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探究八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一、學習目標學習要求一、教學目標(一)認知目標1、熟知表示歷史時段的常用詞匯或習慣用法,恰當運用他們表述、說明歷史事件。(了解公元紀年、干支紀年、朝代、國號、年代、時代、世紀的特定詞匯。)2、區分歷史敘述和文學作品的差別,知道獲取歷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徑及其功用。(認識實物資料,口述資料,文獻資料等作用,要獲取和辨識真實的歷史信息。)3、區分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解釋它們各自的意義和功用,運用不同的資料有理有據地論述問題。 (在具體實例中,領會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的不同價值。)(二)感情目標了解歷史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明白歷史記載的困難和重要性,從而關注歷史,關注現實生活,珍惜現實生活。重難點重難點:公元紀年、世紀紀年代紀年法、年號紀年法教學準備多媒體投影、小黑板教學課時一課時二、學習流程一、情感調節(導入新課)(6分鐘)請大家閱讀一段有關奧運會的歷史 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于古希臘,因舉辦地點在奧林匹克而得名。第1屆古代奧運會于公元前776年舉行,到公元394年共舉行了293屆。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法國人顧拜旦致力于古代奧運會的復興。1896年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舉行。2008年,中國北京舉行了第29屆奧運會。思考:要想確切地記載和表述歷史事件,不可或缺的要素是?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時間和紀年的知識。我們先來預測本課內容。今年是2014年1、用公元紀年表示:是公元(后)______年2、用干支紀年表示:是_____年3、用世紀年代表示:是_____世紀_____年代4、用時代法表示:是“_____”。2014甲午21世紀一十現代二、自學環節 1、中國在漢武帝前后分別用什么方式計算時間? 2、什么是時代,每個時代的劃分標準是怎樣的?我們學過哪些時代? 3、一個世紀和一個時代分別指多長時間,是如何計算世紀和時代的? 4、公元紀年是如何規定的? 5、結合特訓55頁,簡要了解我國古代干支紀年法。知者加速:完成特訓58頁第8題1、閱讀課本114-115頁,完成下列兩道題目。2、時間6分鐘。重要的信息紅筆標記,有疑問的地方畫問號。3、完成同學做知者加速。過程要求獨立安靜。三、互幫環節要求:起立討論,同桌兩兩結對互相提問和回答。若有疑惑,組內探討或者舉手示意。時間為5分鐘。1、中國古代主要有哪些紀年方法?2、干支紀年法的有___天干,___地支,以 ___年為一個周期。3、我們學過哪些時代?他們的劃分標準是怎樣的。4、公元99年為幾世紀?5、世界上最常用的紀年法是哪種? 公元元年的前一年是哪一年? 四、重難點突破 一、公元紀年法。世界上最常用的紀年法公元元年:基督教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公元前某年公元某年(公元可省略)例一: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享年幾歲?例二:抗日戰爭從1937年開始,1945年結束,請問抗日戰爭進行了多少年?請歸納計算的規律:(1)假如已知的兩個時間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那么,計算時間的公式就是:A-B例三:西漢建立于公元前202年,滅亡于公元8年,請問西漢存在了多少年?例四: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兩者相距了多少年?(2)假如已知的兩個時間一個是公元前,一個是公元后,那么計算時間的公式就是:A+B-1 二、世紀紀年法1、用世紀來表述公元前229年和25年公元前3世紀公元1世紀2、用世紀和年代來表述:19世紀60年代20世紀90年代21世紀50年代1861年1990年2050年每百年為一個世紀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為公元前1世紀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為公元1世紀每十年為一個年代1840—1849為19世紀40年代1、什么是時代?通常把一個較長的時段稱為時代。2、你能舉一些例子嗎?古代、近代、現代、農耕時代、工業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唐代、明代等等四、練習環節下列歷史事件歷時幾年?1、鴉片戰爭1840—18422、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3、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220年東漢滅亡,漢朝經歷了多少時間?跨越公元前后的,兩數相加減去一公元前,公元后,兩數一減便得到最早的年號當屬西漢武帝劉徹。劉徹即位之年(公元前140年),即為建元元年。漢武帝在位五十余年,前后一共使用了十一個年號。自武帝肇始以來,從此歷代帝王即位,一般大多立有年號。年號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帝王紀年的名稱。1、你出生于______年,這是______世紀_______年代。2、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這是______世紀_______年代。3、今年是2010年,現在是______世紀。給下列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A.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起義B.