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6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6課 三國鼎立備課資料包(參考圖片38張、視頻26個、文字16個、音頻9個) (90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6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6課 三國鼎立備課資料包(參考圖片38張、視頻26個、文字16個、音頻9個) (90份打包)

資源簡介

三國歷史與《三國演義》
一、三國歷史的特點:三國的歷史從中平元年(184年)算起到晉滅吳(280年)共96年,從建安元年(196年)算起到晉滅吳共84年,從魏文帝代漢(220年)到晉滅吳共60年。在這段歷史中,總的態勢是各路英雄在東漢帝國瓦解的廢墟上問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統一,因而軍事斗爭就成為三國歷史的主線。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正是從文藝的角度描寫了這條主線。但是,三國的歷史要比這豐富得多。因為,為實現新的統一而出現的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只是三國歷史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魏、蜀、吳等各派政治力量為實現統一的目的,又都在政治、經濟各方面奮發圖強,銳意革新。政治上,用人唯才,用法嚴明,賢能得用,政治清明;經濟上,輕徭薄賦,大興屯田,南方和邊區經濟得到開發。同時,在這種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斗爭都相對活躍的歷史時期,各類人才有了更多的機會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而形成了一種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局面。當時各方面的斗爭是互相聯系的,而人才問題又居于核心地位。為實現統一,三國的君主都很重視人才,彼此之間的人才爭奪是相當激烈的。曹魏地廣人眾,有人口440余萬,軍隊30余萬,重要謀臣20余人,主要戰將30余人。孫吳次之,人口230余萬,軍隊20余萬,有重要謀臣10余人,主要戰將20余人;劉蜀的力量最弱,人口90余萬,軍隊10余萬,有主要謀臣七八人,重要戰將十余人。曹、劉、孫在人才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無疑是促成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同時期的其他競爭對手如袁紹、袁術、劉表、公孫贊、呂布等則由于在人才政策方面不如他們,甚或出現重大的用人失誤,因而很快就被歷史淘汰。在魏、蜀、吳三國中,曹魏占地最廣、人口最多、經濟軍事實力最強,曹操本人也是第一流的領導人才,但是,曹操一生戎馬生涯30余年,卻沒能實現統一,主要原因在于:東漢末年,戰亂頻繁,黃河流域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流亡,經濟衰落,而長江流域相對穩定,沒有受到太多的戰亂影響,加之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因而南方的經濟超過了北方,支撐著孫吳、劉蜀與北方的曹操對峙。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鼎立局面之后,經濟、軍事又出現了新的格局,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加上其它方面的優勢,北方的總體力量又超過了南方,因而,最后又由北方的晉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二、三國歷史何以獨具魅力:三國歷史源遠流長,但唯獨三國的歷史被歷朝歷代的社會各個階層所津津樂道,為什么?我以為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三國歷史的特殊魅力。三國的歷史,從時間上看,只有半個多世紀,比較集中;從政治格局來看,是三足鼎立,三者之間互相牽制,很富有戲劇色彩;從人物方面看,又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而且三國的君主都可稱明主,手下網羅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將;從事功方面看,三國都是打著正統或維護正統的旗號,謀求剪除異已,實現新的統一。在很短的時間里,集中了這樣一大批智勇之士,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國鼎立、西晉統一等一幕幕驚心動魄、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因而,很自然地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這也是羅貫中要選取三國這一歷史時段來創作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別的歷史時段,如楚漢戰爭、隋末唐初的戰亂、元末明初的戰亂、明末清初的戰亂等相對而言,都沒有三國這樣在多面具有典型性。二是與宋元時期民族矛盾加劇和理學家們尊劉抑曹密切相關。三國歷史故事,西晉時已出現空城計等傳說,南朝《世說新語》中,有關《三國演義》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個。據記載,貂蟬的故事,北宋時已出現。而且北宋“說三分”,已形成“尊劉抑曹”的傾向。由于南宋是一個偏安政權,人們強烈呼喚正統秩序。朱熹編纂《通鑒綱目》時,尊崇類似南宋的劉蜀為正統,加上兩宋理學家們對儒家倫理思想的升華和強化,這些反過來又必然會影響民間文學的價值認定。宋元時一代又一代的市井說書人,在民族矛盾的影響下,浸透了憂國憂民的心情,他們對歷史故事加工后,“史”的成分在淡化,“藝術”的成分在增加,從而宣講的主旨逐漸在英雄傳奇中,大力渲染正統觀和忠孝仁義。最早的三國話本元代《全相三國志評話》,雖只“粗具規模”,但其主題思想傾向已同羅氏《三國演義》接近。這種適應時代需要的藝術加工,無疑更加強化了人們對三國歷史的濃厚興趣。三是三國歷史和《三國演義》互相影響。這種影響的效果猶如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如前所述,在宋元時尊劉抑曹的正統觀一經確立以及儒家思想強化后,說書人已經可以撇開歷史的真實,完全按照儒家的正統觀和倫理標準來塑造三國人物了。劉備逐漸成為仁的化身,諸葛亮成為忠和智的代表,關羽成為義的化身,曹操則被丑化為殘忍和譎詐的奸雄。《三國演義》的作者就是遵循這樣一個模式來塑造三國人物的。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后,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想了解三國歷史本來面目的人也是先讀《三國演義》而后去翻《三國志》的。這一現象表明,他們是把《三國演義》當歷史看的,只是在懷疑、好奇之后,才去讀《三國志》,探尋三國歷史的真面目。