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我與父母交朋友第一框嚴也是一種愛學案一、學習目標:1.理解與父母產生矛盾的原因。2.知道逆反心理的具體表現,對逆反心理進行具體分析 3.理解逆反心理造成的實際危害。二、知識框架子女和父母發生矛盾的原因①從子女的角度:(從子女和父母兩個角度)②從父母的角度:成長也會有煩惱③總之,如何理解父母對我們的嚴要求?逆反心理的具體表現逆反心理有危害如何看待逆反心理?①②③逆反心理造成什么危害?如何克服逆反心理?三、追蹤練習1、小時候我們很乖,依附崇拜父母。進入青春期后,我們和父母的關系時常不和諧,意見常常不統一,不愿聽家長的嘮叨。這說明()A.他們覺得我們不可愛了B.他們對我們的愛變質了C.我們開始和父母對立了D.我們的獨立意識增強了2、我們會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真可能是因為()A.逆反心理繼既懲罰自己,也會極大傷害父母B.我們與父母之間思想觀念存在明顯的差異C.消極的逆反心理可以同過積極溝通來克服D.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不可以一概說是錯的3、在家庭交往中,如果父母錯了,此時子女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是()A.要計較父母得失B.與父母爭個是非曲直C.通過恰當的途徑與方式為父母指出來D.不理會父母的錯誤,必要時還要掩飾4、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從積極的一面看,標志著子女的成長,其消極作用也不容忽視,主要是()①惡性發展的結果,必然是雙方都受到傷害 ②妨礙親情交流,造成心理陰影 ③有助于父母更新教育觀念,走出家教誤區 ④增強子女的獨立性,學會獨自決斷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5、關于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②需要冷靜對待③都是正確的,可以堅持④有的正確,有的錯誤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下列對待父母愛“嘮叨”的做法、想法中,比較合適的有( )①把你的零食給父母,巧妙地“堵”住他們的嘴②悄悄地告訴父母:我真的明白了,不信請看我的行動③對父母的“嘮叨”一概左耳進,右耳出④直接告訴父母:這樣“嘮叨”我很煩⑤想一想這是沒有父母的孩子想聽也聽不到的“福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7、“我媽媽一件事能說上七八遍。”“我媽媽每天要嘮叨兩句話:早上是‘好好念書’,晚上是‘吃完飯做作業去’。”對父母的“嘮叨”,以下看法正確的是( )①父母“嘮叨”是出于對我們的關愛,怕我們走彎路②我們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父母的叮囑與關照③父母愛“嘮叨”是對我們的不信任④我們應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的苦心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8、我們與父母的沖突,往往基于父母對我們的( )A.嘮叨、抱怨 B.不理解C.高期待、嚴要求 D.過分關心、大包大攬9、俗話說:“半大小子,氣死老子。”許多家長報怨說,孩子進入初中后特別不聽話,叫他向東他偏向西,不讓他干他非要干。孩子的這種心理屬于( )A.從眾心理B.逆反心理C.攀比心理D.自卑心理10、晚飯前,媽媽和小剛商量每周六是否要上課外數學輔導班問題。小剛堅持認為沒必要上,因此和媽媽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媽媽打了小剛一巴掌,小剛很難過,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晚上也沒吃飯。小剛的做法()①是逆反心理的體現②是完全錯誤的,什么事都應該聽家長的③既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也是對母親的傷害④是正確的,應該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11、獨立意識過強的小紅經常與父母爭吵,從學習到買衣服、交朋友,小紅都要自己拿主意;只要父母稍有干預,她就對父母大吼大叫,甚至發展到拒絕與父母交流。在父母的妥協下,小紅開始“自由自在”地決定自己的事情。但是小紅和父母都很痛苦,小時候小紅與父母無話不談的親密感覺再也找不到了。(1)小紅與父母發生矛盾和沖突的現象表明她具有一種什么心理?怎樣認識這種心理?(5分)(2)小紅和父母都想找回過去那種親密無間的感覺,卻苦于不知怎么做,請你給他們分別支招。(各支3招,6分)12、我真是越來越感到厭煩了。我一出門口,爸爸媽媽就問我:“上哪兒去?跟誰一塊兒去?幾時回來?”甚至是不準去。他們會用兩個小時在旁監視我收拾好臥室,其實他們只需15分鐘就可收拾好。當我的行為乖張的時候,他們決不替我找托辭。那天明明是李阿姨錯怪我了,爸爸媽媽非讓我向她道歉。那天他們教我騎自行車,我叫他們別放手,他們卻說該是放手的時候了。我摔倒后,他們只是在一旁看。我當時生氣極了,沒理他們,馬上爬起來,騎上自行車,給他們看,這時他們只是咧著嘴笑。我要和同學出去郊游,他們一直在叮囑我要注意安全,別單獨行動,別丟東西,不許到高處去……(1)仔細體會材料,是爸爸媽媽不愛我們,還是他們不知道怎樣表達愛?是不是他們已經表達了愛而我們沒有察覺?(2)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愛的沖突”?(3)你是否也經歷過“愛的沖突”?如果有,是否為此事你頂撞過父母?后果怎樣?嚴也是一種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