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C.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倫王國建立D.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建立E.1世紀,基督教產生F.132年張衡發明地動儀D、C、B、A、E、F 承轉:我們知道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是不能重演的,既然如此,我們是怎樣了解過去、了解歷史的呢?五、自學環節二第一部分:不同類型的資料1、我們了解歷史的資料大致可分為哪三種?2、這三種資料分別包含哪些常見的內容。3、完成課本117頁上面兩道題目。 第二部分:史料的價值4、完成課本119頁題目。1、閱讀課本116-119頁,完成下列兩道題目。2、時間5分鐘。重要的信息紅筆標記,有疑問的地方畫問號。3、完成同學做知者加速。過程要求獨立安靜。 1、什么叫文獻資料?2、文獻資料在形式上有何變化?文獻資料是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文獻資料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史書、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資料。甲骨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有史記載的最早最成熟的文字,也就是我國最早的文獻資料中國最古老的“書”居延漢簡 當時的歷史是由什么人來記載的呢?當時的歷史是由史官和少數文人學者撰寫的。兩千多年前,有個叫崔杼的大臣把自己的國君殺了,史官根據事實在簡冊上寫上某月崔杼殺國君。崔杼大怒,把他殺了。繼任的兩位史官都這樣記錄,結果都被殺了。到第四位史官還這樣寫,崔杼問:“你難道不愛惜性命嗎?”史官回答說:“忠實歷史是我們的本分,我不能因為貪生怕死而失掉本分。”崔杼嘆了口氣,不再殺了。當這位史官走出來時,正遇到第五位史官捧著竹簡和筆走過來,說“我是怕你也丟掉性命,正準備來繼承你呢!”。根據以上材料,請回答:( 1 )從這些史官身上,你學到了哪些品質?( 2 )你認為做一名史官,應具備哪些素養?(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秉筆直書的高尚史德)(高尚的史德,淵博的學識,深厚的文學功底等)秉筆直書的史官(3)給上述材料取個標題。 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我國古代歷史的主要記述者是史官,史官的基本素養有德、才、學、識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秉筆直書的史德。正因為有很多這樣的史官,才能使人們看到相對客觀的文字資料,我們才有可能通過文獻去研究久遠的過去。只有史官和少數文人學者才能撰寫歷史。比如,寫自己的歷史:寫家族的歷史:寫學校的歷史:自傳家族史(家譜)校史過去,現在,普通人也可以書寫歷史或參與書寫歷史。寫社區的歷史:社區史寫村落的歷史:村落史這些知識你了解嗎? 要動腦哦!文字產生之后的歷史我們可以通過文獻資料來了解,那么文字產生之前的歷史我們如何認識呢?對于沒有書籍和文字傳世的遠古時代,文物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它。1、什么是實物資料?實物資料(又稱文物),指的是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的或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存的總稱,比如說遺物、遺跡等。2、文物是怎樣幫助我們了解過去的呢?實物資料:山頂洞人的針四羊方尊西漢初的紙李白手跡《金剛經》吳道子之畫五代錢幣新石器時代陶器明清青花瓷山頂洞人的針裝飾品文物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文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 第二,文物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糾正文獻記載的錯誤; 第三,文物可以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1)什么是口述資料?口述資料是人們口耳相傳的產物,傳說和口述歷史都屬于口述資料。(2)口述資料在什么情況下很重要?文字產生以前;沒有文字;文物不豐富的時候(3)口述資料有哪些種類?口述傳說和口述歷史《史記》居延漢簡甲骨文獸骨大槐樹傳說文獻資料口述資料實物資料金字塔 資料的表現形式:文獻資料 實物資料 口述資料資料價值的不同:第一手資料 第二手資料。 掌握發現歷史、認識社會的方法,學會利用資料判別信息的價值,從而更好地生活于社會中。歷史資料歷史資料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原始資料(直接的證據)后人的說法后人寫的歷史著作等(間接的證據)當事人根據親身經歷寫成同時代的人記錄下來的距離那個時代較近的人記錄下來的六、練習環節(1)北京人頭蓋骨 (2)《論語》 (3)牛郎織女 (4)檔案(5)秦始皇陵兵馬俑(6)圓明園遺址(7)明長城 (8)女媧補天(9)《資治通鑒》 (10)日記分類:屬于文獻資料的有:屬于實物資料的有:屬于口述資料的有: (2)(4)(9)(10)(1)(5)(6)(7)(3)(8)第一手資料:(1)(2)(4)(5)(6)(7)(10)第二手資料:(3)(8)(9)判斷正誤:1 、了解歷史最重要的文獻資料是史書。2 、在中國,歷代都是官方編修的史書。 3 、最早的文獻資料是書本。 4 、文獻資料除了史書、甲骨、簡牘,還包括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其他文字和音像資料。 5 、現在,只有史官和少數文人學者才可以撰寫歷史。(正確)(錯誤:還有私人編著的史書,如《呂氏春秋》等)(錯誤:在商代,有龜甲、獸骨;在戰國、秦、漢還有竹木簡等)(正確)(錯誤:如今,普通人也可以撰寫,如自傳、家庭史、家族史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