同時,我們還有理由認為,《三國演義》有“三國”的歷史之根,而三國歷史又有“演義”加以渲染,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動,使彼此都逐漸超出了它本來的能量,產生了經久不衰的歷史魅力和藝術魅力。 四是封建政權的支持和宣揚。明清兩朝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各類社會矛盾尖銳,統治者除加強君主專制外,企圖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來維護統治。以關羽為例。關羽由人向神的轉化,始于兩宋之交,當時宋王朝岌岌可危,希望有像關羽這樣“大義大勇”的神來保護它。北宋末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南宋關羽成為拯救民生劫難之神。明清兩代對關羽的推崇達到極點。明政府封關羽為“武廟”的主神,與“文廟”的孔子相對應。清順治時封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以后屢加晉封。同時關羽顯靈保衛明、清王朝的神話不斷出現,而且見于詔書之中。在封建王朝的提倡下,關羽“廟祀遍天下”。顯然,政府的支持作用,更鞏固和強化了人們對三國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關注。
三、《三國演義》最多只有五分真:《三國演義》取材于三國歷史,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歷史在這里只不過是一個故事框架,一個時空斷限。歷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歷史事件已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歷史典籍那樣去真實地記錄歷史、敘述歷史,而是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去塑造歷史、虛構歷史,把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愛憎、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和對歷史精神的闡釋全都融合到一起,將三國歷史加以演義、虛構、渲染,或者改頭換面。由于小說藝術本身的局限,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只是選取了三國歷史上最具藝術效果的方面棗軍事斗爭,而對同樣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政治改革和經濟措施則沒有涉及。與三國歷史的真實相比,《三國演義》中的史事經過、典章制度、生活習俗、人物功過、人物性格、官制、禮儀、時間、地域等或是不準確,或是弄錯,或是有意虛構,或是過分渲染,因而似真非真,真假并存。尤其是書中所記典章制度、生活習俗等,大量是作者生活在其中的元明時代的,與三國的實際情形相差很遠。譬如坐姿,在《三國演義》中人物都垂腳高坐凳椅,而歷史研究表明,三國時期人們普遍跪坐,即使是婦女梳妝,也都是跪坐進行,到了唐末五代以后,由于胡床的傳入,坐姿和坐具才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下面舉幾個典型人物的例子,更能清楚地辨明《三國演義》和三國歷史的差別:一是與諸葛亮有關的“空城計”和“死諸葛走生仲達”。“空城計”完全是虛構的,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時才與司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寫空城計又是有所本的,這個“本”就是《三國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沖三事”,但它是假的。因為諸葛亮屯兵漢中陽平時,司馬懿還是荊州都督,無緣與諸葛亮抗衡。“死諸葛走生仲達”的依據是《漢晉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后,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車相近時,蜀軍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欲向魏軍”,司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當時在魏軍中就傳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蜀軍“入谷然后發喪”。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成了蜀軍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著諸葛亮木偶像,司馬懿疑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二是關羽的一生事跡。《三國志》中對關羽的記載很簡單,可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贈給關羽的美名最多,對關羽的一生事跡虛構得也最多。如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等都是假的。至于關羽死后在玉泉山顯圣、并活捉呂蒙使其斃命,則純粹是封建迷信。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是作者為丑化曹操,樹立關羽的高大形象而虛構的。關羽放水淹七軍事雖有所本,但與史實相差很遠。《三國志》中的《關羽傳》和《于禁傳》都寫得很清楚: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平地水高五六丈,關羽所帶的荊州水軍適應這種天氣,而于禁、龐德帶的是北方軍,不適應水戰,被洪水沖沒,于禁投降,龐德被殺。在《三國演義》中卻成了關羽料定秋雨季節必有大水,先堵住低濕地帶,自居高處,然后“放水淹七軍”。  三是為丑化曹操而故意歪曲史實。如赤壁之戰是一場遭遇戰,《三國志》的《武帝紀》、《周瑜傳》等寫的是兩軍相遇于赤壁,曹軍大疫,初戰不利,乃引軍還。而《三國演義》則將它無限夸大。又如曹軍潼關戰馬超事,戰斗確實很激烈,但是《三國演義》寫曹操割須棄袍乃得脫則完全是為丑化他。實際上,潼關大戰,曹操是贏家。
21世紀教育網xycity.cn/news/75/n-27375.html
三國局面的形成
東漢中平六年(189)靈帝死,劉辯繼立為少帝。執政的何太后兄何進聯絡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殺統領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碩。袁紹、何進等密謀盡殺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陽為援。當宦官殺何進,而袁紹又盡殺宦官之時,董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董卓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
董卓入洛后,袁紹出奔冀州,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彼此欺詐并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初平三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
