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中歷史岳麓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中歷史岳麓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史前時代
第1課 遠古人類的足跡
1、距今大約300萬年前,人類由類人猿進化而來,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2、遠古居民的三個代表: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元謀直立人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云南省元謀縣
北京直立人
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
山頂洞人
距今約三萬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
3、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制造
用火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保留猿的一些體質特征
打制粗糙的石器(舊石器時代)
使用天然火
?
?原始人群(群居)
山頂洞人
距今約一萬八千年?
?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
人工取火
?懂得愛美死后埋葬
?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氏族
4、北京人肢骨比頭骨進化快的現象表明,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舊石器時代大約距今200多萬年到1萬多年間。
第2 課 原始農業與村落生活
1、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
原始人類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生產活動
生產工具
住房
用具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約七千年
長江流域浙江余姚
種植水稻,飼養豬、狗、水牛
骨制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干欄式房屋
制造陶器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約六千年
黃河流域陜西西安
種植粟和蔬菜(白菜、芥菜),飼養豬狗雞;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制造陶器
2、距今1萬年左右,原始農業漸漸產生,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巨大的變革。農業的產生使人類趨于定居,生活更加穩定,人口也開始增長。
3、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時代)有了農業和早期制陶業。
4、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都處在新石器時代。
第3課 傳說時代
1、炎帝、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始祖: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從此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中華民族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2、《周易》的說法:伏羲氏、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堯、舜、禹時代先后出現
3、堯、舜、禹時期,用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4、堯命人制定歷法,派鯀治水,卻失敗了。舜派禹治水,取得成功。
第二單元 早期國家
第4課 夏與商的政治統治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約公元前2070年
陽城



約公元前1600年
亳,幾次遷都,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鎬京
周武王
周幽王
東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二、夏與夏文化
1、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2、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有可能是夏的遺存。
三、商的政治統治
1、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下自己文字(甲骨文)記載的政權
2、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至殷(殷商)
3、商有師旅的軍隊編制,有各種刑罰,有祭祀禮儀。商王自稱“余一人”,至高無上。
四、長江流域的四川“三星堆文化”不同于商核心地區文明。
第5課 西周的封邦建國
1、商亡周興
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武王聯合其他方國在牧野大敗商紂王的軍隊,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封建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的目的:為了鞏固對遼闊疆土和殷商遺民的統治。
(2)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以及先朝貴族。
(3)分封制的內容:
①諸侯的權利:受封的諸侯享有封地的管理和收取賦稅等權利。
②諸侯的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定期到鎬京朝覲、納貢;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周王作戰。
(4)周王、諸侯、卿大夫、士逐級分封,形成對全國的控制網絡。
(5)分封的意義:
西周通過分封諸侯,不但鞏固了對原來商朝地區的統治,而且擴大了統治范圍,加速了全國經濟的發展。
3、制作禮樂
(1)目的:維系分封制的穩定
(2)意義:
禮樂制度和分封制相輔相成,有利于西周鞏固統治、穩定社會秩序,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產生深遠影響。
第6課 西周的衰微
1、西周王室的衰微
周厲王對人民采取殘暴的壓制政策導致公元前841年發生“國人暴動”,西周統治基礎被削弱。
2、分封制的瓦解與西周滅亡
(1)西周時期,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農業的進步為手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2)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區域的開發、經濟的發展,②周王室與諸侯國之間血緣關系日益淡薄
(3)東周的建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結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第7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一、從符號(刻畫符號)到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又稱殷墟卜辭)是殷墟(河南安陽)出土的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它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甲骨文是迄今所知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體系)
二、精美青銅器
青銅器和文字都是文明時代開始的重要標志。
商周青銅器有工具、兵器、車馬具等,最有代表性的是禮器。
商周青銅器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銅象尊。
青銅器不僅反映當時高水平的冶煉、鑄造技術,而且體現統治者通過嚴格的禮儀來規范社會秩序的努力。
三、甲骨文和青銅器上的銘文讓我們對商周時期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商周時期,一些青銅器上刻有文字,由于古人把銅稱為金,所以這種文字叫做金文。金文因常??淘阽娀蚨ι希视纸凶鲧姸ξ?。
第三單元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第8課 大國爭霸
一、“春秋五霸”(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1、諸侯爭霸的目的:爭奪地盤,取得號令諸侯的霸權
2、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性質:春秋:爭霸戰爭;戰國:兼并戰爭。
3、春秋五霸:
說法一:齊桓公(葵丘會盟)、晉文公(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說法二: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4、齊桓公成為霸主的原因
①任用管仲為相;②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增強了國力;③以“尊王攘夷”為口號,通過征戰,提高了齊國的地位。
5、爭霸戰爭的影響:
(1)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2)在爭霸戰爭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有利于國家最終統一。
二、“戰國七雄”
1、戰爭的目的:兼并和統一
2、主要諸侯國:齊、楚、秦、燕、趙、魏、韓、(方位:東南西北上中下)
