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第四單元·第九課心有他人天地寬第二框:換位思考與人為善課型新授課總課時3課時第2課時授課人教學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態度。能力目標:對尊重的理解能力;在生活、學習中,能夠以自己的行動平等待人、尊重他人;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知識目標:領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理。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教學重點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教學難點從情感體驗上,啟發學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他人的感受,促進學生道德認識內化。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與本課相關的圖片、資料。教學設計教學環節導案學案教師復備欄導入定向課件出示:心理測驗:你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原始森林探險,帶著5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四周環境危險重重,你不可能都將它們帶到最后,不得不一一地放棄。那么,現在請你列出放棄它們的先后順序。課件出示:游戲的答案:這個游戲的真正意義在于:你考慮事情的過程中,是過多地考慮別人對自己的用處,還是想到別人需要我們有什么樣的付出。注意:想想你做出這樣選擇的理由。想想看你的答案表明,你老是想著自己,還是會想到別人呢?引領自學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2、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對人持、和的態度。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是他人、他人、他人。4、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即、。5、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過程。6、換位思考的實質是對的切身關注,深入對方的。它既是一種,也是一種。7、歸納總結:換位思考的要求自讀課文及材料,在課本上劃出答案。探究展示引領點撥(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活動:外號目的:使學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要求:閱讀材料,結合學校和班級情況,說說“起外號”的現象。教師小結: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所在。閱讀P105頁“相關連接”中的故事: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試著用一句比較合適的話(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學生發言,教師小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在謀求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發展。我們不能只顧自己,不能忽視別人的存在,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也就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大到國家、單位,小到家庭、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這樣。下面介紹一個個人之間交往的典型案例。“管鮑之交”故事:引導學生對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不體諒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樣的結果?讓部分學生談談體會,全班交流。情境體驗:懂得體諒!放學路上,小蓉拾到一個裝滿現金和不少證件的錢包。教師小結: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對方聯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是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的實質是對交往對象的切身關懷,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它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8頁的填空。討論自己不喜歡的事可以強加于人嗎?為什么?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強加于人嗎?為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是什么?閱讀后思考一個問題:你希望擁有像鮑叔牙這樣的朋友?為什么?(因為人總難免犯錯誤,這是總希望得到朋友的諒解。)探討:站在失主的立場上,你認為最體諒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么?訓練達標1.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正確的是()①事事都要忍讓②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③在人際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對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態度④實質是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我們通常所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指的是()①對待事物能換位思考②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的心理體驗過程③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怎么對待他④對交往對象要切身關注,要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這告訴我們()①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上看問題③人生而平等④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必須處處寬容別人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4.對右邊漫畫《童真》的理解正確的是()①很好的詮釋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思②在謀求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生存與發展。③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也就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④小孩就應該給老人讓座,沒什么好評論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雨果說:“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陽。”這句話告訴我們()①友善是與人溝通的橋梁;②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③與人為善就會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溫暖別人的心靈,化解矛盾④與人交往就要像太陽一樣高高在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下列想法或做法不符合“換位思考、與人為善”要求的是()A.我討厭別人叫我“胖子”,也從不給別人起綽號B.我喜歡別人以尊重、友善的態度對待我,我也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別人C.誰要是冒犯了我,我就再也不與他來往D.數學是我的強項,我經常幫助數學成績較差的同學7.“管鮑之交”、“將相和”都是我國歷史上的佳話。它們之所以會成為佳話,主要是因為()①鮑叔牙、藺相如是我國歷史上較有名的人物②鮑叔牙、藺相如能時時處處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體驗他人的情感世界③鮑叔牙、藺相如能顧全大局、擁有寬容心④鮑叔牙、藺相如能以欣賞、信任的態度對待別人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當你以挑剔的眼光去看,便會找到無數缺點。”這段話告訴我們()①如果不懂得欣賞他人,就難以接納和理解他人②對周圍的事物應多持欣賞的態度③要堅持中庸之道,欣賞和挑剔各占一半④看待人不能老是用一種眼光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2010年2月5日下午,中國外長楊潔篪在第46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發言:“中國認為,所有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平等的。不管是誰,在作決定前都應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里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A.自己不想做的事,別人也不想做B.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C.別人不愿意的事,自己也不愿意插手D.我們要始終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10.簡答情境一:清朝名相張英在知道老家人與鄰里為建房發生矛盾后,修書一封,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老家人看信后,主動讓地三尺,鄰里見狀,也讓地三尺,于是兩家之間形成了一個6尺寬的小巷。此后,兩家的禮讓之舉和張英的“讓墻詩”傳為美談。情境二:我的同桌在課桌上畫出“中間線”,要求我胳膊肘不準過線。可她自己卻經常越線。提醒她吧,又怕傷和氣,我該怎么辦呢?閱讀和體驗上述情境之后,請你以“交往、相處”為話題,交流一下你的認識。總結反思只有理解他人,才能與人為善。如果我們不懂得欣賞他人,就難以接納和理解他人,更談不上奉獻愛心。請同學們增加了解,增進理解,少點誤解,多點諒解,多一點友善。多一份愛心。板書設計換位思考與人為善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平等、尊重、友善(2)幫助別人生存與發展(3)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2.理解至上善待他人(1)想人所想理解至上(2)換位思考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