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占據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后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聚兵反抗,成為關東聯軍的一支。他在濟北(今山東長清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又陸續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漢獻帝遷到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又屯田積谷,以蓄軍資。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袁紹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鄴城,相繼占領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統一了中原地區。建安十二年,曹軍出盧龍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
建安十三年,曹軍南下,攻占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依托于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江東的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劉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劉備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水師于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迫使曹軍退回中原。這就是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曹操北歸以后,用兵于關中、隴西,把統一范圍擴及整個北方。
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劉焉之子)的地盤。二十四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據守荊州的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
漢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即漢昭烈帝劉備),國號漢,世稱蜀,又稱蜀漢,建元章武。孫權于221年接受魏國封號,在武昌稱吳王。222年,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即吳大帝孫權),后遷都建業(見建康),建立吳國。
猇亭之戰以后不久,蜀、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余年之久。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魏國置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并、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于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嶺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吳有揚、荊、交三州。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余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漢末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于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站在這個階層一邊。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不具備戰勝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據者的政治優勢。曹操殺戮譏議自己的名士邊讓,引起兗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勢力幾乎覆沒。東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紹,實力和影響遠勝曹操,在討曹檄文中曾辱罵曹操是“贅閹遺丑”。官渡之戰時,曹操的文武官員多與袁紹通謀。曹操為了戰勝強大的對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從較低的社會階層中網羅有能力的人才。后來他一再發布“唯才是舉”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齒于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選官的真正準則并不是“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在其帷幄中有許多名士。官渡戰前,徐州混亂,他曾派出名士陳群、何夔等人出宰諸縣,以圖穩定局勢。曹操得鄴城后,立即辟用袁紹原來轄區內的名士;破荊州,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為念。
曹操死后數月,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時,采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選擇賢而有識鑒的員,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國齊王芳時,又增設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未年名士臧否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有利于政權的穩定。但在士族階層發展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此制并不能長久地超然于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別的戶籍,男丁世代當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士逃亡,妻子沒官為奴。冀州士家有十萬戶以上。
曹操勢力得以不斷壯大,經濟上主要得力于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潁川黃巾,奪得大批勞動人手和耕牛農具,在許昌附近開辟屯田區。接著,許多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區一般都在易墾或沖要地點,自成系統,不屬郡縣。屯田民是國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對分(不用官牛的)向國家繳納地租,但不負擔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軍士屯墾,稱為軍屯。屯田者的生產有政府保障,其勞動生產率比郡縣的自耕農民高,在短期內屯田即能保證軍糧的需要。齊王芳時,由壽春到洛陽一線,軍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見曹魏屯田)。
