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第二框印度的覺醒主備人:審核人:初三備課組一、教學目標:1.了解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以及近代工業文明對印度的沖擊。2.了解印度國民大會黨在印度爭取民族獨立過程中的作用。3.了解甘地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主要事跡,認識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的歷史作用。二、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理解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產生的原因與影響。難點:評價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積極作用與局限性。三、教學過程:(一)導入馬克思曾說過,殖民統治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歷史作用,印度便是印證這一說法的典型國家。由此導入新課。(二)新授1.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1)引導學生回顧八年級有關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的情況,請學生結合圖2-20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再想一想,印度何以成為英國的殖民地?(2)閱讀教材,并結合以下的資料,討論問題:資料1:1851年,印度發送了國內第一封電報,便捷的交通對英國人繼續控制印度提供了極大的便利。1865年,英國到印度的電報開通。修建運河、公路,鋪設鐵軌和電線的工作勞累又危險,許多印度人和英國人為此付出生命。這些工程使英國能夠保持資料2:馬克思在論及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時曾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社會奠定物質基礎”。①根據教材描述,說說英國在印度統治期間,給印度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②你是如何看待工業文明之利與殖民統治之弊的?③對馬克思的話,你又是如何理解的?2.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概況講述印度在一戰期間承受的英國經濟榨取與供應戰爭需要的重壓。3.甘地早期非暴力思想及實踐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閱讀卡,談談自己對非暴力的理解。通過甘地回到印度后的非暴力思想的實踐,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流血慘案后,甘地會認為“這個錯誤在我看來就像喜馬拉雅山那么大”?4.不合作思想閱讀世界地圖找到英國和印度的位置,了解兩國的距離。思考:(1)如此遙遠,何以能夠在經歷19世紀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后,仍然延續其殖民統治?(2)如果你生活在當時的印度,你會采取與英國人合作的態度嗎?為什么?5.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特點分別是什么?(2)從最早的不合作運動到要求英國“退出印度”的運動,有哪些實質性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說明什么問題?(3)在運動中,甘地個人發揮了怎樣的作用?(4)經過多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你認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能否延續下去?嘗試推斷印度爭取獨立的走向。(三)小結:學生根據知識結構圖,敘述本課的主要內容二次備課四、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