱錐等)側面、底面都是平面,有多個側面,只有一個底面。圓錐側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只有一個側面和一個底面。球球只有一個面,并且是這個面曲面。3、展開與折疊:正方體的11種展開圖(一四一型6種;一三二型3種;三三型1種;二二二型1種)4、視圖:當我們從某一角度觀察一個實物時,所看到的圖像叫做物體的一個視圖。物體的三視圖特指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主視圖:在正面內得到的由前向后觀察物體的視圖,叫做主視圖。俯視圖:在水平面內得到的由上向下觀察物體的視圖,叫做俯視圖。左視圖:在側面內得到的由左向右觀察物體的視圖,叫做左視圖,有時也叫做側視圖。第二章 有理數及其運算.1、有理數的兩種分類;2、數軸:(1)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2)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3、相反數:(1)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互為相反數.(2)0的相反數是0.(3)a的相反數是(4)如果a與b互為相反數,那么a+b=0.4、絕對值:(1)從數軸上看,一個數的絕對值就是表示這個數的點離開原點的距離. (2)數 a 的絕對值記為 | a |.(3)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0的絕對值是0;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5、倒數:如果a與b互為倒數,則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數等于本身的數是1和-1。零沒有倒數。6、有理數的大小比較:(1)在數軸上,右邊的數總是大于左邊的數.(2)正數都大于零,負數都小于零,正數大于一切負數;(3)兩個正數,絕對值大的大;(4) 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反而小. 7、有理數的加法: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 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大的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一個數同0相加,仍得這個數。8、有理數的減法:減去一個數等于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9、有理數的乘法:(1)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并把絕對值相乘。(2)任何數與0相乘,積仍為0.(3)當負因數有奇數個時,積為負;當負因數有偶數個時,積為正;有因數為零時,積就為零.(4)乘積為1的兩個有理數互為倒數.10、有理數的除法:(1)兩數相除,同號得正,異號得負,絕對值相除.0除以任何數等于0. 0不能做除數. (2)除以一個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11、有理數的乘方:(1)求幾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叫做乘方.(2)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次冪是正數.12、有理數的混合運算:(1)有括號,先算括號里面的;(2)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減;(3)對只含乘除,或只含加減的運算,應從左往右運算。13、科學記數法:一般的,一個大于10的數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其中,是正整數,這種記數的方法叫做.科學記數法。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減1、代數式:用運算符號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連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數式。單獨的一個數或一個字母也是代數式。2、單項式:只含有數字與字母的積的代數式叫做單項式。注意:單項式是由系數、字母、字母的指數構成的,其中系數不能用帶分數表示,如,這種表示就是錯誤的,應寫成。一個單項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數的和叫做這個單項式的次數。如是6次單項式。3、多項式:幾個單項式的和叫做多項式。其中每個單項式叫做這個多項式的項。多項式中不含字母的項叫做常數項。多項式中次數最高的項的次數,叫做這個多項式的次數。單項式和多項式統稱整式。用數值代替代數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數式指明的運算,計算出結果,叫做代數式的值。注意:(1)求代數式的值,一般是先將代數式化簡,然后再將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數式的值,有時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體”代入。4、同類項: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同的項叫做同類項。幾個常數項也是同類項。5、去括號法則:(1)括號前是“+”,把括號和它前面的“+”號一起去掉,括號里各項都不變號。(2)括號前是“﹣”,把括號和它前面的“﹣”號一起去掉,括號里各項都變號。第四章 基本圖形1、直線的概念:一根拉得很緊的線,就給我們以直線的形象,直線是直的,并且是向兩方無限延伸的。2、射線的概念:直線上一點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線。這個點叫做射線的端點。3、線段的概念:直線上兩個點和它們之間的部分叫做線段。這兩個點叫做線段的端點。4、點、直線、射線和線段的表示:在幾何里,我們常用字母表示圖形。一個點可以用一個大寫字母表示。一條直線可以用一個小寫字母表示。一條射線可以用端點和射線上另一點來表示。一條線段可用它的端點的兩個大寫字母來表示。注意:(1)表示點、直線、射線、線段時,都要在字母前面注明點、直線、射線、線段。(2)直線和射線無長度,線段有長度。(3)直線無端點,射線有一個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4)點和直線的位置關系有線面兩種:①點在直線上,或者說直線經過這個點。②點在直線外,或者說直線不經過這個點。5、直線的性質:(1)直線公理:經過兩個點有一條直線,并且只有一條直線。它可以簡單地說成: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2)過一點的直線有無數條。(3)直線是是向兩方面無限延伸的,無端點,不可度量,不能比較大小。(4)直線上有無窮多個點。(5)兩條不同的直線至多有一個公共點。6、線段的性質:(1)線段公理:所有連接兩點的線中,線段最短。也可簡單說成:兩點之間線段最短。(2)連接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叫做這兩點的距離。(3)線段的中點到兩端點的距離相等。(4)線段的大小關系和它們的長度的大小關系是一致的。7、如果直線上有個點,那么就有條線段;條射線;邊形從一個頂點出發引對角線有條;邊形的對角線有條。8、角的相關概念: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這個公共端點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射線叫做角的邊。當角的兩邊在一條直線上時,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的2倍叫做周角;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銳角;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鈍角。9、角的表示:角可以用大寫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或小寫的希臘字母表示,具體的有一下四種表示方法:①用數字表示單獨的角,如∠1,∠2,∠3等。②用小寫的希臘字母表示單獨的一個角,如∠α,∠β,∠γ,∠θ等。③用一個大寫英文字母表示一個獨立(在一個頂點處只有一個角)的角,如∠B,∠C等。④用三個大寫英文字母表示任一個角,如∠BAD,∠BAE,∠CAE等。注意:用三個大寫英文字母表示角時,一定要把頂點字母寫在中間,邊上的字母寫在兩側。10、角的度量:角的度量有如下規定:把一個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單位是度,用“°”表示,1度記作“1°”,n度記作“n°”。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記作“1’”。把1’ 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記作“1””。1°=60’=60”11、角的性質:(1)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只與構成角的兩條射線的幅度大小有關。(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較(3)角可以參與運算。12、角的平分線及其性質:一條射線把一個角分成兩個相等的角,這條射線叫做這個角的平分線。角的平分線有下面的性質定理:(1)角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2)到一個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等式的性質:(1)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是零),所得結果仍是等式。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并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標準形式,a是未知數x的系數,b是常數項。5、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化未知數的系數為1第六章 數據的收集與整理1、總體:所有考察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2、個體:總體中每一個考察對象叫做個體。3、樣本:從總體中所抽取的一部分個體叫做總體的一個樣本。4、樣本容量:樣本中個體的數目叫做樣本容量。5、樣本平均數:樣本中所有個體的平均數叫做樣本平均數。6、總體平均數:總體中所有個體的平均數叫做總體平均數,在統計中,通常用樣本平均數估計總體平均數。7、眾數: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叫做這組數據的眾數。8、中位數:將一組數據按大小依次排列,把處在最中間位置的一個數據(或最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叫做這組數據的中位數。9、頻率分布的意義:在許多問題中,只知道平均數和方差還不夠,還需要知道樣本中數據在各個小范圍所占的比例的大小,這就需要研究如何對一組數據進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頻率分布。10、研究頻率分布的一般步驟及有關概念(1)研究樣本的頻率分布的一般步驟是:①計算極差(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②決定組距與組數③決定分點④列頻率分布表⑤畫頻率分布直方圖(2)頻率分布的有關概念①極差: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②頻數:落在各個小組內的數據的個數③頻率:每一小組的頻數與數據總數(樣本容量n)的比值叫做這一小組的頻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