曹操進駐冀州后頒行租調制,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戶征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也有利于大族豪強庇蔭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對豪強兼并行為的懲罰,但大族豪強兼并事實上難以阻止。
隨著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制的施行,北方社會秩序趨于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利用水力鼓風冶鑄的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魏國與日本境內的邪馬臺國保持著較頻繁的交往。西域諸國也有使臣和商人往來。
文化方面,文學、哲學和科學技術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詩人;還有以王粲、陳琳為代表的所謂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詩歌創作上形成“建安風骨”,留下許多名篇。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蔡琰(文姬)有《悲憤詩》傳世,著名的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創作于建安時。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的產生,是哲學思想的突出成就。后世稱為“醫圣”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后人析為《傷寒論》及《金匾要略》二書),奠定了中國醫學體系的基礎。華佗則精于外科手術、首創用麻沸散作手術麻醉劑。數學家劉徽在圓周率計算上有重大貢獻。馬鈞在機械上有多種發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車。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黃巾起義和張魯保據的失敗,略有沉寂,佛教則繼續流傳。洛陽有佛寺,西域僧人前來傳法譯經。潁川人朱士行遠赴于闐求經,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漢僧。
魏國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鄧飏、李勝、畢軌、丁謚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于謀略,屢有軍功。景初二年(238),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國版圖。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爽屈服,并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后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儉(正元二年,255)、諸葛誕(甘露二年,257)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于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后,司馬氏乘時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滅蜀。兩年后,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魏國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188),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繼任。劉焉、劉璋相繼壓平了益州豪強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劉璋邀請暫駐荊州的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建安十九年,劉備占據益州;二十四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劉備于221年稱帝后,為爭奪已失的荊州,于次年出峽,與吳軍進行了夷陵之戰,敗退入蜀,病死。其子劉禪繼立。
劉備在新野時,邀約客居隆中的諸葛亮為輔佐。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荊州不可持久的形勢,從戰略上促成劉備進入益州,以圖自保。劉備死,諸葛亮輔劉禪。小國弱民,處境困難。今川西和云、貴的一些少數民族,當時統稱西南夷,接連發生叛亂。益州郡(今云南晉寧東)豪強雍闿執太守,求附于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響應雍闿,南中地區動亂擴大。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南征,大軍分為三路,諸葛亮軍西平越嶲,馬忠軍東平牂柯,然后他們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時孟獲已代雍闿據郡。諸葛亮敗孟獲,并按出軍時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對孟獲七縱七擒,終于使孟獲歸心,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并允許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馬特產充實蜀國軍資。西南夷人地區的閉塞狀態,從此有所改變。
南中戰爭結束,蜀吳結盟也取得圓滿成果。諸葛亮于建興五年率軍進駐漢中,同魏國展開爭奪關隴的激戰。諸葛亮在益州疲憊情況下急于求戰,一方面力圖以北伐來鞏固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正統地位;一方面則以攻為守,借以圖存。建興六年,諸葛亮命趙云據箕谷(今陜西褒城北)以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進攻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前鋒馬謖在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敗陣,蜀軍撤回。以后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出兵,都由于軍糧不濟,沒有成果。建興十二年再次北伐,進軍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病死軍中,蜀軍撤回,北伐停頓。