3、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圍魏救趙)、長平之戰(趙軍大敗,東方六國從此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紙上談兵)
4、春秋時期諸侯霸主表面上維系對周天子的臣屬關系,少數南方諸侯稱王;戰國時期各國完全無視周王室的存在,紛紛稱王。
5、公元前3世紀中葉,秦國最強
第9課 社會經濟的變動
一、生產技術的提高
(1)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鐵農具和牛耕(畜拉犁)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在戰國時得到推廣。(牛耕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影響:在人口增長和技術發展的前提下,各諸侯國為爭奪資源、獲取更大發展空間而發動爭霸戰爭。
二、水利工程的興修
(1)戰國著名水利工程:秦國都江堰(秦國蜀郡大守李冰)、鄭國渠和楚國芍陂。
(2)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富饒的 “天府之國”,促進秦國的富強
三、城市與商業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有史以來城市與商業發展的第一個繁榮期。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的發展使統一的呼聲更加強烈。
第10課 變法時代
一、各國的變法運動
原因:舊制度(奴隸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急劇變動
目的:富國強兵
例子: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使它們先后躋身于戰國七雄)。
二、商鞅變法(各國中最徹底的)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展變法。
(3)目的:直接目的:富國強兵;根本目的: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4)內容:①獎勵耕織、墾荒;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軍功;③編制戶籍,實行什伍連坐法;④推行縣制(秦始皇時期改為郡縣制);⑤統一度量衡。
(5)意義:商鞅變法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后兼并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第11課 百家爭鳴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學派
時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內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論語》
政治思想:“仁” (愛人),“為政以德”。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知新。
戰國
孟子
仁政治國、輕徭薄賦。統治者要以德服人,爭取民心。人要善養天賦的善良本性。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經》
①天地“自然無為” 。②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辯證法)。③順應自然、“無為”治國。
戰國
莊子
樂天知命、順應自然、精神自由、無為而治
墨家
戰國
墨子
《墨子》
①“兼愛”:希望人們互助互愛。
“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②選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
③提倡節儉。
法家
戰國
韓非
《韓非子》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春秋
孫武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戰國
孫臏
《孫臏兵法》
強調戰前要做好準備,論述以寡擊眾、以少勝多。
二、孔子是最早創辦私學的人。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第四單元 秦漢統一王朝
第12課 秦朝的統一
一、秦滅六國(商鞅變法后實力增強)
統一時間: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陽
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的分裂割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的局面。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
二、鞏固統一采取的措施
措施
影響
政治
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治國)
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經濟
修筑馳道、開鑿疏通水道,統一車輛形制,拆除路障、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度量衡
對于促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文化
統一文字(小篆)
焚書坑儒
摧殘了文化,制約了人們的思想。
贏政自稱始皇帝,皇帝之下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協助皇帝處理政事、掌管軍事、監察百官。贏政接受李斯建議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三、如何評價秦始皇
①功: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人們生產生活的安定,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統一了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他通過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②過:秦始皇又是一個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嚴酷的刑法,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③總體功大于過。
第13課 秦朝的滅亡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賦稅(因為連年征戰和營建長城、阿房宮、驪山陵)
②嚴酷的刑法(死刑、連坐)
秦朝的暴政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誅暴秦(陳勝吳廣首倡的秦末農民起義起義)
時間:公元前209年
起義地點:大澤鄉
根本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使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
項羽:前207年,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
劉邦:前206年,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楚漢之爭:前206年—前202年,垓下之圍
第14課 西漢初立(漢初采用道家思想治國)
一、西漢建立
1.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
2.劉邦采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
二、“文景之治”
1、原因
①漢初的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②總結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訓。
2、措施
①推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人民的負擔;②提倡節儉;③廢除連坐法和肉刑(緹縈救父),重視“以德化民”。
3、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三、“削藩”
1.漢初沿襲秦朝郡縣制,同時分封王國,形成王國問題。(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
2.漢景帝接受晁錯“削藩”建議,導致“七國之亂”。
第15課 新的大一統
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①為進一步鞏固政權;②漢初分封的諸侯國,還有相當的勢力,依然威脅中央集權。
①削弱相權(中朝和外朝),加強監察制度(司隸校尉和刺史);②頒布“推恩令”(主父偃建議),削弱封國勢力。
①強化了中央集權;
②基本解除了諸侯王國對中央的威脅
思想
漢初實行“無為而治”,諸子百家學說重新活躍(秦朝焚書坑儒),不利于集權帝國的統治。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建議);大興儒學教育(太學),重用儒生為官
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領域居于主導地位)
第16課 開拓邊疆與對外交流
一、漢匈和戰
時期
措施
戰國
燕、趙、秦等國修長城防御匈奴
秦朝
續修長城,派軍防守
漢朝
漢初采取和親政策(昭君出塞);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在河西地區設立郡縣、實行屯田
二、張騫通西域
1.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今新疆地區,稱為西域。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時間:公元前138年。
使命: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意義: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時間:公元前119年
