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華佗華佗,一名旉,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我國古代杰出的醫學家,被稱為“神醫”。 《后漢書》、《三國志》都載入了《方技傳》,反映了統治階級對科技的輕視。華佗不慕爵祿,潛心研究學習醫藥,所以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反映了我國公元2世紀的醫學水平。 華佗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據《后漢書》、《三國志》等書記載,曹操“親理”朝政時曾因頭風病不時發作而欲“使佗專視”,但華佗卻“恃能厭食事”,不愿專門服侍曹操。他借故歸家不返,“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華佗“猶不上道”。最終被曹操處死。這單就華佗不貪利祿不慕榮華富貴這一點,也說明華佗的道德高尚。 華佗從小就很機敏。傳說他7歲死了父親,家中貧困,母親讓他去求父親生前好友蔡醫生學醫。華佗到城里見了蔡醫生,說明了來意。蔡醫生心里想:華佗父親是我的好朋友,若不答應,鄉鄰會罵我“人死絕交,對友不義”,答應吧,還不知他是不是塊學醫的材料,最好考考他。蔡醫生見幾個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葉,最高的枝條夠不著,也爬不上去,便向華信說:“你能想法把這最高的枝條上的桑葉采下來嗎?"華信說:“這還不容易!"于是,他叫人取了根繩子,拴塊小石頭,只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就把桑葉采到手里。 蔡醫生又看見兩只羊斗架,眼都斗紅了,誰也拉不開,就又說:“華佗,你能把這兩只羊拉開嗎?",華佗馬上說:“這好辦?!敝灰娝韮砂氧r草,放在羊的兩側,斗架的羊早餓了,看見身邊的鮮草,忙搶著吃,就自然散開不斗了。蔡醫生見華佗如此聰明,就收他為徒。 后來他刻苦學習,注重實踐,成為東漢名醫。成名后的華佗為人治病不分對象,不論場所,這也反映了他專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的高尚情操。 他,一生行醫,對外科、內科、婦科、針灸、寄生蟲病和醫療體育保健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和精湛的醫術。他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醫學家。 華佗擅長外科手術,他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施行剖腹手術的外科醫生。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他發明了一種能全身麻醉的藥物即麻沸散。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十九世紀初的事,比我國推遲了一千六百多年。有一次,華佗看見一個面色焦黃、呼吸緊促、病勢很重的推車人,一問,才知他肚內絞痛。華佗斷定這人得的是腸癰(即闌尾炎)。于是華佗讓病人喝了麻沸散,很快就麻醉過去。他用刀子切開腹部,割去腸子潰爛部分,洗滌內部,然后縫和起來,又涂上消炎生肌的藥膏。過了幾天,病人的傷口很快就愈合了。這一手術的成功,不僅說明了麻沸散的效力,而且也說明了華佗在人體解剖上有豐富的知識。 在婦產科方面,華佗也有精湛的醫術。在后漢書中記載:李將軍的妻子有病,請華佗診治。華佗經過診脈后說,是由于懷孕期間身體受傷而胎兒未掉造成的病。李將軍說,孕期確實受過傷,但胎兒已經墜落。華佗說,依脈相看,胎兒并沒有墜落。李將軍不以為然。過了一百天后,李妻病勢轉重,再次請華佗看病。診脈后,華佗說,脈相如前,原是雙胎先流產的使母體流血過多,后一個不能產出。現在這胎兒已死,燥縮附在母脊背上。于是華佗先給李妻扎針,然后進湯藥。一會,婦人覺得要產但又不下。華佗說,這是死胎枯萎,不能自生,必須由人探取。他告訴一婦人探去之法,果然得出死胎。 資料來源:云南省富源縣中醫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華佗.doc 竹簡.avi 蔡倫.wmv 音樂.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