諸葛亮死后,蜀國以蔣碗、費祎、董允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以后,宦官擅權,政治腐敗。大將軍姜維北伐,勞而無功。景耀六年,魏軍三路攻蜀,姜維在劍閣抗拒魏鐘會大軍,而魏鄧艾則輕軍出陰平(今甘肅文縣西)險道南下,于這年冬滅蜀。蜀國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漢未黃中起義時,孫堅隨會稽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以后又轉戰于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隸屬于袁術,在淮南活動,孫堅死,子孫策統領部眾,約于興平元年(194)開始向江東發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暫駐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逼降會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獻帝都許以后,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建安四年,孫策擊破袁術廬江太守劉勛,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孫策死,策弟孫權統眾。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徒治京城(今江蘇鎮江)。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于荊州;十五年招附保據嶺南的士夑兄弟,取得東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孫權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建安二十四年孫權破關羽,占有荊州全境。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限制了蜀國出峽發展的可能。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
散布在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嘉禾三年(234)諸葛格率軍進攻丹陽山越,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余下的成為編戶。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于融合。東晉南朝史籍中,關于山越的記載只偶爾一見。
孫權主要的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戰后,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江北居民多渡江,瀕江數郡成為空虛地帶。
諸葛亮死,魏蜀戰爭停止后,魏國加強了在淮南對吳國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筑濡須塢,嚴密防守。魏軍水師有限,進攻難于奏效,所以魏吳相持有年。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云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末得到修整。云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制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臺灣省,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系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于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孫權死(252)后吳國日趨衰弱,而魏國則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后日趨強大。由于司馬氏以先滅蜀后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吳國政權暫得延續。晉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籌建水師,并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咸寧五年(279)冬,晉軍出兵自長江以北、江陵至建業之間五道攻吳,而以益州水師為奇兵出峽順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業,吳帝孫皓降,吳國亡。吳國歷四帝,共五十二年。東漢初平元年(190)后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蜀、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后,至此又歸于全國的統一。
http://21世紀教育網zhls.org/n2549c10.html
劉備
劉備(161-223)三國時蜀的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東漢末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后投靠公孫瓚、陶廉、呂布、曹操、袁紹,后依附荊州牧劉表。公元206年,劉備三顧茅廬,嗣得諸葛亮輔佐,采納其聯孫拒曹之策,力量逐漸壯大。漢建安十三年與孫權聯合,大敗曹軍于赤壁,乘機取荊州的長江以南四郡,建立根據地。繼而奪取益州、漢中,領益州牧,稱漢中王。221年即帝位于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七月,劉備帥軍伐東吳為其弟關羽報仇。章武二年六月劉備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虎亭之戰失敗。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逝于白帝城。
提起這個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人們大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劉備的天下是哭來的天下!兄弟結拜時哭,求賢不得時哭,臨危關頭時哭,喜事臨門時也哭。對于劉備的哭,歷來褒貶不一,有的說是“仁慈”;也有的說是“權術”。劉備是個好演員,無論東吳派什么人來討荊州,只要諸葛亮稍加提攜,他就能把個戲演得維妙維肖。劉備受得起委屈,親自編小帽一頂送給諸葛亮,誰想諸葛亮非但不領情,反而將其數落了一遍,劉備不生氣,只是巧妙地將話題引開,聰明,大度!劉備的聰明從另一個地方也可以看出來,火燒連營之后,劉備自知不起,于是他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如太子能輔則輔之,不能輔,丞相可自立為成都之主。”說完之后,他盡可以放心地閉眼了,因為他太了解諸葛亮了,此言說過之后,諸葛亮必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劉備是歷史上禮賢下士的楷模,這一點確為典范!
