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第3課時《百家爭鳴》一、課程標準2-1-6概述我國先秦時期的大致年代和區域,知道對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形勢;了解當時主要學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紹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們的主要主張。能力目標:通過資料對比,判斷當時主要學派主張的差異,學習比較。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兼容并蓄,包容地看待文化現象。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教學難點:“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巨大變革引發思想解放潮流)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四、課堂預設問題導入:“百家爭鳴”——你怎么理解這四個字?展示資料——何謂“百家”“爭鳴”?(百家:指數量多。爭鳴:辯解和論述)導學展示:(自學提綱)1.基本概念——什么叫百家爭鳴所謂“百家”,是泛指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幾家。2.時代背景——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正處于大變革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七雄兼并,社會動蕩不安。為了在兼并戰爭中壯大自己的力量,各諸侯國統治者四處網羅人才,許多有識之士也份份提出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治國主張,因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3.諸子百家——了解代表人物的思想觀點學派代表的思想家所處的時代主張或觀點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4.影響意義——認識百家爭鳴對中華文明發展的作用不同的學派廣泛地宣傳自己的主張和學說,又相互批判、借鑒,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這是我國古代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思維拓展——小組合作:課本第15—17頁1.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2.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又有怎樣的教育主張?你贊同他的觀點嗎?歸納:孔子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及意義:孔子重視道德教育,從而有利于形成穩定和諧的社會;孔子主張“有教無類”, 體現了教育平等精神;孔子還主張“因材施教” ,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孔子還注重啟發式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以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影響:孔子的學說被歷代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正統思想。教師點評孔子的教育觀: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平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而孔子打破階級地位的差距,大量地招收平民子弟為他的弟子,確實體現了他“有教無類”的觀點。各個學生有著不同的個性和心智特點,只有有針對性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優勢和特長,“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僅是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值得我們借鑒。3.儒家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沒有成為主流思想?為什么?在動蕩的年代和和平的年代,主流思想必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也正因為如此,在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主張“仁政”和“仁愛”思想的儒家思想沒有得到重用也不足為奇了。4.當時各派思想家到處游說,為什么秦國國君最后選擇了法家思想?戰國時代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專制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爭,統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兵役徭役,階級矛盾激化。法家主張嚴厲刑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當時社會形勢的需要,自然受到青睞。作業: 特訓 板書設計:三、百家爭鳴1、 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2、 主要學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學派代表的思想家所處的時代主張或觀點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仁愛”,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孟子戰國時期“仁政”、“民貴”、“君輕”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 “無為”;樸素的辯證思想,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具有對立面莊子戰國時期“無為”墨家墨子戰國前期“兼愛”、“非攻”法家韓非子戰國時期“法治”、強化中央集權和君主的權力兵家孫武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臏戰國時期“事備而后動”3、百家爭鳴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