影響: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
4、西域都護的設立
①時間:公元前60年② 意義:從此(西漢),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張騫通西域后)
①中國的絲和絲織品(中國最早養蠶織絲),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中亞、南亞、西亞,再轉運到大秦(歐洲羅馬),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②傳出:鑿井、冶鐵、造紙等技術;傳入:中亞的葡萄、黃瓜、胡蘿卜、大蒜等農作物,羅馬的毛織品、玻璃等手工業品和雜技,印度的佛教、西方的樂舞雕塑等;
③影響: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2、海上絲綢之路
第17課 東漢的興衰
一、“光武中興”
1.王莽代汗稱帝,改國號為“新”,王莽統治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引發綠林軍赤眉軍起義。
2.東漢建立(再度實現全國統一)
建立時間:公元25年 都城:洛陽 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3.光武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收到明顯成效,出現盛世“光武中興”
二、東漢后期政局的混亂
原因:東漢中后期,外戚和宦官輪流控制朝政,互相爭斗
三、黃巾起義
1.原因:東漢后期政局混亂,豪強大族兼并土地,民不聊生。
2.時間:184年 3. 領導人:張角(太平道領袖)
4.影響:從根本上動搖了東漢統治,形成了軍閥割據、分裂動亂局面。
第18課 漢代的科技與文化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醫學成就
1.西漢早期已經使用麻紙。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即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逐步傳到世界各地,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編撰于戰國、定稿于西漢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5.東漢張仲景(醫圣)著有《傷寒雜病論》,論述了四診法和辯證治療原則,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
6.東漢華佗研制“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編成“五禽戲”鍛煉身體。
二、司馬遷和《史記》(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杰出的史學家?!妒酚洝酚浭隽藦狞S帝到漢武帝時期3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為后世編寫史書的典范。
三、佛教東傳與道教產生(傳統文化發展和社會動蕩不安的結果)
1、佛教的傳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漢末年沿絲綢之路和海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③東漢明帝時,興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④教義:人死后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宗教是統治人民的思想工具)
2、道教(和道家有區別聯系)的興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
②東漢時在民間興起。
③教義: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長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第四單元 魏晉南北朝的政權分立與區域開發
第19課 三國鼎立
一、曹操統一北方(官渡之戰:爭奪黃河中下游)
1.形勢:①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生產遭到嚴重破壞。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實行屯田,日益強大。
2.時間:公元200年 3.作戰雙方:袁紹、曹操
4.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二、赤壁之戰
1.形勢: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統一全國;南方劉備、孫權勢力有所發展。
2.時間:公元208年 3.作戰雙方:曹操、孫劉聯軍
4.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三分天下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曹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曹丕
蜀(蜀漢)
221年稱帝
成都
劉備
吳(孫吳)
222年稱王
229年稱帝
建業
孫權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國經濟都有所發展,為以后的統一局面奠定了基礎。
第20課 北方的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一、從西晉到十六國
1、265年,司馬炎廢魏帝自稱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短暫統一)。316年匈奴軍隊滅亡西晉。
2、十六國:十五個在黃河流域,一個在西南地區。
二、北方民族的內遷(形成民族交流和交融的浪潮,為中原文化注入新血液)
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386年,鮮卑族拓跋部的首領拓拔圭建立魏國,史稱北魏
2.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有利于北方民族大融合)。
3.為了革除落后習俗,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目的),孝文帝拓跋宏進行改革。
內容:①采用漢制,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貪污;②頒布均田令;③遷都洛陽;④移風易俗:易漢服、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為以后南北方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第21課 東晉南朝與江南的開發
一、東晉南朝的政權更迭
1.317年西晉皇族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定都建康。
2.東晉以來,南方依次建立宋、齊、梁、陳四個政權,都城都在建康,合稱“南朝”
二、北方人口的南遷
1.東漢末年以來至南朝宋初,北方人口不斷南遷,南遷的人口主要定居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遷的人口近100萬,約占南方人口的1/6。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人口南遷趨于低潮。
二、江南的開發
1、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耕作技術,還有麥、菽等作物品種,使江南農業迅速發展。
表現:①大量的荒地被開墾為農田。②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③農業技術的進步: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④小麥推廣到江南地區。
2、手工業(冶煉、造船、造紙、制瓷):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南朝時發明了灌鋼法,是冶鐵技術的一大進步。
4、(農業發展帶動)商業繁榮: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禹(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的中心。
5、影響:加快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步伐,加強了南方各族間的交融。
(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士人文化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貢獻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綴術》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一千年。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根據農歷進行生產)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書法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是“書圣”。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線條優美;
人物傳神
石窟藝術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川| 仪征市| 双流县| 修水县| 永新县| 武乡县| 嘉兴市| 榆社县| 石嘴山市| 洞头县| 扶风县| 民丰县| 广水市| 峨边| 云和县| 古蔺县| 闻喜县| 江津市| 丰县| 德州市| 安岳县| 白沙| 定结县| 康乐县| 乌恰县| 蒲城县| 海淀区| 阿拉善盟| 贡嘎县| 莱芜市| 徐水县| 河津市| 墨竹工卡县| 定兴县| 榆林市| 灵石县| 安达市| 炎陵县| 兴安县| 齐齐哈尔市| 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