tieba.baidu.com/f?kz=120050396
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西漢時屬會稽郡,稱夷洲。230年(黃龍二年),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據考證,這個船隊從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啟程,從臺州灣出海,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后橫渡臺灣海峽,在今臺南市和嘉義一帶登陸。登陸后,衛溫、諸葛直將臺灣土著居民數千人遷往大陸。這是大陸和臺灣交通的最早記載。此后,臺灣和大陸的聯系日益密切。
tieba.baidu.com/f?kz=493321765
孫權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后。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孫策遇害,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后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即秦漢時的百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公元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公元211年,移治于秣陵,次年改為建業(今南京市)。公元21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蜀軍。公元229年,曹丕死,孫權即正式建立吳國,稱帝,都建業。公元252年病逝。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備的英雄。他從兄長孫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時間內據有江東。其最大功績就是開發了東南地區,促進丁東南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和曹操一樣,孫權也很重視農業的生產。大約在建安七、八年間,他就開始推行屯田。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采用軍中編制,設置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孫權還采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并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于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孫權還注意興修水利。他在建業開鑿東渠,寬五丈深八尺, 把玄武湖水傾瀉入秦淮河里。他又在句容開鑿破崗瀆運河,通往云陽(今江蘇丹徒)。這些水利工程,既便于內河航運,又可供灌溉農田。為了長江水戰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孫權還大力發展造船業。他設置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后,為了擴大勢力,東吳的對外聯系也擴大了范圍。公元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土萬人,浮海求夷州、稟州。”吳軍達夷州(即今臺灣島),開始書寫大陸與臺灣島交往的歷史。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諳國建立了友好關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系。同時,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還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后,他曾下令諸將,“盡除荊州民租稅”,并加強武備,崇尚節儉。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詔,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不要再征租賦。這些措施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東吳的綜合國力,在客觀上也有利于農民生活的穩定和逐步改善。
21世紀教育網gaoxinedu.net/ThreeAndOne/Components/
官渡之戰
  袁紹與曹操之間的戰爭,袁紹是采取攻勢的一方。他進攻的目的是直搗許都,劫奪漢獻帝,企圖通過進攻曹操統治的心臟地區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達到消滅曹操的目的。袁紹當時有“精兵十萬,騎萬匹”(《后漢書·袁紹傳》)。曹操的軍隊最多不超過三四萬人。200年初,袁紹大軍開到黃河北岸黎陽,從這里派大將顏良率軍渡過黃河,包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曹操采取聲東擊西之計,領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袁紹中計,大軍西調,準備堵擊曹軍。曹操卻立即調頭東向,率輕騎前往白馬解圍。顏良被殺,袁軍幾乎全軍覆沒。袁紹不接受教訓,下令全軍渡黃河,直撲延津。曹操一邊撤退,一邊故意將輜重丟棄路上,引誘袁軍四散搶奪,趁機反擊,打敗袁軍。袁紹另一員大將文丑被殺。白馬、延津二戰,是官渡之戰的前哨戰。鑒于敵強我弱的形勢沒有根本改變,曹操決定誘敵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線設防。袁紹自恃兵多糧足,自延津南下。雙方在官渡相持。曹操自知兵少糧缺,應該速戰。就在得到袁紹軍糧在烏巢的確切消息后,親自帶領5 000步騎兵,打袁軍旗號,穿袁軍服裝,夜行軍混過一道道袁軍防線,直插官渡東北方、袁軍之后的烏巢,將袁紹軍糧全部燒光。袁軍人心動搖,不戰而亂。曹操全軍進擊,大獲全勝。黃河以南袁軍7萬人全軍覆沒,袁紹丟棄大批珍寶,只帶800騎兵渡過黃河。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袁紹從此一蹶不振。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11609875.html
山越
秦漢以來,散居在長江以南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山嶺地區的少數民族越人,稱為“山越”。他們強悍好武,勇于作戰;種植谷物,也能鑄造兵器和農具。237年(嘉禾六年),在大將諸葛恪率軍進攻和圍困下,十萬多人被迫出山。孫吳政府把其中四萬丁壯編入軍隊,余下的移居平原,成為政府直接控制下的百姓。
post.baidu.com/f?kz
曹丕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號文皇帝(魏文帝)。字子桓。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長子,由于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稱為“三曹”。性格善謀多詐。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8歲,即能為文,又善騎射、好擊劍。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世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曹丕繼位為丞相,他積極調節曹家與士族階層之間的矛盾,果斷采納陳群的意見,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解決了曹操至死不能當皇帝的頭疼問題,獲得了士族的支持。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改國號魏,自立為皇帝。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原許縣)遷至洛陽。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于中書省。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把用人權從士族地主手中收歸朝廷。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導致魏國統治被士族壟斷。表現了他政治上的卓越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遠不如自己的父親曹操,各方面才能也比不上孫權。他曾三次親自統軍率數十萬大軍、水師伐東吳、蜀漢,皆大敗而還。曹丕愛好文學,并有相當高的成就。寫下《燕歌行》等中國較早的優秀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http://baike.baidu.com/view/5199.htm
漢獻帝
漢獻帝,名劉協,字伯和,籍貫不詳。生年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卒年青龍二年(公元234年)。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崩,劉協為陳留王。董卓后來立劉協為漢獻帝。在董卓等人挾持漢獻帝作亂時,他采取以虎驅狼的辦法,利用曹操保駕卻被曹操控制。漢獻帝不甘為曹操控制,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曾經發衣帶詔密令舊臣除去曹操,結果事情敗露,使多人喪命。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欲聯合劉備、孫權殺死曹操,又因事情敗露而致使宗族200余人喪命。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威逼漢獻帝立其女為皇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曹丕,自己被封為山陽公。
http://baike.baidu.com/view/19780.htm
蜀錦
蜀錦(絲織品),是益州地區的特產。諸葛亮積極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使蜀錦生產有很大發展,在全國居第一位。左思《蜀都賦》曾描繪蜀錦生產情況:“圜?之里,使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在市肆里面,有手藝人的家中,許多房間里都能聽到機杼的聲音)。杜甫曾寫詩贊美蜀錦:“繰絲須長不須白,越羅蜀錦金粟尺”(繅絲需長,不必過重顏色;越羅蜀錦都是相當昂貴的物品)。蜀漢滅亡時,庫中尚存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三國志·后主傳》)。
post.baidu.com/f?kz=143545902
袁紹
袁紹(?~202)東漢末臣。字本初,汝陽(河南商水)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少帝時,何進謀誅宦官,事泄被殺,他率兵入宮,盡誅宦官。董卓入京專權,欲行廢立,他出奔冀州,號召各州起兵討伐,被推為盟主。后逐步占有了冀、青、幽、并四州,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與曹操在官渡決戰,大敗。《三國志·袁紹傳》言其“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
blog.sina.com.cn/s/blog_5e2498a90100csz1.html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207年(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草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有名的“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采用其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任丞相;劉備死后,他輔佐劉備子劉禪執政。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當政期間,任人唯賢,賞罰必信;興修水利,推行屯田;對西南少數民族人民采取友好政策,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曾五次出兵攻打魏國,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陜西郿縣西南斜谷口西側)軍中。
202.121.7.7/person/zxlsjxw/ ... /20k2.htm
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北方后,主要的割據勢力還有長江下游的孫權,長江中游的劉表(及劉備),長江上游(益州)的劉璋。曹操決定南下,一舉統一全國。其時劉表病死。劉表少子劉琮繼父職,背離劉備降曹。當時,劉備處境極其困難,他敗退到樊口,兵力只有1萬多人。曹軍,包括新收降的荊州水軍,總數達二十多萬人。劉備派諸葛亮東下柴桑,面見孫權,要求聯合抗曹。孫權在曹兵壓境的生死存亡關頭,決定抵抗,派周瑜率領三萬人,沿江西進,聯合劉備抗曹。周瑜指揮軍隊,初戰赤壁,就打敗了曹軍先頭部隊。曹軍從赤壁(長江南岸)退到北岸烏林。雙方在赤壁、烏林一帶隔江對峙。曹軍有明顯弱點:北兵多不慣水戰,并且不服水土,發生疾病;曹操本人又驕傲大意。周瑜利用曹軍弱點,派大將黃蓋詐降。曹操輕信,登上為防止波浪起伏而用鐵索連在一起的戰船,等待黃蓋來降。時值初冬,東南風驟起。黃蓋率領十艘大船,上面裝滿干柴、浸透油脂,外面用布幔蓋好,后邊拴上靈便的小船,順風直撲曹軍水寨。黃蓋和吳軍跳上小船,配合后邊跟進的吳軍進攻。剎那間,風大火猛,不但曹軍水寨變成一片火海,就是岸上的陸寨也被風火燒著。結果,曹軍遭到慘敗。曹操率領少數敗軍退回北方,一時無力兼并孫、劉兩家。孫權繼續據有江東,勢力還有所發展。劉備也乘機占有了荊州(今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并進而奪取了劉璋的益州(今四川)。從而形成了曹、孫、劉三足鼎立的局面。
http://21世紀教育網pkuschool.com/ask/q.asp?qid=178016
赤壁之戰遺址
中國長江中游古戰場。因江邊山體為紅砂巖構成,崖壁呈赭紅色,故名。遺址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蒲圻縣西北約八十里處的赤壁山,長江南岸,隔江與洪湖市烏林磯相望,當年著名的赤壁大戰就發生在這里,山頂上還修有翼江亭和望江亭,據說周瑜、黃蓋曾在此設立觀察曹軍的哨所。元代以前屬蒲圻縣,又名蒲圻赤壁。明代改屬嘉魚縣,故明、清有赤壁位于嘉魚縣西南之說。赤壁由西北—東南走向的赤壁山、南屏山、金鸞山組成。主峰望江峰海拔73米。赤壁山臨江而立,海拔54米,山勢陡峭,伸入水面。長江北岸湖泊密布。江面寬闊約1 200米,水流平緩。沿江可東至夏口(今武漢),西達江陵。赤壁與烏林共鎖長江航道,為水陸用兵之地。東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奪取荊州重鎮江陵后,順長江水陸并進。孫權、劉備聯軍阻曹軍于赤壁。曹軍初戰失利,被迫駐守烏林,與聯軍隔江對峙。孫權部將周瑜利用曹操輕敵自負,指揮失誤,巧用火攻大敗曹軍,奠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史稱“赤壁之戰”,赤壁由此聞名。赤壁古戰場遺址,歷來存有爭議,一說在今武昌西南35里的赤磯山。
21世紀教育網eemap.org/id/100049
魏國經濟的發展
  曹魏在淮河流域興修水利
  淮河南北是當時曹魏最大的屯田區。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曹魏政府注意發展水利灌溉事業,在各地修造陂塘,廣興稻田。劉馥任揚州刺史時,就在淮南地區建有芍陂、茄陂、七門、吳塘等(è,堤壩)。后來,夏侯?在陳留(今河南陳留)建有太壽陂;鄭渾在蕭、相二縣界(今安徽宿州市一帶)建有鄭陂;賈逵在今河南南部開通有賈侯渠;司馬懿在淮北開通有淮陽渠和百尺渠,在今陜西南部建有成國渠和臨晉陂;司馬孚在今河南北部建有沁水堰。
  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洛陽地區墾田特別多。洛陽以外的四周各郡,墾田數量也有所增加。關中地區,到魏明帝曹時已有余糧。淮河流域,到齊王曹芳時,也已是倉廩相望。農業生產的恢復,有利于手工業的發展。冶鐵業有了進步,在生產中開始使用“水排”(水力鼓風爐),還大量使用了煤。商業也得到發展,一些城市逐漸繁榮起來。洛陽成為北方的商業中心,一些西域商人也遠道來這里貿易。除洛陽外,鄴城也是一個比較繁榮的城市。
post.baidu.com/f?kz=14354590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田县| 柳州市| 怀远县| 余庆县| 尼勒克县| 定远县| 绥江县| 德保县| 砀山县| 林周县| 二连浩特市| 子洲县| 永州市| 股票| 抚远县| 汉川市| 浏阳市| 甘洛县| 马尔康县| 永靖县| 泾源县| 环江| 太白县| 衡南县| 滁州市| 汉中市| 湖北省| 江阴市| 聂拉木县| 长沙县| 额敏县| 九江市| 北川| 扬中市| 新竹市| 长海县| 芜湖县| 昌平区| 科技| 开江县| 渝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